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5例脑瘫患儿的头颅资料(1.5T),其中痉挛性脑瘫16例,锥体外系脑瘫7例,肌张力低下脑瘫4例,混合型脑瘫8例。结果:32例患儿(91%)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11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6例,基底节异常信号5例,脑软化灶5例,皮层梗死病灶3例,先天畸形4例。3例患者MRI检未见明确异常。结论: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脑瘫患儿的头颅MRI资料(0.23T),其中痉挛性脑瘫48例,锥体外系脑瘫24例,肌张力低下脑瘫9例,混合型脑瘫19例。结果72例患儿(72%)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26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22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6例,基底节异常信号3例,脑软化灶5例,皮层梗死病灶2例,先天畸形10例。28例患者MRI检查未见明确异常。MRI表现与临床类型之间变化不一,同样变化可见于其他类型。结论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但不能以此肯定或否定脑瘫的诊断,也不能以此推断脑瘫的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与脑瘫类型、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我院明确诊断的520例脑瘫患儿展开回顾性分析,观察不同脑瘫类型、危险因素患儿的MRI检查结果。结果①520例脑瘫患儿中MRI表现异常441例,异常率84.80%,以脑室周围软化(PVL)(18.85%)、侧脑室扩大(12.12%)、脑萎缩(10.38%)发生率较高。②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88.00%)最高,混合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77.36%)最低,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分别为85.93%、81.82%,以PVL、侧脑室扩大、脑萎缩、基底节病变多见。③具缺氧窒息、早产因素脑瘫患儿MRI异常率分别为88.12%、77.27%,均以PVL、侧脑室扩大、脑萎缩多见;具出生低体质量因素脑瘫患儿MRI异常率为79.49%,以PVL、脑萎缩、基底节病变多见;具病理性黄疸因素脑瘫患儿MRI异常率为58.41%,以基底节病变、局灶性脑缺血、髓鞘发育不良多见。结论MRI检查对脑瘫的临床诊断具重要价值,其结果或与患儿脑瘫类型及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的MRI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儿童脑性瘫痪(C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CP患者的MRI临床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7例中MRI显示颅内异常15例(88%),其中轻中度脑萎缩5例,包括弥漫型3例,局限性皮层萎缩2例,有2例脑萎缩病变与其他脑部病变并存;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3例,其中,1例合并弥漫性脑萎缩,1例合并白质髓鞘发育延迟;先天畸形3例,包括灰质异位1例、脑裂畸形1例、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5例,其中2例合并脑萎缩,2例与其他的脑实质病灶并存,1例单独出现;脑软化灶2例,其中1例合并白质髓鞘发育延迟,1例合并轻度脑萎缩;基底节异常信号3例,其中1例合并脑萎缩;皮层梗死病灶2例,其中1例合并局限性皮层萎缩;2例患儿MRI未见明确异常。结论:MRI高度的空间及组织分辨率,能了解脑组织精细的解剖结构,为寻找CP的病因,显示脑组织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判断其预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CP的解剖模型提供足够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宇昕  翟琼香  林晓源 《广东医学》2001,22(11):1040-1041
目的 探讨MRI与SPECT对儿童脑瘫和 (或 )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近 5年来收治的 9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3组 ,即脑瘫并癫痫组 (CP +EP组 ) 32例 ,单纯脑瘫组 (CP组 ) 30例 ,单纯癫痫组 (EP组 ) 30例。年龄界于 6个月至 6岁。所有患儿均进行MRI检查 ,CP +EP组和EP组患儿同时进行SPECT检查。结果 MRI的主要表现有脑软化灶 ,脑白质发育不良 ,脑萎缩和外部性脑积水等 ;SPECT检查常表现为一侧脑局部血流灌注减少或增加 ,伴或不伴同侧与对侧基底节血流灌注增加。对CP +EP组患儿 ,MRI和SPECT均有较高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 91%和 94% ) ,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 χ2 =0 2 2 ,P >0 0 5 ) ;而对EP组患儿 ,SPECT的异常检出率仍然很高( 90 % ) ,但MRI降至 5 3% ,差异有显著性 ( χ2 =9 93,P <0 0 1) ,并亦显著低于CP +EP组或CP组患儿 ( χ2 值分别为10 .81和 4 80 ,P值均 <0 0 5 )。结论 MRI或SPECT对脑瘫合并癫痫或单纯脑瘫儿童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应尽早进行 ,但对无明显形态学改变的单纯癫痫儿童应进行SPECT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与MRI在小儿脑性瘫痪(C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3年2月至2007年10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70例CP惠儿,同时给予颅脑CT及MRI检查,采用双盲法进行诊断后再归档统计。结果70例惠儿中,颅脑CT检出异常48例,占检查惠儿的68.6%,颅脑MRI检出异常62例,占检查患儿的88.6%。对脑积水、混合性脑萎缩、脑穿通畸形、脑室畸形等明显形态改变的诊断,MRI与CT显示率相似,对局限性脑萎缩、小的软化灶、髓鞘发育异常、颅底病变及早期组织特性的异常改变等.MRI阳性显示率明显优于CT。