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斡旋升降姜老认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  相似文献   

2.
<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斡旋食物,化生气血,为人体浮沉升降之枢纽。脾升,肝肾亦升,致水木不郁:胃降,心肺亦降,致金火不滞。就其纳谷、运化、升降、出入,生理功能之神妙,全在阴阳变化之中,实为暗合天地之道也。一、脾胃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阴属柔主升,阳为刚主降;降则纳谷,升则运化;升者为阳,阴中之阳升;降者为阴,阳中之阴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营  相似文献   

3.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故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升者升其清阳、降者降其浊阴,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脾胃的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主要环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本文就脾胃升降学说在临床的运用作一简介。1 脾胃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的升降纳化是脾胃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  相似文献   

4.
肛肠病的发生与肺、大肠、肝脾等脏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脾胃位居中焦 ,上连肺金 ,下通脏腑 ,是开降运动的枢纽。且脾主运化升清 ,乃后天之本 ,脾胃运化功能正常 ,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气血调和、阴阳和合 ,肛肠病则无从生起。若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则清阳之气不能撒布 ,后天之精不能归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 ,浊气不能排出 ,外邪乘虚而入 ,发为肠风、脏毒等痔瘘疾病。笔者多年来在治疗上立足治脾 ,使俾土健运 ,气血调和 ,升清有常 ,痔病得以消散 ,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补脾止血法脾胃为气血运化之源 ,对人体脏腑、四肢、…  相似文献   

5.
脾胃的升降,对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的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可以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各种正常生理功能,若脾胃的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出,继而可发生多种病证.故治疗脾胃疾病应着重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  相似文献   

6.
<正> 一、历代部分医家对脾胃功能的认识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是指脾气升发胃气下降的作用。历代医家对脾升胃降的侧重面持有不同的看法。如李东垣认为只有脾气升发,六气才能充沛,特别强调升的一面,故重视升发脾气,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等大升阳气之剂。张子和则认为胃气下降,邪气则祛,脏腑自安,故强调胃降的一面,甚赞大承气汤之剂。以后各医家对脾胃升降的  相似文献   

7.
胡老善于调理脾胃,尤其强调治病求本,重视全身的气机升降。而脾胃升降,又为脏腑气血升降的枢纽。关系到整个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脾升,精气才能上升;胃降,糟粕才能下行。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机紊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对李东垣升清降浊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升清降浊理论启迪于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原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但渴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又在《金匮要略》中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主升,胃主降;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主运,胃主纳;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缘于此,仲景针对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特设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9.
升清降浊法在耳鼻喉科临床应用广泛,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脾主升清,胃主和降.升清降浊的基础当从脾胃出发.耳、鼻、咽喉皆属清空之窍,依靠清阳之气濡养,清阳既升,浊阴亦降,官窍才能正常通利.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当从脾胃论治,培养后天之本,在辨病和辨证的基础上,益气健脾,升阳通窍.耳鸣耳聋则补中益气,盈其耳窍;咽炎喉炎则补益脾气,水至金充;鼻炎口疮则健脾通窍,化浊清道.另外,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可适当添加升提之品引药上行,以助药力.  相似文献   

10.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升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故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升者升其清阳,降者降其浊阴,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则可致多种病症.脾主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借助宗气的作用以布散营养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脏腑肌腠,其性以升为顺.脾胃不升可出现纳呆,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耳聋,眩晕等症.胃主受纳,将水谷及时传入肠中,以下行为顺.如胃气不降,就会出现脘腹胀痛,呃逆呕吐等症.  相似文献   

11.
<正> 天有阴阳交泰,人有升降出入。脾胃为中土,是五脏之气和全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是以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血津液敷布周身,人体则阴平阳秘,生命安和。笔者认为,人身诸病,皆与脾胃升降之机失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拟对此及其证治探讨如下。1 脾胃为升降之枢 李东垣曾云:“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后天之本。”脾与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升一降,功能相合,水谷能进,精微能化。脾胃所化之精,再入肝归心,散精于肺,转输于脏腑经络、皮  相似文献   

