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祁晓媛  宋宁  顾平  杨旭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1):1399-1405
近年来,前庭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快速提高,尤其是前庭评价技术和新的前庭康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外周及中枢前庭疾病康复的个体化、精准化的发展。前庭康复训练可通过纠正不恰当的代偿策略和/或加速良好代偿的过程,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前庭觉、视觉和本体觉对平衡的协调控制能力,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头晕、眩晕和不稳症状,最终达到前庭康复状态。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前庭康复机制、康复前评估、方案制定及治疗进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前庭康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循证医学角度为前庭神经炎确定治疗方案。方法提出临床问题,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数字医院全文数字库,寻找荟萃分析或者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结果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5篇。综合分析文献结果,为患者制订了临床治疗方案。结论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可以针对性地提出临床疾病的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后循环缺血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往往出现眩晕、头晕症状,临床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合理护理干预,加强平衡训练,对预防意外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在平衡训练中,保持视觉、本体觉、前庭系统间的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对眩晕患者实施前庭功能训练可改善前庭功能,本体觉训练可促进平衡协调性,对患者实施心理指导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对患者康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本研究选取94例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侧前庭病患者在前庭康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眩晕诊疗中心检查、诊断为双侧前庭病并进行前庭康复治疗的患者共60例,全部患者均进行4周前庭康复训练。比较康复治疗前后冷热气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静态平衡仪的数据及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结果:治疗前后冷热气试验左右侧眼震高峰慢相速度之和、视频头脉冲试验左右水平半规管增益、静态平衡仪Romberg率(即闭眼与睁眼测试时姿势图面积的比值RENV、长度的比值RLNG)以及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康复治疗对双侧前庭病患者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及评价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眩晕门诊确诊前庭神经炎患者28例,进行分组研究及定期随访,观察并评价前庭康复疗效,共观察及随访3个月。结果 经随访观察,予以前庭康复干预组在治疗3个月后,前庭功能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眩晕残障量表评分中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经随访观察,在前庭神经炎早期予以前庭康复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6.
外周前庭感觉器官功能障碍可导致单侧前庭功能低下(unilateral vestibular hypofunction, UVH)。患者单侧UVH发生后易出现静态缺陷和动态缺陷,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医师在治疗原发疾病前提下,应给予UVH患者前庭康复治疗。本文从UVH发生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前庭康复的机制、评估、原则和方法5个方面对UVH的前庭康复策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魏冰  单希征  代欣  曹春亚  贺媛  张茜 《北京医学》2021,43(6):582-585
目的 评价眩晕患者前庭康复护理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诊断为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MD)、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onitis,VN)、前庭功能减退耳源性眩晕患者184例.根据倾向性评分匹配原则,分为常规护理联合前庭康复护理(试验组,124例)和常规护理(对照组,60例),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时和8周时进行自评量表和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价,对比两组前庭康复疗效.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自评量表和DHI评分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时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和8周时的DHI轻度障碍比例,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PPV和VN患者眩晕程度减轻最明显(P = 0.02).结论 前庭康复护理治疗眩晕患者疗效更优,尤其在改善眩晕程度和情绪障碍方面较为明显.同时,BPPV和VN的眩晕患者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个性化前庭康复和耳石复位对不典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眩晕门诊的50例不典型BPPV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耳石复位组(25例)和前庭康复组(25例)。在常规口服用药基础上, 耳石复位组根据症状和体征分别给予Epley和(或)Barbecue复位法, 前庭康复组则予以制定个性化前庭康复方案进行治疗。于治疗后2周进行随访,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残障量表(DHI)总分及躯体(DHI-P)、情感(DHI-E)、功能(DHI-F)三个维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50例不典型BPPV患者中, 男23例, 女27例, 年龄(48.8±14.5)岁。耳石复位组和前庭康复组患者年龄、性别、DHI评分、Romberg试验分级、位置试验异常比例、双温试验异常比例、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基线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后耳石复位组、前庭康复组的眩晕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6.0%(14/25)和88.0%(22/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两...  相似文献   

9.
视觉、前庭觉和本体感觉协同作用共同维系人体平衡.在眩晕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前庭检查不仅包括前庭功能的测试,还应该包括神经反射通路的定位检查以及眩晕疾病的诊断检查.前庭检查需要通过结合病史及体检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受损耳侧别,病变具体部位如耳蜗、前庭(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前庭神经(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中枢(前庭神经核、小脑等结构)以及与疾病损害相关的神经通路的相关信息.当一些眩晕疾病病情复杂,临床症状不典型或合并多种相关疾病时,前庭检查的应用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背景: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通常由初级护理部门处理。前庭功能康复是治疗眩晕的一种简单疗法,可由护士完成,但其治疗效果尚不明确。目的:评价在初级护理部门由护士进行的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对慢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试验设计为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对象为英格兰南部20所综合医院的170例成年慢性眩晕患者,受试者被随机分为前庭功能康复训练组(83例)和一般医学护理组(87例)。每例患者与护士进行一次30~40min的会谈,由护士教会患者在家里如何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并提供一本治疗手册。在试验前、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对患者汇报的自发性或诱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时程个性化前庭康复(ST-PVR)对急性单侧前庭病(AUVP)的疗效及起效节点。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AUVP患者, 计算机随机分为前庭康复(VR)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倍他司汀和泼尼松药物治疗, VR组同时接受ST-PVR治疗。两组患者在基线及治疗1个月、3个月的两次随访时点均完成自发性眼震(NYS)、Romberg试验(ROM)、甩头试验(HTT)、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眩晕残障量表(DHI)、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ABC)量表、温度试验中的单侧减弱(UW)和优势偏向(DP)、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8项评估。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 Q3)表示;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ST-PVR对各项临床指标及康复分级评分的影响, 在各随访点对两组临床指标及康复分级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71例AUVP患者, VR组35例, 男14例, 女21例, 年龄51(33, 55)岁;对照组36例, 男17例, 女19例, 年龄46(34, 59)岁。随访过程中VR组ABC(β=10.89, P<0.001)、VA...  相似文献   

12.