结论MRI较CT在CP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诊断阳性率高,能早期显示组织学的异常改变,无放射线损害,对病变定位、定性准确,值得临床作为CP早期影像学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痉挛型脑瘫病儿眼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病儿并发斜视的临床分型差异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搜集63例痉挛型脑瘫病儿,采集其年龄、围生期高危因素、病史、影像学资料,评定其脑瘫解剖学分型。同时进行眼科常规、屈光、眼位、眼球运动和眼底等检查,评价其眼位。比较不同解剖学分型脑瘫病儿的眼位及斜视类型的分布。结果 63例痉挛型脑瘫病儿中,双瘫31例,偏瘫11例,四肢瘫21例。斜视共29例(46.0%),双瘫组斜视20例(31.6%),偏瘫组斜视3例(4.8%),四肢瘫组6例(10.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6,P<0.05)。内斜视18例(62.1%),外斜视4例(13.8%),垂直型斜视-DVD 1例(3.4%),麻痹型斜视6例(20.7%),不同解剖学分型脑瘫病儿斜视类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10.36,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病儿斜视发生率较高并且临床分型也存在差异,应早期进行眼科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治疗,促进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的脑瘫类型和手功能受损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中文版脑瘫患儿手功能分级系统 ( Manual Abil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 MACS)对成都市20个区市县残疾人联合会登记在册的4~12岁脑瘫患儿手功能进行评定,并分析其与脑瘫类型的关系。结果 在调查的280例患儿中,痉挛型脑瘫195例(69.64%),其中痉挛型双瘫最多见(56.41%),痉挛型偏瘫最少见(1.03%);在痉挛型脑瘫中,65.13%的患儿MACS分级为Ⅰ~Ⅱ级,而在混合型脑瘫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中, 84.44%和80.95%的患儿MACS分级分别为Ⅲ~Ⅴ级。脑瘫患儿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的增加,其MACS功能分级水平也在增加(r=0.613, P<0.05)。脑瘫类型不同的患儿其MACS手功能分级有差别 ( P<0.05),痉挛型脑瘫患儿大多表现为轻度手功能障碍,而混合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大多表现为中重度手功能障碍。痉挛型脑瘫的不同亚型与MACS功能分级存在正相关(r=0.541, P<0.05),表现为绝大多数痉挛型双瘫的患儿手功能受损轻,而痉挛型四肢瘫患儿大多表现为中重度手功能障碍。MACS手功能分级与患儿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及抚养人的类型无关( P>0.05)。结论 脑瘫类型与MACS手功能分级有关,临床上根据脑瘫类型可预测脑瘫患儿的手功能受损情况,尽早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和分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小儿脑性瘫痪(CP)合并功能障碍的认识。方法对290例CP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智力测定、语言评定、眼科检查等,探讨CP合并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290例CP患儿中单纯运动障碍79例(27.2%)。211例合并一种或多种功能障碍,其中智力低下178例(61.4%),以痉挛型、混合型CP为高;癫痫56例(19.3%),以痉挛型四肢瘫发病率最高;语言障碍152例(52.4%),语言发育迟缓者主要见于痉挛型,构音障碍多见于不随意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斜视59例(20.3%),主要见于痉挛型四肢瘫、双瘫;听力障碍88例(30.3%),以不随意运动型发病率高。结论CP多表现为重复障碍,应加强相关科室的协作,早期全面诊治。  相似文献   

10.
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瘫2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在尚未发育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而出现了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可伴有智力低下、肢体瘫痪和不随意运动等[1].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软瘫型;根据肢体受影响的范围分为:单肢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截瘫、双瘫.为了探讨针灸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笔者两年来治疗了25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与发病高危因素及头颅磁共振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次入院治疗的151例脑瘫患儿的基本信息、围生期脑损伤高危因素及头颅MRI表现.应用GMFCS对粗大运动能力进行分级;使用χ2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51 例脑性瘫痪儿童中GMFCS I级40 例(26.49%),II级43 例(28.48%),III级32 例(21.19%),IV级27 例(17.88%),V级9 例(5.96%).不同脑瘫类型的粗大运动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因素中,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及黄疸与GMFCS相关,分级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合并多因素时更倾向发展为GMFCS III-V级;头颅MRI表现中,异常率为86.09%,室旁白质软化、脑发育不良、基底节丘脑异常信号及脑软化萎缩在不同GMFCS分级之间差别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瘫患儿高危因素或头颅MRI表现与粗大运动之间具有相关性,不同高危因素脑瘫患儿粗大运动障碍程度不全相同,不同头颅MRI表现,其运动障碍程度亦不全相同.  相似文献   

12.
