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獉獉:建立社区生物-社会-心理综合防复吸质量控制模式,探索该模式对毒品依赖者综合防复吸的影响。方法獉獉:通过专家咨询法制定质量控制体系及运行模式,从正在实施社区生物-社会-心理综合防复吸干预的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中选择7个社区作为试验社区,其余27个社区作为对照社区;试验社区采用本研究制定的质控模式、对照社区采用常规质量控制方法,比较试验社区和对照社区防复吸效果。结果獉獉:试验社区研究对象的半年复吸率为64.0%,一年复吸率为82.0%,对照社区为84.0%和9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社区研究对象中52.0%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高于对照社区的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社区有多位研究对象成功实现自助自救。结论獉獉:社区综合干预模式的防复吸效果较好,而在项目中严格执行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质量控制将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模式对戒毒人员慢性渴求和抑郁情况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襄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男性戒毒人员98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模式和戒毒所常规戒毒教育,对照组仅接受戒毒所常规戒毒教育,一个月后用强迫性毒品使用量表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评价试验组和对照组慢性渴求和抑郁情况。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在强迫性毒品使用量表得分上比对照组低(P<0.01),干预后试验组强迫性毒品使用量表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得分较干预前自身比较也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干预后强迫性毒品使用量表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强制戒毒人员慢性渴求和抑郁状况,理论上该研究结果提供复吸预防有关信息。  相似文献   

3.
脱毒治疗后复吸危险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毒品复吸的危险因素 ,为制定其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10例脱毒治疗成功者为研究对象 ,随访观察6个月。应用SPSS10.0软件包做Cox回归分析 ,分析影响复吸的主要危险因素 ,并计算其生存及复吸危险函数。结果··:6个月累计复吸率为82.7%。就业状况、毒品心理依赖、家庭冷落、结交新朋友、毒品易获得是影响复吸的主要因素 ,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566、2.045、2.017、0.380和3.168。复吸危险函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而生存函数则与此相反。结论 :·· 毒品心理依赖、家庭冷落、毒品易获得是复吸的主要危险因素 ,而有正当职业、交结新朋友可降低复吸的危险。要巩固脱毒效果 ,使之真正回归社会 ,必须家庭、社会共同参与 ,综合治理 ,最大限度降低复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海洛因依赖者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洛因,亦称盐酸二乙酰吗啡,其主要成分为二乙酰吗啡,是目前滥用流行广泛、对人体影响严重的阿片类毒品.海洛因依赖者则是因长期滥用海洛因而引起生理、心理综合受创的特殊群体.海洛因吸食带来的短暂欣快感是导致吸食者不断吸毒的重要驱动因素;一旦对毒品形成依赖,骤然停药就会产生无法忍受的戒断症状,因此很难戒除;即使成功消除戒断症状,但"心瘾"未除,也会导致复吸的发生.已证实,戒断症状是产生心瘾而最终导致复吸的最常见原因,而海洛因依赖者戒断症状又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均有一定关系[1],因此,研究海洛因依赖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损伤原因及三大系统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对复吸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复吸行为是禁戒毒工作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对戒毒人员开展防复吸戒治,降低其复吸风险,对于促进社会安定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降低戒毒后的复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进行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多层面的康复治疗干预。行为改变轮理论(Behaviour Change Wheel, BCW),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康复训练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理论综合了个人、环境与社会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来改变和影响某一行为问题,与复吸行为的综合戒治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能较好地应用到戒毒人员复吸行为的康复训练之中。本研究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原理和操作技术,探索构建甲基苯丙胺戒毒人员防复吸戒治模型,对毒品成瘾的防复吸戒治提出新的思考和戒治模式,可为禁戒毒实务部门提供一种新的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甲基苯丙胺依赖者在躯体脱毒后对毒品的慢性渴求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戒毒者线索敏感问卷、强迫性毒品使用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及自制人口学调查表,对武汉市两所强制戒毒所躯体脱毒3个月以上的134名甲基苯丙胺依赖者进行调查。结果:所调查的甲基苯丙胺依赖者强迫性毒品使用量表平均得分为(35.90±7.54)。53.7%的依赖者存在焦虑,67.9%存在抑郁。对慢性渴求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吸毒年限、平均每次毒品用量、毒品相关线索敏感、焦虑、抑郁状况与慢性渴求程度有关(P<0.01)。多因素分析提示在去除混杂后,平均每次毒品使用量、焦虑状况和毒品相关线索敏感与慢性渴求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甲基苯丙胺依赖者在躯体脱毒后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较普遍的焦虑、抑郁及对吸毒相关情景敏感,这些因素都与慢性渴求有关。在新型毒品依赖者常规戒毒教育中,应将吸毒史长、用量大、存在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及对毒品线索敏感的依赖者作为心理康复和预防复吸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的人格特征及相关因素对复吸行为的影响,为制定防复吸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90例海洛因依赖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被试在既往三年以内有无复吸行为将其分为复吸组(260例)和未复吸组(230例),比较两组在人口学资料、药物滥用史、以及气质性格量表(TCI)得分上的差异,并对两组之间有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解教后接受社工访谈次数、最后一次戒断保持时间、就业情况以及TCI量表中的坚持性是预测复吸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脱毒后的社区康复是预防患者复吸的重要环节,而禁毒社工的跟踪帮教以及较好的就业情况能够对预防复吸起到积极作用,人格特征对复吸行为的影响也应引起相应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的焦虑状况,探讨影响焦虑的主要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为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及自拟信息问卷对155例强制戒毒所的阿片类依赖者进行调查。