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介绍余尚贞主任医师运用乌梅丸的经验,认为厥阴病病机是厥阴枢机不利、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余尚贞主任医师基于“厥阴病病机”和“厥阴欲解时”在临床上应用乌梅丸十分广泛,浅谈对厥阴的理解,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2.
乌梅丸是《伤寒论》治疗厥阴病的主要方剂。该文浅述厥阴病病机及主要症状,分析厥阴病"欲解时"的时间特点,并附乌梅丸治疗厥阴病验案2则。  相似文献   

3.
陈修园是清代著名医家,对《伤寒杂病论》研究颇有成就,尤其是对其中厥阴病篇乌梅丸理解深刻独到。本文以陈修园著述合集为蓝本,分别从厥阴病提纲证、乌梅丸方证、厥阴病欲解时等理论出发,联系古今医家,采众家之长,深入剖析其使用乌梅丸的心识体会。陈修园认为厥阴代表了两阴之尽、一阳之生,其病机寒热错杂,包括风气上扰、少阳相火内发、肝肾阴寒之证。乌梅丸主治脏寒,为统领厥阴各证之总方且擅治久利,其组方以柔养肝木、敛戢风气、苦寒下逆、温补肝肾、调补中焦为主旨,并针对肝体阴用阳等生理特点补气和血,与张仲景提出的治肝之大法完全契合。此外,各疑难杂症于下半夜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者都可以考虑选用乌梅丸。  相似文献   

4.
郭怡婷  袁源  罗斌 《环球中医药》2022,(7):1232-1234
枢机为人体气机运行的关键,枢机通利则气血阴阳和调,枢机不利则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百病丛生。《黄帝内经》提出了“开阖枢”理论,为理解临床疾病病机树立了立体框架,可指导枢机不利病证的诊治。枢为开阖枢的关键,阴阳气血皆有枢要。少阳为阳之枢,转枢表里阳气;厥阴为阴之枢,疏泄血气阴分;脾胃为气机之枢,升降一身之气。三枢得利,则气血阴阳转枢有度。乌梅丸一方作为《伤寒论》经典方剂,清温并举,集补散缓泄为一体,可畅达诸枢,有开阖阴阳之用。少阳枢机不利,则阳气怫郁化热,发为蛔厥。乌梅丸可畅达少阳枢机,转枢少阳胆火,治疗蛔厥。厥阴枢机不利,风木内郁,寒凝阳郁则可见厥阴病诸证。运用乌梅丸通达厥阴枢机,补肝以转枢阴枢郁滞,可治疗厥阴病。脾胃枢机不利,升降转枢失常,可致寒热错杂,气机失运也影响阴阳枢机作用。乌梅丸运达脾胃枢机,木达则土运,开阖有度则寒热错杂自消,枢机调利。本文基于“开阖枢”理论,以乌梅丸治疗蛔厥、厥阴病、寒热错杂病为例,阐述了乌梅丸通利枢机的作用,并附验案一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乌梅丸载于《伤寒杂病论》厥阴篇,历代医家多认为其有温脏安蛔之功,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局限,自清代医家柯琴提出其为厥阴病之主方后乌梅丸才被医家重视,其临床应用亦得以拓展。乌梅丸证之成因,实则归于厥阴风木气运失常,阴阳不相顺接,而非仅为蛔虫内扰所致。以《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分析六经之功能,并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可证“阴枢”实为厥阴,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有顺接阴阳之功,故其可治疗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之证。《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杂病论》二者同源,均参考了《汤液经法》所载内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补泻诸方及救逆方之组成有规律可寻,均依文中所载“汤液经法图”而成,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该文通过探索“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及药物五行归属,以“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剖析乌梅丸,可证乌梅丸主要作用于肝、脾、心三脏,依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此三脏与情志调节密切相关,故以乌梅丸论治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所致之情志病有据可循,文末亦列举概述近年乌梅丸治疗情志病的报道。该文为临床应用乌梅丸治疗情志病提供了思路及依据,扩展了其应用范围,古方亦能为今用。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厥阴病篇众方之首。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蛔厥"及"久利不止"。在现代临床中亦应用于各个学科,尤以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脾胃科疾病多见。笔者在跟师抄方学习中,多次观察到老师应用乌梅丸屡获良效,故试从老师用药配伍、方证对应及厥阴病欲解时等三个方面浅析老师应用之原理,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临床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主治蛔厥与久利。后世医家多视其为厥阴病之主方;近代不少医家亦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又提出了新的见解。如蒲辅周认为“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郑统魁认为“无论外感或内伤,凡见有寒热错杂,能归於厥阴范围以内的病证,皆可以乌梅丸加减治之。”刘炯夫亦认为“此方有温阳,固本、熄风、清火、杀虫、止痛之功,并非专力驱虫而设。”从而扩大了乌梅丸的治疗范围。现仅就八二年有关乌梅丸临床应用的报导,选摘综  相似文献   

