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不同年龄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评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对儿童肝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396例肝移植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分布:0~1岁282例(0~1岁组),1~6岁92例(1~6岁组),>6岁22例(>6岁组)。根据6个月内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分为急性排斥组(n=71)和非排斥组(n=325)。比较不同年龄急性排斥组和非排斥组患儿术后早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值的差异,绘制轮廓图并对两组连续测量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确定术后早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确定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临界值。结果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7.93%(71/396)。在0~1岁儿童肝移植受者中,术后早期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值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而其他年龄段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值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不存在相关性(P>0.05);术后1~7 d急性排斥组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连续变化值显著高于非排斥组(F=25.380,P<0.001);在0~1岁儿童肝移植受者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值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ROC曲线显示,其曲线下面积为0.743(95%CI:0.668~0.817),灵敏度为63%,特异度为73%,临界值为3.23%,阳性预测值为31.18%(29/93),阴性预测值为91.05%(173/190)。结论在接受肝移植的儿童受者中,术后早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值对于0~1岁儿童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较高,可作为早期风险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某院儿科住院患儿发生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布情况,为临床提供BSI的病原学分布特征。方法对我院儿科2009年6月-2012年6月72例确诊BSI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BSI住院患儿中,社区获得性BSI(CABSI)21例(29%),平均年龄4.45±3.84岁,合并基础疾病10例(48%),治愈率95%,医院获得性BSI(NBSI)51例(71%),平均年龄6.44±4.66岁,合并基础疾病50例(98%),治愈率86%(P值均<0.01)。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37株(51%)、革兰阴性菌31株(43%)、真菌4株(6%)。CABSI前三位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链球菌,NBSI前三位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CABSI中,MRSA、MRCNS分别占5%、10%,对万古霉素均敏感。NBSI中,MRSA、MRCNS均占2%,对万古霉素均敏感;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分别占4%、6%,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均敏感;真菌感染4例,其中白色念珠菌2例,近平滑念珠菌1例,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均敏感。结论 CABSI、NBSI均有着各自的临床特点,需区别对待。根据BSI病原学分布特征,合理有效的选用抗菌药物,对提高治愈率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儿童器官捐献婴儿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初步探讨发生该现象的潜在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的儿童器官捐献婴儿肝移植共49例,15例术后早期发生移植肝动脉闭塞,其中2例术后1周内死亡的受者被剔除出本研究,搜集其余13例受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分析该组病例术后的临床过程及预后.结果 儿童器官捐献婴儿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内动脉分支闭塞9例,肝动脉主干闭塞4例,闭塞发生时间为术后(4.7±1.8)d.肝动脉分支闭塞组的9例患儿于闭塞发生后(9.7±5.3)d肝内动脉血流恢复;肝动脉主干闭塞组的4例患儿于闭塞发生后的(9.8±3.2)d出现肝内动脉侧支循环,于闭塞发生后的(20.0±5.0)d出现肝门部的动脉侧支循环.随访结果,有4例患儿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每组各2例,肝动脉主干闭塞组的1例行二次肝移植,余3例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球囊扩张治疗,移植肝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肝动脉分支闭塞是儿童器官捐献婴儿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闭塞的主要类型.发生肝动脉主干闭塞的患儿均能在短期内建立代偿性侧支循环,对于远期可能发生的胆道并发症注意密切监测,及时治疗,长期临床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儿童腹腔感染(IAI)相关脓毒症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 为儿童IAI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16例病原菌培养阳性的ICU IAI相关脓毒症患儿的病例资料, 按照不同的发病年份、发病地点、原发疾病, 进行临床分离菌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共收集ICU儿童IAI相关脓毒症病原菌186株, 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以及真菌的占比分别为53.2%、40.9%、5.9%;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是居前4位的分离菌, 占所有分离菌株的57.0%;革兰阳性菌常见屎肠球菌(19.9%)、粪肠球菌(10.2%);革兰阴性菌多见大肠埃希菌(13.4%)、肺炎克雷伯菌(13.4%);真菌以白色念珠菌(3.8%)为主。61例感染性疾病患儿培养出革兰阳性菌57株, 主要为屎肠球菌(28株);革兰阴性菌53株, 以肺炎克雷伯菌(21株)为主;40例消化道畸形患儿培养出革兰阳性菌32株, 粪肠球菌(6株)最常见;革兰阴性菌14株, 主要为大肠埃希菌(6株);13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儿培养出革...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20例肝移植患儿的临床资料,旨在总结儿童肝移植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联合中南大学湘雅附二医院对20例儿童实施肝脏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原发疾病主要包括胆道闭锁、Alagille综合征、先天性肝内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手术方式采用亲体部分肝移植手术(n=16)和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肝脏移植手术(n=4)。