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探析《黄帝内经》胆的功能机理,通过论述胆形、胆气、胆神及其之间的关系,深化对中医学胆的理解和认知,从而为临床治疗不同层次的胆病奠定理论依据,并提供新的治疗与预防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广义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狭义之"神"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  相似文献   

3.
“神”是中医学一个重要概念,内涵丰富,《黄帝内经》曾系统论述神、魄、魂、意、志内涵,同时提出了“五脏藏神”的理论,强调脏腑与情志之间的关联。临床诊治神志相关疾病,根据“五脏藏神”的理论,判断其与病变相关的脏腑,注重调理相关的脏腑功能,兼顾血瘀、痰湿、火热等。《黄帝内经》对于“神”的认识奠定了中医神志相关疾病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概括,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是中医学对生命最本质的理解。人体是以脏腑系统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唯有各脏腑都运作正常才能神情精彩。因此,正确理解神与脏腑的关系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神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哪一脏主神,而是以脏腑为核心,诸脏腑协同作用,为神提供物质基础、调摄、控制等。心-脑-肾为神的调节脏腑,此三脏既有神之源、又有藏神之府、亦有调神之枢;而脾胃又为神的表现提供物质基础。因而在诸脏腑中神又与心、脑、肾、脾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睡眠理论,笔者经过总结,将《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归纳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纲纪,营卫二气的运行出入为枢机,阴阳跷脉的气血流注为动力,五脏生理功能(藏精化气)为根柢的重要生命活动。其中“心藏神”功能以“心主血脉”为物质基础,贯穿于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睡眠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 ,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形神合一” ,有形才有神 ,形健神旺 ,形衰神惫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动力 ,气能生神 ,神能御气 ,气载乎神 ,望神可知人体精气之盈亏、形体之衰惫。《素问·六节脏象论》曰 :“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以养五脏气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可见神与气相关的重要性。针刺的目的在于调气 ,调和阴阳 ,使阴平阳秘 ,气血和达。经云 :“气至而有效 ,气不至而无效”。“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 ,黔首共余食 ,莫知之者 ,一曰治神”。又…  相似文献   

7.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内经》中针刺"治神"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枢·官能》指出:“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本神》也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就是说,针刺治疗要以神为本。所谓“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对以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的脏腑、经络等全部功能活动的高度概括,当这些功能活动正常时,表现于外的征象均属“神”的范畴;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1]。中医学强调人的“形神合一”,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相似文献   

8.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为物质基础的有机统一整体。五神藏于五脏,主宰人体精神活动;气血通畅、各脏腑之间功能协调发挥,可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神本于形,形神一体,形盛则神充,神旺则形壮。从“神”出发,除了论述《素问·五脏别论》中提到的四脏与神的关系以及相关现代研究以外,还阐述了肺藏魄与睡眠的关系,为中医药防治失眠提供思路,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神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古典医籍中不乏相关论述,但由于"神"概念本身的多义性,在理解方面历代医家均有差异,未能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备的体系,导致其在临床上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本文以《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为基础,对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神的来源、神在人体发生学中的作用、神的意义及调节方法进行总结和说明,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应用指纹图谱"以时测象"研究藏象实质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藏象实质具有多重结构 《黄帝内经》之脏腑,是通过“解剖而视之”的实质器官,是人体的空间结构。人体系统的时间结构是指人体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非随机的节律性和周期性变化的总和,表现为节律和振荡形式。《黄帝内经》将此称为“脏气法时”,并作为生命特征的标志,又以“生气通天”来解释其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神”在祖国医学中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人体的面色、眼神、应答、肢体活动姿势等 ,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之内。《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谓“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就是这种广义之神。狭义之神即心主神志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着整个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协调和平衡。因而 ,“神”为生命之主宰 ,神的得失存亡 ,反映了人体脏腑气血之盛衰 ,是临床上决断生死的重要关键。《灵枢·本神》曰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即提示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仅从针刺治…  相似文献   

12.
用现代科学观点看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继业  张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4):1864-1864,1867
精、气、神是中医学说描述人体内外部表现及存在内涵的重要概念之一。在人们不断讨论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讨论精、气、神。中医学说认为“气”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元素,是一种运动着的精细的物质实体。从精神现象到物质现象,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活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对于“精”中医学说认为:“精依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类经附翼》说“气化为精,精之生成源于气,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精乃气之子”。对于“神”中医学说认为:“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总之神乃生命运动的抽象。  相似文献   

13.
精、气、神被视为中医的三宝。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神,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生命活动之神;狭义的神,指人体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即心理活动之神。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通过诊神、可以了解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素问·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强调人体有“三宝”,即精、气、神,它维持着生命活动。形,指有形物质,指人体;神,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还指精神意识活动。“形”与“神”关系十分密切。“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平人绝谷》篇)。此言“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表现。  相似文献   

15.
周畅  徐云生  熊杰  陈孝银 《新中医》2012,(10):143-144
在中医学理论中,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体现,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精微。《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载:“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气血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之“神”,包括人之生命活动规律及生命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思维意识等。神以人体基本物质的存在而存在,离开物质则神即无所生、无所依。一则如“两精相搏谓之神”、“血乃神之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说明气血乃神之物质基础;一则如《灵枢·本脏篇》所指出“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精生神、血舍魂、气舍魄的生理格局。提示精、气、血乃神之具体物质,没有物质就不会有神。  相似文献   

17.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是古人对人体的切实体察和认知,也是指导先人养生的重要理论。本文依据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中医生命观,探讨《黄帝内经》养生思想,较好地揭示了《黄帝内经》形气神三位一体的养生内涵。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睡眠理论,经过总结,将《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归纳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纲纪,营卫二气的运行出入为枢机,阴阳跷脉的气血流注为兆始,五脏生理功能(藏精化气生神)为根柢的重要生命活动。其中"心藏神"功能以"心主血脉"为物质基础,贯穿于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睡眠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黄帝内经》原文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理论。通过对原文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形气神三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三者之间的生理联系可以概括为:形为神气之宅、气为形神之充、神为形气之主三个方面。较好的揭示了《黄帝内经》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生理。  相似文献   

20.
阴气和神是中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有着诸多论述。《黄帝内经》中的“阴气”可分为生理性阴气和病理性阴气两类;《黄帝内经》中的“神”可分为“广义自然之神”“人体生命之神”“人体局部之神”三类。生理性阴气、病理性阴气均与“神”关系密切。生理性阴气可化神、存神、养神,神可主宰生理性阴气;病理性阴气可伤神、碍神,神可抵御病理性阴气。正确认识生理性阴气、病理性阴气与“神”的关系对治疗神志疾患和危重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