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异时性进展期腺瘤(MAA)的发生率。方法纳入2008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结直肠癌手术(外科手术或内镜切除)并进行3年结肠镜随访的结直肠癌患者。患者在术后6~36个月内完成≥2次结肠镜随访, 且2次结肠镜检查间隔时间>6个月。收集患者年龄, 性别, 肿瘤部位、分期、病理学特征, 合并基础疾病情况, 术前癌胚抗原、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基线结肠镜检查结果, MAA检出情况等资料。根据年龄(±2岁)、性别、原发肿瘤部位(同一节段)和肿瘤分期将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按照病灶数1∶1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配对。计算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和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MAA的累积发生风险。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AA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14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配对。配对后, 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36例(78个癌灶), 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78例(78个癌灶)。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组患者1、2、3年MAA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1%(4/36)、22.2%(8/36)、... 相似文献
2.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2,(6)
目的调查石河子地区近十年结肠镜下成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结直肠腺瘤和进展期腺瘤检出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 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结肠镜检查的病例纳入调查, 通过查阅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病历资料, 具体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及结直肠腺瘤或CRC的部位、数量、大小和病理类型等。主要观察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进展期腺瘤和CRC的检出率, 包括10年总体检出率以及前五年(2010—2014年)总体检出率和后五年(2015—2019年)总体检出率。结果共纳入50 645例, 经排除标准排除14 931例, 最终共35 714例纳入数据分析。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进展期腺瘤和CRC的10年总体检出率分别为17.65%(6 302/35 714)、4.45%(1 589/35 714)和3.71%(1 324/35 714)。结直肠腺瘤后五年总体检出率[20.33%(4 565/22 457)]高于前五年[13.10%(1 737/13 257)];结直肠进展期腺瘤后五年总体检出率[4.69%(1 053/22 ...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前根据肠道准备情况建立列线图, 评价肠道准备充分度并指导临床决策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诊疗的受检者, 进行问卷调查, 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 023份,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受检者的临床特征、排便习惯、服药后排便次数和末次排便时间及检查前肠道准备自评结果, 采用单盲法并指定同一位内镜医师对受检者肠道准备情况进行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 BBPS)评分, 运用多因素分析探究肠道准备充分度的影响因素, 根据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 评估肠道准备充分度。结果根据BBPS评分, 674例受检者肠道准备充分, 349例受检者肠道准备不充分。多因素分析发现每周排便次数(OR=1.649, 95%CI:1.233~2.204, P=0.001)、服药后排便次数(OR=3.963, 95%CI:1.851~8.485, P<0.001)、服药后末次排便时间(OR=5.151, 95%CI:1.152~23.037, P=0.032)、检查前肠道准备自我评估(OR=8.2... 相似文献
6.
目的全面评价甘肃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质量, 为评估我国目前消化内镜检查质量提供基线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依托甘肃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数据库,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 收集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全部患者资料, 分析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率、盲肠插管率、肠道准备充分率等质控指标, 评价本中心结肠镜检查质量。结果研究共纳入7 562例结肠镜检查患者, 年龄(51.61±13.59)岁, 其中男4 286例(56.7%)、女3 276例(43.3%)。门诊患者4 924例(65.1%), 住院患者2 638例(34.9%)。由专职内镜医师完成检查患者6 456例(85.4%), 由非专职医师(消化科或肛肠科医师)完成检查患者1 106例(14.6%)。总体腺瘤检出率、息肉检出率、盲肠插管率、肠道准备充分率分别为11.9%(900/7 562)、32.9%(2 488/7 562)、93.0%(7 030/7 562)、91.3%(6 906/7 562)。男性、高年龄段、住院患者以及由专职内镜医师完成检查患者的腺瘤检...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导致全世界人口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心脑梗死(cardio-cerebral infarction, CCI)是AMI合并AIS的罕见临床综合征, 是指同时存在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心前区疼痛或心电图改变的危急症状。CCI的患病率从0.09%至1.6%不等, 但患者病情危急, 预后较差, 病死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由于病情复杂、病因多样以及循证证据和机制研究较少, 针对CCI患者的管理具有挑战性。文章总结了CCI的相关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的效果、血管内治疗的指征以及手术顺序的选择, 期望可缩短溶栓/血管内治疗时间, 并改善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也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过去20年,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进程加速以及危险因素的累积, 我国房颤相关疾病负担呈上升趋势, 但知晓率和综合管理率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房颤检测设备的进步与普及、筛查策略的优化, 房颤检出率将进一步提高, 有利于诊断治疗关口前移, 改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面对有限的医疗资源和庞大的患者数量, 借助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远程管理将发挥巨大价值, 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严重的、进展迅速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目前使用的诊断标准是2008年第二版MSA诊断标准, 虽然在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认可, 但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缺乏敏感性。MSA早期可靠的诊断对于患者护理和咨询、疾病修饰治疗临床试验的招募以及诊断工具的开发和验证尤为重要。为克服第二版诊断标准的不足, 国际运动障碍协会开发了新的MSA诊断标准, 并于2022年4月公开发表。本文对新版MSA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并探寻今后研究工作中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的科研领域, 对于老年患者的管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12.
