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经过及疾病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18~57岁。22例患者均表现出呼吸系统症状,有2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12例患者出现皮疹,7例患者可触及脾大,15例患者伴有消瘦、口腔白斑、淋巴结大。患者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淋巴细胞下降,伴有贫血及血小板减少;CD4+计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且均50cells/μL;21例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感染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常见斑片状或斑点状浸润影,其次为结节影、毛玻璃样改变。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对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好。16例患者在积极抗真菌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5例患者转回当地继续治疗,仅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出现严重的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血清腺苷脱氨酶可作为一个辅助诊断指标,艾滋病患者均有明显免疫力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49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主要以发热、皮疹、咳嗽咳痰、脾大、淋巴结肿大等为临床特征,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肝功能受损,ESR增快,CRP及降钙素原水平升高,浆膜腔积液,且多同时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结论 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尽早获得马尔尼菲篮状菌阳性病原学结果,避免误诊及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3.
381例艾滋病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住院艾滋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7所省级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收集2009-2010年艾滋病住院死亡患者的死因及相关医疗信息,采用CoDe编码系统归类,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是否死于艾滋病相关原因的影响因素。结果7所医院共收集381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医疗及死因信息,患者以男性为主(82.4%),30~45岁占多数,生前曾接受抗病毒治疗(ART)者占32.3%。252例(66.1%)死于艾滋病相关原因,其中机会性感染占92.4%,以结核菌、肺孢子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为主。在非艾滋病相关死亡原因中,前三位依次是非艾滋病相关感染、肝炎、非艾滋病相关肿瘤,分别占29.5%、22.5%、10.1%。患者死亡前一年内有注射吸毒行为、未接受ART、合并机会性感染、未合并肝炎及死亡前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低的病例,死于艾滋病相关原因风险较高。结论机会性感染、非艾滋病相关感染、肝炎是艾滋病患者最主要的前三位死因,接受ART的患者死于非艾滋病相关原因的风险低于未接受ART者,且治疗时间越长,死于非艾滋病相关原因的比例越低。  相似文献   

4.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温度双相性机会性致病真菌, 主要感染艾滋病患者和其他免疫缺陷人群, 引起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马尔尼菲篮状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较为少见, 但近年有关报道不断增加, 其临床特征不典型, 诊断困难, 且治疗方案不明确, 病死率极高。本文拟对马尔尼菲篮状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情况、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评价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预后的生化检查标志物。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符合研究标准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腺苷脱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CD4~+T细胞计数等实验室生化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140例,其中死亡组32例,存活组108例。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腺苷脱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显示,腺苷脱氨酶[OR及95%CI为0.056(0.013~0.252)]、乳酸脱氢酶[OR及95%CI为0.135(0.032~0.566)]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结局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腺苷脱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是评价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二者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alaromyces marneffei,TM)临床特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8年6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患者主要以发热、贫血、咳嗽、消瘦、皮疹、脾肿大、多发淋巴结肿大等为临床特征;患者多合并感染;20例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21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20例患者血培养马尔尼菲蓝状菌阳性,5例患者多部位取材标本培养阳性;25例患者胸部CT检查异常;16例患者采用以两性霉素B为主的方案治疗,9例使用伏立康唑注射液,23例好转出院。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临床表现各异,多数病情进展迅速,尽可能的取材不同标本送检培养以明确诊断,减少漏诊、误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收治的8例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8岁。6例有肺部感染,4例出现高热,3例淋巴结肿大,2例肝脾大,4例低蛋白血症,3例有骨质破坏,2例曾接受抗结核治疗。辅助检查:7例血常规白细胞显著升高,8例血红蛋白均有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3例患者经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治疗,症状改善后带药出院维持治疗,2例转上级医院治疗,3例病情严重、多器官衰竭自动放弃治疗出院。结论 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昆明某医院近5年住院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分布。对比两种血培养瓶对不同病原菌的检出情况。 方法对2013-2017年住院艾滋病患者使用两种血培养瓶(普通血培养和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的培养结果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普通血培养阳性率5.8%,病原菌前5位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新生隐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阳性率12.8%,病原菌前5位为分枝杆菌、马尔尼菲篮状菌、新生隐球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结论2013-2017年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以真菌为主,马尔尼菲篮状菌和新生隐球菌为真菌感染的主要菌种;应用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瓶,分枝杆菌检出率4.8%,分枝杆菌是引起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仅次于真菌的病原菌,分枝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不容忽视;普通血培养瓶配合分枝杆菌/真菌血培养瓶的使用可以增加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检出机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免疫受损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3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某医院收治的18例非免疫受损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经过及疾病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为56岁,中老年患者为主,占72.22%;临床表现为咳嗽(83.3%)、发热(38.9%),病灶主要位于肺部(83.3%)及淋巴结(50.0%),单一器官发病占50%;患者血白细胞升高达61.1%,血CD4+T淋巴细胞值正常者占88.9%;影像学缺乏特征性,易误诊为肺结核;合并分枝杆菌病率44.4%、细菌性肺炎率27.8%,死亡率为16.7%。