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二、没有成无己的全面注解,伤寒学派的发展不会那样迅速成无己是宋金时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三种伤寒书,有注解,有论证,有论方,鼎足而立,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构成成氏伤寒医书三种.其中《注解伤寒论》是其代表作,耗去了他毕生的精力.正因为他第一次对《伤寒论》旧本进行了全面的注解,《伤寒论》才得以广泛流传.由于《伤寒论》本身的临床实用价值确实很大,深得后世医家们的高度重视,因而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队伍越来越壮大,使伤寒学派的发展,从起始阶段进入到兴旺阶段.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版本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张仲景著作、名称和流传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注释家的移整考订及《伤寒论》作伪之书作了概述。对明·赵开美宋刻《伤寒论》和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作了深入探索,从历代文献记录之《伤寒论》113方与赵刻本之112方分析;从《本草纲目》所引张仲景古本《伤寒论》,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之释音加以研究;从《伤寒论》条文后之原文注释,及《太平圣惠方》所引桂枝汤加以印证等多方面分析,说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更忠于“林校”小字本《伤寒论》。故笔者认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要优于赵刻宋本《伤寒论》,是目前存世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3.
《注解伤寒论》的作者署名,《中国医学大辞典》(1926年谢观编著)刊印为“成无己”。后来各地出版的《注解伤寒论》及医史等书均刊印为“成无己”。但是,明赵开美校刻的《注解伤寒论》原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2月第1版影印本)内文各卷头均署名:“宋聊摄人成无已注解”。1955年10月上海商务印书馆重印《伤寒明理论》亦署名:“宋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源于《黄帝内经》,继承了其理论精髓,创立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伤寒论》是一座宝库,引来了不少寻宝者,自从《伤寒论》问世以来,不同时期的学者们纷纷为之做注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5.
金代著名医家成无己,是第一个为《伤寒论》作注者,亦是第一个进行训诂者.其《注解伤寒论》(以下简称《注解》)长于以经解论,《伤寒明理论》(以下简称《明理》)重在分析形证和方义.二书虽非着意于训诂、却亦蕴藏了极其丰富的训诂内容,其成就归纳起来可大体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现在比较通行的《注解伤寒论》版本主要是汪济川刻本和赵开美刻《仲景全书》本。通过对两个版本的《注解伤寒论》的正文进行了全面的对比阅读,并以宋本《伤寒论》为参照,对两个版本的条文部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①两个版本的正文内容基本一致;②两个版本正文文字存在一百多处差异,除去重复,共有六十三处,大多为字词的差异,重要的句段的差异有三处;③两个版本同宋本的差异都很多,学习《注解伤寒论》很有必要参照宋本《伤寒论》。  相似文献   

7.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开注释、阐发《伤寒论》一书之先河。对成氏作注的评价,历代贤哲多有宏论,其中可谓褒贬皆有之。如何客观地评价成氏的学术成就,笔者以为不能轻率为之,需在仔细研读了其注释后,方可作出定论。近来,笔者得以览阅了《注解伤寒论》全文,深感其中所蕴学术思想的精深,现撮其吉先片羽,罗列于次,或可窥成氏学术之一斑矣。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文字古奥,义理精深,要学好它,宜善择注释本。文章从诸多《伤寒论》注解本中,推介了6种版本,对其特点、所长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成无己 ,宋代山东聊摄人 ,后来聊摄并于金 ,晚年遂为金人。他博极研精 ,深造自得 ,本《内经》之意释仲景之书 ,以经注论 ,以论证经 ,开创以注解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先河 ,使后世能明伤寒之理 ,知伤寒之用 ,推动了伤寒学说的流传与发展。其所撰《注解伤寒论》10卷 ,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 ,兹就其注论特色作一探讨。1 溯本求源 ,以经释论成氏采取“以经释论”的研究方法 ,始终运用《素问》、《灵枢》、《难经》等古典医经的学理 ,注解《伤寒论》条文方证 ,不仅使内、难、伤寒学理一脉相承 ,融会贯通 ,还起到经论结合 ,以论证经的…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为历代医家及国外学者所推崇,追本溯源,其学术思想则渊源于《黄帝内经》。显而易见,《伤寒论》提出的六经辨证纲领,就是从《素问·热论》六经脱胎而来。但二者的精神是否完全一致?关系如何?对六经的认识,历代医家,有的遵循古训,以经解经。有的另有卓识,阐发微旨,注解甚多,各持一说。有的注家把《素问·热论》六经与《伤寒论》六经混为一谈,这样反而阻碍了《伤寒论》的学习和  相似文献   

