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评价真腔覆膜支架点状植入联合假腔内栓塞技术(spot stenting combined with false lumen endovascular occlusive repair,SS-FLEVOR)治疗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中期结果 。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采用SS-FLEVOR治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及随访资料。分析病人手术前后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假腔血栓化及内脏动脉分支支架通畅情况。结果:TEVAR术后远端瘤样扩张病人17例,平均年龄(54.5±14.5)岁,女3例。SS-FLEVOR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1.4±37.9) min。平均随访(24.9±20.7)个月。随访期间内脏动脉分支支架均通畅。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均血栓化10例,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3例,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仍存在部分血流4例。因假腔内血流逐渐减少且瘤体未增大,未予以二次干预。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均较术前增大。术前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腔内移植物感染(vascular endograft infections,VEGI)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3例腹主动脉腔内移植物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行腋-双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腹主动脉移植物切...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瘤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0月,对21例典型B型(Stanford分型)主动脉夹层、5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合并主动脉壁溃疡,在局麻(26例)或全麻(2例)下行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采用Medtronic Talent支架10例,Medtronic Valiant支架12例,微创直管型支架6例。结果2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示破口封闭,无内漏。术后无胸痛,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内漏,术后住院时间(4.5±1.1)d,3-7 d。5例术后发热,吲哚美辛治疗1个月,体温正常。2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1周CT扫描显示真腔扩大,血供明显改善,胸主动脉假腔内血栓形成,腹主动脉假腔存在,开口于假腔的分支靠远端破口供血;5例假性动脉瘤CT扫描显示破口封闭,假腔内血栓形成;2例壁内血肿CT扫描显示溃疡被支架覆盖。23例随访(21.3±10.2)月(1-40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B型主动脉夹层、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降主动脉壁内血肿均可采用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腔内微创修复技术是目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包括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和胸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两类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AD)及真性动脉瘤(TAAA)都是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大动脉病变,尤其是累及腹腔内脏动脉的病变手术治疗难度较大。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以开窗和分支支架为代表的腔内技术在胸腹主动脉病变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胸腹主动脉病变手术治疗的现状,重点围绕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治疗TAAD、TA...  相似文献   

6.
自1999年Dake等首次报道应用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封堵主动脉夹层的近端破口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以来,大部分病例真腔血供改善、假腔逐渐血栓化、远端主动脉重新塑形,但是仍有部分病例支架远端主动脉假腔持续增大形成夹层动脉瘤,影响真腔供血甚至破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与单纯药物治疗非复杂性急性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ATBAD)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3例非复杂性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8例,女性85例;年龄(60.3±10.2)岁。根据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猪胰蛋白酶(PPE)制作腹主动脉瘤(AAA)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将20只SD大鼠随机为两组,分别是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和传统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每组10只。通过超声测量腹主动脉直径,比较两组大鼠的手术相关指标,大鼠存活率,术后7、14d的AAA成瘤率和腹主动脉扩张率。通过弹性纤维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染色法观察腹主动脉弹性纤维情况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每只大鼠的PPE用量明显少于传统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4 d,两组的大鼠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的腹主动脉扩张率、AAA成瘤率均高于传统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的腹主动脉扩张率明显高于传统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的AAA成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腹主动...  相似文献   

9.
