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溪黄草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溪黄草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Brown平板改良法体外复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并检测溪黄草复方的不同MIC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扫描电镜确认。采用人绒毛膜单层细胞体外培养检测受试药物的毒性作用。结果溪黄草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128 mg/ml,当MIC值增加至192和256 mg/ml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时,其活菌数明显减少。受试药物无体外活细胞毒性作用。结论溪黄草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有清除效应,无细胞毒性作用,具备开发应用的潜力,但还需进行药物配方和临床用药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氰碘柳胺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的体外抗菌活性,为进一步探讨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提供依据。方法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2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6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56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氯氰碘柳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结果氯氰碘柳胺对MRSA或MSSA的MIC值范围均为0.5~2.0 mg/ml,MIC50均为1.0 mg/ml,MIC90均为2.0 mg/ml。结论氯氰碘柳胺对MRSA或MSSA体外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两者间的MIC50与MIC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聚维酮碘消毒剂对浮游状态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钛合金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体外抗菌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细菌悬液定量杀灭实验,观察聚维酮碘对浮游状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在钛合金盘表面构建24小时细菌生物膜模型,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生物膜结构;采用活菌计数法,观察聚维酮碘对钛合金表面的细菌生物膜的抗菌活性。结果实验室条件下,有效碘浓度为0.1%、0.2%、0.3%、0.4%以及0.5%的聚维酮碘溶液作用30秒均可全部杀灭浮游状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均观察到成熟的细菌生物膜;经过聚维酮碘浸泡作用5min后,同对照相比,随着聚维酮碘浓度的不断升高,钛合金盘上的CFU活菌计数不断下降,0.5%聚维酮碘对细菌生物膜浸泡作用10min后,CFU计数为0。结论实验室条件下,聚维酮碘不仅对浮游状态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钛合金表面的24小时金葡菌生物膜同样具有抗菌活性,且抗菌活性随着聚维酮碘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提示应用0.5%的聚维酮碘原液浸泡>10分钟才能彻底杀灭生物膜内的细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松萝酸海绵剂,并对该制剂的体外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松萝酸为主药,胶原蛋白为基质,冷冻干燥后制备成海绵剂,采用紫外UV-2204型光谱仪进行含量测定,并采用液体2倍稀释法测定松萝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丙酸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松萝酸海绵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丙酸杆菌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MIC分别为35.477和0.893 mg/ml。结论该制剂工艺简单,成本低,适合规模化生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松萝酸海绵剂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海洋生物对创伤弧菌等微生物的抑菌活性。方法制备8种海洋生物的水提液、醇提液和超声提取液,用琼脂平板孔穴法(K-B法)初筛抑菌活性,采用试管倍比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8种海洋生物的各种提取液除对鼠伤寒沙门菌无抑菌活性外,对创伤弧菌及其他试验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孔石莼、泥螺、条斑紫菜的醇提液和超声提取液抑菌活性尤为明显;孔石莼的超声提取液对创伤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MIC均为15.63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62.5mg/ml,对大肠埃希菌和宋内氏志贺菌的MIC均为125mg/ml,泥螺超声提取液对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62.5mg/ml,条斑紫菜醇提液对宋内氏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62.5mg/ml和125mg/ml。结论孔石莼、泥螺、条斑紫菜的超声提取液和醇提液具有一定的广谱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型抗菌剂硝酸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清除作用,探索抑制细菌生物膜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对临床分离的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生物膜阳性菌株筛选,检测硝酸镓对生物膜阳性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对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结果 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生物膜阳性菌株9株。硝酸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生物膜阴性菌株以及9株生物膜阳性菌株的MIC均为16μg/mL。硝酸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早期生物膜的清除率为(86.53±0.96)%,高于对晚期生物膜的清除率[(62.54±1.53)%](t=35.699,P0.001)。结论硝酸镓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清除其生物膜的作用,有望成为防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清温败毒饮、黄连解毒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药理作用。方法对清温败毒饮、黄连解毒汤的水煎提取液进行体外抗菌试验,体外抗菌试验用试管两倍稀释法,观察给药前后清温败毒饮、黄连解毒汤最低杀菌浓度(MBC)示其杀菌活性的变化。结果清温败毒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5·6mg/ml,MBC为31·2mg/ml,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7·8mg/ml,MBC为15·6mg/ml;黄连解毒汤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5·6mg/ml,MBC为31·2mg/ml。