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和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某院消化内镜中心的109条消化内镜,根据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两组内镜不同部位进行采样。采用目测法结合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检测内镜的清洗质量,采用倾注培养法检测内镜的染菌量。比较两组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结果试验组共55条内镜,对照组共54条内镜。试验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94.55%,对照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内镜阀门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镜表面、内镜管腔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96.36%,对照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8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管腔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 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内镜表面、阀门两个部位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于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如采用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内镜,则需要严格执行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镜诊治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的全管道灌流器对副送水内镜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患者使用后的奥林巴斯副送水肠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和C组各30根,B组32根。A组使用改良前的普通灌流器,且未对副送水管道进行特殊处理;B组使用改良前的普通灌流器,但使用外接连接管(MAJ-855),对每个清洗消毒步骤均使用30 mL注射器对副送水管道手工注气注液最少3次;C组使用改良后的全管道灌流器。3组内镜均按照标准步骤进行清洗消毒及干燥,比较3组内镜各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清洗消毒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洗消员)手工操作时间以及躯体疲劳程度。结果 A组内镜整体消毒合格率为30.0%,B组为78.1%,C组为100.0%。3组内镜整体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14,P<0.001)。3组内镜的送气送水管道和钳子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内镜副送水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73,P<0.001)。洗消员清洗消毒手工操作时间A、B、C组分别为:(4.81+0.63)、(6.72+0.42)、(4.88+0.66)min,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149,P<0.001)。洗消员清洗消毒3组内镜的躯体疲劳量表评分A、B、C组分别为:(4.67+1.32)、(5.83+0.91)、(4.33+1.03)分,洗消员清洗消毒3组内镜的躯体疲劳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48,P<0.001)。结论 改良的全管道灌流器可提高副送水管道的消毒合格率,节约洗消员的手工操作时间,降低洗消员的躯体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找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策略,持续提高内镜消毒质量。方法应用FOCUS-PDCA程序,查找影响内镜消毒失败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整改、培训考核。改进前(2014年11月-2015年3月)检测内镜24件,改进中(2015年4月-2016年4月)检测内镜120件,改进后(2016年5月-2017年6月)检测内镜350件;应用倾注培养加滤膜接种的方法检测内镜消毒后菌落总数,比较不同阶段内镜消毒合格率以及护士、清洗工人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内镜菌落总数的合格率由改进前的75.0%、改进中的86.7%,提高到改进后的98.6%(χ~2=36.673,P<0.01),呈线性趋势;胃镜、肠镜和支气管镜的检测合格率均升高(χ~2=7.250,P=0.019;χ~2=11.012,P=0.003;P<0.01);机器清洗的胃镜菌落总数合格率由改进前的66.7%提高到100.0%(χ~2=7.030,P=0.048);手工清洗的肠镜合格率由50.0%提高到100.0%(χ~2=18.096,P<0.01);手工清洗的支气管镜合格率由77.3%提高到99.4%(P<0.01);护士与工人的知识技能评分也由91.2分提高到96分(t=8.232,P=0.001)。结论利用FOCUS-PDCA模式可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各环节及时进行管理和改进,规范了内镜洗消流程,持续提高了内镜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消化内镜相关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不同清洗消毒方法的灭菌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于医院行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的患者458例,其中胃镜检查患者268例,肠镜检查患者190例;消化内镜种类分别为奥林巴斯260型胃镜和奥林巴斯150型肠镜;将458条内镜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230例(胃镜138例,肠镜92例),对照组228例(胃镜130例,胃镜98例),分别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处理;观察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相关影响因素与医院感染发生之间的关系;两组消毒效果的比较。