郭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2):1529-1532
开窗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F-EVAR)是腔内修复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实现了经腔内重建主动脉分支血管,使原来无法应用常规技术处理的短瘤颈及近肾腹主动脉瘤(J-AAA)能够接受微创腔内治疗。笔者就该技术的技术背景、现状、技术要点及局限性进行阐述,认为F-EVAR无论从理念还是从技术上堪称当代腔内主动脉外科发展的经典,但应用时,要重视其局限性,合理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文荟萃分析了所有纳入的关于血管腔内支架植人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中文文章,着重了解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预后等。方法按预定纳入排除标准,纳入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例数≥10的所有中文文章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人37篇文章1527例患者。国内手术成功率为(99.2±0.4)%,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0±1.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6±0.2)%,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0.6±0.3)%,其中截瘫发生率为(0.1±0.04)%。急性和慢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相比,前者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明显降低[(96.3±0.7)%VS(100.0±0.0)%,P=0.0031,而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和30d死亡率则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技术较可行,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传统手术低。腔内治疗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率较慢性期低,但预后相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激光原位开窗腔内重建治疗累及弓部分支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累及弓部主动脉夹层病人181例,172例接受激光原位开窗腔内修复技术治疗。纳入标准为夹层累及主动脉弓部,腔内技术修复主动脉夹层过程需重建弓部分支血管。主动脉夹层病变范围距离冠状动脉开口<15 mm,升主动脉直径>45 mm的病人排除。结果:172例病人行激光原位开窗及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其中37例(21.51%)在急性期,135例(78.49%)在亚急性期。重建弓部分支血管技术成功率95.93%(165/172)。院内死亡6例(3.49%),卒中2例(1.16%),截瘫4例(2.33%),近端支架源性夹层2例(1.16%),无远端支架源性夹层。随访168例(97.67%)。共重建311个弓上分支血管。CT血管造影随访(10.6±5.4)个月,显示弓上分支血管通畅295个,通畅率94.86%。172例中152例(88.37%)表现为胸主动脉段部分或全部假腔血栓形成。结论:应用激光原位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夹层成功率高,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腔内修复术(覆膜支架置入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录在CNKI、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OVID、Pubmed Medline、EBSCO、EMBASE、Springer Link、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中关于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用RevMan5.1软件对符合标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8个临床试验共纳入5618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治疗后30d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腔内修复组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OR=0.55,95%CI(0.46~0.65),P〈0.00001]。另外,中风(OR=0.57,95%C1(0.39~0184),P=0.005]、呼吸衰竭[OR=0.64,95%CI(0.53~0.78),P〈0.00001]和心脏并发症[OR=O.49,95%CI(0.38~0.64),P〈0.00001]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腔内修复组优于开放手术组;截瘫[OR=I.30,95%C1(0.82~2.05),P=0.26]和急性肾功能衰竭[OR=0.86,95%CI(0.41~1.80),P=0.69]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腔内修复术可以作为治疗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采取EVAR手术治疗的63例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EVAR的手术方法、手术成功率、术后夹层假腔直径的变化。 结果: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3例置入支架66个,其中有3例患者分别置入支架2枚,平均手术时间(159.1±21.7)min,手术中出现3例内漏,其中1例患者出现极少量内漏、术后CTA复查未发现,1例在支架置入后发现近端内漏、1例患者发现支架远端内漏,分别予以增加支架封堵,术后CTA复查仍然存在少许内漏;全组手术的技术成功率95.24%(60/63),临床成功率为92.06%(58/63);患者术后6个月左锁骨下动脉真腔开口直径、近端破口真腔水平直径mm、瘤体最大真腔直径、膈肌水平真腔最大直径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5),假腔大直径测定值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均P<0.05),整体腔径最大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5)。 结论:EVAR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3D影像融合技术用于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接受3D影像融合引导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病变患者。于Siemens Artis Pheno工作站以Syngo-X-workshop软件将术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与术中锥形束CT (CBCT)图像进行融合,分别于T10~L3椎体水平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3个维度的配对融合,将最终形成的3D融合影像投射至实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中,用于导引主动脉腔内介入操作。记录治疗用时、碘对比剂用量及射线剂量等。结果 18例中,腹主动脉瘤7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5例、胸主动脉夹层4例、胸主动脉瘤2例;对11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7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治疗用时(124.28±55.95) min,碘对比剂用量(178.89±37.87) ml,辐照时间(20.21±13.20) min,CBCT辐射剂量(225.17±60.10) mGy,总辐射剂量(815.68±439.10) mGy。