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继超  夏全等 《四川医学》1993,14(3):163-164
近3年来,我们对部分高位食管癌及食管烧伤后瘢痕狭窄的手术治疗中,由于两者均需要作结肠代食管术。其中部分病例顺蠕动式供血差,只能用逆蠕动式代食管,我们对逆蠕动式采用粘膜瓣法加固定结肠等措施,对返流的防治,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5~67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胸骨后隧道间置结肠替代食管术式治疗腐蚀性食管烧伤后瘢痕狭窄的临床经验及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对65例食管腐蚀性烧伤后瘢痕狭窄患者,分别行顺蠕动结肠代食管经胸骨后至颈部与食管端端吻合(56例)、顺蠕动结肠代食管经胸骨后至咽底吻合(7例)、逆蠕动结肠代食管经胸骨后至颈部与食管端端吻合(2例)治疗,总结上述病例术前、术中、术后治疗经验。结果 术后51例患者恢复顺利痊愈出院。12例术后出现颈部吻合口瘘,其中2例经再次颈部手术治愈,10例保守治疗痊愈。2例术后发生结肠坏死,再次手术死亡1例,痊愈1例。结论 治疗腐蚀性食管烧伤可以旷置瘢痕食管,在良好术前准备、准确的外科操作、正确的术后处理前提下,经胸骨后隧谱闻詈结肠巷代食管术式杆集满帝.  相似文献   

3.
结肠代食管手术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俭  李建业  于涛  于磊  杨磊  魏博 《北京医学》2006,28(5):273-275
目的探讨结肠代食管手术在胸外科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1984年6月至2003年6月行结肠代食管手术患者68例,分为良性疾病组37例和恶性疾病组31例.68例均经胸骨后途径行结肠代食管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者.术后出现移植结肠坏死2例,吻合口瘘9例,吻合口狭窄2例,左喉返神经损伤3例.良性疾病组随访32例,随访1~12年,临床效果:1级22例,2级8例,3级1例,4级1例.恶性疾病组术后随访率为90.3%,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7.8%、31.4%.结论结肠代食管术是较为理想的食管重建术,可适当放宽适应证,移植肠段的选择应由肠管血运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高位食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对本组2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肠代食管吻合口瘘1例,右颈,胃代食管吻合口瘘8例,左颈,胃代食管吻合口瘘6例。吻合口瘘发生率占6.46%(15/236),本组术后早期死亡11例,占4.3%,喉返神经麻痹28例;肺内感染19例;乳糜胸4例;脓胸3例;胃排空不良12例,吻合口狭窄17例,根治性切除165例中获随诊146你,1,3,5a生存率分别为89.7%(131/146),52.05%(76/146),30.12%(44/146)。结论 对高龄高位食管癌患者,加强对围手术期的处理,无明显禁忌症,仍早期手术,延长生存年限,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杜成华  张文相 《四川医学》1998,19(5):375-376
31例食管良性狭窄病人行右半结肠代食营外科治疗,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颈部切口感染1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无死亡,经右侧颈部胸骨后结肠与食管行端侧吻合为最佳途径。充分的术前准备及熟练的外科技术,是减少吻合口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探索食管胃吻合的最佳方式 ,有效地降低吻合口瘘及狭窄的发生率 ,提高病人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 将 6 2 3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 :A组 :“荷包式”吻合组 ;B组 :“食管胃分层”吻合组 ;C组 :“食管胃不同平面吻合加盖大网膜或下肺韧带”组 (研究组 )。比较 3种不同术式术后吻合口瘘及狭窄的发生率 ,并分别于术后 2、 4、 8周进行钡餐造影、测量吻合口宽度 ,对狭窄者于术后 3~ 5个月进行食管镜检查 ,观察吻合口情况。结果 三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 :3 92 %、 1 48%、 0 %。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 7 3%、 3 2 6 %、0 92 %。结论 食管胃不同平面吻合加盖大网膜或下肺韧带法可有效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瘘及狭窄的发生 ,为食管胃吻合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化学烧伤后狭窄的外科治疗经验及横结肠代食管重建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137例食管化学烧伤后狭窄的患者中112例采用横结肠代食管、保留结肠左动脉升支、胸骨后顺蠕动吻合,其中横结肠咽腔吻合34例,横结肠食管颈部吻合78例;25例采用胸骨后胃咽腔或胃食管颈部吻合。