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杲强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7):25-27
目前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实效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就如何改进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医专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漯河医专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状况,通过有针对性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其认知水平,并进行相应的效果评价。方法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评价。结果通过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漯河医专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有不同程度提高,课前、课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漯河医专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是有效的和必要的,可为他们今后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艾滋病(AIDS)防治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为实施AIDS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从我院住院病人中目标抽取300例作为调查对象,进行AIDS防治知识的调查,对有效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认知程度存在差异(P<0.01),具体不同知识点(问卷项目)与学历层次的关联强度也有差异。结论:学历的高低是造成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认知差异性的原因之一,只有结合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特征开展个性化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才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社会动员并强调全社会多部门的参与,对大众和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是有效应对艾滋病的关键[1,2]。我们通过分析咸宁市不同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和执行情况,了解该地区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具体效果,同时为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服务提高依据。  相似文献   

5.
章传红  谢新民  袁尚华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493-493,452
目的:探讨卫校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法、效果,为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流行,科学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卫校2005级新生进行匿名、随机、整群抽样问卷测试,然后由教师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教育结束后以同样的问卷测试,并将健康教育前后的答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艾滋病健康教育,增加了新生的艾滋病预防知识,但性观念在短时间内转变不明显。结论:艾滋病健康教育应重点加强性观念法制教育和艾滋病的防护技能教育。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是一种极为严重同时较为常见的疾病,对于人体健康以及生命均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艾滋病的防治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前有研究显示,健康教育是一种常见的预防艾滋病的相关措施。而在此过程中,中青年女性属于艾滋病的高风险人群。加强中青年女性进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本文针对中青年女性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现状与展望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滋病的护理模式和护理要点。方法:对33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管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结果:在2年多的临床实践工作中未发生1例职业暴露和因护理不当造成的医患关系紧张事例,达到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效果。结论:采取良好的护理措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以及有效的病房管理措施是做好艾滋病护理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煤矿工人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研究,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我市的传播和流行。方法 选择平煤集团二矿、六矿、十一矿的矿工300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时间为4个月,并在干预前、后各进行1次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及培训,矿工防治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53.37%提高到86.41%;通过行为干预,矿工非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由38.33%上升到69.67%。结论 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效果明显,今后还应强化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卫校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法、效果,为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流行,科学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卫校2005级新生进行匿名、随机、整群抽样问卷测试,然后由教师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教育结束后以同样的问卷测试,并将健康教育前后的答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艾滋病健康教育,增加了新生的艾滋病预防知识,但性观念在短时间内转变不明显.结论艾滋病健康教育应重点加强性观念法制教育和艾滋病的防护技能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包头市各类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状况及特点,为开展该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包头市医科、工科、师范三类院校1 513名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知、信、行调查.结果:不同院校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知识、端正预防艾滋病态度及树立预防艾滋病健康行为方面程度高低不一,医科院校学生优于其他院校学生.结论:不同高校在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宜根据各类学校特点、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制定教育内容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过文献研究对现行涉外人群及来华外籍人员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艾滋病预防法制化提供合理依据。对涉外人群及来华外籍人员在出入境艾滋病检测、健康教育、艾滋病疫情通报、病人与感染者的处理以及境内艾滋病监测工作5个方面的具体监管办法和方案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现行法律针对我国归国公民的入境健康检测有两条不同口径。一方面我国法律提出平等对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得歧视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另一方面为防治艾滋病又提出不准患有艾滋病及病毒携带的外籍人员入境。新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的实施,对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需及时制定新的法律制度以适应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性病门诊对女性性服务者(FSW)性传播疾病/艾滋病(STD/AIDS)筛查与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在桂西山区规范化性病门诊对FSW进行STD/AIDS筛查,针对性临床追踪治疗与健康教育,评价其有效性及可行性。结果374人STD/AIDS筛查及相关认知行为调查,经过临床追踪治疗与健康教育,性病感染率及STD/AIDS知识正确知晓率由47.50%与68.30%,分别下降与提高到38.50%与90.60%,安全套使用率由教育前的55.50%提高到86.80%。结论在性病门诊对目标人群STD/AIDS筛查及健康教育纳入日常防治STD/AIDS诊疗中,能有效地提高该人群遵医行为及自觉改变高危性行为的依从性,得到目标人群与医务人员认可,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端  闫永平  刘家政  陆松鹤  张磊  苏海霞  卢娟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3):1092-1093,1097