11.
席军生  王勇 《中医研究》2006,19(6):60-62
现在比较通行的《注解伤寒论》版本主要是汪济川刻本和赵开美刻《仲景全书》本。笔者对两个版本的《注解伤寒论》的正文进行了全面的对比阅读,并以宋本《伤寒论》为参照,对两个版本的条文部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①两个版本的正文内容基本一致;②两个版本正文文字存在一百多处差异,除去重复,共有63处,大多为字词的差异,重要的句段的差异有3处;③两个版本同宋本的差异都很多,学习《注解伤寒论》很有必要参照宋本。  相似文献   

12.
吉益东洞从《伤寒论》中获得"万病一毒"论的学术思想,并依据《伤寒论》著成《类聚方》《药征》等方药之书。东洞提出的"万病一毒"论及其所著药物书被广泛应用于江户中后期流行病的治疗中;与此同时,亦使张仲景的《伤寒论》在江户时期的医家中受到广泛关注。此外,东洞及其弟子们所著的《伤寒论》注解书进一步推动了《伤寒论》在江户时期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学习《伤寒论》,应着眼于“用”字,使之落到临床实处,这样才能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日本学者龟井南溟说得好:没有下过围棋的人,写有关围棋的书一样;没有人找他看过病的医生所注解的《伤寒论》,是没有价值而有害的。”浅井贞庵在指导门人时说:“学习《伤寒论》时,要把它看成是病人,病人就是《伤寒论》,把《伤寒论》同病人看成一体来读。日人对《伤寒论》的学习,务求落实在临床,这是非常正确的。由此可知,对《伤寒论》的治学态度,应本着有益于临床者,则取之;无益于临床者,则舍之。本文就如何学习《伤寒论》,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初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伤寒论》自身条文自证、前后条文互证的方法,同时旁引历代著名医家关于《伤寒论》的条文注解,如《注解伤寒论》《伤寒贯珠集》《医宗金鉴》等相关原文,从医古文文理及临床医理两个方面,对《伤寒论》条文第331条、176条进行解读。认为《伤寒论》第331条现行句读方式有误,而第176条的现行解释“脉浮滑,为表里俱热”引用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进行理解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正> 《伤寒论》是东汉时代张仲景的著作,原名《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一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由于文字古奥,不好理解,说理深邃,不易贯通,因而给学习带来不少困难。自金代成无己撰写《注解伤寒论》以来,相继注解《伤寒论》者不下二、三百家之多,是四大经典著作中注释最多的一部典藉。其所以注释之多,原因在于虽经注释,仍不惬意,足以说明学习  相似文献   

16.
从晋代王叔和编次《伤寒论》而使这一著作得以流传以来,历代《伤寒论》注家不下数百,上至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成无己,下至近些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有关(伤寒论》的教材,皆认  相似文献   

17.
成无己,聊摄人,生于宋嘉祐治平年间,后因聊摄归入金地,又称金人。他的《注解伤寒论》自成书以来,虽褒贬不一,但作为系统注解《伤寒论》的首家,有开创之功是毫无疑问的。正如汪琥所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犹王太仆之注内经,所难者惟创始耳。”据明徐熔考,成无己在完成此书前,为了能使仲景所论纤细不遗,又撰《伤寒明理论》  相似文献   

18.
刘志龙 《新中医》2006,38(12):8-10
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体系的创立是张仲景《伤寒论》最伟大的贡献,但这一体系的补充、完善、发展,则是后世历代医家逐步完成的。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营卫辨证、经府病辨证等方面的创见,是在总结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其在临床辨证论治思想的核心部份。笔者对此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宋金时期,《伤寒论》传本并未固定,社会上尚流传着多种不同传本。笔者通过对条文的对比和考察,清楚地发现属林亿校定本衍化的《伤寒论》传本,有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郭雍的《伤寒补亡论》和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中的《伤寒论》原文。此三种传本本文不再进行比较。至于《圣济总录》,则是将《伤寒论》条文打乱,和其他伤寒证治合编,无法进行比较,但可以肯定,此所录伤寒条文是源于当时流传的某一《伤寒论》传本,而非来本。因此,本文主要将来本《伤寒论内这一时期的《金度玉函经》本、《太平圣惠方》本中的伤寒部分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王付 《国医论坛》1990,5(2):7-8
《伤寒论》中蓄水证部位与五苓散的关系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云:“上焦燥也,与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而方有执于《伤寒论条辨》将五苓散与膀胱相联,谓“五苓散两解表里而得汗者,里属府,府者,阳也”;喻昌于《尚论篇》更扬方氏之说,谓“自经而言,则曰太阳,自府而言,则曰膀胱”,“邪入于府;饮水则吐者,名曰水逆”;嗣后注家都认为五苓散主治蓄水证之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