结论清温败毒饮、黄连解毒汤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芩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早期、成熟生物膜(BF)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编号为17546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试验菌株,构建体外BF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试验组(黄芩苷组),两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荧光显微镜观察载体表面BF形态;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结果 建模3d,荧光显微镜发现黄芩苷终浓度分别为1024、512、256 μg/ml的试验组形成BF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载体表面活菌计数分别为(5.05±0.27)、5.17±0.31)、(5.27±0.55)log10CFU/ml,均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建模7d荧光显微镜观察,黄芩苷终浓度分别为1024、512、256 μg/ml的试验组仅见少许散在生物膜,BF结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稀薄,其BF内细菌活菌计数分别为(5.19±0.30)、(5.24±0.04)、(5.33±0.22)log10CFU/ml,亦均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黄芩苷在体外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管碟法在监测临床病原菌对消毒剂抗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管碟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苯扎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抑菌环直径;采用管碟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苯扎溴铵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苯扎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抑菌环直径与苯扎溴铵浓度呈对数关系,对数方程为D=6.64lgC+4.18,相关系数R=0.971;管碟法检测出的临床病原菌的抑菌环直径与肉汤稀释法检测出的MIC值结果经Pearson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相关系数r=-0.739。结论管碟法是一种适合在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开展、适用于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扎溴铵抗性的试验方法,为监测临床病原菌对消毒剂的抗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基因原核表达技术获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自溶素片段AtlG重组蛋白,初步探讨其体外抗菌效应.方法 根据GenBank中的atlG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特异引物,采用PCR技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组为模板扩增相应atlG基因序列;分别构建克隆载体PMD19-T-atlG和表达载体pET-32a(+)/atlG;构建的表达载体经由IPTG诱导后通过等电点洗脱技术获取纯化的重组蛋白AtlG;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Atl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苯唑西林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动态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株对AtlG的药物敏感性,初步探讨重组蛋白AtlG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atlG,表达的重组蛋白Atl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和苯唑西林耐药株的MIC分别为16 μg/ml和64 μg/ml;相比于未加药物的对照组,rAtlG对标准株作用1h后细菌数显著降低(P=0.045),抑菌效果持续到5h测定点(P=0.006);对苯唑西林耐药株作用3h后显示出抑菌效果(P=0.003),5h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0μg/ml的rAtl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抑菌作用发生快、持续时间长,对苯唑西林耐药株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具有作为抗菌药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临床治疗纹带棒状杆菌合理用药和防止其医院内传播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福建省某医院临床分离的49株纹带棒状杆菌,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检测12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和7种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49株纹带棒状杆菌的标本来源以痰最多(63.27%),其次为尿(16.33%);患者主要分布于重症医学科(36.73%)、干部特诊科(26.53%)和神经科(16.33%)。该菌对头孢曲松、红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5.92%、95.92%、93.88%;对庆大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24%、8.16%,未检出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ermX基因、tetL基因的阳性率均为100%,tetW基因的阳性率为69.39%,aph(3’’)-Ib基因、aac(6’)-Ib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18.37%、6.12%,未检出aadA基因和blaIMP基因。结论 纹带棒状杆菌主要引起免疫力低下人群和老年患者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该菌耐药严重,但对庆大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可用于该菌所致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某院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耐药情况,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耐药基因遗传特征,为临床预防和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分离的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药敏结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3株耐碳青霉烯类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全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其遗传特征.结果 共分离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普雷沃菌血流感染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率,拓宽诊疗思路。 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23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某医院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感染来源、感染菌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 结果 共纳入23例确诊为普雷沃菌血流感染的患者,共中男性15例(65.2%),女性8例(34.8%)。大部分患者血流感染前有相关诱发因素,如手术操作(11例,47.8%)、恶性肿瘤(10例,43.5%)、糖尿病(9例,39.1%)、导尿管置入(10例,43.5%)等。感染菌种共9类,主要为颊普雷沃菌(6例,26.1%)、二路普雷沃菌(5例,21.7%)和中间普雷沃菌(4例,17.4%)。感染来源主要为肝胆系统(6例,26.1%)、腹腔及胸腔(4例,17.4%)和泌尿生殖道(4例,17.4%)。所有患者均有畏寒、发热表现,血液炎症指标明显升高,4例(17.4%)并发感染性休克,18例(78.3%)患者经恰当的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良好。 结论 当怀疑不典型病原菌普雷沃菌血流感染时,应尽早去除诱发因素,积极留取血液送培养,依据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利于迅速控制感染,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近年广东省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fm)临床分离株的时空分布, 探寻VR-Efm检出率上升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3年广东省4个区域(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的38所医疗机构上报至广东省细菌耐药监测系统中VR-Efm检出情况、患者人口学特征及科室和标本分布等资料, 同步分析世界卫生组织重点关注的ESKAPE中其他5种细菌的检出情况。 