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纹带棒状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3月医院经VITEK MS质谱仪鉴定的40株纹带棒状杆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40株纹带棒状杆菌中,38株来源于合格痰标本,2株来源于腹腔引流液;40株纹带棒状杆菌以神经内科检出为主,共10株占25.00%;40株纹带棒状杆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均>95.00%。结论合格痰培养标本优势生长的纹带棒状杆菌应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共同关注;纹带棒状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对纹带棒状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纹带棒状杆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近年来该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病例逐年增加,且呈现多重耐药趋势,感染后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本文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对其病原学特点、致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测、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感染的治疗与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福建省1例疑似白喉住院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以明确诊断.方法 采集患者痰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利用生化鉴定,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以及白喉相关基因(16S rRNA、dtxR、toxA、toxB)检测.结果 在患者痰液中分离到白喉棒状杆菌,其生化检测、质谱鉴定和16s rRN...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纹带棒状杆菌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建立预防控制感染意识,减少纹带棒状杆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检出纹带棒状杆菌的213例患者资料,分析该菌的临床科室分布特点并对其易患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集中在重症医学病房和神经外科病房,根据分组标准分为纹带棒状杆菌致病组和定植组。致病组的病死率高于定植组(P<0.05)。单因素分析中年龄、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外伤、恶性肿瘤、低蛋白血症、感染前使用激素、感染前使用抗真菌药物、侵入性操作中留置侵入性器械、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间、胸穿、腰穿、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手术、感染前入住ICU是纹带棒状杆菌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中感染前使用激素(OR=0.197,P=0.002)、低蛋白血症(OR=0.287,P=0.032)、感染前入住ICU(OR=13.594,P<0.001)是纹带棒状杆菌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长时间使用激素且有侵入性操作的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容易引起纹带棒状杆菌在呼吸道的感染,临床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纹带棒状杆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探讨临床分离纹带棒状杆菌的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关系。方法:筛选出7个管家基因( gyrA、 gyrB、 hsp65、 sodA、 secA1、 rpoB、16S rRNA),设计引物并进行PCR...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炎患者医院获得纹带棒状杆菌定植或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9年1月-2021年7月因肺炎入院患者3 457例的病例资料,根据在住院期间是否培养出纹带棒状杆菌,分为病例组74例和对照组3 383例;通过单因素分析两组相关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肺炎患者继发纹带棒状杆菌定植或感染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继发纹带棒状杆菌定植或感染的有74例(2.14%),2020年、2021年纹带棒状杆菌的检出率较2019年增加(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免疫功能(CD3、CD4、CD8)、有创通气及中心静脉置管、合并革兰阴性多药耐药菌感染以及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对纹带棒状杆菌定植或感染有一定影响(P<0.05);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发现:年龄(OR=1.034)、住院时间(OR=1.020)、有创通气(OR=2.932)、中心静脉置管(OR=3.883)、免疫功能低下(OR=1.982)、合并(革兰阴性)多药耐药菌感染(OR=1.953)、...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引起医院感染暴发的多药耐药纹带棒杆菌(MDRCs)进行重复序列PCR研究,为MDRCs的亲缘性分析提供可靠的方法,并对MDRCs的耐药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用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PCR(REPPCR)和肠细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PCR(ERIC-PCR)技术对临床分离的32株MDRCs进行分型研究,根据细菌的耐药表型选择对应的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REP-PCR和改良ERIC-PCR分型技术分别将32株MDRCs分为6型和8型,两种方法的分辨指数分别为0.585和0.696;所有菌株中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相关的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X)检出率为90.6%,与四环素耐药相关的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tetW)的检出率为100.0%,菌株耐药基因的检出与耐药表型完全相符。结论重复序列PCR(rep-PCR)分型方法可用于纹带棒杆菌的分型研究及医院感染MDRCs的亲缘性分析,ERIC-PCR的分辨能力优于REP-PCR;中国重庆地区的MDRCs分别介导ermX和tet(W)基因对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菌药物高水平耐药。  相似文献   

8.
<正>纹带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是一种需氧的、无芽孢的革兰阳性杆菌,被认为是环境与皮肤黏膜的共栖菌。作为非白喉棒状杆菌,它不像白喉棒状杆菌在临床中引起重视。因其是皮肤跟黏膜的正常寄生菌,即使在临床化验标本中被检测出来,也常常被当作污染菌。但中国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纹带棒状杆菌可作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菌血症、心内膜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化脓性关节炎及骨髓炎等,也有肺部感染的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9.
