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探讨《灵枢·根结》中“根、溜、注、入”的本意及临床运用。以《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为依据,结合历代注家见解,深入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根、溜、注、入”各穴有两方面的特点:与古代文献记载的脉口——诊脉部位相近;与血络关系密切。说明“根、溜、注、入”可用于诊脉,并可运用泻法包括放血的方法治疗经络实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为依据.结合现代相关理论与临床资料,对<灵枢·根结>中的"根、溜、注、入"与五输穴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比较认为."根、溜、注、入"与五输穴在内容、意义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根、溜、注、入"是从腧穴中体现出经络理论的应用,而五输穴是体现腧穴自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为依据,结合现代相关理论与临床资料,对《灵枢&#183;根结》中的“根、溜、注、入”与五输穴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比较认为,“根、溜、注、入”与五输穴在内容、意义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根、溜、注、入”是从腧穴中体现出经络理论的应用,而五输穴是体现腧穴自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灵枢.根结》列述了手足六阳经的"根、溜、注、入"等穴,由下而上有规律地排列在肘膝以下和颈部,共30个腧穴。该文通过对"根、溜、注、入"流注特点的分析,对"根"于四肢末端,上"入"于颈部的起始规律进行探讨,结合《内经》中天地相参的哲学思想,从经脉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相参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六阳经"根、溜、注、入"和十二经别"六合"理论指导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为针灸辨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传统经络诊察法中的循法和按法检查患者六阳经"根、溜、注、入"的"上入穴"即"六合穴"(天柱、下风池、天牖、天窗、扶突、人迎),看哪个穴位有压痛或压痛伴局部肌肉紧张,出现压痛或压痛伴有肌肉紧张之处为阳性反应点,阳性反应点所在的经脉即为病经,病经确定后,以病经上有阳性反应的"上入穴"配合同侧病经的络穴("下入穴")及其对侧表里经的络穴进行治疗,应用六阳经"根、溜、注、入"和十二经别"六合"理论解释其方法的可行性,并附上2个典型案例。结果:阳性反应点出现在天柱穴时,膀胱经就是病经、出现在下风池穴时胆经就是病经、出现在天牖穴时三焦经就是病经、出现在天窗穴时小肠经就是病经、出现在扶突穴上时大肠经就是病经、出现在人迎穴时胃经就是病经,阳性反应点出现在六阳经的"上入穴"("六合穴")时,就以有阳性反应点的"上入穴"配伍同侧病经的络穴("下入穴")及其对侧表里经的络穴治疗,若膀胱经病者的阳性反应点不在其"上入穴"(天柱)上,而在颈夹脊穴上时循经取穴治疗即可,不必配伍其表里经的络穴。结论:应用六阳经"根、溜、注、入"和十二经别"六合"理论可以指导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分经辨证和治疗配穴,其辨证方法简单、治疗配穴具有规律性,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热人血室"最早由汉代张仲景所提出,后人根据<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的条文,提出了"热人血室"的种种理论.关于热人血室争论最多的是何为血室.通过对汉代以来的文献分析,表明血窒即子宫,其生理功能与冲脉、肝脏密切相关.热入血室也当为女子所特有之疾病.探讨了热入血室的病因、病位、病理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热入血室属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盆腔炎和产褥感染的范畴,治疗这些疾病时可参考热入血室的治疗方法.现代疗法以小柴胡汤加减为主.  相似文献   

7.
<难经>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在脉学中的地 位,无可厚非,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推崇"独取 寸口"这一沿用至今的诊脉方式,及其在"独取寸 口"诊脉方面的独辟蹊径的创新阐述,使此诊脉方 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切脉法的先驱.考究其原理是 五脏六腑之气变现于气口,通过切寸口脉可辨知五 脏六腑之气.此法类同于全息理论中整体各不同限 级的、不同层次的全息元与整体的联系,亦即寸口 这一局部全息元及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这一整体 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何谓"刺家不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荣东  李辉 《中国针灸》2005,25(10):751-752
在<素问·长刺节论>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历代医家多将"刺家不诊"解释为"不必待诊"或"不必诊脉".纵观<黄帝内经>全书,无时不在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在此突然出现此语,如果解释成"不必诊脉",则与全书思想相悖.况且,"听病者言"本身就属于"诊法"的内容之一.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书中有诸多文字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如<灵枢·经脉>在十二条经脉的每一经脉之后,都有类似的脉诊论述:"……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而在<灵枢·终始><灵枢·逆顺><灵枢·禁服>等均有关于脉诊的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是中医的基础课程,亦是中医的必读教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此,则<伤寒论>版本的优劣也就相应地显得重要了.<伤寒论>由汉张仲景成书传到宋初,历经诸师传抄及战乱兵燹,至宋·林亿校勘而定型.自定型后目前传世的成注本与赵开美刊刻本孰优孰劣,未能定论.该文就此点引出的一些问题发表拙见,暨与刘渡舟、钱超尘先生商榷、探讨.该文试度从文献角度加以考证,秦汉以前无自序其书于扉页者;结合历史记载对"自序"内容进行剖析,从逻辑推理分析其"论曰"不像仲景自己所序;从<伤寒论>条文内容分析,可证赵刻本与成注本之不同;从"奏折"内容及对校勘者官员的身份、年代、职称等分析,可得出赵刻本系得自民间仿本,而非真宋本,而成注本则更为可信,窥管之见,仅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浅析《伤寒论》中之"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浩瀚的中医文献中可看到中医学对"和"的含义和运用是多方面的,在<黄帝内经>中就可见其端倪,在<伤寒论>中得到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体现,历代医家亦有众多论述,然对"和"字的全面理解,尤其是对<伤寒论>中"和"字的含义,不尽清楚、统一.本文试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TheZiWuLiuZhu(I4gu)theory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holdsthathumanqiandbloodcirculate,flowandebbinthetwelvechannelsfollowingacertainlawinthetraditionaltwelvetwo-hourperiodsofaday.Thisperiodical,directional,sequentialcirculationmakesfunctiona1activityofvis…  相似文献   

