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及相关基因的检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形成生物膜的状况,分析参与细菌黏附或聚集的icaA、aapf、be和atlE基因与生物膜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成都地区两所医院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45株,采用半定量黏附实验和扫描电镜检测其生物膜形成,PCR检测icaA、aapf、be和atlE基因,采用列联表2χ检验分析这些基因与生物膜形成的相关性。结果45株表皮葡萄球菌中生物膜形成株18株,占40.00%;PCR检测icaA、aapf、be和atlE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8.89%、77.78%、93.33%、80.00%;其中icaA、aap基因与生物膜形成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A+/aap+及icaA-/aap+的表皮葡萄球菌均能形成生物膜,而icaA-/aap-表皮葡萄球菌不能形成生物膜;fbe、atlE基因与生物膜形成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aA、aap基因参与了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且aap基因可能是生物膜形成的必需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及静脉导管中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情况,生物膜形成对实验窒细菌鉴定、耐药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VITEK-AMS系统不能鉴定或药敏结果的表皮葡萄球菌,采用刚果红法检测生物膜形成,并对其进行药敏结果的分析.结果:VITEK-AMS系统不能鉴定的表皮葡萄球菌共有33株,产生生物膜的24株,占72.73%(24/33),其中来自血液标本7株.占29.14%(7/24),来自静脉导管有17株,占70.83%(17/24),且其氨苄两林/舒巴坦、苯唑西林、青霉素G与未产生物膜表皮葡萄球菌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P<0.05).结论:表皮葡萄球菌形成生物膜后,可导致VITEK-AMS系统报告"不能鉴定细菌"(UIO)或"阳性生长孔生长不良",同时对其耐药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隐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SE)生物膜不同成熟阶段的抑制效果。方法体外构建SE生物膜模型,确定其黏附、聚集、成熟阶段时间点;通过半定量黏附实验、XTT法和扫描电镜检测不同浓度隐丹参酮作用下SE不同成熟阶段中生物膜基质量、膜内菌代谢活性和微观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SE生物膜黏附、聚集和成熟时间点分别为6、24、48 h;对于黏附阶段生物膜,128μg/mL和32μg/mL的隐丹参酮均能明显减少其生物膜基质量和杀灭膜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隐丹参酮抑制作用128μg/mL优于32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均能破坏其微观形态结构;对于聚集与成熟阶段生物膜,仅128μg/mL的隐丹参酮能明显减少其生物膜基质量和杀灭膜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能破坏其微观形态结构,而32μg/mL的隐丹参酮则无明显抑制效果(P0.05)。结论隐丹参酮对SE生物膜不同成熟阶段均具有一定抑制效果,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对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生物膜产量和细菌定植的影响。方法 将固定菌量的表葡菌与不同菌量(102、103、104、105、106 CFU)的金葡菌共培养,用改良的结晶紫染色法对菌液产生的生物膜进行定量(酶标仪测定生物膜OD570处吸光度),共培养24 h后用血琼脂平板对菌液中的表葡菌进行菌落计数,依据结晶紫定量结果绘制表葡菌生物膜生长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表葡菌生物膜在各时间点的生长形态。结果 表葡菌的生物膜在生长至18 h左右达到顶峰,SEM对生物膜各个时期的形态观察也证实此时期生物膜最厚;加入金葡菌后,表葡菌生物膜产量受到明显抑制,表葡菌(菌量104 CFU)单独培养18 h时生物膜产量为0.40±0.02(OD570处吸光度),加入金葡菌后生物膜产量最高可减少69%(加入104 CFU金葡菌),最低减少18%(加入102... 相似文献
5.
抗菌药物影响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hld基因转录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表皮葡萄球菌hld基因在抗菌药物MIC浓度作用下在生物膜形成、细菌脱离过程中的转录水平变化,探索抗菌药物是否通过影响hld基因转录,介导了牛物膜相关的耐药和持续感染.方法 以MIC浓度4种抗菌药物作用于表皮葡萄球菌,采用SYB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解离不同时段hld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并与无药对照组相应时段的转录水平相对照,了解抗菌药物对hld基因转录的影响.结果 各组细菌hld基因转录水平从黏附时开始下降,随后数小时持续下降,对照组在24 h后缓慢上升,72 h与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抗菌药物组无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菌药物通过对hld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使表皮葡萄球菌黏附作用增强,后期可防止输水通道基质解离和细菌脱离,降低药物渗入,从而导致抗菌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6.