结果:阿片类依赖者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5);影响阿片类依赖者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有:进入戒毒所时间(在戒毒所时间长为保护因素)、滥用毒品时间、性别(女性为保护因素)、戒毒次数和每日毒品用量;影响特质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滥用毒品时间、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已婚为保护因素)。结论: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焦虑水平高;进入戒毒所时间、女性和已婚为焦虑的保护性因素。建议针对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焦虑情况实施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的药物滥用防治工作面临两大任务:海洛因成瘾者的戒毒、康复、防复吸和苯丙胺类兴奋剂等合成毒品(或称"新型毒品")滥用的防治.对于前者,应该说经过20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已经认识到海洛因依赖戒毒和复吸的一般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比较科学、可行的阿片依赖的治疗模式,即以强制戒毒为主要戒毒(脱毒)方式,以包括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在内的社区戒毒(康复)为基本戒毒康复和防复吸措施的戒毒康复体系.这些基于实践和经验总结出的模式成为禁毒法中戒毒康复立法的主要依据和内容.下一步的工作是根据《禁毒法》所确定的原则,并结合东西部不同城乡地区的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的问题.而后者即合成毒品滥用防治则是禁毒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以下就合成毒品滥用问题并结合我们的相关科研工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438例药物依赖者多次戒断多次复吸的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药物滥用者对毒品的心理依赖无法纠正,即心瘾难消,戒断症状迁延不愈以及本身又无戒断毅力,是造成吸毒-戒毒-复吸-戒毒-复吸的恶性循环的主观因素;毒源难清,毒友引诱是客观因素。因此“对症下药”寻找抗复吸的对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吸毒人群戒毒后心理、社会等综合信息进行自动评价并给出心理指导意见 ,为预防复吸提供信息支持系统。方法 :收集戒毒所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建议 ,在多年吸毒、复吸原因、复吸预防措施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吸毒者综合信息评价与心理指导系统的设计与测试。结果 :该系统能够使用户完成吸毒者综合信息的评价并自动给出心理指导建议。结论 :该系统可以帮助医务、管教人员对吸毒者的治疗、帮教个体化 ,有助于对吸毒者管理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对完成强制治疗后的物质依赖患者进行高危行为的持续干预和后续康复照管一直是我们努力解决的一个难题。三年来,在"国艾办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经费"和"中盖艾滋病基金"的支持下,我们初步探索出这样一种干预康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在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利用吸毒者同伴,开展形式多样的同伴教育干预活动,同时动员吸毒者身边关系密切人群(如家属、朋友、社区工作者等)对吸毒者实施干预。我们的结果表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实现对吸毒人群从强制治疗机构及回归社会后的无缝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际取向团体心理治疗对自愿戒毒康复人员心理功能恢复所起的作用和效果,为戒毒康复所有效地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组12例康复人员进行团体心理治疗,开展以存在心理治疗为理论依据的人际取向无结构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同期12例康复人员不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使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情绪一社交孤独问卷及防御方式问卷在干预前后进行评定,评价干预效果。结果:经过8周的心理干预,实验组的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测试结果: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社交孤独、不成熟防御机制等因素有了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吸毒人员在戒毒康复所接受人际取向的团体心理治疗,康复人员的人际交往、社交情绪及交往能力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对帮助他们建立新的人际互动模式、戒除心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福州地区吸毒人群高危行为特征和复吸原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吸毒人群的高危行为特征和复吸原因。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福州地区强制戒毒人员进行相关内容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870例吸毒人员中,男性占75.2%,女性占24.8%;年龄34.16 a±s0.247 a,26-40 a年龄段占到68.9%(599例);女性低龄吸毒情况比男性严重;86.3%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未婚、离异和丧偶者占61.4%;53.0%为无业人员。静脉注射(552例,占63.4%)和烟枪吸(277例,占31.8%)为主要滥用方式;30.4%(265例)的人回答有共用吸毒器具行为;23.7%(206例)的人有多性伴侣,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占40.8%(355例);失眠(113例,13.0%)、身体疲劳(57例,6.6%)、性功能降低(41例,4.7%)是产生复吸的主要身体因素;打发无聊时间(222例,25.2%)、消除烦恼(192例,22.1%)以及被人冷落歧视、破罐破摔(120例,13.8%)是产生复吸的主要心理因素;毒友影响(265例,30.4%)、旧的吸毒环境引发毒瘾(152例,17.5%)是产生复吸的主要社会因素。结论:福州地区吸毒人群中存在注射、共用注射器具、多性伴侣等高危行为;复吸是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对吸毒人群进行综合干预和戒毒后的后续管理,建立家庭社区综合康复机制,有助于改变吸毒人群的高危行为,预防复吸。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音乐心理剧对我国海洛因依赖者的戒毒动机和操守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将62名女性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31)和对照组(n=31)。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的Joseph.J.Moreno音乐心理剧临床干预;对照组常规治疗。将实验组干预后的戒毒动机与干预前及对照组进行比较;追踪所有被试的复吸情况并进行统计;对总体戒毒动机、操守率和各戒毒动机因子进行相关分析,了解干预的方法对戒毒动机和操守率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总体戒毒动机与对照组和干预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总体戒毒动机与"家庭因子"呈显著正性相关(r=0.364)。实验组操守情况(58.06%,18/31)优于对照组(35.48%,11/31),但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音乐心理剧临床干预对提高海洛因依赖人群的戒毒动机有明显作用,但在提高复吸率方面效果不明显。提高戒毒动机需要从家庭角度进行干预。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本法在临床运用的过程中有些技术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复吸预防的综合干预措施对吸毒患者焦虑症状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促进吸毒者戒毒后的身心康复,减缓吸毒者的焦虑症状,提高操守率、延长操守时间.