前庭神经炎(VN)为临床中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突发持续的重度旋转性眩晕,头动或体位改变时眩晕症状加重,伴有平衡障碍、自发性眼震等,无听力障碍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较长的时间里,V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相对滞后,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整理近年对VN的研究,重点在诊断新方法、治疗新方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飞行人员前庭神经元炎的临床特点及航空医学鉴定原则。方法收集我院1966年-2011年因前庭神经元炎住院的14例飞行人员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航空医学鉴定结论。结果14例中,单耳发病13例,双耳发病1例,6例在发病前有明确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史。14例均为急性发作和单次发作型,以突然发生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出汗为主要表现,无明显耳鸣、听力下降,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12例患者前庭功能检查异常,11例观察到偏向健侧的自发性眼震,症状持续1-8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1-3个月后症状改善或消失。患病后1年内,10例前庭功能恢复正常,4例仍有前庭功能异常。13例飞行合格,1例飞行不合格。结论前庭神经元炎是飞行人员外周性眩晕疾病中可以完全治愈并恢复飞行的疾病,但恢复飞行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前庭功能评价,根据病情特点、前庭功能恢复情况并结合飞行机种、飞行职务进行医学鉴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督导下短时程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ST-PVR)与固式化前庭康复训练(FVR)对于失代偿复发性外周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1至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诊断为失代偿复发性外周性眩晕的患者被计算机随机分配至FVR组和ST-PVR组。FVR组患者采用固式化前庭康复方案, 包括注视稳定性训练、习服训练、平衡和步态训练;ST-PVR组患者则根据其症状与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并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方案。在治疗2、4和8周后, 使用眩晕残障量表(DHI)、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ABC)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温度试验和感觉统合测试(SOT)评估患者症状和前庭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共纳入44例患者, 男16例, 女28例, 年龄(50.6±13.5)岁。FVR组21例, ST-PVR组23例。ST-PVR组治疗2周后DHI评分[(49.5±26.8)分比(61.3±21.4)分, P=0.046]和SAS评分[(39.1±7.8)分比(44.3±6.6)分, P=0.021]较治疗前改善, 而FVR组治疗8周后才出现改善[DHI:(28.1±15.9...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前庭康复时长及日频次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耳鼻喉科门诊BPPV复位后患者120例,依据不同前庭康复次时长和日频次分为A组(15 min/次,3次/d)、B组(15 min/次,6次/d)、C组(30 min/次,3次/d)和D组(30 min/次,6次/d),每组30例。分别在治疗开始时、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对4组进行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和中文版前庭康复获益量表(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benefit questionnaire,VRBQ)评价,分析各组疗效。结果 不同康复治疗总时长效果的比较,治疗开始时,4组DHI总评分、眩晕残障程度、VRBQ总评分及前庭康复获益程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4组DHI总评分、眩晕残障程度及VRBQ总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对前庭神经炎前庭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行前庭康复试验组和未行前庭康复对照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时间、眩晕残障程度(DHI)和日常活动前庭功能障碍等级(VADL)量表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头晕症状消失时间为(3.24±1.51)周,对照组为(4.84±1.6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DHI评分分别为(2.3±0.8)分和(26.9±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VADL评分分别为(0.2±0.1)分和(9.8±2.3)分,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庭康复能缩短病程,改善动态前庭功能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训练在持续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法复位治疗组和前庭康复治疗组,随访6个月,比较其近期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结果 手法复位治疗组和前庭康复治疗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1.11%和7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复发率手法复位治疗组为33.33%,前庭康复治疗组为1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对于持续性BPPV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对预防眩晕复发具有较大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眩晕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再论眩晕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7月就诊于该院神经内科的300例眩晕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患者常见病因和临床分布特征。结果20~65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占62.67%;女性多见,占64.67%;前庭性眩晕占75%,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占20%,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分别占60%和15%。其中BPPV、VN、MD、精神性眩晕、MV、PCI、系统疾病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本体觉眩晕发病率较高分别占30%、15%、10%、15%、9%、5%、5%,共占眩晕病因的89%。结论在临床中,以BPPV、VN、MD,精神性眩晕,MV、PCI及系统疾病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本体觉眩晕发病率较高,其中以BPPV发病率最高,这为眩晕病因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山莨菪碱联用血栓通治疗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前庭系统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山莨菪碱联合血栓通治疗(山莨菪碱组);另一组为曲克芦丁联合血栓通治疗(曲克芦丁组),每组60例,5d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山莨菪碱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率为95.0%,曲克芦丁组患者为76.7%,两种方法治疗眩晕的有效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山莨菪碱联合血栓通可以解除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的迷路水肿、改善前庭微循环,治疗前庭系统性眩晕症的疗效明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前庭性眩晕是指由于空间定向发生障碍,人体与环境的空间关系发生错觉,形成一种与实际并不存在的自身或环境的运动幻觉。前庭性眩晕是常见的疾病,多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但只能减低前庭神经代偿功能,不利于前庭功能的最终恢复。而前庭功能的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对眩晕的耐受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就康复训练方法和机制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