20例均应用他克莫司联合激素免疫抑制方案,其中3例增加了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抗排斥反应。术后患儿给予抗感染、抗排斥等对症支持治疗,密切监测肝血管吻合处血流情况及肝功能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20例患儿均移植成功,肝移植供体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受体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为感染,以细菌感染为主,感染部位为肺部和腹腔。术后1例出现肝动脉栓塞,3例出现乳糜漏,2例出现胆道狭窄,3例出现早期排斥反应,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经对症治疗均痊愈出院,检测肝功能及血药浓度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儿童终末期肝病可通过活体肝移植或DCD肝移植手术取得理想的效果,手术方式可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手术的219例胆道闭锁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肝移植术前是否接受过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手术)、肝移植术前是否发生胆管炎以及肝移植术中肠袢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间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结果 219例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总体发生率为23.29%。Kasai手术组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高于非Kasai手术组(30.70%vs 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6,P=0.007)。而Kasai手术组患儿中,术前胆管炎组与术前非胆管炎组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组间比较(28.57%vs 3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5,P=0.628);肠袢保留组与肠袢重建组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组间比较(31.43%vs3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11)。在Kasai术后存在胆管炎的患儿中,原肠袢组与新肠袢组肝移植术后胆管炎发生率组间比较(33.33%vs 24.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0.447)。结论对于胆道闭锁患儿Kasai术后的顽固性胆管炎,肝移植手术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胆管炎较为常见,但基本可以治愈。保证胆肠吻合的输入端肠袢长度足够,可有效控制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施行的48例儿童DCD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临床因素对受者早期HAT的影响.结果 48例不区分年龄的儿童DCD肝移植受者术后共8例发生早期HAT,发生率为16.6%.其单因素分析显示HAT组与对照组间的术前Cr(P=0.043)、Child Pugh评分(P=0.041)、热缺血时间(P=0.022)、受体性别(P=0.04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热缺血时间(P=0.03)、受体性别(P=0.039)是其术后早期HAT的独立危险因素.48例患儿中≤1岁的儿童有33例,其中6例发生早期HAT,发生率为18.2%.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HAT组与对照组间的受体年龄(P=0.045)、受体性别(P=0.013)、受体身高(P=0.034)、术前Cr(P=0.034)、术前TB(P=0.015)、Child-Pugh评分(P=0.007)、热缺血时间(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热缺血时间(P=0.015)、受体身高(P=0.016)是其术后早期HA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AT仍然是儿童DCD肝移植术后的重要难题,对供者、受者的选择以及对供肝获取和植入技术的深入研究将会有助于降低儿童DCD供肝肝移植术后早期HAT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与儿童脓毒症期间任意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时间(早期和晚期)相关的预后。设计横断点患病率研究的二次分析。场所 26个国家的128家PICU。对象 2013至2014年间5个筛查日中发现的18岁以下严重脓毒症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患儿被分为无神经功能障碍或有神经功能障碍(发生于脓毒症识别时或识别后)两类, 定义为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5和(或)瞳孔扩张固定。主要预后指标为出院时死亡或新发中等程度残疾(即儿童总体或脑表现分类评分≥3且较基线改变≥1), 87/567(15%)严重脓毒症患儿在脓毒症识别7d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61例脓毒症识别时, 26例脓毒症识别后)。原发感染部位根据神经功能障碍表现而不同。无神经功能障碍患儿病死或新发中等残疾者为161/480(34%)例, 脓毒症识别时即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患儿为45/61(74%)例, 脓毒症识别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患儿则为21/26(81%)例(全组间P<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 与无神经功能障碍患儿比较, 脓毒症识别时或识别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与病死或新发中度残疾风险增加有关(校正优势比分别为4.9,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杂性肠闭锁患儿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及术后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复杂性肠闭锁患儿临床资料, 收集患儿年龄、性别、手术日龄、是否早产、出生体重、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出院诊断、病理结果、预后等信息, 以结合胆红素34.2 μmol/L(2 mg/dl)作为诊断胆汁淤积的标准, 将患儿分为胆汁淤积组和非胆汁淤积组, 分析导致复杂性肠闭锁患儿术后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复杂性肠闭锁患儿, 31例为产前检查发现存在肠管异常, 14例为生后出现症状就诊;32例合并胎粪性腹膜炎、肠坏死、肠穿孔等;ⅢB型肠闭锁12例, Ⅳ型肠闭锁10例, ⅢB型合并Ⅳ型肠闭锁5例;34例闭锁部位位于回肠(34/45, 75.56%), 10例位于空肠(10/45, 22.22%), 1例位于十二指肠(1/45, 2.22%)。开奶时间为(11±4.57)d, 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使用时间为(12.82±5.41)d。14例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病原菌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胸外科重症监护室2016年1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95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生VAP的患儿中,选取48例患儿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及导管内抽吸分泌物(endotracheal tube attracts, ETA)法收集深部气道分泌物,获取病原学标本,并同时行传统气道分泌物定量培养法和PCR法检测病原菌.