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正> 循经感传是主要经络现象之一,是经络系统存在的主要根据。作者于1984~1986年在尼日利亚工作期间,结合治疗观察了该国黑色人种182例病人的循经感传现象。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随机选择黑色人种的门诊各种病人,男性193名,女性59名,年龄最大73岁,最小9岁,种族主要为约鲁巴族;职业多为实业家、商人、政府官员、雇员和家庭妇女等;疾病大多为各种机能性疼痛、神经官能症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30例循经感传者右侧前臂段,循经皮肤温度360次对照观测,发现观测部位皮肤温度有伴随感传出现而变化的循经性.提示,循经感传在外周似有实质性生理功能活动的存在,影响局部皮肤微循环状态.联系我们既往的研究,认为循经感传的形成是“中枢”和“外周”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5.
人体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体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是经络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和针灸临床事实,推断循经感传过程中能量传输载体可能是人体内广泛分布的胶原蛋白分子。应用量子生物学方法,建立胶原分子的孤子激发模型,获知分子链上有波速为0~15.5m/S的孤立波,以对称孤立波和非对称孤立波两种运动形式行进。把胶原分子激发能的孤立波运动及其对神经感受器的作用对应于循经感传,系统地解释了循经感传的发生机理,显性感传与隐性感传的区别、感传的可阻滞性以及其他的循经感传现象。这种解释符合循经感传已知的临床事实和实验结果,也符合我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辩认人的真皮内环层小体被囊中胶原分子类型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7.
为观察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影响因素。选择97例近视患者。以四肢远部取穴为主,采用针刺激发循控感传。结果发现感传显著程度随着激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受试者低年龄段的感传效果优于高年龄段,单纯“麻”的针感比“酸、麻、胀、痛”的复合针感的感传效果佳;远部加局部取穴的感传显著程度优于单纯远部取穴。说明青少年循控感传显著程度与针刺激发次数、年龄、针感性质、远近配穴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以甲皱微循环指标,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循经感传到达经络所属指端后,甲皱微循环管袢数增多、长度及袢顶宽度增加、微血流速度加快,与循经感传出现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小于0.05,0.05,0.01,0.001,提示,循经感传的形成,在外周必有其固定的生理过程.本研究为建立循经感传现象客观显示新方法及揭示经络实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获得计算机人体三维形体的空间数据模型后,进行循经感传现象动态演示的方法,实现对经络线及穴位透明叠加显示,解决了在模型演示中透明流动真实感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从整体综合的角度研究经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氯氮平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探讨氯氮平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单次服用25mg氯氮平后血清药物浓度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并根据氯氮平治疗6周后的BPRS评分结果,将病人分成临床疗效好组及临床疗效差组,比较两组之间单次用药及治疗4周后血清药物浓度,数据用t检验。结果:精神分裂症Ⅰ型,服药后第4、5时点临床疗效好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临床疗效差组,t值分别为3.179和2.642(P<0.01,P<0.05),其余各时点及精神分裂症Ⅱ型患者服药后各时点临床疗效好组与临床疗效差组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精神分裂症Ⅰ型临床疗效好组单次用药量血药浓度明显高于临床疗效差组,精神分裂症Ⅱ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单次口服氯氮平后的血药浓度和治疗4周后单位用药量血药浓度均与近期临床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2.
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脏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景岳全书·治形论>说:"诸血藏于肝而化于脾胃,精髓主于肾而受之于五脏."五脏虽各有所主,如心主血、肺主气、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但各脏功能又相互依存,如精气互化、气血相生、精血同源.性功能也是在脏腑经络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循经感传激发时间与效果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的行气针法,按激发时间的长短,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5分钟组(30例)、10分钟组(30例)和15分钟组(31例),以比较循经感传激发时间与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5分钟组、10分钟组和15分钟组的感传较显著及显著型的比例分别为6.67%、23.33%和48.39%,感传的显著程度随激发时间的递增而相应地提高,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本组所采用的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对支架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再狭窄的相关预测价值.方法 对5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测定术前及术后血浆CGRP水平,并记录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再狭窄情况.结果 发生心血管事件及再狭窄组CGRP水平明显低于未发生组(166.36±10.18,182.5±11.36,P<0.05);发生心血管事件及再狭窄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组(53%,34%,P<0.01).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浆CGRP水平相对降低及糖尿病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及再狭窄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与临床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和血糖正常组三组,在治疗前后对患者分别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并分析应激性高血糖组血糖水平与病变部位关系。结果:血糖正常组临床神经功能恢复与临床疗效明显好于糖尿病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变越靠近中线血糖水平越高。结论:急性脑梗死高血糖水平不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 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房颤)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关于房颤发生的分子和离子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多。众多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内的钙超载对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心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则与细胞内钙超载的形成密切相关。该文就钙超载、L型钙通道和T型钙通道的表达及功能变化与房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房颤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诊断初诊子宫内膜癌价值及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渭南市中心医院诊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5例,观察初诊子宫内膜癌患者多普勒超声表现,比较子宫内膜癌及单纯子宫内膜增生多普勒超声参数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从临床及病理角度,观察和比较不同年龄(<50岁,≥50岁)、不同组织学类型(腺癌,其他)、淋巴结转移(有,无)、不同肿瘤分期间(Ⅰ、Ⅱ、Ⅲ期)及不同子宫肌层浸润深度间(≤1/2,>1/2)间超声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及MVD的差异。并分析RI及PI与MVD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内膜厚度和MVD大于单纯子宫内膜增生者[(2.22±0.72)cm比(1.88±0.61)cm,(29.6±9.9)个/HP比(7.8±2.1)个/HP],RI及PI低于单纯子宫内膜增生者[(0.55±0.16)比(1.01±0.25),(0.39±0.13)比(0.6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肿瘤分期间(Ⅰ、Ⅱ、Ⅲ期)比较,其中Ⅰ期的RI(0.59±0.09)、PI(0.43±0.09)大于Ⅱ期[(0.53±0.08)、(0.36±0.08)]、Ⅲ期[(0.39±0.07)、(0.27±0.07)],Ⅱ期RI、PI大于Ⅲ期RI、PI,Ⅲ期的MVD(39.89±6.04)大于Ⅰ(26.32±6.08)、Ⅱ期(31.64±6.06),Ⅱ期的MVD大于Ⅰ期MV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肌层者RI、PI明显低于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MVD明显高于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肌层者[(0.47±0.07)比(0.58±0.08),(0.31±0.07)比(0.42±0.09),(33.29±6.24)比(28.17±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能够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与患者临床病理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脂血症与急性酒精性胰腺炎发病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对急性酒精性胰腺炎发病及病情的影响。方法将69例急性酒精性胰腺炎患者按发病次数分为单发(SA)组和复发(RA)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轻症急性酒精性胰腺炎(MAAP)和重症急性酒精性胰腺炎(SAAP),分析伴及不伴高脂血症患者的发病特点。结果SA组患者体重指数(BMI)≥25和血脂异常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00)。伴及不伴高脂血症的患者急性酒精性胰腺炎的复发率和SAAP发生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可加重急性酒精性胰腺炎病情,并促进其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