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七氟烷不同吸入浓度在小儿全麻诱导过程中静脉穿刺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相关性。方法全麻患儿90例,均为ASAⅠ级,根据呼气末七氟烷浓度随机分为A组(2MAC,30例),B组(2.5MAC,30例),C组(3MAC,30例)。观察三组患儿麻醉诱导时的BIS值及静脉穿刺时体动反应。结果三组患儿静脉穿刺时体动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组最低。三组患儿吸入七氟烷诱导深度与BIS有相关性(r=-0.954 9,P<0.000 1),但在C组观察到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2.7MAC时BIS值存在一过性升高。结论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3MAC时最宜静脉穿刺,且在七氟烷吸入诱导的整个过程中其与BIS有相关性。BIS与小儿七氟烷全麻诱导深度之间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的应用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4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20例,七氟烷组全程持续吸入七氟烷做麻醉诱导,对照组采用丙泊酚持续静脉泵入,两组在麻醉诱导后均采用瑞芬太尼静脉泵入,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后和术后的各项指标以分析临床效果。结果:两组麻醉过程顺利,麻醉诱导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术中各时间段及术后心血管各因素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O.05),七氟烷组的苏醒和拔管时间比对照组短,拔管后即刻的Steward苏醒评分七氟烷组比对照组高。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的效果良好,术中心血管功能平稳,麻醉起效时间及苏醒时间短,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麻醉的理想组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七氟烷瑞芬太尼复合全身麻醉与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瑞芬太尼复合麻醉(七氟烷组)25例与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丙泊酚组)25例。以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插管,麻醉维持为:七氟烷组插管后吸入3%七氟烷,丙泊酚组以4~8 mg/(kg.h)速度静脉泵注丙泊酚,两组术中均持续泵注0.05~0.3μg/(kg.min)瑞芬太尼。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后能及时苏醒,在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麻醉药用量方面,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七氟烷瑞芬太尼复合麻醉适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泉  刘琴湘  邵兵 《当代医学》2010,16(18):67-68
目的研究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麻醉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方法择期LC手术患者4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两组均以咪达唑仑0.04mg/kg,丙泊酚1.5mg/kg,维库溴铵0.12mg/kg,芬太尼4μg/kg按顺序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七氟烷组(S组)全程吸入七氟烷,吸入浓度2%~4%;对照组(C组)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丙泊酚6~10mg/(kg·h),两组均在麻醉诱导后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05~0.3μg/(kg·min);术中根据生体征变化和手术刺激强度调控麻醉深度,按需给予维库溴胺0.05mg/kg维持肌松。记录麻醉诱导前、气腹前、气腹后5min、气腹毕和术毕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改变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OAAS评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吸麻醉效果好,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捷,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相同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地氟烷和七氟烷对全身麻醉下肩关节镜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和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PI)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地氟烷组(D组)和七氟烷组(S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前,所有患者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维持采用1.0 MAC地氟烷或七氟烷持续吸入,通过BIS监测吸入麻醉药的镇静程度,通过SPI监测镇痛程度。记录腔镜置入前(T1)、腔镜置入时(T2)、滑膜切除或清创时(T3)、缝合切口时(T4)的BIS、SPI值。结果 在T1~T2时,D组与S组相比,BIS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T3~T4时,与S组相比,D组BIS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S组相比,D组在T1~T4时SPI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同MAC地氟烷和七氟烷的BIS、SPI不同,提示地氟烷、七氟烷的镇静、镇痛效能不同。  相似文献   

6.