结果 广东省VR-Efm检出率从2019年1.4% (63/4 543)上升至2023年21.3%(1 351/6 345), 呈明显上升趋势, 2023年44.7%(17所)的医疗机构VR-Efm检出率>20%; 广东省4个区域VR-Efm检出率普遍上升, 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增长。ESKAPE整体由2019年10.1%升至2023年10.8%, 其余5种病原体中,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从2019年8.0%上升至2023年15.0%,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属检出率分别从2019年的61.6%、34.4%、21.2%、7.9% 下降至2023年的58.2%、31.9%、21.0%、7.6%, 皆有不同程度下降。ICU VR-Efm检出率(12.2%)高于门急诊(9.4%)、内科(9.2%)和外科(7.0%)等非ICU科室(均P < 0.05)。VR-Efm检出率较高标本分别为尿(9.8%)、血(9.1%), 其余标本检出率介于6.9%~9.6%。青少年患者VR-Efm检出率(4.4%)低于中老年患者(>9.4%, P < 0.05)。 结论 近5年广东省VR-Efm检出率明显上升, 可能与社区和医院获得的优势克隆传播有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对入院患者开展VR-Efm的筛查, 并对检出VR-Efm的患者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以遏制VR-Efm检出率在该区域的上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全国临床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分析2014—2021年CARSS成员单位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数据。结果 2014—2021年CARSS成员单位每年血标本临床分离毗邻颗粒链菌为83~152株,2017年后呈逐渐增多趋势。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93.7%,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为90%左右,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82.8%,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为65.0%,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32.7%、46.8%。2014—2021年毗邻颗粒链菌对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有不同程度上升,对头孢吡肟、美罗培南的敏感率有所下降。结论 临床血标本毗邻颗粒链菌检出数量呈上升趋势,且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均呈现不同程度耐药,但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国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对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2017—2018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中收集的CRKP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检测CRKP中碳青霉烯酶基因和其他广谱、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共筛选出129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碳青霉烯耐药机制,为临床经验性用药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院2019年4—9月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mCIM联合eCIM试验筛选碳青霉烯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8株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中5株来自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对临床常用头孢类及加酶抑制剂药物均表现出高水平耐药的特性。所有菌株均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7株为blaNDM-1,1株为blaIPM-4。MLST分子分型及PFGE同源性分析有6个ST序列类型,6个克隆群。ST596(3株)均为A群、ST121(1株)为C群、ST993(1株)为F群、ST91(1株)为E群、ST794(1株)为B群、ST88(1株)为D群。结论 该院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主要来源于ICU,产金属酶blaNDM-1β-内酰胺酶是其主要耐药机制。ST596 A群阴沟肠杆菌短时间内在ICU存在局部流行,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遏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某医院住院患儿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菌株的血清型和耐药性,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寻找防治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明确诊断为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肺炎链球菌的药敏结果、血清型,以及疫苗对其血清型覆盖情况.结果 74例侵袭性肺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河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75所医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WHONET软件对2013年1月—2022年6月河北省7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 结果 2013—2022年河北省共检出18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标本主要为血(129株,69.0%)、脑脊液(20株,10.7%)、胃液(14株,7.5%)及其他(18株,9.6%);70株(37.4%)分离自男性,117株(62.6%)分离自女性;新生儿科(42株,22.5%)和妇产科(41株,21.9%)为最常见的来源科室;年龄分组上,青年人(74株,39.6%)最多,其次为新生儿(39株,20.9%)。该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复方磺胺甲唑和红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7.8%、98.6%、98.0%、98.4%和96.3%。 结论 2013—2022年河北省临床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多来源于血标本,感染人群以青年和新生儿为主,该菌已出现一线治疗药物的非敏感株,需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经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NGS)诊断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1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结果 12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多数有鸟类、鸽或家禽接触史(8例),以高热(12例)、全身乏力(12例)、咳嗽(10例)、呼吸困难(9例)、头痛(7例)为起病主要表现,病情可迅速进展为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实验室检测12例患者C反应蛋白均升高,9例降钙素原升高,血常规淋巴细胞均下降,10例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9例白细胞正常。胸部CT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肺叶炎症渗出和实变。呼吸道标本或血标本mNGS检出鹦鹉热衣原体,结合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喹诺酮类对其中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治疗有效,1例患者使用喹诺酮类无效患者,改用四环素类治疗,病情短期内仍可好转。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肺部症状明显,肺外症状常见,病情进展快,mNGS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检测技术,可减少诊断延迟。及时启动靶向抗菌药物治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