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部门协作管理模式在规范血培养送检、抗菌药物使用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三甲医院2017-2018年住院患者送检的血培养标本为研究资料。2017年1-12月为干预前组,2018年1-12月为干预后组。2017年12月开始成立多部门协作管理小组,并逐步实施其他干预措施。比较多部门协作管理模式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血标本送检率、血培养送检方式、标本污染率及阳性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结果 干预后全院治疗性、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前血标本送检率分别为22.29%、30.16%、60.30%,高于干预前的14.91%、18.55%、4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血培养双套及以上送检构成比由干预前的15.48%提升至干预后的26.97%。干预后血培养污染率较干预前降低(1.02% VS 2.98%),干预后血培养阳性率较干预前升高(11.67% VS 9.52%)。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4.11%,低于干预前的37.88%;干预后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4.67%、2.56%,低于干预前的15.60%、3.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性抗菌药物联用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开展环节质控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多部门协作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血培养送检率,改善了血培养的送检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根据品管圈的活动流程,针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目标设定、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我院2020年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改善前的54.57降至41.06,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明显减少。结论: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能有效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多模式策略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多模式策略管理前后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和医院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运用多模式策略后,2020年7—12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达到国家规定,与2020年1—6月相比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成套血培养模式对血流感染病原菌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动血培养仪对2011年全年送检的4855瓶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对阳性的标本进行病原菌统计分析。结果:成套血培养瓶送检率为23.5%,阳性率为11.7%;比单瓶阳性率提高了5.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套和单瓶血培养阳性标本检出率最高的均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为23.9%和33.9%,其次均为大肠埃希氏菌,分别为17.9%和25.3%。结论:成套血培养模式具有提高培养阳性率和一定鉴别污染的能力,需常规开展成套血培养送检工作。  相似文献   

5.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我国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由于不合理用药带来的医疗费用增高是导致看病贵的原因之一.不重视抗菌药物使用的技术培训,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的合作,公众缺乏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知识等是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主要原因.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医疗机构迫在眉睫的任务.抗菌药物的管理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才能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医院政策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2011年3-8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总使用剂量,用Excel2003进行统计,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医院政策干预下2011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2010年同期下降3.99~12.17DDD,临床科室2011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值为74.68,比2010年同期AUD78.1有所下降.结论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能更好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医药史上,抗菌药物的使用已经有将近60年的使用时间了。由于现代抗菌药的安全性较高,使之成为目前在国内临床上是应用最为广泛、且品种最为繁多的药品之一,是治疗各类细菌感染不可缺少的药品。抗菌药物高度的安全性不可避免的造成一部分医院出现药物滥用的情况。抗菌药物在医院的使用情况能够客观的反映出医院的用药水平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状况。通过收集近几年文献上有关医院应用抗菌药物相关数据,并进一步进行分析,来研究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影响。方法对医院进行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前后一段时期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DDDs)进行计算,并计算各科各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各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分级使用强度,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该院进行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前2012年3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84.7DDD,控制后2012年7月为54.3DDD。结论医院进行分科分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能够控制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帮助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资料, 2021年1—12月采取常规管理模式(对照组), 2022年1—12月采取MDT管理模式(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相关指标。 结果 采取MDT管理模式后, 干预组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73.62%)高于对照组(70.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对照组为87.98%, 干预组为88.89%,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重点药物联合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93.94%)高于对照组(9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 分别由原来的38.03%、21.03%下降至32.78%、10.3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量和使用强度均下降。干预后多重耐药菌(MDRO)集束化防控措施落实率均较对照组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DRO检出率由34.70%下降至32.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 MDRO例次感染率无明显变化。 结论 MDT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 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防止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血培养阳性报告对临床抗菌药物处方策略影响的重要性,提高血培养送检率,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确保抗感染治疗有效.方法 查阅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109份血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病原菌种类,对常用药物的耐药率、病原菌科室分布及临床在收到血培养阳性报告及药敏试验结果后,对抗菌药物处方策略改变情况.结果 从1432份血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09株,阳性率为7.61%,其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各52株,均占47.71%,真菌5株,占5.5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最高,占27.53%,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占19.27%;在获得实验室血培养阳性报告及药敏试验结果后,有63份根据药敏报告对使用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了修改,修改率为57.80%,46份未修改,未修改率为42.20%.结论 血培养阳性报告及药敏结果对临床抗菌药物处方策略影响积极,应提高样本送检率,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确保抗感染治疗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菌血症患者菌种的分布和阳性报警时间(TTP)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血培养阳性的461株病原菌进行菌种分布和TTP的比较分析。结果菌血症的菌种分布以肠杆菌科细菌和葡萄球菌属为主,两者之和>80.0%;各菌种TTP以肠杆菌科细菌较短、肠球菌属次之,假丝酵母菌属最长;除假丝酵母菌属和3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外,所有细菌的TTP均<72h。结论肠杆菌科细菌、葡萄球菌属是菌血症的最重要病原菌;TTP对于判断菌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非苛养菌的血培养报告时间建议缩短至72h。