目的了解商洛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内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掌握流动口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在流动人口中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商洛市3个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内的建筑工人、宾馆和酒楼服务员、美容美发人员AIDS知识和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流动人口总体上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缺乏了解,知识水平普遍较低,54.6%的被调查人员认为看起来健康的人不会携带艾滋病毒,对目前艾滋病是否有可靠的疫苗以及母婴传播预防等问题更是缺乏了解。被调查的流动人口中有50.0%的人对艾滋病毒感染者感到害怕、紧张并会躲避,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以电视最高。结论流动人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必须加强综合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内对大学生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及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得知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不全面、不深入,对很多知识点存在模糊认识;大学生存在恐艾心理,并存在歧视现象,其恐惧和歧视现象与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相关;通过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其知识有所提高、态度有所改善;社会媒体是大学新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家庭和社会教育缺失,多数学生渴望获取艾滋病相关系统知识,学校健康教育应纳入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校医学生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在校医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相关态度及行为,评价在大学生开展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的近期效果。方法采用整体抽样方法,对4000名大学生在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后3个月分别下发同一调查问卷进行相关问题调查。结果被调查对象健康教育后比健康教育前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可以接受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一起学习、生活的学生由健康教育前的41.32%上升到健康教育后的68.09%(P<0.05);可以接受和性病患者握手、共用餐具、与性病患者一起学习的学生分别由健康教育前的72.44%、64.38%、74.66%上升到健康教育后的92.47%、87.32%、91.41%(P<0.05)。结论通过专题教育、宣传栏、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兴山县公众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兴山公众对艾滋病基本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对兴山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在校学生、农民工、被监管人员和娱乐场所女性涉性服务人员等七类共461人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比较其AIDS知识知晓情况。结果7类人群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89.80%,不同人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5,P<0.01)。娱乐场所涉性服务人员最高(100.00%),在校学生最低(79.30%)。结论今后我县艾滋病健康教育应着重于传播目标人群知晓率较低的知识条目;在校学生是当前我县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学问题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艾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的隐秘性,使得人们对艾滋病极度恐惧、对高危人群的不良行为极端鄙视,并由歧视和敌视引发一些特殊的伦理学问题。歧视无助于对HIV感染者及高危行为人群的干预,而采取宽容策略,公正、尊重、善待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则是防治工作的核心。在有利原则下,AIDS患者、HIV感染者、高危人群、一般人群和医务工作者为达到共同的目的一防治AIDS,携手合作,以宽容的心态,消除不同人群间的伦理学差异,唤起人们尊重生命健康权的意识,激发公众防治艾滋病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以提高艾滋病的防治效果,有效遏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18.
While completing a recent medical elective in the Central African country of Malawi, medical student Dale Needham learned firsthand that HIV/AIDS represents a true pandemic in Africa. By the end of 1993, Malawi had the continent's highest per capita number of cumulative reported AIDS cases. Although Canadian physicians have had their own struggles helping patients with HIV/AIDS, many more battles are being fought in countries like Malawi, where financial resources are limited. In Africa, HIV-positive people of all ages suffer incredibly from diseases such as 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 tuberculosis and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Primary health care programs,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schools and community awareness and support are partial answers to the pandemic.  相似文献   

19.
Public knowledge about AIDS increasi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 response to concern over the perceived limited effectiveness of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 Security (UK) advertising campaigns to inform the public of the basic facts of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a prospective questionnaire study was undertaken in Southampton, England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education prior to a January, 1987 government television/leaflet advertising campaign. 300 questionnaires about AIDS were mailed in December of 1986 to a sample drawn from electoral rolls. The response rate was 61%. Most of the questions were drawn from material covered in the campaign. The results seemed to indicate a small overall increase in knowledge about AIDS. Some changes from a June survey were noted, e.g.: more people were aware that AIDS is a virus for which there is no cure and that it is not readily transmitted by sharing washing, eating or drinking utensils; more people believed that the statement that women are at greater risk for catching AIDS is false. Respondents were generally favorable to the government's continued use of television, even with explicit language, and to its use of the schools, for AIDS education. Many were not aware of the dangers to intravenous drug users or of the symptoms of AIDS. Other surveys have shown an increasing knowledge of AIDS dangers. It is possible that television coverage of the problem will continue to be necessary, in order that less literate populations be reached. Further AIDS health education in general is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