李华  孙波  佘高明  谢红  王琛 《上海医学》2012,35(4):277-279
目的观察七氟烷减量法对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45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Ⅰ组,皮肤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L/min;Ⅱ组,腹膜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L/min,静脉注射丙泊酚0.5mg/kg;Ⅲ组,关闭腹膜即刻,降低七氟烷浓度至0.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缝合皮肤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L/min。观察苏醒时间(自皮肤缝合结束至患者接受指令睁开眼睛时间)、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达90的时间及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Ⅱ、Ⅲ组患者停止七氟烷吸入后的苏醒时间及BIS值恢复至90的时间均显著短于Ⅰ组(P值均<0.05),Ⅲ组又显著短于Ⅱ组(P值均<0.05)。3组在气管拔管前即刻各项生命体征(MAP、HR、petCO2及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麻醉苏醒阶段采用七氟烷逐步减量法,可减少联合药物使用的影响,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并且不会影响麻醉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182-1184
目的:通过观察小儿七氟烷麻醉过程中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及血流动力学随呼气末七氟烷浓度(ETSEV)改变时的变化情况,从而客观评价BIS和AAI在小儿七氟烷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年龄3~12岁拟择期在腹腔镜下行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的患儿40例。所有手术皆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通过调节七氟烷吸入浓度维持ETSEV于0.6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1.0MAC和1.4MAC并记录在不同七氟烷浓度状态下的BIS、AAI、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与麻醉前相比,ETSEV为0.6MAC时,BIS、AAI、MAP和HR显著降低(P<0.01);与0.6MAC时的BIS、AAI、MAP和HR相比,1.0MAC和1.4MAC时显著降低(P<0.01);1.0MAC与1.4MAC时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当ETSEV由0.6MAC向1.4MAC逐渐升高的过程中,BIS、AAI和MAP呈下降趋势,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BIS和AAI可以作为小儿七氟烷麻醉深度监测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研究1.0%七氟烷和0.7%异氟烷复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下对米库氯胺临床药效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麻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随机分成七氟醚组(Ⅰ组),异氟烷组(Ⅱ组),异丙酚组(Ⅲ组)。诱导后,Ⅰ组用异丙酚2~5 mg/(kg.h)静脉输注,瑞芬太尼4μg/ml血浆靶控输注,维持呼出末七氟烷浓度为1MAC(浓度:1.7%);Ⅱ组用异丙酚2~5 mg/(kg.h)瑞芬太尼2μg/ml血浆靶控输注,维持呼出末异氟烷浓度为1 MAC(浓度:1.2%);Ⅲ组用异丙酚4~10 mg/(kg.h)静脉输注,瑞芬太尼4μg/ml血浆靶控输注维持麻醉。待上述指标稳定5分钟后,静脉注入米库氯胺0.15 mg/kg。采用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TOF观察以下指标:起效时间,作用时间,恢复指数,维持T1为1%~10%时肌松药的泵入速度。结果静脉注入米库氯胺0.15 mg/kg后,Ⅰ、Ⅱ和Ⅲ的起效时间分别是(97.5±20.1)s、(101.3±23.4)s和(95.8±27.1)s(P>0.05),作用时间分别是(26.8±7.6)min、(24.5±9.2)min和(19.9±6.5)min,维持90%~99%颤搐抑制所需米库氯胺的泵注速度分别为(5.71±1.83)μg/(kg.h)、(6.07±1.43)μg/(kg.min)和(8.23±1.62)μg/(kg.min),恢复指数分别为(10.6±2.2)min、(9.28±3.0)min和(6.61±1.6)min。结论临床麻醉中七氟烷和异氟烷能明显增强米库氯胺的临床肌松药效,减少维持90%~99%肌松所需的泵入速度,但二者之间的增强效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七氟烷与异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恢复质量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1-2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 瑞芬太尼(SR组,n=20)和异氟烷 瑞芬太尼(1R组,n=20)组.两组术前用药,麻醉诱导用药及方法相同,均于插管后即刻用微量泵连续恒速泵入瑞芬太尼(0.15ug/kg/min),同时吸入七氟烷或异氟烷,使其呼气末浓度维持在0.6MAC.术中记录两组基础值(To)、手术切皮时(T1)、气腹后1 min(T2)、气腹后5 min(To)内镜操作结束、拔腹壁套管针时(T4)、苏醒(T5)、拔管后即刻(T6)、拔管后10 min(T7)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同时监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M)进行麻醉深度监测,记录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并进行拔管后苏醒质量评分(OAAS).结果:两组术中各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就手术维持过程而言,收缩压的波动SR组小于IR.而AAI值两组变化趋势相同,但是苏醒期SR组上升快于IR,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七氟烷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异氟烷组,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拔管后患者苏醒质量评分(OAAS)逐渐增加,而拔管后即刻、10min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相似.结论:两组均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但是与IR组比较,SR组麻醉可控性更佳,可明显加速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且苏醒质量恢复优于异氟烷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不同血浆靶控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对吸入诱导中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60例,按瑞芬太尼靶控浓度随机分为2ng/ml、4ng/ml、6ng/ml三组,每组各20例.