表皮葡萄球菌耐药与生物膜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SEP)耐药性与生物膜之间、PIA及ica操纵子各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K-B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验:刚果红琼脂平皿检测PIA,微量半定量法检测生物膜表型,PCR法和RT-PCR方法扩增ica操纵子,统计分析ica操纵子与PIA及生物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9株SEP中对苯唑西林耐药34株(69.4%),敏感15株(30.6%),PIA与耐药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检测结果,32.7%有生物膜形成,67.3%无生物膜形成;ica A与PIA有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a A阳性10株,ica D阳性11株,ica A与ica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a R阳性7株,分别与ica A与ica D比较,无密切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产生耐药性,耐药性与生物膜及PIA的形成有关,icaA和icaD基因的联合表达是PIA合成的关键环节,icaR基因的表达抑制PIA的合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基因型,探讨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ica操纵子与聚氯乙烯(PVC)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法、DNA凝胶成像及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采用半定量测定方法测定PVC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的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16S rRNA阳性率为100.0%;icaADB、atlE、fbe阳性基因型菌株占57.1%;icaADB阴性,atlE、fbe阳性基因型菌株占37.5%;ica操纵子阳性表皮葡萄球菌在PVC材料表面的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较ica操纵子阴性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分为ica操纵子阴性和ica操纵子阳性两类细菌,ica操纵子可以增加PVC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这可能是区分共生性和侵袭性表皮葡萄球菌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干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Biofilm,BF)后的变化及中性粒细胞对BF杀菌效应的改变。方法建立表皮葡萄球菌BF体外模型,采用500mW/cm~2及800mW/cm~2声强的低频脉冲超声进行干预,平板计数及结晶紫实验分别检测不同干预下BF活菌数量及生物总量的改变,将不同声强干预后的BF与兔血分离中性粒细胞体外孵育1小时,采用革兰染色法、Transwell迁移实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中性粒细胞吞噬、趋化及呼吸爆发功能。结果超声干预后表皮葡萄球菌BF活菌总数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晶紫半定量实验显示低频超声干预下的BF结构变得疏松,且BF生物总量较阴性对照组(1.57±0.11)降低(P0.05);应用800mW/cm~2比500mW/cm~2生物总量下降更多(1.06±0.09vs.1.34±0.08,P0.05);与阴性对照比较,500mW/cm~2、800mW/cm~2干预组中性粒细胞对BF的吞噬功能及趋化作用均增强(P0.05);阴性对照、500mW/cm~2及800mW/cm~2干预组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平均荧光强度为(568±53)、(637±74)和(718±59),提示超声干预效应随着声强增加而增强(P0.05)。结论低频超声干预表皮葡萄球菌BF后BF结构变得疏松、生物总量下降,中性粒细胞对干预后BF细菌的吞噬、趋化及呼吸爆发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参酮单体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早期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半定量黏附实验检测SE生物膜基质含量、XTT实验检测膜内菌代谢活性,以及qRT-PCR检测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来验证丹参酮单体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的药效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结果 2μg/ml的二氢丹参酮Ⅰ和2μg/ml的氨苄西林联用对SE生物膜具有协同抑制作用(FICI0.5);两药联用可明显抑制SE黏附(6h)、聚集阶段(24h)基质形成,影响生物膜内细菌代谢活性并杀死细菌,且联用组优于2μg/ml二氢丹参酮Ⅰ、2μg/ml氨苄西林单药组;联用组降低了黏附阶段SE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icaA、atlE、aap和stk的表达量,但并不能抑制聚集阶段上述基因的表达。结论二氢丹参酮Ⅰ和氨苄西林联用对SE生物膜形成早期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基质形成、细胞代谢活性以及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1)
