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最新的研究发现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辅助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通过预后分层筛选高危患者给予辅助治疗,既可改善Ⅰ期NSCLC患者的整体预后,又可避免因过度治疗对低危患者造成损害,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和血管浸润(BVI)对Ⅰ期NSCLC预后的影响,建立Ⅰ期NSCLC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Ⅰ期NSCL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计算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以CD34标记的血管腔内瘤细胞的存在判定为BVI。结果肺癌组织VEGF低表达44例(37.3%),高表达74例(62.7%)。VEGF高表达组MVD显著高于低表达组(33.4±17.8vs24.7±14.8,P=0.010),VEGF与MVD间存在正相关(r=0.216,P=0.019)。VEGF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者(36.48% vs 72.20%,P=0.003)。无BVI者86例(72.9%),BVI者32例(27.1%),后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前者(34.38% vs 60.47%,P=0.018)。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VEGF高表达(RR=2.96,P=0.001)和BVI(RR=1.95,P=0.020)为Ⅰ期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进一步根据VEGF表达及BVI情况,将患者分为低度危险组:VEGF低表达+BVI(-);中度危险组:VEGF高表达或BVI(+);高度危险组:VEGF高表达+BVI(+)。三组间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28% vs 52.63% vs 28.00%,P=0.001)。结论VEGF表达与BVI的联合检测可能实现对Ⅰ期NSCLC进行预后分层,为术后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Zhou SJ  Xu SF  Zhang HQ  Liu ZD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12):927-930
目的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8例Ⅰ期NSCLC和30例正常肺组织中HDGF的表达,同时检测VEGF的表达以及Ki-67抗原标记率。结果HDGF在肺癌组织中表达普遍上调,正常肺组织HDGF评分为52.23±10.35,肺癌组织评分为156.73±7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GF表达与病理类型显著相关,腺癌的HDGF评分明显高于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肺癌组织中HDGF评分随着VEGF表达强度的增强而升高,VEGF低表达组的HDGF评分为142.81±59.84,高表达组为171.77±8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肺癌组织中Ki-67抗原标记率随着HDGF表达的增加而升高,HDGF低表达组的Ki-67抗原标记率为17.80%±5.63%,HDGF高表达组的Ki-67抗原标记率为30.49%±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HDGF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40.0%)较低表达组(77.5%)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HDGF为Ⅰ期NSCLC的独立预后指标(RR=1.011,P=0.002)。结论HDGF在Ⅰ期NSCLC中的表达普遍上调,可以作为Ⅰ期NSCLC的独立预后指标。HDGF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在Ⅰ期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Zhu ZH  Rong TH  Zeng CG  Wu QL  Ma Y  Huang XP  Li BJ  Zhang PY  Zhao JM  Hu W  Zhang SY  Yu H  Ma GW  Zhang LJ  Wen ZS  Fu JH  Long H 《癌症》2005,24(7):865-869
背景与目的TNM分期系统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的预后预测,但是由于同一分期内患者的生存期大不相同,应寻找更好的生物学预后指标。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与肿瘤的进展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但目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两种生物学指标与Ⅰ~Ⅱ期NSCLC预后的关系尚有较大争议。本研究检测了214例Ⅰ~Ⅱ期NSCLC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CD34标记的MVD的状况,探讨它们与Ⅰ~Ⅱ期NSCLC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214例根治术后且术前未接受过放化疗等抗癌治疗的早期NSCLC患者(ⅠA期20例,ⅠB期137例,ⅡB期57例)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CD34标记的MVD的状况。结果VEGF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血型、病理类型、TNM分期无相关性(P>0.05)。MVD与年龄、病理类型相关(P<0.05);与性别、血型、TNM分期无关(P>0.05)。VEGF低表达组中和高表达组中CD34标记的MVD平均值分别为65.8±5.2和67.5±2.5;VEGF的表达与MVD无相关性(P>0.05)。MVD低值组与高值组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和34.5%。单因素分析发现MVD值高的患者生存期较短(P=0.013)。进一步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也证明MVD(P=0.000)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CD34标记的MVD值高者的预后可能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联合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分层。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肺良性组织和30例正常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应用Ki67标记检测细胞增殖指数(PI)。TUNEL法检测70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正常肺组织凋亡指数(AI)。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血管浸润、VEGF高表达、高PI、低AI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血管浸润(BVI)、VEGF及PI可以作为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据免疫组化综合评分(IRS)IRS=VEGF+PI+AI,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及高危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22%,23.33%,有显著性差异(P=0.0056)。