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14例,吻合口狭窄11例,气管切开4例,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食管化学烧伤后应积极采取食管重建术,采取胸骨后横结肠代食管术,行横结肠食管颈部吻合或结肠咽腔吻合都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吻合口瘘防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0年 3月 2 0 0 0年 10月期间我们共行颈、胸、腹三切口食管上、中段癌切除 ,食管重建颈部吻合术 2 87例 ,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 6 2例 ,发生率2 1.5 % ,本文对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本组 2 87例中 ,男 196例 ,女 91例 ,年龄 4 3岁~ 73岁 ,食管上段癌 4 7例 ,中段 2 4 0例。手术方式均采用左颈、右胸前外侧、上腹正中切口。胃代食管2 84例 ,结肠代食管 3例 ;根治性切除术 2 31例 ,姑息性手术 5 6例 ;2 87例中有淋巴转移者 12 5例 ,转移率 4 3.5 %。术后并发吻合口瘘 6 2例 ,发生率2 1.5 % ,其中 5 …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接受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患者术后食管胃吻合口周围腔内压对吻合口瘘的影响状况。方法本文分析数据来源为本院2014年至2016年期间收治确认食管癌且用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患者100例基线资料,其中50例术后用常规食管胃吻合口处理措施患者设为A组,另50例于术后用针对性食管胃腔内压力调整措施患者设为B组。记录两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概率以及原因。结果 A组有5例出现吻合口瘘,B组有1例出现吻合口瘘,组间发生率由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提示有意义;记录后提示引发吻合口瘘原因有胃肠减压引流不畅、剧烈咳嗽以及肠道通气过晚等。结论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概率受到吻合口周围腔内压的直接影响,对吻合口周围腔内压通过各种措施进行控制,能够保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食管胃椭圆形吻合法在预防或减少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方法杂种犬40只随机分为A组(椭圆形吻合法)及B组(套入式吻合法),进行动物实验对照研究。结果A组犬术后进食均顺利,B组则半数以上有不同程度的进食梗噎;两组各检查12只,A组吻合口无狭窄,B组有4只出现狭窄(P〈0.05);病理学检查:A组愈合过程较B组好;抗返流情况:A组均无返流,B组则半数以上有返流(P〈0.05)。A组无吻合口瘘,B组有一只发生吻合口瘘(因例数少未做统计学处理)。结论食管胃椭圆形吻合法是食管胃消化道重建中更为理想的手术方法,确有预防吻合口狭窄,返流性食管炎及吻合口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食管活瓣成形‐胃食管套接术预防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预先设计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共394例食管癌患者。该项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注册,并获得了注册号:ChiCTR‐T RC‐13003817。有9例(2.3%)患者因未行食管癌根治术被排除,余下的所有患者均遵循随机分组的原则,随机分为两组,A组191例,B组194例。A组为试验组,术中接受食管活瓣成形‐胃食管套接吻合,而B组为对照组,术中接受常规器械吻合。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在A组和B组分别为4.1%和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8)。在观察术后吻合口狭窄时有7例患者因术后死亡而失访。在剩下的病例中,观察到A组和B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例数分别为13例(6.9%)和25例(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4)。此外对于术后胃食管返流的监测发现,A组和B组术后返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的例数分别为54例(28.7%)和105例(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活瓣成形‐胃食管套接术能有效预防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同时也能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Cancersofesophagus,cardicandgastricfundusarecommoninChina .Thefirstchoiceoftreatmentispartialresectionoftheaffectedorgananditsrelatedlymphtissuesfollowedbyreconstructionofesophago gastrictract.Manymethodsofreconstructionareavailable,butnoneofthemisideal…  相似文献   

13.