8.
<正>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厥阴病的主方,其特点为寒热并用、清上温下,主治“蛔厥”。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适用疾病和病机进行了深化,扩大了乌梅丸的应用。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首次提出“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专剂矣”。现代中医将乌梅丸加减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也用于妇科疾病,皮肤病及肿瘤的治疗[1-4]。  相似文献   

9.
《光明中医》2021,36(13)
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原治蛔厥及久泻久利之证,因其寒热刚柔同用,被历代医家作为厥阴病主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此文基于六经辨证探讨乌梅丸治疗腹痛、畏寒验案2则并分析其病因病机,以期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1乌梅丸组成:制乌梅30 g,制附片6 g(先煎),桂枝6 g,干姜5 g,炒川椒3 g,细辛5 g(先煎),炒黄连8 g,炒黄柏6 g,党参10 g,酒当归6 g。功效:调和阴阳,枢合厥阴。主治:厥阴病,症见失眠易醒,常凌晨1~3时醒,醒后难以复睡,或心烦口渴,自觉腹中有气上冲心胸,恶心呕吐,等等。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200 mL,分2次温服。方解: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治厥阴病的主方。六经辨证要重视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六经病“欲解”不是“必解”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梅丸治疗2型糖尿病病机。方法:钻研中医经典,从厥阴病病机、乌梅丸方证精髓、糖尿病临床辨证及应用等方面阐述乌梅丸治疗糖尿病的病机。结果:厥阴病属于肝体肝用不及之病,乌梅丸既能补肝体,又能疏肝用,为厥阴病的主方。以乌梅丸治疗糖尿病,能补肝体阴虚不足,还能疏肝调脾、除燥热,和糖尿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机一致,可获良效。结论:乌梅丸能补肝阴、疏肝用、温脾寒、除胃热,是调理肝脾阴阳气机的代表方剂,临床巧用乌梅丸治疗糖尿病,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主治病症,以寒热错杂、虚实兼并为特点.张仲景之乌梅丸原为蛔厥而设,蛔厥即因蛔而厥的寒热虚实错杂之证.但随着古今医家对乌梅丸证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其功效得到了更切合实际的发挥.自清代以来,乌梅丸便被视为治疗虫证的通用方,而不局限于治疗蛔虫病.直至今天,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此说,将乌梅丸列为杀虫剂第一方.此外,一些医家还将乌梅丸用于其他内科杂病的治疗,著名伤寒注家柯琴提出凡是厥阴病皆可用之的观点.笔者在临床当中,曾多次辨证应用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少阳病欲解时”为《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理论之一,被束之高阁已久,近来得以重光。但目前存在理论机理探究不明确、临床应用指征不清晰的问题,因此临床运用时存在一定难度。该文从“开阖枢”“十二辟卦”“时间节律”等多角度出发探讨“少阳病欲解时”理论,发现该理论实则是恢复少阳生理状态的时间处方。寅、卯、辰三时存在与它经病欲解时交叠的情况,因此对应的处方亦有不同。通过对“少阳病欲解时”理论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厘清思路,在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中抓住辨证眼目,从而做到灵活处方,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部分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咳嗽常在下半夜发作,符合"厥阴病欲解时"(1点至7点)。通过对厥阴病"欲解"而"不解"的机理进行探讨,提出代谢免疫因子日节律的改变,在"厥阴病欲解时"期间,血浆皮质醇浓度及促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升降失常或许是CVA在"欲解时"加重的潜在机理。CVA的病机特点可概括为卫虚风动,若出现寒热错杂证及咳嗽多发作或加重于下半夜时,证属厥阴咳,须寒热、气血同调,扶正、祛风并用。从"厥阴病欲解时"论治小儿CVA,即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厥阴咳,可谓圆机活法,处方切证则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重温厥阴病 活用乌梅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来重温《伤寒论·厥阴病篇》,玩味张仲景名方乌梅丸的药性配伍,结合自己以往的临证经验,认为乌梅丸不仅只为蛔厥而设,实乃厥阴诸病的主方,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只要谨守厥阴病机,临床灵活运用乌梅丸,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等组成,具有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祛邪,调肝和脾的功效。厥阴病多寒热错杂,方中乌梅酸能制蛔,花椒、细辛辛能散寒,黄连、黄柏苦能泄火,黄连、干姜、黄柏、细辛等同用,寒热并调。伤寒三阴证多为虚寒,厥阴则为三阴之末,阴尽而阳生,故方中桂…  相似文献   