待瑞芬太尼达到目标浓度后,予吸入1.3MAC七氟烷,意识消失后静注罗库溴铵0.6mg/kg行气管插管,维持靶控浓度及吸入浓度不变,维持5分钟后结束观察.结果 单独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后各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吸入七氟烷后,各组患者HR减慢,SBP、DBP下降.三组患者气管插管后即刻HR增快,SBP、DBP升高,但增幅未超过30%.各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气管插管后均较诱导前升高,其中I组最为明显.整个诱导过程中,Ⅰ组患者发生屏气2例(10%),有3例(15%)出现上肢不自主活动.在Ⅲ组中有2例(10%)发生肌僵,8例(40%)发生呼吸暂停.相比Ⅱ组呼吸暂停发生率为2例(10%).结论 靶控输注4ng/ml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诱导时,能快速达到临床麻醉所需深度,血流动力学平稳,在肌肉松弛药物的辅助下顺利完成气管内插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序贯法测定亚剂量艾司氯胺酮静脉输注对腹腔镜手术患儿吸入麻醉七氟烷呼气末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全麻下行择期腹腔镜手术2~12岁的患儿70例,随机分成艾司氯胺酮研究组(S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丙泊酚3 mg/kg、瑞芬太尼3μg/kg(>60 s)进行麻醉诱导,无肌松完成气管插管后,S组患儿给予亚剂量艾司氯胺酮0.5 mg/kg静脉负荷剂量后给予0.5 mg/(kg·h)静脉泵注,C组做盐水空白处理,两组患儿分别给予初始七氟烷目标浓度2.5%进行麻醉维持,待七氟烷MAC稳定15 min后进行手术切皮,观察患儿有无体动反应,下一例手术患儿的七氟烷浓度根据序贯法试验原则进行上下增减给药。记录两组患儿切皮前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七氟烷MAC为1.54%,C组七氟烷MAC为2.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切皮前后HR、MA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出现术后躁动1例...  相似文献   

12.
徐娟  王丹  杨小霖 《重庆医学》2021,50(19):3318-3321
目的 观察小儿行腹腔镜手术时,靶控输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对气腹刺激时七氟烷抑制肾上腺素能反应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BAR)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3~7岁患儿75例,分为3组,瑞芬太尼靶浓度分别为0 ng/mL(R0组)、1 ng/mL(R1组)及2 ng/mL(R2组).采用序贯法测定各组七氟烷MACBAR.结果 R0、R1及R23组七氟烷MACBAR分别为(3.29±0.17)%、(2.12±0.10)%、(1.29±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可不同程度降低小儿腹腔镜手术时七氟烷的MACBAR.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异丙酚靶控输注和七氟烷吸入2种麻醉方式在婴儿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ASAⅠ-Ⅱ级唇裂患儿30例分为2组,每组15例。 P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6u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S组:吸入七氟烷,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记录麻醉前、诱导后、手术开始即刻、术中30分钟、拔管后1分钟时各时间点血液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及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及麻醉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诱导前相比P组术中30分钟MAP、HR均明显降低,S组拔管后1分钟MAP、HR均明显增高,2组BIS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间比较拔管后1分钟MAP、HR、BIS均有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P组术后躁动1例,S组有8例;恶心呕吐S组有1例。结论:异丙酚TCI组术后清醒质量高;七氟烷组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二者均能安全有效应用于婴儿唇裂修复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34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独组与复合组,每组17例,单独组采用七氟烷全身麻醉,复合组在采用七氟烷进行全身麻醉的基础上加用可以进行全麻诱导、镇痛的瑞芬太尼,观察两组围术期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0))、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CO2))变化及并发症。结果:复合组较单独组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CO气腹后MAP、HR、PCO:较CO气腹前均明显升高(P均〈0.05),患者术中无异常不适,术后无误吸返流。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全麻应用于该手术麻醉效果好,痛苦少,苏醒恢复质量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七氟烷和丙泊酚分别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静吸复合麻醉和全静脉麻醉用于支撑喉镜术的效果。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患者40例,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烷组(S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1.0~1.5mg,瑞芬太尼4μg/L血浆靶控输注,P组丙泊酚3mg/L血浆靶控输注,S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2.0mg/kg,2组均用琥珀胆碱1.5~2.0mg/kg静脉注射后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麻醉维持:S组吸入2%~4%七氟烷,使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1MAC,同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P组仍为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2组均静脉滴注琥珀胆碱,吸入65%氧化亚氮。随手术进程调整麻醉深度。