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对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日使用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该院2010-2012年某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10-2012年抗菌药物日使用率分别为65.40%、42.09%和26.74%,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22.53%、35.74%和4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rend值分别为266.42、29.02,均P<0.01)。2010-2012年抗菌药物单一用药率分别为83.72%、80.27%和93.41%,各年均以单一用药为主;二联和≥三联用药比例下降。2010-2012年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肿瘤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产科、儿科及眼科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抗菌药物政策干预降低了该院抗菌药物日使用率,提高了病原学送检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血培养分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重症患儿血流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该院2011—2015年PICU患儿血培养标本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3 215份血标本分离病原菌180株,阳性率为5.60%,其中革兰阳性菌153株(85.00%),革兰阴性菌27株(15.00%)。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6.67%、25.00%、11.66%、5.55%和3.89%。葡萄球菌属细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均为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分别为70.18%、42.86%;大肠埃希菌仅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及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较高(50.00%~80.00%)。结论 PICU患儿血培养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和大肠埃希菌为主,不同种类CNS的耐药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某三级妇幼保健院血培养报阳时间、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血流感染(BSI)防控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血培养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以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各科送检血培养标本共1 973份,阳性标本219份,阳性率为11.10%。血培养阳性患者中儿科标本居多,为199例。其中革兰阴性(G-)菌98株(44.34%),革兰阳性(G+)菌111株(50.23%),真菌12株(5.4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居首位(53株,23.98%),其次是大肠埃希菌(39株,17.65%)、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10.41%)、肺炎克雷伯菌(15株,6.79%)、铜绿假单胞菌(13株,5.88%),血培养分离上述菌株平均报阳时间为1~2 d。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53.85%和53.33%,G-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较好(76.92%~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分别占39.13%、64.15%,未发现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株;光滑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为14.29%,对两性霉素B表现为敏感。结论该院血培养分离病原菌以G+菌居多,临床医生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5年某三甲医院送检血培养标本分离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4 780株,居前5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 008株(21.09%),肺炎克雷伯菌624株(13.05%),鲍曼不动杆菌452株(9.46%),金黄色葡萄球菌437株(9.14%),铜绿假单胞菌247株(5.17%)。其中以革兰阴性(G-)杆菌为主,占62.05%,其次为革兰阳性(G+)球菌(29.31%)、真菌(7.76%)及其他(0.88%)。肺炎克雷伯菌对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由2012年的4.50%,分别提高至2015年的46.79%、33.94%(均P<0.01)。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和亚胺培南总耐药率分别为86.50%、 80.56%、78.10%、79.87%和84.29%;2012—2015年阿米卡星耐药率依次为0、10.22%、39.85%和21.30%(P<0.01);4年间米诺环素耐药率为0~7.52%(P<0.01)。结论该院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为G-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极高,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增长迅速。临床应谨慎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降低抗菌药物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儿童医院血培养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变迁,为儿科血流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某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儿血培养分离病原菌按时间分成2009-2011年组和2012-2013年组,对病原菌构成及其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48 455例患儿血培养标本,分离病原菌2 730株,阳性率5.63%。2009-2013年患儿血培养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415.30,P<0.01)。2 73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G+)菌2 194株(80.37%),革兰阴性(G-)菌510株(18.68%),真菌26株(0.95%)。两组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0.334,P<0.001)。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对主要G+球菌始终保持高敏感性(敏感率达100%),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四环素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均有下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对主要G-杆菌均保持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97.50%),左氧氟沙星对于肺炎克雷伯菌保持较高敏感性(敏感率达100%);头孢菌素中,除头孢他啶对大肠埃希菌,头孢吡肟对肺炎克雷伯菌敏感外,其他均保持较高的耐药率。结论2009-2013年儿童血培养病原菌构成发生明显变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对血培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加强碳青霉烯类药物管理,促进其临床合理使用.方法 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为核心,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维度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进行监管,并对监管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率总体呈线性下降趋势.碳青霉烯类药物的AUD在实施专项病历点评后由第二阶段的4.46下降至第三阶段的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的皮肤及瓶盖消毒方法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检出率的影响,为临床改进采集流程及提高血培养检测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院新生儿科2012年6月-2014年8月送检的血培养标本, 2012年6月-2013年6月血培养标本为对照组(常规消毒采集流程),2013年8月-2014年8月血培养标本为干预组(改进皮肤及瓶盖消毒方法),比较两组标本CNS检出率。结果对照组543份血培养标本检出病原菌41株,阳性率7.55%;干预组853份血培养标本检出病原菌21株,阳性率2.46%。对照组CNS检出率为4.97%(27株),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12株,检出率为2.21%;干预组CNS检出率为0.82%(7株),其中MRCNS 6株,检出率为0.70%。两组患者CNS及MRCNS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4.07、5.92,均P<0.05)。结论改进采集血培养标本时皮肤及瓶盖消毒方法,能降低CNS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某院2011年与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院2011年6月20-23日、2012年5月21-23日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对两年的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与2012年共调查住院患者987例,实查率分别为99.60%(495/497)、100.00%(492/492);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42%、 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05);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41.41%和2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5,P<0.01)。2011年以治疗为目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8.05%,2012年升至83.33%(χ2=29.108,P<0.01);病原学送检率明显增加,2011年为56.49%,2012年为7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5,P<0.01)。结论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和控制效果;减少预防用药,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会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