7例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术后24 h、出院前及术后1、3个月血肌酐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影像融合技术用于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病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同期行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重建的预后.方法 2010年1月到2016年8月,55例主动脉弓病变合并椎动脉左侧优势型患者,术前均经主动脉CT诊断,接受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胸主动脉腔内治疗,其中28例同期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研究终点包括术后死亡、再手术、卒中和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患者均随访,平均(30.0 ±17.5)个月.左侧椎动脉直径为(4.88 ±0.85)mm,右侧椎动脉为(3.00 ±0.75)mm.全组无院内死亡、再次手术和主动脉相关的不良事件.随访期间,2例主动脉覆膜支架仍存在Ⅳ型内漏,3例死亡.结论 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于腔内修复同期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中期预后良好,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杂交"手术在主动脉扩张疾病治疗中的运用及其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可分为真性动脉瘤、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ng,AD)和假性动脉瘤。目前,外科治疗这类疾病主要有两类手术方式,即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和微创的腔内隔绝(endovascular exclusion,EVE)手术。但这两种手术方式并不是对立、彼此分割的。虽然微创的腔内隔绝术是血管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但在目前还无法使用这一技术完成对全部主动脉扩张疾病的治疗。但通过一定的传统手术与腔内技术的结合,却可极大地扩大腔内隔绝手术的范围,而又避免了完全开放手术创伤较大的缺点,这就是我们说的“杂交”(hybrid)手术。本文将杂交手术运用在主动脉扩张疾病中的方式和经验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Liu C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593-1595
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生命安全,治疗上较为复杂,风险大,一旦破裂,病死率高。1991年,Parodi首先应用血管腔内支架人造血管(stentgraft,SG)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获得成功;1992年,Mitchell利用SG成功治疗降主动脉瘤;1994年Dake将该技术应用于主动脉夹层,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近十年来,应用SG治疗主动脉病变在技术上有了飞速发展,我国学者也在主动脉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领域作了较多探索,尤其在主动脉夹层EVAR治疗方面已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国内一些血管外科中心还进行了自制SG的研究工作,并应用于临床取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腹主动脉疾病全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验证。但在胸腹主动脉疾病中,因为解剖条件更复杂,所以全腔内治疗的难度大,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总结笔者团队采用开窗/分支支架治疗胸腹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单中心经验,并介绍团队针对复杂性胸腹主动脉病首创的双主干技术,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2023年7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开窗/分支支架治疗并至少重建2个分支动脉的37例胸腹主动脉扩张性病变患者资料。37例患者中,夹层术后远端瘤样扩张20例,胸腹主动脉瘤17例;在完善术前CTA及评估后,分别行单主干腔内治疗(26例)与双主干腔内治疗(11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基线资料、术前解剖参数、围术期指标、随访结局指标),分析整体治疗效果,以及双主干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手术总共重建了162个分支动脉,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术期发生死亡3例(8.11%)、移植物植入后综合征3例(8.11%)、Ⅲ型内漏1例(2.70%)。中位随访时间为13.73 (2.33~26.74)个月,总体存活率为91.9...  相似文献   

19.
总结腔内隔绝术治疗少见大动脉疾病的疗效。8例少见大动脉疾病,均采用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报告其术前,手术及术后的情况。8例大动脉疾病患者(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转流后), 主动脉弓部真性动脉瘤3例,肾水平腹主动脉瘤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例术后因并发症死亡,余患者全部存活,随访生活质量良好。腔内隔绝术治疗大动脉疾病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的优点,其远期效果尚有待近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形成(AD)主动脉壁间血肿(IMH)和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AU)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共收治126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病人,其中Stanford B型AD 98例采用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必要时辅以颈-颈动脉旁路术或颈-颈-锁骨下动脉旁路术,IMH 19例,药物治疗,PAU 8例,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治疗,必要时辅以股-股动脉旁路术,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腔内治疗。随访3个月至3年,随访率78%。结果 1例IMH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Stanford A型AD抢救无效死亡,1例Stanford B型AD病人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后半年死于急性Stanford A型AD,1例Stanford B型AD病人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后双下肢缺血性神经损伤未能完全恢复。其余病人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AD和PAU的安全、有效的手段,辅以必要的动脉旁路手术可以扩大其适应证;药物治疗是控制IMH的有效方法,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