袖套式食管胃吻合——重建贲门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文介绍一种食管胃吻合的新方法———袖套式食管胃吻合—重建贲门术。方法:该术式在胃端制作带蒂浆肌瓣,呈袖套状包裹吻合口,可防止发生吻合口瘘,利用胃端粘膜层向吻合口内折叠,形成粘膜瓣,可阻止胃液返流。结果:自1992年6月~1995年10月,临床已完成163例,其中食管癌84例,贲门癌79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例,发生率为25%。无吻合口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该术式设计新颖、先进,使贲门及其功能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如何综合预防食管癌食管胃手工吻合重建术后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 统计我院自2001年5月~2006年5月行食管癌食管胃手工吻合重建术524例: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手工吻合,其中全层吻合加胃浆肌层包埋327例,胃食管斜行套叠吻合141例,食管胃黏膜吻合胃浆肌瓣覆盖56例.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仅2例吻合发生口瘘.结论 食管胃手工吻合重建术,只要精心做好围术期处理,提高术中操作技能及吻合口保护,降低切缘阳性率,则可明显减少甚至避免食管胃手工吻合重建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防食管胃吻合术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的手术方法。方法:按根治要求切除恶性肿瘤,关闭残胃断端,在保留胃的前壁分别置作3cm宽的隧道出、入口,出、入口间距为3cm,经胃粘膜下层打通出、入口,构成胃壁“隧道”。游离食管粘膜3cm,由隧道入口至出口,距出口远端胃浆肌层断缘0.5cm处,横行切开胃粘膜3cm作为吻合口,行食管胃粘膜单层吻合,关闭出、入口,置游离的食管粘膜于隧道内。结果:本组300例术后无1例早期死亡和发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各2例。结论:经胃粘膜下层食管胃粘膜单层吻合可以预防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治疗方法多样,具有广泛的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食管癌术中吻合口旁预置负压引流管治疗吻合口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68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腔内吻合口瘘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即吻合口旁预置负压引流管组(A组)、内镜下经鼻瘘口置入引流管组(B组)、传统治疗组(C组)。 结果: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胸内吻合1251例,发生吻合口瘘68例(5.4%),死亡14例(20.5%)。A、B组与C组的死亡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重复置管次数对比A、B两组均与C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各组置管所需时间发现,A组吻合口旁预置负压引流管时间明显短于B、C两组(P<0.05)。统计各组患者瘘口引流冲洗时间、恢复时间及胃肠减压时间分析,可以发现A、B两组比C组所用时间大大缩短,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通过统计各组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可以发现,鼻咽部明显不适感及导管堵塞发生率,A、C两组明显少于B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除死亡患者外,各组吻合口瘘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均正常饮食,安全出院。 结论:吻合口旁预置负压引流管对胸腔吻合口瘘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轻患者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45例,口服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照组41例,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血压和血脂。结果研究组能使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血清胰岛素、C肽、收缩压、舒张压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在改善空腹和餐后血糖,降低血清胰岛素、C肽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使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部分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胃颈部侧侧T型吻合在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病人66例,根据病人颈部吻合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颈部管状吻合。比较2组病人术中颈部吻合时间、出血量及术后1个月吻合口瘘、术后6个月吻合口狭窄及食管胃反流情况。 结果 围手术期内2组病人无死亡。观察组病人吻合时间和6个月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术后1个月吻合口瘘发生率、术后6个月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胃食管颈部侧侧T型吻合可有效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Insertive esophagogastrostomy is insertion of theesophageal stump into the stomach and suture of the external esophageal wall to the edge of gastric inci- sion. The esophageal stump is incised longitudinaUy for a distance of 2.5 cm and the tips of 2 triangular flaps are everted and fixed to wrap around the eso- phagus, thus creating a pyramidal-shaped stump lined by mucosa both in and out. This technic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pre'verttion of anastomotic stric- ture, leakage and reflux esophagitis. With the use of this technic, good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57 cases of esophageal and cardiac carcinoma.  相似文献   

20.
食管粘膜胃壁内潜入式食管胃腔内吻合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设计一种更为有效地防止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胃食管壁反流的手术方法。研究万法将健康杂种家犬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切除3cm肌层的食管粘膜经胃后壁潜道在胃腔内与胃粘膜吻合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吻合方法。不同时间分别处死相等犬数,进行大体标本及光镜比较观察和离休胃腔内注水观察反流情况。结果实验组无吻合口瘘发生,对照组发生2例。实验组吻合口平均宽26cm,对照组平均宽1.38cm(P<0.05)。实验组抗反流效果明显出于对照组。结论本设计是一种理想的防止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胃食管反流发生的手术万法,极具临床推广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