方法:对干预组实施一个月的综合干预,内容包括:讲授与讨论毒品的有关知识、成功防复吸的要素、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心理脱敏和集体讨论等.干预前后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焦虑症状调查.结果:干预前后干预组SAS平均得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20,<0.05).结论:该综合干预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吸毒者的焦虑症状,加速脱毒病人的身心康复,对预防脱毒后复吸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复吸预防的综合干预措施对吸毒者应对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复吸预防的综合干预模式对改善吸毒者应对方式的效果。方法:设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施一个月的综合干预,内容包括:讲授与讨论毒品的有关知识、成功防复吸的要素、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心理脱敏和集体讨论等。对照组按原计划管理、教育和训练。试验前后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简易应对方式的调查。结果:试验后干预组的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得分显著高于试验前,消极应对维度显著低于试验前(P<0·05),对照组两个维度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试验后干预组的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综合干预方案能够帮助吸毒者树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加速脱毒病人的身心康复,对预防脱毒后复吸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吸毒者的心理控制源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控制圈量表(SOC)对86例吸毒者在脱毒后一个月进行问卷调查,和66名打工者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做了初吸者与复吸者的比较,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吸毒者个人实力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人际控制和社会政治控制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初吸者与复吸者比较,初吸者个人实力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人际控制和社会政治控制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个人实力量表评分与吸毒时间及戒毒次数负相关。结论:吸毒者较少认为事情的结果与个人实力有关,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吸毒者的心理控制源的特点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提示对吸毒者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变其心理控制源的特点,以降低复吸率。  相似文献   

19.
宜昌市阿片类物质依赖者复发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宜昌市阿片类物质依赖人群中戒毒治疗后复发的一般情况和复发影响因素,为复发的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阿片类物质依赖复发情况问卷》,在调查人员指导下,对宜昌市220名阿片类物质依赖者进行调查。问卷由被调查对象集体自行匿名填写完成,由调查员检查验收。结果:本次调查目标人群220例,回收问卷220份,可进行统计分析的有效问卷217份(98.6%)。217例调查对象的年龄33.3a±s6.0a,既往滥用药物时间8.8a±s3.7a;曾经戒毒的总次数范围2-108次;出戒毒所后最易复发的时间段为"戒毒后的d1-5"(43.4%);调查问卷将复发影响因素设计为"躯体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药物成瘾性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4个因子,因子分分别为185.3、219.0、234.8和242.7;对4个因子的差异进行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χ2=154.249,P<0.001);4个因子按照因子分排序为"社会环境因素"、"药物成瘾性因素"、"心理因素"和"躯体生理因素";保持操守不复发的前3位因素均为"社会环境因素"。结论:宜昌市阿片类物质依赖者在戒毒后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环境因素,进行预防复发干预的关键时间段是"戒毒(出戒毒所)后的前5d",提示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是针对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0.
In the West, various psychological program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treat drug dependence. Although some programs have been performed as trials in a few facilities in Japan, there are no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programs available in many facilities, and their effects on Japanese drug abusers have not been well studied. We developed a manualize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 program for Japanese clients with drug dependence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program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lapse prevention skills through role-playing, enhancement of motivation for recovery and self-care using relaxation technique.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the program for Japanese drug abusers. We evaluated the change after treatment, and compared findings between a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gram improved self-efficacies to cope with cravings and situations that increased the risk of relapse onl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physical complaints were decrease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lthough such complaints were increa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Seventy percent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members indicated satisfaction and 50% indicated that the program was useful. Thes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relapse prevention program was effective for Japanese clients. However, most emotional factors relevant to craving were not adequately changed in either group. We should improve the program, allowing the clients an opportunity to try the relapse prevention skills outside the facility and focus the emotion during a trial in viv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