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100例住院的深静脉置管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以及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CR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血栓类型等。结果 CRT的发生率为12.6%,其中无症状血栓占83.3%。58.3%的血栓发生在置管后2周内,91.7%发生在置管后的置管后4周内。置管后2周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13)。结论 肿瘤患者CRT大部分形成于深静脉置管后4周内,其中无症状性血栓的比例高,动态监测D-二聚体可能有助于其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2003年-2006年808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腋静脉,18例股静脉。结论:术后及下肢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易发生血栓。贵要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可减少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中心静脉置管并发血栓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2003年-2006年808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腋静脉,18例股静脉.结论:术后及下肢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易发生血栓.贵要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可减少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4.
探讨乳腺癌患者携带PICC化疗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携带PICC化疗的187例乳腺癌患者中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情况。结果:187例携带PICC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放置PICC188根,PICC管总置管时间为14,399天,平均置管时间为76.6天,最长170天。4例在PICC置管后14~112d(平均45.25d)出现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1%,发病密度为0.28/PICC置管1 000天(0.28‰)。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携带PICC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少数病例可能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早期发现,正确诊治,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引起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大、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纤维蛋白原增高、穿刺部位有感染、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不适当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头端位置、锁骨下穿刺人路、含长春瑞滨化疗方案对血栓形成有影响(P〈0.050);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合并糖尿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穿刺部位有感染、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不适当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头端位置及含长春瑞滨化疗方案是影响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P〈0.050)。结论乳腺癌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时形成血栓的风险增大,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血栓发生率,最大限度发挥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放置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进行化疗时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置入TIVAP进行化疗的3 38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不同植入路径发生血栓的情况。运用拟合优度检验比较各类并发症(回抽无回血、无症状导管相关性血栓、有症状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港体外露、导管异位、药物外渗、导管破裂或脱落)构成比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植入路径血栓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3 380例患者中,经颈内静脉置港3 255例、贵要静脉置港77例、腋静脉置港40例、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置港各4例;其中经左侧置港1 491例,右侧1 889例。患者留置导管时间为(136.6±39.1) d,时间范围为51.0~940.0 d。本组患者中共有1 588例发生并发症,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0%(1 588/3 380)。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各类并发症不服从等比例分布,其中无症状导管相关性血栓占比最高(73.3%,1 164/1 588)(χ2=5 590.217,P<0.001)。颈内静脉植入路径的血栓发生率为36.7%(1 195/3 255),贵要静脉和腋静脉植入路径的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9%(3/77)和2.5%(1/40),股静脉(n=4)和锁骨下静脉(n=4)植入路径均无血栓发生。不同植入路径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460,P<0.001),其中颈内静脉植入路径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和腋静脉植入路径(P均<0.050)。左、右颈内静脉植入路径血栓发生率分别为41.5%(594/1 433)和33.0%(601/1 822),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42,P<0.001)。 结论使用TIVAP进行化疗时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所占比例最高。为了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风险,若无禁忌证,可优先考虑贵要静脉和腋静脉植入路径。其次,经颈内静脉置入TIVAP进行化疗时植入路径优选右侧颈内静脉,且要警惕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上腔静脉滤器对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20例患者中肺癌6例, 胃癌4例, 乳腺癌2例, 卵巢癌、胰腺癌、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食管癌、贲门癌、胸腺瘤术后左颈部转移各1例。其中9例患者行PICC(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置管化疗, 2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  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滤器, 保留深静脉置管的患者术后成功拔除深静脉导管,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随访6~24个月, 术后无症状性肺栓塞、上腔静脉穿孔、滤器移位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发生。  结论  恶性肿瘤及深静脉置管是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原因, 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栓塞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联合利伐沙班对结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间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2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 不同进行分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气压治疗联合利伐沙班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血...  相似文献   

9.
陈康彪  叶妍妍  吴业  劳逸  黄潞  林锟 《癌症进展》2021,19(24):2537-2539,255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治疗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相关性导管外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60例PICC相关性导管外血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口服利伐沙班10 mg,每日2次,连续3周后改为10 mg,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利伐沙班15 mg,每日2次,连续3周后改为20 mg,每日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治疗有效率、血栓缓解时间、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医疗费用.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均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血栓缓解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利伐沙班治疗肿瘤PICC相关性导管外血栓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因此,临床上多采用低剂量利伐沙班进行治疗,可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发生导管异位的情况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使用IVAP化疗的36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左右颈内静脉置管发生IVAP导管异位的差异,以及IVAP导管异位患者发生IVAP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情况。IVAP导管异位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60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置管,其中左侧颈内静脉置管139例,右侧颈内静脉置管221例。术后X线摄影发现IVAP导管异位患者5例,导管位于上腔静脉者355例。导管异位部位为同侧颈内静脉2例,同侧锁骨下静脉2例,对侧无名静脉1例。