结果 458例行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中,有47例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0.3%,发生感染的部位以消化道为主,21例占4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有创操作种类、戊二醛消毒浸泡时间、多酶洗液配置使用时间是消化内镜检查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试验组的胃镜细菌检测合格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胃镜细菌检验合格率为90.8%(P<0.05);试验组的肠镜细菌检验合格率为98.9%,高于对照组的肠镜细菌检验合格率为91.8%(P<0.05)。结论针对消化内镜相关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综合加强清洗消毒方法能更有效地消灭细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消化内镜的效果.方法随机抽样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56件作为研究组,采用手工清洗消毒四槽法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50件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生物学监测.结果研究组内壁消毒合格率为100%,对照组为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壁消毒合格率均为100%.结论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的应用,提高了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调查山东省不同级别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制定调查方案,对不同级别的17所医院进行现场查看和问卷调查并对使用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进行抽样检测。结果 17所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基本符合要求,其中3所二级医院未设置独立洗消间,4所医院清洗消毒流程不规范;抽样检测20条电子胃镜、14条电子肠镜清洗消毒效果,三级及二级医院内镜外表面合格率分别为95.0%、71.4%,内镜活检管道道合格率为80.0%、57.1%,送气送水管道合格率75.0%、71.4%;共检出30株病原体,主要来自活检道及送气送水道,分别占33.3%、26.6%;病原体检出首位的为大肠埃希菌,占36.7%。结论山东省医院消化内镜消毒灭菌比较规范,仍需进一步加大培训管理力度,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现代一体化内镜洗消中心对内镜(胃肠镜)有效消毒灭菌效果。方法采用五槽清洗消毒法和内镜一体化洗消中心清洗消毒两种方法对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结果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标准监测。48件使用五槽清洗消毒合格率为94%,72件使用内镜一体化洗消中心消毒合格率为100%。结论运用现代一体化内镜洗消中心对内镜进行清洗消毒,可以提高内镜消毒效果,提高内镜使用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使用多酶预处理后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方法 对使用后的消化内镜160条随机分为观察组(多酶组)、对照组(水洗组)各80条,在常规清洗和消毒前分别用多酶液、自来水进行预处理,比较两组内镜的清洁度、喷嘴堵塞、消毒合格率和刷洗时间,以评价清洗消毒效果.结果 两组内镜消毒合格率均100.0%,多酶组内镜表面清洁度及喷嘴堵塞评分、刷洗时间等均优于水洗组.结论 多酶用于消化内镜预处理有效提高了内镜清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有关内镜再处理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1 为何内镜清洗时必须选择酶洁液 由于内镜管道尤其是软式内镜设计非常复杂 ,很难彻底刷洗至内部管道的各个表面 ;尤其是不平、缝隙、粗糙的表面。 内镜管道粘附有很多人体有机分泌物 ,如血、粘液、组织、痰和粪便等 ,只用自来水很难完全冲洗干净。如长期洗不干净 ,就可能形成生物膜 ,造成暴发性感染。 一般软式内镜带菌量很高 (胃镜约为10 6 CFU/件 ,肠镜可达 >10 9CFU /件 )。 酶洁液可以进入管腔深部 (将酶洁液浸没内镜 ,抽吸至管腔的深部 ) ,渗透至管腔的所有表面 ,并分解有机污物 ,降低内镜生物负荷 3~ 5个对数级水平 ,可大大加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感染管理风险感知与应对的效果。方法:采用品管圈工具对某医院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进行调研,统计内镜水-气管道与副送水管道、活检管道、抬钳器管道及纯化水染菌量合格率,发现感染预防与控制风险点,分析其原因并持续改进。结果:水-气管道与副送水管道、活检管道、抬钳器管道、纯化水合格率分别由改善前的96.67%、92%、70%、0%提高至100%、95%、95%和100%,并形成符合规范和医院实际情况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监测流程与制度。结论:以品管圈的方式规范软式内镜环境卫生学监测,可发现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再处理流程中的风险并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在内镜床旁预处理环节使用一次性内镜床旁预处理盒对内镜的清洗效果, 以及清洗阶段清洗槽内清洗液用量, 为提高内镜清洗质量, 降低临床成本探索可行措施。方法 选取112条使用后的胃肠镜随机分为A、B两组, 在预处理阶段, A组使用传统预处理桶, B组使用一次性内镜床旁预处理盒, 在清洗阶段每组再分为2小组, 即A1、A2、B1、B2共4组, A1、B1组清洗槽内清洗液多用一更换, A2、B2组清洗槽内清洗液一用一更换。采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法和NICE CHECK残留蛋白检测法检测床旁预处理前后和清洗后内镜管腔内面相对光单位值(RLU) 和蛋白残留量, 比较各组的清洗效果。