综合评分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RR=4.878,95%CI:1.379~17.258,P=0.014)。结论联合检测肿瘤的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可能实现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分层,判断预后以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ECK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和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肺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RECK、VEGF和MVD的表达水平.[结果]NSCLC中RECK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36.25%vs 85.00%,P=0.0001),VEGF(68.75%vs 35.00%,P=0.005)和MVD(20.94±8.76 vs 10.57±4.24,P=0.0001)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RECK表达在鳞癌和中、低分化的肿瘤中降低;VEGF在腺癌中表达增高;MVD值在年龄小于60岁患者中增高.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ECK表达与MVD呈负相关.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ECK蛋白表达下调是NSCLC预后不良因素.[结论]RECK、VEGF、MVD表达在NSCLC中有一定相关性,RECK低表达是NSCLC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肺良性病变与肺癌组织中的差异及其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在NSCLC生长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手术切除的60份肺癌组织与30份肺良性病变组织中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癌组织中VEGF阳性率(63 %,38/60)和MVD(45.13±10.27)均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27 %,8/30,33±6.49)(P<0.05,P<0.01);VEGF表达、MVD计数分别与NSCLC有无淋巴结转移(P<0.05,P<0.01)、TNM分期(P<0.05,P<0.01)密切相关;与VEGF阴性相比,VEGF阳性者NSCLC组织中MVD显著增高(P<0.05);生存分析显示:VEGF阳性表达与生存期呈明显负相关(P<0.01);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VEGF表达可作为判断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P<0.01)。结论 VEGF与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密切相关,是促进肺癌生长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m管密度(MV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联合检测52例NSCLC组织中uPA、PAI—1、VEGF和MVD的表达水平。结果:uPA、PAI—1、VEGF和MVD在NSCL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是TNM分期(P〈0.001)、肿瘤侵犯程度(P=0.034)、uPA表达(P=0.048)、VEGF表达(P=0.047)。多因素分析表明VEGF高表达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3)。结论:uPA、VEGF高表达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促进了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以探讨ET-1、VEGF在肺癌组织血管形成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0例NSCLC组织标本中ET-1、VEGF的表达及MVD。结果:ET-1、VEGF在NSCLC组织表达率分别为55%(22/40)、62%(25/40),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8%(1/12)、0%(0/12)及正常对照组(0/10)、(0/10)(P〈0.01);ET-1、VEGF表达阳性组MVD(26.23±3.52、23.40±5.29)显著高于ET-1、VEGF表达阴性组(15.46±4.85、16.40±3.85);ET-1、VEGF表达和MVD在低、中、高分化癌中存在显著差异[ET-1(0.212±0.031vs0.147±0.015VS0.103±0.032)、VEGF(0.267±0.023VS0.166±0.021vs0.112±0.012)、MVD(26.75±3.20VS23.14±3.38VS16.15±3.22)](P〈0.01或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ET-1、VEGF表达和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ET-1(0.198±0.037VS0.141±0.032)、VEGF(0.256±0.022VS0.154±0.037)、MVD(27.62±3.58VS17.13±3.13)](P〈0.01或P〈0.05)。结论:ET-1、VEGF调控肺癌组织血管形成,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鼠类淋巴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Bmi-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80例NSCLC组织中Bmi-1与VEGF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NSCLC组织中Bmi-1阴性表达为10.6%(19/180),阳性表达率为30.6%(55/180),强阳性表达率为58.9%(106/180);Bmi-1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Bmi-1的表达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P=0.001;并且Bmi-1 高表达也同时伴随着MVD计数增高,P=0.005.在VEGF强阳性/Bmi-1阳性组的23例患者中有14例(60.9%)MVD计数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VEGF强阳性/Bmi-1强阳性组的41例患者中有34例(82.9%)MVD计数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Bmi-1阳性或强阳性合并VEGF强阳性表达、淋巴结转移和MVD增高是NSCL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mi-1在NSCLC的肿瘤血管生成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Bmi-1和VEGF同时高表达是NSCLC不良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DGSH铁硫结构域2(CDGSH iron sulfur domain 2,CISD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胃腺癌组织(胃癌组)及配对的癌旁组织(癌旁组)各357例,免疫组化法检测CISD2、VEGF的表达,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MVD值。分析CISD2、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MVD、CISD2和VEGF的两两相关性。