结果 传统培养法培养72 h后,检出19例标本病原菌呈阳性,共检出病原菌20株,2例标本为混合感染,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39.2%(19/48).PCR法培养24 h后检出31例标本病原菌呈阳性,共检出病原菌44株,9例标本为混合感染,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65.3%(31/48).PCR法病原菌总体阳性率高,混合病原菌检出率高.采用ETA和BAL两种方法获取标本,用PCR法检测病原菌,各种病原菌的检出有高度一致性,48例标本中,45例病原菌检测结果一致,一致率高达94%(45/48).结论 PCR法可以快速敏感及准确地检测病原菌,临床中可通过非侵袭性操作ETA方法获取标本,应将PCR法和传统培养法结合作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VAP病原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数据中0~14岁患儿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 从2018年10月至2022年9月CARSS监测报告中提取0~14岁患儿2 575 040株细菌耐药监测数据, 分析耐药数据变迁, 并与同时期全年耐药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18至2022年, 0~14岁患儿检出细菌总数为415 306~588 016株, 占同时期全年监测细菌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5.9%(514 193/3 234 372)、16.2%(572 107/3 528 471)、12.8%(415 306/3 249 123)、13.0%(485 418/3 743 027)和12.2%(588 016/4 828 509)。其中, 革兰阳性球菌所占细菌总数比例分别为45.4%(233 456/514 193)、44.5%(254 869/572 107)、44.7%(185 756/415 306)、42.6%(206 903/485 418)和41.7%(245 044/588 016)。革兰阳性菌种分离率前5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6.0%~3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儿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以利于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儿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确诊为血流感染的1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年中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3.88‰(138/35524),且以1岁以下婴儿发生最多,最终死亡19例(13.77%).138例血流感染患儿共获得179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感染分别占60.89%(109/179)、22.91%(41/179)和16.20%(29/179).革兰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84/179,46.93%);革兰阴性菌中前3位的是鲍曼不动杆菌(15/179,8.38%)、肺炎克雷白杆菌(12/179,6.70%)和大肠埃希菌(6/179,3.35%),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呈逐年上升趋势;真菌中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14/179,7.82%).检出的多重耐药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明显上升.结论 儿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的血流感染率逐年增高,且低龄儿童的病死率亦高,需要临床上注重病原学检测,以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药敏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先心病术后VAP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根据VAP的发生情况,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先心病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的312例患儿分为VAP组(n=53)和非VAP组(n=259)。采集VAP患儿的痰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相关药物敏感性试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先心病患儿术后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结果 53例VAP患儿的痰培养阳性者51例,共培养出阳性菌株6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9株(78%),革兰阳性菌9株(14%),真菌5株(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及头孢他啶等耐药率较高(总耐药率>74%),而对阿米卡星、多粘菌素及美洛培南较敏感(总耐药率19%~32%)。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白蛋白水平、术前抗生素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插管次数、镇痛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是否使用H2受体阻断剂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结论 革兰阴性菌为先心病术后VAP的主要致病菌;临床上应根据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同时根据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先心病患儿术后VAP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肺静脉狭窄(PVS)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预后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9例PVS患儿的临床资料。19例患儿中男16例, 女3例;诊断年龄(2.81±1.95)岁。患儿临床特征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 19例患儿中, 原发性PVS 14例(73.7%), 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矫治术后继发性PVS 5例(26.3%)。13例(68.4%)患儿有咯血, 其中5例病史中有危及生命的大咯血, 11例(57.9%)有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病史, 其他表现包括:生长发育迟缓(6例)、发绀(5例)、呼吸困难(3例)。6例患儿合并肺动脉高压, 3例患儿临床诊断右心衰竭。16例(84.2%)患儿为单侧PVS, 3例为双侧PVS;全部患儿肺部CT有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及磨玻璃影表现。手术治疗10例, 其中2例行肺静脉成形术, 但术后均发生再狭窄;8例行单侧肺叶切除术, 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9例保守治疗:3例死亡(均为APVC矫治术后继发性双侧肺静脉狭窄患儿), 6例随访中, 仍间断有临床症状。结论儿童PVS临床以咯血、反复呼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临床常用炎症指标对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确诊为感染性疾病的患儿354例, 分为病毒感染组83例, 脓毒症组65例、非典型病原菌感染组23例、真菌感染组11例和细菌感染组172例。