结论 本组非免疫受损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缺乏明显特征,与分枝杆菌肺病相似,容易出现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抗菌药物使用方案及预后等。结果 15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患者,其中非妊娠成年人大多为65岁以上且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14例败血症患者(其中1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1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败血症成年患者均有发热,新生儿仅1例有发热;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除发热外均有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15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均升高,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检查明显异常。治疗上予以单用青霉素或美罗培南,或者两种药物联合使用,14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病情加重。结论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引起新生儿、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感染类型常见血流感染或化脓性脑膜炎,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可用来经验性治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传染病医院艾滋病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情况、菌种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首次在某院住院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确定是否存在真菌感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艾滋病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1月—2019年9月共有667例艾滋病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动化核酸快速检测设备FilmArray meningitis/encephalitis (FA ME) panel、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mNGS)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29例疑似CNS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FA ME检测及mNGS,结合细菌/真菌培养,以及病毒核酸/血清学结果,比较FA ME、mNGS在CNS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效果。结果 FA ME、mNGS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9.1%,数值略高于细菌培养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真菌方面,FA ME、mNGS阳性率分别为10.7%、13.6%,均低于真菌培养(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FA ME、mNGS检测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3.6%、18.2%,高于院内病毒核酸/血清学检测(0)。结论 FA ME、mNGS目前不足以代替院内常规检测,但可作为传统检测的补充手段提高CNS感染病原体检出水平。  相似文献   

13.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acute Q fever infe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xiella burnetii the agent of Q fever produces a variety of clinical syndrome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involvement is reported to be a rare feature of the disease usually presented as a severe headache and rarely as meningoencephalitis. W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he medical records of 49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igns of CNS involvement. Among 121 patients with acute Q fever infection 49 (40.5%) had some degree of neurological involvement, varying from a severe headache in 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40.5%) to confusion (4.1%) and meningitis (0.8%). The majority of these patients with CNS involvement (91%) had been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as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The clinical evidence of CNS involvement is not a rare feature of acute Q fever infection and Coxiella burnetii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ossible etiology of meningitis or meningoencephalitis in endemic area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小儿神经外科术后颅内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分析2020年1月1日—2023年8月31日在中南大学某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神经外科手术后符合颅内细菌感染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诊断及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 2021年10月起, 在经验性使用抗颅内感染药物前送检脑脊液培养和mNGS检测。对脑脊液mNGS结果阴性病例, 结合脑脊液培养结果及临床资料, 不进行或尽早停用经验性抗颅内感染治疗并追踪随访。 结果 共纳入43例病例, 其中临床诊断组38例, 病原学诊断组5例。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指标两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诊断组38例病例中, 2020年1月—2021年9月10例临床诊断病例(对照组), 临床诊断颅内感染后接受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2021年10月—2023年8月28例临床诊断颅内感染病例(干预组)mNGS病原学和脑脊液培养均阴性, 16例病例未进行经验性抗颅内感染治疗, 另12例在mNGS回报阴性后结合临床资料及时停止经验性抗颅内感染治疗, 追踪随访28例病例均无细菌性脑膜炎发生, 入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0(0, 4) d]低于对照组10例临床诊断病例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8(7, 11) d, P<0.05]。 