杨刚  杜训松  裴仁明 《安徽医学》2013,34(4):472-47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被临床确诊脑瘫患儿的病史和磁共振表现,并选择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常规颅脑磁共振扫描后,行脑的DTI检查,得到FT图及FA图。结果 46例脑瘫患儿中,7例常规颅脑磁共振扫描未见异常,兴趣区纤维束变化不明显,但各向异性FA值轻度降低。39例常规磁共振表现异常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23例,弥漫性脑白质损伤16例,其中伴有胼胝体萎缩3例,脑裂畸形2例、脑萎缩5例。白质软化症和脑白质损伤DTI/FT显示神经纤维束局部或弥漫稀疏、缺失及走行方向异常。结论磁共振成像可明确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部位及病变程度,特别是DTI/FT有助于发现隐蔽性脑白质损伤,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明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及其合并癫痫的易患因素和预后,以发现规律,指导临床。方法:对232例脑瘫病例临床资料、影像和脑电图进行分析总结。Logistic回归分析脑瘫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脑瘫类型与癫痫的发生、起病、癫痫控制难易的关系。结果:脑瘫合并癫痫发病率为25.9%,痉挛型四肢瘫最多受累。癫痫的发生与脑瘫的类型、影像改变和脑电图异常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的起病早晚及控制难易与脑瘫类型有关。结论:脑瘫是否合并癫痫以及合并癫痫的预后主要与脑瘫类型有关,即脑的受损部位和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儿脑萎缩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经CT或MRI证实的脑萎缩患儿9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脑萎缩大致分3型:局部脑萎缩30例,髓质脑萎缩25例,全脑萎缩38例。②病因以围生期损伤最多见,有54例,占58.06%。③最常见的临床疾病是脑性瘫痪,89例,占95.70%;其次为智力障碍,44例,占47.31%。结论小儿脑萎缩预后不良,CT、MRI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技术。防止围生期损伤可减少小儿脑萎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脑性瘫痪儿童脑CT与脑电图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脑瘫患儿的脑CT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54例脑瘫患儿同时期进行脑CT及脑电图检查。结果 脑CT异常率为59.3%,主要表现为脑室扩大、皮质萎缩、脑软化;脑电图异常率为72.2%,多表现为低电压、慢波节律异常、睡眠纺锤波缺失及发作波。二者符合率为46.3%,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CT和脑电图二者结合对脑瘫的诊断治疗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和CT在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我院46例均接受TCD和CT检查的CP患儿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组;将同期接受TCD检查的30例正常儿童纳入对照组。观察TCD、CT对CP检查异常率,比较TCD对2组小儿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检测结果差异,观察CP患儿CT检查情况。结果 TCD对CP检查异常率与CT检查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小儿ACA、MCA、PCA及BA Vm均低于对照组,RI、PI均高于对照组(P<0.05)。CP患儿CT可见脑室扩大、脑发育迟缓、脑萎缩、脑软化、蛛网膜下腔变宽等病理改变。结论 TCD与CT对CP诊断中均有一定价值,各具优势,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脑瘫(CP)是儿童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该疾病严重影响了患儿身心健康,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CP儿童不同个体间的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差异,胎儿或婴儿大脑中发生的非进行性损伤的异质性反映在临床上是CP儿童各种症状、体征的并存。了解脑部病变特征与儿童运动功能能力之间的关系、探寻影像学生物标记是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改善预后的关键。而结构磁共振成像是脑瘫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但只有有限数量的研究能够确定脑瘫儿童基于MR的脑结构损伤与特定神经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在此,本文就儿童脑瘫的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结构MR对脑瘫的诊断及预测价值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脑瘫诊断、康复及改善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汝良  魏秀芳  李强 《医学综述》2009,15(22):3505-3506
目的探讨儿童线粒体脑肌病的脑部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搜集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经病理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9例儿童线粒体脑肌病的脑部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儿脑内病灶均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累及脑部皮层6例,皮层和深部灰质同时受累2例,脑内无异常信号,单纯性脑桥、延髓及小脑萎缩1例。结论MRI对线粒体脑肌病的脑内病变显示敏感且准确,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