对血压130~139/80~89 mmHg(1 mmHg=0.133 kPa)人群的管理对于心血管病的早期预防与控制意义重大。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血压处于该范围的人群近2.45亿, 且主要为中青年。对于这一群体, 在防治措施上应做到宽严相济。所有人均应推荐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 部分有合并症或高危人群宜采取药物治疗。在学术界不断探索、积累临床研究证据的同时, 搁置对诊断标准的争论, 强化对血压130~139/80~89 mmHg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的关注, 积极向大众普及该血压范围的危害性, 符合重大慢性疾病防治领域理念先行及防线前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de novo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并评估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2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切除且术后病理确诊为de novo早期结直肠癌的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内镜表现、治疗方式、术后病理结果以及转归等资料。结果共纳入33例de novo早期结直肠癌患者, 年龄(62.67±8.62)岁, 男女比例7.25∶1。病变长径(0.96±0.36)cm;病变形态以浅表型(0-Ⅱ型)为主, 占72.7%(24/33)。29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 4例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术后病理显示, 11例(33.3%)为高分化管状腺癌, 其中2例侵及黏膜下浅层;20例(60.6%)为中分化管状腺癌, 其中5例侵及黏膜下浅层, 15例侵及黏膜下深层;2例(6.1%)为中-低分化管状腺癌, 均侵及黏膜下深层。病变浸润深度与病变分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01), 中分化及中-低分化病变更容易发生黏膜下层深浸润。33例(100.0%)病变均达到整块切除, 97.0%(32/33)达到完全切除, 42.4%(14/33)达到治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消化内镜诊疗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内镜诊疗中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围绕内镜诊疗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预防策略及抗血栓药物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 呼吁内镜医师重视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抗血栓药物管理。 相似文献
16.
17.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 其机制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头颈部放射治疗可能会加速斑块形成, 进而造成颈动脉狭窄。另外, 放射治疗也会造成血管内膜和外膜损伤, 加重颈动脉狭窄程度。这种由放射治疗所致的颈动脉狭窄在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面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有所不同。因此, 充分了解致病机制, 对于选择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如何早期识别并跟踪房颤进展是降低房颤相关不良事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将\"心房颤动负荷(房颤负荷)\"用于评估房颤进展, 本文就房颤负荷的定义、监测、与临床事件的关系, 房颤负荷在临床管理中的应用进展及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Allan-Herndon-Dudley综合征(AHDS)是因甲状腺激素(TH)转运体基因SLC16A2突变, 致其编码单羧酸转运蛋白8(MCT8)功能失活, 不能介导TH进入靶细胞引起的内分泌罕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脑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所致的严重神经运动发育异常, TH分泌代谢异常所致血清学(高T3、低T4、正常或轻度升高的促甲状腺激素)改变及外周组织甲状腺毒症。基因检测证实SLC16A2基因变异可确诊。有效的治疗应以改善脑甲减和外周甲状腺毒症以及恢复蛋白功能为目标。相比于激素替代治疗, T3类似物三碘甲状腺乙酸可以不依赖MCT8进入细胞, 激活TH受体而发挥TH样作用, 在改善患者外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上疗效显著, 对神经表型可能也有效, 是目前治疗AHDS较好的方法;旨在恢复MCT8功能的基因替代和伴侣分子治疗仍处于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