结果 预处理前ATP检测值和蛋白质残留量均值A组与B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处理后B组ATP检测值低于A组(P<0.05), 蛋白残留量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洗后, B1、B2组ATP检测值均比A1、A2组低(均P<0.05), 而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ATP检测值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蛋白残留量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使用一次性内镜床旁预处理盒进行预处理, 并在手工清洗阶段采取清洗槽内清洗液多用一更换模式, 是综合临床成本及清洗效果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排风扇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3种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方法 试验分为轴流风柜机械通风(A组)、排风扇机械通风(B组)、自然通风(C组)3组。采集某院两个病区3组通风方式下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静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停止12 h)通风2 h前后,动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进行中)工作起始状态0 h以及持续通风1、2、4、6 h的空气,检测空气气溶胶中颗粒物、微生物、戊二醛的含量,比较3种通风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结果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在静态环境下,3组通风方式通风2 h后,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A、B组通风2 h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洗消毒室在工作起始状态0 h时,3组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通风1、2、4、6 h时,总体及任意两组间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A组在动态环境下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较低且波动范围小,其中颗粒物含量在100万级洁净室规定范围内。B、C组在持续通风1、2、4 h时戊二醛含量均超出最大安全接触限值0.175 mg/m3,其中C组在4~6 h (午休期间)的戊二醛含量仍超出最大安全限值。结论 3种通风方式中,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方式能有效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的气溶胶,建议引入轴流风柜通风方式,以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某省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现状,为实施《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及内镜质量控制中心下一步工作重点、研究方向提供理论保障及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130所开展内镜诊疗的医疗机构,并对其内镜清洗消毒现状和质量控制管理的效果评价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纳入120所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疗机构36所,二级医疗机构84所)内镜中心(室)共计1 318名护理人员,专职内镜清洗消毒人员149名,专职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入职前培训率为28.19%(42名)。全自动洗消机配置率为35.00%(42所),27.50%(33所)的医疗机构防护用品配置齐全,三级医疗机构在内镜设计布局、基础设施设备(除清洗消毒间通风设备外)等方面均优于二级医疗机构(均P<0.01);60.00%(72所)的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液一镜一换,三级医疗机构优于二级医疗机构(P<0.01);19.17%(23所)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使用信息化追溯系统,37.50%(45所)医疗机构有清洗质量监测,92.50%(111所)医疗机构有消毒质量监测。结论 各级医疗机构对内镜清洗消毒重视不够,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欠规范,需要加强内镜清洗消毒监管力度,解决质量控制监管中存在的重点及难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消毒后软式内镜在存放不同时间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以探讨软式内镜的安全储存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的27条软式内镜进行前瞻性研究,2017年10月—2019年2月,纳入消毒后内镜生物学监测合格的内镜,并常温下储存24、48、72、168 h,监测内镜管腔及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同时监测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结果 108条次软式内镜分别储存24、48、72、168 h,内镜管腔与表面菌落合格率均为100%。其中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168 h的表面菌落数为0;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 h的管腔菌落数为0,储存168 h 107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0,1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6 CFU/件,但无致病菌。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均为100%。