目的观察聚维酮碘消毒剂对浮游状态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钛合金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体外抗菌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细菌悬液定量杀灭实验,观察聚维酮碘对浮游状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在钛合金盘表面构建24小时细菌生物膜模型,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生物膜结构;采用活菌计数法,观察聚维酮碘对钛合金表面的细菌生物膜的抗菌活性。结果实验室条件下,有效碘浓度为0.1%、0.2%、0.3%、0.4%以及0.5%的聚维酮碘溶液作用30秒均可全部杀灭浮游状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均观察到成熟的细菌生物膜;经过聚维酮碘浸泡作用5min后,同对照相比,随着聚维酮碘浓度的不断升高,钛合金盘上的CFU活菌计数不断下降,0.5%聚维酮碘对细菌生物膜浸泡作用10min后,CFU计数为0。结论实验室条件下,聚维酮碘不仅对浮游状态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钛合金表面的24小时金葡菌生物膜同样具有抗菌活性,且抗菌活性随着聚维酮碘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提示应用0.5%的聚维酮碘原液浸泡>10分钟才能彻底杀灭生物膜内的细菌。 相似文献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引起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致病菌之一。近年来, 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抗感染治疗失败的病例越来越多, 生物被膜的形成被认为是导致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然而,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并未完全阐明。证据表明,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感染难以治愈且容易反复, 感染后反复治疗将大大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iR-216a-5p在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介导的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致小鼠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PDAP)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感染+HMGB1抑制剂组,收集腹腔积液及腹膜组织分别进行白细胞计数、HE和免疫组织染色;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素-α(TNF-α)、HMGB1、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核转录因子抑制蛋白(I-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生信预测发现,miR-216a-5p可能与HMGB1结合,参与其诱导的PDAP的发生,并构建感染+miR-216a-5p mimics组小鼠,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miR-216a-5p和HMGB1的关系,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染色检测HMGB1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小鼠腹腔积液白细胞计数增多,炎性浸润明显,IL-1α、IL-6、TNF-α,以及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HMGB1抑制剂(甘草素)干预后,小鼠腹腔积液白细胞计数下降,炎性浸润改善,IL-1α、IL-6、 TNF-α,以及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0.05)。感染组小鼠NF-κB表达高于对照组,I-κB表达低于对照组;HMGB1抑制剂干预后NF-κB表达降低,I-κB表达升高(均P0.05)。Real-time PCR结果证实,与对照组相比,miR-216a-5p的含量在感染组中显著减少;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提示,miR-216a-5p可直接作用于HMGB1的3’UTR区;与感染组相比,感染+miR-216a-5p mimics组小鼠中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0.05)。结论 HMGB1在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致小鼠PDAP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HMGB1可改善小鼠炎症反应,miR-216a-5p可通过靶向HMGB1参与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致PD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SA)是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极易黏附在导管或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导致耐药性增加, 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近年研究表明, 抗菌药物处于亚抑菌浓度时可影响SA生物膜形成。因此, 本文阐述SA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基因调控, 不同抗菌药物在亚抑菌浓度下对SA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以期为有效控制及治疗SA生物膜相关感染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类药物匹莫齐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匹莫齐特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通过96孔细胞培养板构建生物膜,利用比浊法检测匹莫齐特的抗生物膜活性,进一步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SYTO9/PI染色观察匹莫齐特对生物膜的作用。采用棋盘稀释法检测匹莫齐特与抗菌药物联合抗菌效果,CCK-8试剂盒检测匹莫齐特的细胞毒性。构建皮肤脓肿模型,检测匹莫齐特的体内抗菌活性及毒性。结果 匹莫齐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抑菌活性,其MIC为8~16μg/mL,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并分散已形成的生物膜。匹莫齐特与多西环素联合,体外具有协同抗菌效果,其协同抑菌指数为0.5;体内能显著降低小鼠脓肿组织中的细菌载量,使活菌量从(8.25±0.13)对数值CFU/脓肿减少到(3.31±0.81)对数值CFU/脓肿(q=3.74,P<0.05);匹莫齐特的细胞毒性极低,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64μg/mL。结论 匹莫齐特毒性低且具有明显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有望成为一种精神病患者合并局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相... 相似文献
15.