12.
李岩  宫涛 《针刺研究》1998,23(4):316-317
本文阐述了标本根结理论及临床应用。现存标本理论的《灵枢·卫气》的篇名疑误,存在向心性循行的观点,且有重部不重穴的特点。根结理论中《灵枢·根结》篇为脱简残文,并存在衍文问题,腧穴较为明确,仍为向心性循行,五输穴的特点在根、溜、注、入中始见端倪。标本、根结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胡冠书 《河南中医》2020,40(3):329-331
"发于阳""发于阴"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发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无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疾病处于表证期。阳经受邪发热,阴经受邪无热,此为常;阳经受邪亦有不发热者,阴经受邪反有发热者,此为变。《伤寒论》第7条和第131条两处"发于阳""发于阴"含义相同,均为就表证而言。邪在皮毛经络,为感邪之初,病之始,故为"发"。"阳"指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阴"指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从病程上看,处于表证期,即邪气入经以及入经之前;从病位上看,邪在体表、经络,无涉脏腑。相较而言,阳经表证更为明显,邪在络脉常已出现相应症状,从病之"发"到病之"衰",时间较长,所以说,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相似文献   

14.
孙永显 《中国针灸》2003,23(9):533-535
论述了络脉,尤其是孙络,是经络系统“阴阳相贯”的重要部位,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目前对传统意义上的十二经脉阴阳相贯说的解释存在的缺憾不足之处。认为在教学、科研、临床上和经络标准化研究中对以上两个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病机衍变规律的分析对于其防治策略的制定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脏腑经络传变是内伤杂病病机传变的基本规律,本文从脏腑经络传变着眼,在分析脏腑经络增龄变化的生理基础和痴呆发生与脏腑经络功能异常的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脏腑经络传变与痴呆病机衍变关系,认为脏腑经络传变是其病机衍变的基本规律,提出扶助正气是贯穿痴呆全过程的基本治则,疏通经络、维持经络功能正常是阻断痴呆病机衍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络脉是经脉系统的分支,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的作用,在支持气血运行方面呈现双向流动的特性,具有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的功能。脑为诸阳之会,脑络纵横交错,脑络渗灌气血以充实脑髓并敷布阳气以温煦脑神,为"脑主神明"提供物质基础和源动力。病理情况下脑络不通,毒邪内生,而致"毒损脑络"。"毒损脑络"病机学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机研究中,而且拓展到痴呆等其他脑病中,推动了中医脑病病机理论的发展。新近发现脑内存在"胶质淋巴系统",是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脑脊液-脑间质液的交换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把脑脊液中的葡萄糖、脂质、电解质和载脂蛋白E等营养物质和神经活性物质运送到脑组织,也能清除脑内代谢产物(如乳酸)、可溶性蛋白(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和异物,这是维持脑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液体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的发现为神经系统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可能成为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干预的新靶点。作为脑内广泛分布的代谢废物排出途径和物质运送系统的胶质淋巴系统可能是"脑络"病变的生物学基础,是中西医对"毒损脑络"认识的交叉点,从胶质淋巴系统探析"毒损脑络",有可能为揭示"毒损脑络"的现代内涵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李全耀  姚斐 《河南中医》2021,(2):188-191
五经隶属于五脏,是通灌五脏的经脉,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五经穴"是五指经络,是五经应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为五脏特定穴,通过"推五经",可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幼科推拿秘书》通过五指的经络、穴位与五脏建立联系,创立"五指经穴通连理论",故"五经穴"可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疾病,诊治疾病时,辨证取穴,归经施治,符合"推经治脏"的理论。《易经》的八卦理论、阴阳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全息学说、解剖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施治。小儿脏腑未全,形体未盛,经络不全,小儿推拿特定穴可补益气血,气血足,则脏腑实,故"五经穴"治疗五脏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足本虚标实,湿、痰、浊、瘀、膏、脂等淤积于经络,阻塞经络,将"湿、痰、瘀、浊、膏、脂"统称为"腐"。化腐再生法是据糖尿病足"腐邪阻络、营卫不和,经脉、络脉闭塞"的病因病机制定的治疗方法,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具有化湿、化痰、化瘀、泄脂等功用的药物"化腐",同时选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作用的药物,鼓动孙络、浮络的再通而发挥"再生",从而达到改善糖尿病足"腐邪阻络,经络闭塞"的状态,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9.
曲丽芳 《中国针灸》2006,26(9):676-678
从文字、医理两方面对经、络、脉、经络、经脉等中医术语的中文含义及英文翻译进行比较,提出《内经》所言经脉应包括经络系统和脉管系统两部分。无论从字形词义上考察,还是从功能结构上论证,经谓纵行(logngitude),络谓网络(net),脉是血管(vascular),经络(channels and collaterals)与经脉(the meridians and vasculature)的概念和功能不容混淆。古人经脉合称,目的之一在于借脉管系统的有形分布了解经络系统的网络状态。将“经脉”译作“th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或“channels and collaterals”实际上只翻译了经脉真正含义的一半。  相似文献   

20.
经络气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浩然 《针刺研究》2008,33(2):142-144
十四经脉的"经",是纵向间隙的组织结构;十五络脉的"络",是横向间隙的组织结构;经脉与络脉的"脉",是纵横间隙的组织液气;经络气道的"道",是纵横间隙的组织结构;组织液气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经络气道的理论,是有原始、科学和实质依据的基础理论。经络实质是组织液气等调控系统多种物质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