结果:胃癌组中,CISD2和VEGF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70.87%比25.77%,61.34%比19.89%,均P<0.001)。CISD2、VEGF的表达与胃腺癌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及神经侵犯、肿瘤的TNM分期均相关(均P<0.05)。胃癌组中,CISD2阳性者的MVD值高于CISD2阴性者(35.67±6.06比31.98±4.87,P<0.001),VEGF阳性者的MVD值高于VEGF阴性者(36.64±6.08比31.38±4.54,P<0.001);癌旁组中亦然。胃癌组中,CISD2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706,P<0.001)。结论:CISD2在胃腺癌中高表达,且与组织学分化、浸润、转移及高微血管密度等相关。CISD2可能与VEGF共同参与胃腺癌组织中微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法检测48例SCLC标本中的VEGF、MVD的含量,及其与临床生物学特性相关性。同时检测20例正常组织作对照分析。结果48例SCLC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81%(39/48),MVD平均为52.82±15.34;VEGF阳性组MVD为54.71±11.12,阴性组为43.63±13.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肿瘤直径≥3cm、区域淋巴结转移与MVD含量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24和0.018;其中VEGF阳性率也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59和0.228。20例正常肺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15%(3/20),MVD平均为18.23±6.92,均明显低于SCLC,P=0.000。结论SCLC组织中VEGF、MVD有高表达,可作为判断SCLC的生长、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肺癌组织和25例癌旁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NSCLC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0.00%,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00%(Х^2=11.745,P=0.001);在腺癌、鳞癌、大细胞癌中VEGF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NSCLC中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88.24%,高于Ⅰ~Ⅱ期的46.15%(Х^2=4.37,P=0.037);VEGF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为78.26%,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为42.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Х^2=5.06,P=0.024)。[结论]VEGF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VEGF表达与NSCLC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正相关.而与NSCLC的组织学分类无关。  相似文献   

13.
Wang L  Li X  Li Y  Xue YW 《癌症》2005,24(7):823-826
背景与目的研究发现,Survivin在大多数肿瘤中有表达,但在成人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且参与肿瘤血管形成。本研究中我们主要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鄄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癌旁及肺良性病变组织中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值,并探讨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鄄P)法检测96例NSCLC组织中Survivin、VEGF及MVD。分析Survivin、VEGF及MVD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Survivin、VEGF、MVD间的相互关系。结果NSCLC组织中Survivin阳性率69.8%(67/96),明显高于癌旁(16.1%)和肺良性病变组织(0%)(P<0.01),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VEGF在肺癌、癌旁、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2.9%(70/96)、45.2%(14/31)和25.0%(5/20)(P<0.05),其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肺癌、癌旁、肺良性病变组织中MVD值分别为24.44±7.79、19.37±5.26、11.83±6.25,且MVD值的高低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Survivin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VEGF、MVD密切相关,随着Survivin强度的增加VEGF分级及MVD值亦增加。结论不同性质的肺病变组织中Survivin、VEGF的表达水平和MVD值不同,NSCLC中Survivin表达明显增高,其表达与肿瘤分化、分期有关;Survivin的过度表达与NSCLC的血管生成有关,细胞凋亡与血管生成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PC4(deleted in pancreatic carcinoma locus4,DPC4)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NSCLC组织、19例相应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中DPC4、VEGF的表达,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值。结果:DPC4在肺癌原发灶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5%(33/52),与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9.5%(17/19)相比,DPC4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DPC4与组织学类型、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52例NSCLC中,DPC4的表达与VEGF、MVD值均呈负相关(r=-0.303,P=0.020)。结论:DPC4的低表达可能是肺癌发生过程的早期事件,可促进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促进肺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7例初治PTCL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及MVD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疗效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PTCL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93.6%(44/47),其中高表达率为55.3%(26/47);MVD值为(97.99±48.45)/mm2,其中MVD高表达者24例。MVD水平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329,P=0.024)。VEGF表达与临床分期、骨髓浸润、国际预后指数 (IPI)评分及ECOG评分相关(P<0.05);MVD仅与临床分期相关(P=0.028)。