记录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的HR在诱导后1min(T1)较术前(T0)明显降低(P<0.05)、MAP在诱导后1min(T1)及插管后1min(T2)较术前(T0)明显降低(P<0.05);P组患者在诱导后1min(T1)、插管后1min(T2)及术毕(T7)的HR明显低于S组(P<0.05);S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结论2种麻醉方法均可用于支撑喉镜术,应用七氟烷麻醉的患者诱导时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苏醒更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和静脉全麻诱导的效果.方法 45例新生儿患者,ASA Ⅰ~Ⅲ级,行全身麻醉.随机分为3组(n=15):静脉诱导组(A组)、8%七氟烷吸入诱导组(B组)、6%七氟烷吸入诱导组(C组).患儿入室后记录平均血压(MAP)、心率(HR)作为基础值.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以及插管不良反应.记录插管即刻、插管后1,3,5 min的MAP和HR.结果 两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组的意识消失时间显著比静脉诱导组短(P<0.01).气管插管时间B组显著短于C组,C组明显短于A组(P<0.01).在插管后1,3,5 min 3个时刻点的HR和MAP均较基础值下降(P<0.01).在插管后的1,3,5 min时间点上,3组心率之间变化有差异(P<0.01);8%七氟烷吸入诱导的B组MAP明显低于A,C两组相应时刻点的MAP(P<0.01),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七氟烷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诱导技术,6%的七氟烷比较适合用于新生儿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组)24例和对照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24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后及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呼之睁眼,气管导管拔管时间,苏醒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ECG、HR、SBP、DBP和SpO2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好,术中患者心血管功能稳定,起效及苏醒时间短,是临床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理想的麻醉药组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七氟烷抑制患者腹腔镜手术气腹诱发肾上腺素能反应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BAR) 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D0组不使用DEX;D1组:麻醉诱导前10 min给予DEX负荷剂量0.5 μg/kg,然后以0.2 μg/(kg·h)速度维持输注;D2组:麻醉诱导前10 min给予DEX负荷剂量0.8 μg/kg,然后以0.4 μg/(kg·h)速度维持输注.麻醉诱导采用静脉靶控输注(TCI)丙泊酚3 μg/mL、瑞芬太尼3 ng/mL;顺阿曲库铵0.15 mg/kg,完成气管插管后停止靶控药物输注,接宙斯全能麻醉机靶控呼气末七氟烷维持麻醉.分别记录患者气腹前后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以气腹后MAP和HR中任何一项升高幅度>气腹前的20%为反应阳性患者,根据改良序贯法调节下1例患者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计算七氟烷MACBAR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与D0组比较,D1组和D2组七氟烷MACBAR均降低(P<0.05);与D1组比较,D2组七氟烷MACBAR降低(P<0.05).结论:DEX可以降低七氟烷抑制气腹刺激的MACBAR,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冯燕春  谢闵仲  宁捷 《微创医学》2013,8(1):55-56,60
目的 比较七氟烷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短小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42例拟行短小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T组)和丙泊酚组(P组).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P组用丙泊酚4~8 mg/(kg·h)+瑞芬太尼0.2 μg/(kg·min)持续泵注,T组吸入七氟烷1.5%~2.5%+瑞芬太尼0.2 μg/kg·min持续泵注.观察两组诱导前(T0),术中、术后(T1、T2、T3)的HR、SBP、DBP、MAP,苏醒时间及苏醒期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间各时点HR、SBP、DBP、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T组麻醉后各时点(T1、T2、T3)的HR比麻醉前(T0)的HR明显降低(P<0.05),P组拔管后10 min(T3)的SBP、MAP比麻醉前(T0)的SBP、MAP明显升高(P<0.05).结论 两组均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七氟烷组术后苏醒快,心率慢,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麻醉可控性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七氟烷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对老年食管癌根治术后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72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2组,每组36例。全部患者采用瑞芬太尼(3 ng/ml)、丙泊酚(3 μg/ml)、顺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观察组采用吸入七氟烷复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于麻醉前(T1)、切皮时(T2)、术毕(T3)、拔管时(T4),对比2组血流动力学(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深度BIS值)水平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拔管后疼痛情况;记录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记录2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躁动、寒战、呼吸抑制)发生情况。 结果 在T2、T3时,2组患者SBP、DBP、MAP、HR、BIS值均显著低于T1时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间点SBP、DBP、MAP、HR、BIS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 vs.13.8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七氟烷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食管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相当,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的苏醒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