结论软式内镜高水平消毒合格后在合格环境下储存168 h是安全的,使用前可不必再消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 探究内镜中心终末漂洗水的最佳晨间排放时间及其管路消毒频率。 方法 监测江苏省某院内镜中心内镜终末漂洗水不同晨间排放时间及其管路细菌菌落数。对内镜室2个终末漂洗水采样端口排放0、1、3、5、7 min后分别取水样(各100 mL, 连续监测35 d, 每时间组各70份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测, 探究最佳排放时间。根据确定的最佳晨间排放时间, 探究纯化水管路消毒的最佳频率。管路消毒后每日从2个采样口采样2份, 连续监测5周, 共70份标本。 结果 终末漂洗水不同晨间排放时间点采样监测, 0、1、3、5、7 min组的菌落中位数分别为745.00(373.00, 1 452.50)、150.00(96.75, 235.75)、44.00(38.00, 48.00)、12.00(5.00, 18.00)、6.00(4.00, 9.00) CFU/100 mL。除5 min组与7 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 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0、1、3、5 min组的中位数>10 CFU/100 mL, 而7 min组的中位数<10 CFU/100 mL, 达到合格范围, 确定排放时间为7 min。管路消毒后不同时间点(消毒后1、2、3、4、5周)采样, 终末漂洗水细菌菌落数平均值分别为(4.21±0.86)、(4.43±0.71)、(6.00±0.56)、(6.43±0.45)、(13.57±1.03) CFU/100 mL, 细菌菌落数合格率分别为100%、100%、100%、100%、28.57%。纯化水管路消毒后不同时间点采样, 终末漂洗水细菌菌落数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 纯化水管路消毒后1、2、3、4周与5周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其余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纯化水管路最佳消毒频率为每4周一次。 结论 残留在末端管路内的终末漂洗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建议晨间排放7 min后再开始用水工作, 每隔4周对纯化水管路进行消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快速有效的内镜清洗操作流程,简化现有清洗步骤,缩短清洗时间.方法 将180条待清洗肠镜随机分为6组进行不同处理,分别为不同清洗流程、清洗流程中不同刷洗次数:即现有清洗流程、简化清洗流程刷洗1~3次,处理后采样做细菌学检测.结果 90条处理前内镜的平均菌落计数对数值为7.4909,处理后为0.4843,不同清洗流程之间的清洗效果相似、不同刷洗次数之间的效果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简化清洗流程较现有清洗流程节约了时间和一个清洗槽.结论 使用简化的清洗流程对内镜管腔刷洗1次即可达到规范要求,较现行的清洗流程更为适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镜使用率,为新的内镜清洗消毒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滤膜法与涂抹法检测内镜清洗消毒的效果及成本。方法随机抽取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2018年1—12月清洗消毒后内镜,同一内镜分别采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的合格率、病原菌检出率、菌落计数及成本消耗。并利用问卷星与微信平台调查部分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检测方法现状。结果共检测软式内镜207支。滤膜法与涂抹法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8.26%、9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镜清洗消毒后病原菌检出率、检出菌落数滤膜法均高于涂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7支内镜滤膜法较涂抹法每年增加经济成本1 498.48元,平均每支增加7.24元/次。使用滤膜法较涂抹法平均每支内镜多耗时62 s。共调查26所医院的内镜清洗消毒后检测方法使用情况,仅有2所医院使用滤膜法。对于使用滤膜法检测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医院最关注的问题为增加的经济成本。结论检测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时,滤膜法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出内镜洗脱液中的细菌,客观的反映内镜清洗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苏州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内镜中心(室)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管理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2015年7月对苏州市不同级别的28所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18所,二级医疗机构10所)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进行现场调查,并采用ATP生物荧光法对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被调查的28所医疗机构均设立了单独的内镜清洗消毒室,配置一体化内镜清洗工作站的占89.29%,配置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的占17.86%;配备专用多酶洗液、选择正确消毒剂、每日监测消毒剂浓度、消毒时间达标的执行率均为100%。而多酶洗液做到一镜一换的仅占39.29%,清洗消毒人员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的占78.57%。现场检测77条消化内镜,合格率为88.31%。结论苏州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工作比较规范,但在操作环节上仍存在问题,需严格按国家相关规范执行,进一步提高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