VEGF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1.5%、11.5%,低于VEGF低表达组的57.1%、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高水平组的5年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0.8%、8.3%,低于MVD低水平组的43.5%、 3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显示,VEGF表达、MVD水平、临床分期、IPI评分、LDH表达水平、骨髓浸润、B症状均为影响PTCL预后的因素。结论 PTCL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和MVD水平较高,这与肿瘤的侵袭性以及疗效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的含量,探讨血清中VEGF和Ang-2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NSCLC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以4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为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VEGF和Ang-2的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血清中VEGF和Ang-2与肿瘤血管生成、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NSCLC患者血清中VEGF[(625.6±312.5)pg/ml]和Ang-2[(2450.2±1021.1)pg/ml]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VEGF[(321.4±102.6)pg/ml]和Ang-2[(1020.6±421.6)pg/ml]的含量(P<0.05)。NSCLC患者血清中VEGF和Ang-2的含量均与肿瘤的MVD呈正相关(r=0.525,P<0.01;r=0.612,P<0.01)。NSCLC患者血清中VEGF和Ang-2的含量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血清中VEGF和Ang-2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VEGF和Ang-2 在NSCLC的血管生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两者可作为NSCLC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潜在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对 76例NSCLC标本中VEGF表达和MVD进行了检测。结果 在NSCLC中鳞癌的VEGF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腺癌 (P <0 .0 5 ) ;VEGF表达阳性率和MVD值与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有关 ,低分化癌VEGF表达阳性率和MVD值显著高于中、高分化癌 (P <0 .0 5 ) ;淋巴结转移阳性组NSCLC的VEGF表达阳性率和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 (P <0 .0 5 )。结论 VEGF可引起瘤内MVD增多 ,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检测VEGF表达强度 ,可作为判定NSCLC转移潜能和评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肿瘤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外基质降解、浸润、迁移及肿瘤血管形成有关。检测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联合检测5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uPA、PAI-1、VEGF和MVD的表达水平。结果uPA、PAI-1、VEGF和MVD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是TNM分期(P〈0.001)、肿瘤侵犯程度(P=0.034)、uPA表达(P=0.048)、VEGF表达(P=0.047)。多因素分析表明VEGF高表达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3)。结论uPA、VEGF高表达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促进了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过度表达,是NSCLC重要的治疗靶点。本研究旨在探讨VEGF和EGFR在N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86例NSCLC患者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VEGF和EGFR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NSCLC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阳性表达率在男性、吸烟和鳞癌患者中明显低于女性、非吸烟和腺癌患者(P〈0.05),N1~N3、Ⅲ~Ⅳ期患者明显高于N0、Ⅰ~Ⅱ期患者(P〈0.05)。VEGF和EGFR低表达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期明显优于高表达患者(P〈0.05)。NSCLC组织中VEGF和EGFR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s=0.161,P〈0.05)。结论:VEGF与NSCLC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EGFR在非吸烟、女性和腺型NSCLC组织中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分期密切相关。NSCLC组织中VEGF和EGFR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判断NSCLC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DPC4(deleted in pancreatic carcinoma locus 4,DPC4)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和凋亡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NSCLC组织、19例相应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中DPC4、VEGF的表达,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值,应用TUNEL技术对细胞凋亡情况进行了检测并计算凋亡指数。结果 DPC4在肺癌原发灶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5%(33/52),与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9.5%(17/19)相比,DPC4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DPC4与组织学类型、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52例NSCLC中,DPC4的表达与VEGF、MVD值均呈负相关(r=-0.303,P=0.020)。DPC4阳性组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值明显高于DPC4阴性组(P〈0.05)。结论 DPC4的低表达可能是肺癌发生过程的早期事件,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促进肺癌血管生成,从而促进肺癌的淋巴结转移,DPC4的高表达可能促进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