收集各组患儿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SAA/CRP、白细胞介素(IL)数据, 并记录患儿发热热峰、持续发热时间及入院后热退时间。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记录曲线下面积(AUC)、截断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发热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非典型病原菌感染组患儿发热时间明显高于其他组。与脓毒症组相比, SAA、CRP、PCT、IL-6水平在细菌感染组、非典型病原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AA/CRP在病毒感染组最高, 其平均值是脓毒症组的近2倍(P<0.05)。IL-10在病毒感染组与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真菌感染组相比, 干扰素-γ在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和脓毒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血流感染患儿与健康儿童血清25(OH)D 水平的差别。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0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间住院治疗且双份血培养阳性的60 例血流感染患儿为血流感染组,另选取60 例同年龄段同时期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清25(OH)D 水平,比较两组儿童不同水平25(OH)D 的构成比。结果 血流感染组患儿血清25(OH)D 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流感染组维生素D 正常(8%)、不足(22%)的构成比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5%、43%,P<0.05),而缺乏(42%)、严重缺乏(28%)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8%,P<0.01)。结论 维生素D 不足在儿童中普遍存在,血流感染患儿血清25(OH)D 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儿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动臂辅助单人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行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的112例阑尾炎患儿临床资料。将53例行气动臂辅助单人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的患儿设为观察组, 其中男21例, 女32例, 年龄为(9.2±2.4)岁;59例常规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的患儿为对照组, 其中男26例, 女33例, 年龄为(9.0±2.2)岁。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疼痛程度、早期炎性肠梗阻、腹腔脓肿及切口感染情况。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38.6±7.2)min, 较对照组手术时间(27.8±5.1)min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疼痛程度、早期炎性肠梗阻、腹腔脓肿及切口感染情况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出院后恢复良好, 随访2~6个月, 未再有粘连性肠梗阻、腹腔脓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气动臂辅助单人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安全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既往误治的全结肠型巨结肠(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 TCA)病例的误治原因、再手术流程及预后, 以提高对TCA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TCA的71例患儿临床资料, 根据首诊是否接受合适的手术方案, 将患儿分为误治组与无误治组。误治组17例, 无误治组45例, 确诊后放弃治疗9例。误治组首诊均在三级甲等医院(综合医院9例, 儿科专科医院8例)。术前误诊10例, 无误诊7例。分析误治组患儿首诊信息、再手术原因及诊疗流程。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患儿预后, 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生长发育和排便功能。排便功能评估采用Rintala评分, 评估时患儿年龄需≥4岁。结果术前误诊患儿均未接受巨结肠手术, 无误诊患儿6例行巨结肠手术, 1例行升结肠造瘘, 手术年龄为26(4, 240)d。首次术后出现腹胀16例(16/17, 94.1%)、排便困难14例(14/17, 82.4%)、呕吐13例(13/17, 76.5%)、小肠结肠炎10例(10/17, 58.8%)。无误诊患儿再手术原因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闭锁术后经鼻胃管进行高能量密度的早期肠内营养模式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一期食管吻合手术治疗的Ⅲb型先天性食管闭锁36例患儿的资料, 所有患儿均于术后早期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根据所使用配方奶能量密度分为两组:一组为早期微量EN组17例, 其中男11例, 女6例, 胎龄为(38.8±1.3)周, 出生体重为(2.6±0.3) kg, 术后早期给予深度水解配方奶微量喂养;另一组早期强化EN组19例, 其中男13例, 女6例, 胎龄为(38.5±1.8)周, 出生体重为(2.8±0.4) kg, 术后早期给予高能量密度深度水解配方奶喂养。两组均根据胃肠道耐受情况, 逐步增加肠内营养量, 最终过渡至完全经口喂养。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处理所有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 非正态分布用非参数检验。结果两组在术前一般指标、手术方式、喂养不耐受、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4 d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及术后1个月年龄别体重Z值(weight for a...  相似文献   

20.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外科术后早期并发症和近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患儿术后早期并发症及近期预后情况.方法 对2008年至2009年行手术治疗的71例TGA患儿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室间隔发育情况分为室间隔完整组(TGA/IVS)和室间隔缺损组(TGA/VSD),探讨术后早期并发症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出现低心输出量综合征7例(9.9%)、肺动脉狭窄12例(16.9%)、心律失常21例(29.6%)、膈肌麻痹6例(8.5%)、气道异常6例(8.5%)、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细菌阳性13例(18.3%);术后院内死亡3例(4.2%).随访68例出院患儿,失访14例(20.6%),余54例(79.4%)随访时间(12.0±7.4)个月,其中4例(7.4%)死亡,3例(5.6%)因肺动脉狭窄需要介入治疗.可随访的57例患儿术后1年存活率87.7%.TGA/IVS组和TGA/VSD组在术后早期并发症和近期存活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GA患儿术后尽管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但其预后良好,近期存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