16.
李佩林  袁雯  魏丹  徐慧军 《新中医》2023,55(9):208-212
首先阐述开阖枢理论产生的渊源及理论内涵,其次阐述从开阖枢角度认识妇女围绝经期这一特殊的生理过程。开阖枢升降失常将会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MPS)发生,进一步探究其机理,得出少阴阴枢、厥阴肝阖失常为MPS产生的基础,少阳阳枢、太阴脾开失常为MPS发生的诱因。失眠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较突出的症状,从开阖枢理论认识到该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一阳三阴气化失常。最后从开阖枢理论角度,阐述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结合“六经病欲解时”,选用该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丸作为《伤寒杂病论》厥阴篇的代表方,主治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等病证.原为治蛔厥、久利之用,现代诸医家将乌梅丸运用于内外妇儿等诸科病症,被奉为多种疑难杂症的验方,并不拘泥于治蛔.文章列举了几例临床运用乌梅丸的验案,表明只要抓住疾病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就可以将本方作为基础方化裁运用,辨证选方,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总结李春红教授运用“六经病欲解时”思想治疗不寐的临证经验。李教授认为,“六经病欲解时”是疾病加重或向愈的关键时间节点,是临床辨治不寐的有效抓手,其精髓在于通过“时间节点”快速定位病变经。李教授指出,不寐的发生是三阴三阳开阖枢转化失调所致,其确立精准定位六经、开阖转枢气机的治疗方法,以伤寒经方加减化裁,对于本病多经合病的情况选择分时服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运用《伤寒论》乌梅丸加减治疗老年人厥阴失眠病例,分析其病因病机,阐述其合理性与重要性。认为乌梅丸寒温并用,可以治疗具有厥阴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寒热错杂,部分病症在后半夜出现或加重的疾病,故治疗以早醒为主的老年人厥阴失眠症效果显著。此方切中祖国医学的病机学说,确是治疗厥阴失眠症之良方。  相似文献   

20.
乌梅丸及其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 ,惜多囿于驱蛔、下利 ,乃小视其用。乌梅丸对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故探讨寒热并用之偶方乌梅丸及其所主病证 ,十分必要。1 历代医家对乌梅丸证病机的认识《伤寒论》厥阴一篇 ,病理深遂 ,最难疏解。乌梅丸为厥阴篇之总方 ,历代医家皆喜研习 ,其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1 .1 安蛔论 :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性 ,而乌梅丸酸苦辛同用 ,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因而后世奉为治蛔良方。然而据此把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剂 ,则失之局限。陈元犀曰 :“此为厥阴之总方 ,注家第谓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