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耐药分析及部分基因型检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IRAb)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77株IRAb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及药∞敏,阿米卡星、米诺环素等部分纸片同时运用K-B法,PCR检测部分耐药基因。结果77株IRAb均为多药耐药株(MDRAb);仪器微量稀释法77株IRAb阿米卡星耐药率为7.79%,随机挑选39株K-B法却提示阿米卡星耐药率为67.56%;米诺环素100.00%敏感;OXA-23于39株IRAb中检出率为100.00%,5株亚胺培南敏感鲍氏不动杆菌未检出,OXA-51检出率为100.00%;全部菌株中均未检出OXA-24、VIM以及IMP基因。结论鲍氏不动杆菌一旦对亚胺培南耐药即可表现对其他多药耐药;仪器法阿米卡星药敏结果存在偏差,应参考K-B法;鲍氏不动杆菌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与OXA-23密切相关,OXA-51可能为鲍氏不动杆菌天然携带;米诺环素可考虑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纹带棒杆菌感染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以及药物敏感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纹带棒杆菌的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 Coryne鉴定系统,用琼脂稀释法测定20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32株纹带棒杆菌主要标本来源为痰,ICU分离率最高;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福平对该菌有较高的敏感性;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米诺环素等次之;而β-内酰胺酶及β-内酰胺酶加酶抑制剂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纹带棒杆菌有较高的MIC值。结论纹带棒杆菌在年龄大、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分离率高,呼吸机的使用与其感染密切相关;纹带棒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属多药耐药菌株,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福平为临床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某院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耐药情况,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耐药基因遗传特征,为临床预防和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分离的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药敏结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3株耐碳青霉烯类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全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其遗传特征.结果 共分离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河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75所医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WHONET软件对2013年1月—2022年6月河北省7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 结果 2013—2022年河北省共检出18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标本主要为血(129株,69.0%)、脑脊液(20株,10.7%)、胃液(14株,7.5%)及其他(18株,9.6%);70株(37.4%)分离自男性,117株(62.6%)分离自女性;新生儿科(42株,22.5%)和妇产科(41株,21.9%)为最常见的来源科室;年龄分组上,青年人(74株,39.6%)最多,其次为新生儿(39株,20.9%)。该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复方磺胺甲唑和红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7.8%、98.6%、98.0%、98.4%和96.3%。 结论 2013—2022年河北省临床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多来源于血标本,感染人群以青年和新生儿为主,该菌已出现一线治疗药物的非敏感株,需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某医院住院患儿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菌株的血清型和耐药性,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寻找防治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明确诊断为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肺炎链球菌的药敏结果、血清型,以及疫苗对其血清型覆盖情况.结果 74例侵袭性肺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类药物匹莫齐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匹莫齐特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通过96孔细胞培养板构建生物膜,利用比浊法检测匹莫齐特的抗生物膜活性,进一步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SYTO9/PI染色观察匹莫齐特对生物膜的作用。采用棋盘稀释法检测匹莫齐特与抗菌药物联合抗菌效果,CCK-8试剂盒检测匹莫齐特的细胞毒性。构建皮肤脓肿模型,检测匹莫齐特的体内抗菌活性及毒性。结果 匹莫齐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抑菌活性,其MIC为8~16μg/mL,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并分散已形成的生物膜。匹莫齐特与多西环素联合,体外具有协同抗菌效果,其协同抑菌指数为0.5;体内能显著降低小鼠脓肿组织中的细菌载量,使活菌量从(8.25±0.13)对数值CFU/脓肿减少到(3.31±0.81)对数值CFU/脓肿(q=3.74,P<0.05);匹莫齐特的细胞毒性极低,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64μg/mL。结论 匹莫齐特毒性低且具有明显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有望成为一种精神病患者合并局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国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对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2017—2018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中收集的CRKP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检测CRKP中碳青霉烯酶基因和其他广谱、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共筛选出129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云南省西南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鸟结核分枝杆菌(MAV)双重感染者MAV的基因型和耐药情况。方法 选取12个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特异性位点,采用分枝杆菌串联重复序列(MATR-VNTR)基因分型法对MAV进行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菌株DNA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获得MAV的DNA指纹图谱,再应用Quantity One和BioNumerics 6.7软件对电泳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比例法测试44株MAV对10种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各位点VNTR基因分型的Hunter-Gaston指数(HGDI)存在差异,其中MATR-5最高,为0.68,MATR-1、2、3、4、6、7、9、13、15位点的HGDI值均≥0.5;通过聚类分析,44株MAV分为6个集群。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福布丁对MAV的体外抗菌活性最好(耐药率为0),其次是乙胺丁醇(耐药率86.4%,38/44),所有菌株对其余8种药物均耐药。结论 选取的12个位点VNTR基因分型法在云南省西南地区具有较高分辨率,来自云南省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全国临床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分析2014—2021年CARSS成员单位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数据。结果 2014—2021年CARSS成员单位每年血标本临床分离毗邻颗粒链菌为83~152株,2017年后呈逐渐增多趋势。血标本分离毗邻颗粒链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93.7%,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为90%左右,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82.8%,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为65.0%,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32.7%、46.8%。2014—2021年毗邻颗粒链菌对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有不同程度上升,对头孢吡肟、美罗培南的敏感率有所下降。结论 临床血标本毗邻颗粒链菌检出数量呈上升趋势,且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均呈现不同程度耐药,但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7株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iNTS)的血清型和耐药性。方法针对收集的7株iNTS菌株,开展血清学鉴定、药物敏感性实验以及全基因组测序,并对血清型、MLST型和耐药基因进行鉴定、注释和分析。结果7株iNTS菌株中,包含1株鼠伤寒血清型和2株Ⅰ4,[5],12:i:-(ST34型)、2株肠炎血清型、1株科瓦利斯血清型和1株未知血清型Ⅰ4,[5],12:d:-(ST279型),其中6株为单相菌,沙门菌二相鞭毛基因缺失或假基因化可能有助于增强沙门菌侵袭性。未发现替加环素、氨曲南、阿米卡星及头孢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存在1株八重耐药鼠伤寒沙门菌。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相符。结论本研究中的iNTS菌株存在八重耐药株,整体耐药水平尚低但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