结论 脑脊液mNGS可以提高神经外科术后颅内细菌感染病例病原学检出率, mNGS检测结果有助于指导神经外科术后颅内细菌感染临床诊断病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告1例拟康宁木霉引起血流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方法 总结1例拟康宁木霉引起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并检索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男性,60岁,因“间断发热伴腰膝痛半月余”入院,依据检查结果,给予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更昔洛韦治疗无明显好转。外周血第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为拟康宁木霉,考虑木霉菌血流感染,给予伏立康唑口服后患者发作间期逐渐延长,由每2~3 d发作一次延长至每4~5 d发作一次,体温峰值有所下降,腰及膝关节疼痛程度减轻;出院后继续口服伏立康唑,随访1个月余患者逐渐退热,腰膝痛随之缓解,但出院2个月后猝死。检索外文文献报道病例38例(中国1例),中文文献报道病例2例,共计40例。文献检索统计木霉感染患者基础疾病以器官移植(12例)、血液病(9例)、腹膜透析(6例)为主,患者临床表现以肺部感染(8例)、腹膜炎(6例)、播散感染(5例)为主,地区分布以欧美国家居多(26例),亚洲5例,非洲2例,南美洲1例,地区不详6例。检出病原体以长梗木霉为主(24例)。结论 木霉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易误诊,建议尽早送检NGS明确病原体,以争...  相似文献   

16.
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罕见,经常被误诊和漏诊,导致部分患者预后不佳。此文报告1例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辅助诊断的中枢神经系统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性血管炎病例,提示mNGS技术在Q热快速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早期诊断,精准治疗,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在此基础上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经验,供国内外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Tuberculous meningitis--clinical and laboratory review of 100 patie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uberculous meningitis is a difficult infection to differentiate from othe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infec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history, physical findings, laboratory data, and clinical course of 100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a special ward and had CSF cultures positive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Fifty-four patients were comatose when admitted and 76 had meningeal signs. Mean admission CSF values were WBC 531, glucose 23 mg/dl, and protein 166 mg/dl. Only two CSF AFB smears were positive. Sixty-one percent of the chest X-rays taken were consistent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us and 39% were normal. Twenty-four patients died within the first week after admission, befor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was made and anti-tuberculous therapy could be started. Fifty-three of 76 patients given antituberculous therapy died. Neurologic sequelae developed in 48% of the survivors. The high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rates in this patient-group were due to the severity of illness on admission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children (54%).  相似文献   

18.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uberculous meningitis is a difficult infection to differentiate from othe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infec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history, physical findings, laboratory data, and clinical course of 100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a special ward and had CSF cultures positive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Fifty-four patients were comatose when admitted and 76 had meningeal signs. Mean admission CSF values were WBC 531, glucose 23 mg/dl, and protein 166 mg/dl. Only two CSF AFB smears were positive. Sixty-one percent of the chest X-rays taken were consistent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us and 39% were normal. Twenty-four patients died within the first week after admission, befor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was made and anti-tuberculous therapy could be started. Fifty-three of 76 patients given antituberculous therapy died. Neurologic sequelae developed in 48% of the survivors. The high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rates in this patient-group were due to the severity of illness on admission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children (5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肺诺卡菌病的临床特点,分析诺卡菌的耐药性,为临床规范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1年河南省胸科医院临床诊断为肺诺卡菌病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药敏结果。结果 共有42例诺卡菌感染患者,男性24例,女性18例。88.1%的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42例患者中有50.0%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其中合并曲霉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各5例。41例进行肺部CT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表现以结节影(78.0%)和斑片影(58.5%)为主,24.4%的患者伴有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查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者占66.7%,75.0%的患者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和血沉增快,低蛋白血症患者占54.8%。肺诺卡病患者分离最多的为盖尔森基兴诺卡菌(11株),不同诺卡菌种药敏试验结果不同,但所有分离株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阿米卡星、利奈唑胺均敏感。大多数患者采用基于以磺胺类药物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8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