IVAP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4%(5/360),其中,左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后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2.2%(3/139)和0.9%(2/22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7,P=0.598)。5例IVAP导管异位患者均出现无症状的IVAP相关性血栓形成,经IVAP回抽见血,输液通畅,无一例患者出现因导管异位所致的不适症状,对其进行严密随访,未予特殊治疗,并于化疗结束后顺利取出IVAP,中位置管时间为156 d(135~182 d)。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使用IVAP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IVAP导管异位发生率低,在密切随访的情况下继续使用IVAP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30例需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植入VPA(VPA组),选择同期年龄及病期相当、行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的乳腺癌患者30例为对照(CVC组),分别统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VPA组置管成功率为100.0%(30例),CVC组为96.7%(29例)(x2=41.3,P>0.05);VPA组留置时间半年以上的患者为30例,CVC组为24例(x2=51.7,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VPA组为6.7%(2例),CVC组为33.3%(10例)(x2=44.7,P<0.05).结论 VPA组与CVC组置管成功率相当,但VPA组导管留置时间较CVC组长,并发症少,患者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100例,随机分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量肝素2组,每组50例,观察各组静脉血栓发生率、D-二聚体数值变化、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全膝关节置换后形成血肿情况,发生THA消化道出血几率。结果 100例患者中均未发现有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2例有右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后形成血肿,3例患者发生THA消化道出血。利伐沙班组中发现1例静脉血栓患者,为不完全血栓,无临床症状。而低分子量肝素组发现3例静脉血栓患者,肿胀、疼痛症状出现,而后消失。术后1 d、3 d、7 d和14 d利伐沙班组D-二聚体明显低于低分子量肝素组。结论合理的使用利伐沙班,对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的用途及价值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的用途及其价值,以满足肿瘤内科给药的多种特殊需求.方法以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经锁骨下穿刺置管于上腔静脉末端.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用于治疗20种中晚期癌症患者482例,13种特殊用药所需399例(82.8%);肺癌和肺部转移癌为增加肺部药物持续浓度130例(27.0%);外周静脉条件差难以顺利给药127例(26.3%);需长期输液24例(5.0%);为避免外周静脉化疗的痛苦、不便和静脉炎或曾发生静脉炎,患者要求13例(2.7%);外周静脉留置针失败后1例(0.2%).结论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用途甚广,可满足多种病种给药的多种特殊需求,既有助于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又可避免外周静脉给药的痛苦和不便及其局部并发症,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陈银玲  李超  张小东  闫阳 《癌症进展》2021,19(21):2249-2251,2264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10例行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分析发生和未发生导管异位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10例行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中,发生导管异位25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90%.发生导管异位患者中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置管静脉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送管次数≥2次、置管时间≥6个月比例均高于未发生导管异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置管静脉、置管时间是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OR=0.715、1.510、2.406、2.128,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置管静脉及置管时间有关,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发生血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重庆市职业病防治医院收治的100例经PICC化疗的肺癌患者,按照抽签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PICC置管化疗护理的基础上加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PICC置管化疗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置管中不良情况发生率、置管后血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堵塞、导管脱落的总发生率、血栓发生率及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体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肺癌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减少血栓形成,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去甲长春花碱(NVB)持续静脉输入与常规用法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持续输入组(28例)使用NVB 6 mg/m2,静脉推注,d1后,NVB 6 mg/(m2*d) 采用微管注射泵通过锁骨下深静脉置管进行24 h持续给药,持续输入120 h;DDP 25 mg/m2,静脉滴入,d1~d3.常规用法组(34例),使用NVB 25 mg/m2,静脉推注,d1、d8;DDP用法同持续输入组,2~3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可评价疗效的59例,持续输入组(27例)CR为1例,PR为14例,有效率为55.6%(15/27);常规用法组(32例)无CR,PR为14例,有效率为43.7%(14/3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毒性反应中,持续输入组Ⅲ~Ⅳ度的白细胞下降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分别为48.1%和40.7%,而常规用法组为65.6%和68.8%,并且在中性细胞减少上,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静脉输入NVB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为及早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并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3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30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24例,上肢深静脉血栓5例,肺栓塞者1例.观察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和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在并发感染、接受手术、地塞米松治疗和中心静脉置管上存在差异(P<0.05).30例患者在肿瘤确诊2个月内并发血栓性疾病.结论:恶性肿瘤并发感染、地塞米松的应用、接受手术和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时易并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深静脉留置导管普遍用于肿瘤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的治疗,因此深静脉留置导管所致并发症的预防应引起重视。股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创伤极小的操作,穿刺安全简便,易于掌握,并发症少,为不能进行上肢穿刺的肿瘤患者建立起一个维持时间较长且安全的静脉通道,广泛地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0月统一采用德国医疗责任公司生产的MonoV330深静脉留置导管行深静脉置管,所有病例按无菌技术进行管理,采用常规深静脉置管方法,每周换药2~3次,敷料破损、脱落、污染、渗液、渗血、出汗等随时更换。严格掌握深静脉置管适应症,为不宜作颈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者,建立起一个维持时间较长且安全的外周静脉通道,由护理人员独立完成股静脉穿刺置管共计135例,其中有5例出现了下肢明显肿胀,排除癌栓脱落及癌细胞转移,临床诊断为深静脉血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医患一体化模式的预见性健康干预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的防护效果.方法 将60例接受PICC置管的乳腺癌化疗患者按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医患一体化模式的预见性健康干预.观察两组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导管维护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带管日常生活、带管运动、日常导管观察、导管维护依从性、信息获取、导管异常情况处理、导管管理信心、PICC管理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依从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患一体化模式的预见性健康干预可有效预防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的形成,可提高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对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了解榄香烯乳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注预防静脉炎发生的疗效。方法  6 2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 :周围静脉穿刺直接输入 ;B组 :周围静脉穿刺 ,输注榄香烯乳前先用地塞米松 5mg ,输完后输注生理盐水 10 0ml;C组 :经锁骨下静脉置管输入。结果 A组静脉炎发生率为 10 0 % ,B组为 88% ,C组未发生静脉炎。结论 榄香烯乳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注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