12.
王茂松 《山西中医》2001,17(5):60-61
李东垣乃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 ,他提出“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的论点 ,着重阐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意义 ,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后人称之为“补土派”。李东垣创“升发阳气 ,培补脾胃”的治疗大法 ,为后世研究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现就“升清阳 ,散阴火”治法的创立、临床应用、机理三方面 ,作一肤浅的探讨 ,以就正于同道。1 脾胃内伤与“升清阳 ,散阴火”治法的创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人体清阳之气是上升的 ,以供于清窍 ;浊阴之气是下降的 ,从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升阳法治疗便秘的主要理论为:脾胃为气机的升降之枢,脾胃升降相因,脾升得当方可使胃降正常;清阳不升,则浊阴难降,发为便秘。升阳法升清阳以调气机之升降,使糟粕得以顺利排出。  相似文献   

14.
<正>董湘玉教授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首届名中医,执业以来,在中医消化内科临床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在脾胃疾病的治疗上,董教授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摸索和建立了一套诊治系统,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脾与胃同居中焦[1],脾主升,胃主降,只有脾升胃降协调,饮食的消化过程才能正常。若脾胃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泄,则铸成障碍和他脏疾病的产生。故叶天士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宵降则和"。脾胃的正常升降不仅与脾胃本身  相似文献   

15.
邓贤斌  葛小苏  张锦祥  孙良生  颜芳 《新中医》2014,46(11):237-239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而据临床所见,疾病无论外感内伤,无不由阴阳反作、升降逆乱所致,而其中,脾胃位居中土,乃升清降浊之枢纽,脾之升清与胃之降浊在人体的气机升降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临证中,若能善于运用斡旋中土之法——升脾之清阳,降胃之浊阴,往往能使诸多疾病迎刃而解。兹举数例,以证之于同道。1病案举例  相似文献   

16.
路志正教授注重对后天之本的调摄,认为许多眩晕病的发生当责之脾胃。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湿热中阻,上蒙清窍;脾虚湿盛,清窍失养;脾阳不足,寒饮上泛为其主要病机,由此提出燥湿化痰、升清降浊;清热祛湿、芳香化浊;补气健脾、升运清阳;温化寒饮、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法,验之临床,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7.
于晓东 《四川中医》2007,25(12):11-12
路志正教授注重对后天之本的调摄,认为许多眩晕病的发生当责之脾胃,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湿热中阻,上蒙清窍;脾虚湿盛,清窍失养;脾阳不足,寒饮上泛为其主要病机。由此提出燥湿化痰、升清降浊;清热祛湿、芳香化浊;补气健脾、升运清阳;温化寒饮、健脾利湿等治法,验之临床,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8.
胃变与变胃     
张鸣钟 《中医研究》2013,(11):F0003-F0004
脾胃属土,同居中焦,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若其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功能失调,则诸病生焉。调治之法,当用“刚中柔剂,能变胃而不受胃变”,健运和中,以复其常。  相似文献   

19.
五官科中的“清阳”为生理概念,指气化产生的精微物质;“浊阴”为病理概念,包括湿邪、痰浊、瘀血等。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脾胃虚则九窍不利。清阳不升多表现为虚证,宜健脾升清濡窍;浊阴不降,多表现为实证,宜利湿祛痰化瘀降浊以开窍。认为升清降浊是五官科疾病普遍适用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正>李老临床重视脾胃,十分重视脾胃在眩晕中的发病作用,认为脾胃虚弱是眩晕发病与病机演变的关键环节,或为病之本,或为病之标,但治疗总不离脾胃。现将李老从脾胃论治眩晕的经验介绍如下。1健脾扶正,化痰祛邪,扶正祛邪兼顾1.1立足脾胃辨证论治(1)脾气虚弱者,健脾扶正为主。若脾胃健运,纳化正常,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清阳上升,浊阴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