Influence of sequential cultivation on virulence of Legionella pneumophila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Markus Nagl Roland Starlinger Friedrich Tiefenbrunn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2000,203(2)
Virulence of Legionella pneumophila strain Monza 3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 Smith diffuse was investigated after sequential cultures on nutrient media. L. pneumophila lost its ability to multiply within Acanthamoeba polyphaga after 50 passages on Legionella selective agar, while S. aureus maintained its pathogenicity in the mouse peritonitis model after 100 sequential cultures on tryptic soy agar.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high preservation of virulence in staphylococci in contrast to legionellae. Differentiation of virulent and avirulent phenotypes of legionellae by the protozoal model may be helpful for detecting sources of infection in water hygiene. 相似文献
16.
17.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骨与关节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可通过分泌毒素、生物膜形成等多种方式致病。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宿主鼻腔及其他部位长期定植,显著增加住院患者骨与关节感染风险。去定植已被证实可降低住院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骨与关节感染的发生率,既往常用的去定植药物(如莫匹罗星等)效果好,但由于诱导耐药、过敏反应等原因,临床上需要不断研发其他新型替代药物。本文将从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机制、定植,以及骨与关节感染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骨与关节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种群结构。方法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2006-2020年我国16个省份收集的763株食源性金葡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葡萄球菌蛋白A编码基因(spa)和葡萄球菌染色体mec基因盒(SCCmec)分型, 使用BioNumerics 7.5软件创建基于ST类型的最小生成树。国外进口食品分离到的金葡菌31株被纳入基因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 763株金葡菌共鉴定出90个ST型和160个spa型别, 其中20种为新ST型别。72个(72/90, 80.0%)ST型属于22个克隆群, 其中主要型别为CC7、CC1、CC5、CC398、CC188、CC59、CC6、CC88、CC15和CC25, 占82.44%(629/763)。其中优势克隆群中ST型和spa型别随着时间的变化呈多态性变化。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阳性率为7.60%, 共鉴定出7种SCCmec型别, 以ST59-t437-Ⅳa(17.24%, 10/58)、ST239-t030-Ⅲ(12.07%, 7/58)、ST59-t437-Ⅴb(8.62%, 5/58)、ST338-t437-... 相似文献
19.
C.A. Chatfield W.A. O'Neill R.P.D. Cooke K.J. McGhee M. Issack M. Rahman W.C. Noble 《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1994,26(4)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s resistant to mupirocin (MIC > 4000 mg 1−1) were recovered from children and staff at a school for children with eczema and/or asthma or cystic fibrosis after mupirocin had been used to treat eczematous lesions. At least three distinct strains of S. aureus were involved and resistance was shown to be due in most isolates to a transmissible plasmid. The need for monitoring the extended use of this valuable antibiotic is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我国健康人携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敏感性及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分布情况.方法 应用E-test方法,对2009-2011年收集的100株健康从业人员携带菌株进行16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分析,以D 试验测定红霉素对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表型.采用spa分型对上述菌株进行分型分析.利用PCR检测基因:甲基化酶[erm(A),erm(B),erm(C),erm(F),erm(T),erm(Y),erm(33)和erm(G)]、ATP结合转运蛋白[msr(A)和msr(D)]、主要易化子[mef(A)]、酯酶[ere(A)]及磷酸化酶[mph(C)],并与猪来源菌株38株(31株MRSA,7株MSSA)和患者来源MRSA菌株20株进行比较.结果 健康人群携带菌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2%和27%.克林霉素诱导耐药率为29%.共鉴定35个spa型别,其中51.0%的spa型别为t189、t571、t002、t796、t437、t034和t701.52株健康人菌株主要携带erm(C)(57.7%)和erm(B)(34.6%), 95.0%的临床分离菌株携带erm(A), 100.0%猪鼻拭子分离菌株均携带erm(C)菌株.结论 携带erm(C)和erm(B)耐药基因的大环内酯类耐药菌株在健康人群中广泛存在,这些耐药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呈散在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