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恒  曾键 《深圳医学》1998,11(3):4-5
本文分析了18 ̄29岁年龄有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手术疗效及对侧眼氩激光治疗的适应证和预防效果。分别采用局部巩膜垫压术,巩膜环扎术、后段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治疗118例120眼,治愈率90%。有适应证的对侧眼54例采用预防性氩激光治疗,随访半年至五年,无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本组大多数病例行常规手术即可治愈,复杂病例需行后段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有适证证的对侧眼常规行氩激光治疗,可有效预防视网膜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院1976-1986年10年间住院治疗的青年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视网膜脱离的344例371眼中,11~30岁患者为150例169眼,占45.6%。本文在分析本年龄组患者的同时,与成年患者194例的202眼进行了对比。①性别在150例患者中,男性为109例,女性41例,二者之比为2.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年性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及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对青年性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10例20只眼进行常规检眼镜眼底及Goldmann三面镜联合巩膜压陷检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激光光凝,或巩膜冷凝外加压手术治疗,并随访1~5年。结果:共lO例,年龄17~32岁,8例为双眼患病,病变位于颞下,双侧对称。11眼同时患有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及视网膜脱离,3眼患有前部视网膜劈裂及锯齿缘断离,1眼仅有前部视网膜劈裂,3眼仅有锯齿缘断离其中2眼合并视网膜脱离。13眼合并视网膜脱离者采用巩膜冷凝外加压术,全部一次治愈,5眼行激光封闭锯齿缘断离及劈裂区。随访期间未见视网膜脱离,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青年性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及视网膜脱离有典型的临床特点,尽早发现、适宜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紧密相贴是多种因素复杂作用的共同结果.视网膜、RPE、玻璃膜和脉络膜的正常关系依赖于几个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功能.一旦这些系统被破坏,将导致视网膜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可能导致视网膜下液的形成,引起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在文中总结了导致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几种情况及可能的病理过程,在临床上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本院4年中所收治的兀例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情况作一分析,报告如下:一般资料:4年间我院收治的视网膜脱离病例病史半年以上者8例,1年以上者14例,2年以上者4例,共兀例兀眼。占同期本院视网膜脱离的6.8%(26/382)。其中男16例,女10例。农民9例,工人8例,学生5例,其他4例。右眼12例,左眼14例。单孔9例,多孔8例,未查到者9例。I组膜2例,II级膜12例,III级膜12例,III级膜占46.2%。手术方式:根据视网膜脱离范围、裂孔大小、数量。分布及膜形成情况等分别选择手术方式(表1)。各术式操作同一般视网膜脱离。但裂孔…  相似文献   

6.
无症状性视网膜脱离临床上较少见,其临床特征及转归等均和常见的视网膜脱离不同,目前认为其视网膜脱离较局限、病变进展缓慢且治疗方案多样。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无症状性视网膜脱离屡有报道,本文就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自然病程、发生发展机制及治疗方法等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性视网膜脱离临床上较少见,其临床特征及转归等均和常见的视网膜脱离不同,目前认为其视网膜脱离较局限、病变进展缓慢且治疗方案多样.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无症状性视网膜脱离屡有报道,本文就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自然病程、发生发展机制及治疗方法等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继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系由于玻璃体条索状组织伸向视网膜,其附着处附近有裂孔,所以玻璃体手术中形成医源性裂孔并非少见。而且术后玻璃体出血和出血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亦屡见不鲜。虹膜红变是最难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发症的原因,与术后视网膜脱离关系密切。据报道:向玻璃体内注入硅酮油(silicone oil)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疗法。兹将其注入法、效果和  相似文献   

9.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复习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施行巩膜扣带术的适应证,术前评价、手术技术、术后护理、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并提出巩膜扣带术联合冷凝、透热或激光光凝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患者,女,63a,农民,患者双眼高度近视30a余,右眼视物不见7mo,无其他全身病。查:右眼视力指数/33cm,近视力<0.1,光定位正常,左眼视力指数/33cm,近视力0.1,光定位正常。裂隙灯下双眼晶体核棕黄色混浊。右眼底用-25D见,后极部4~5PD直径范围视网膜脱离,黄斑1/3PD圆形裂孔。左眼底高度近视改变伴黄斑变性。三面镜检查证实右眼后极部视网膜脱离和黄斑裂孔,四周赤道部视网膜均无脱离,且脱离处视网膜无明显隆起。右眼超声波:眼轴29.78mm,B超显示右后极部较大后巩膜葡萄肿,葡萄肿处视网膜脱离。诊断:右眼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后巩膜葡…  相似文献   

12.
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儿童视网膜脱离126例158眼,占同期视网膜脱离病人的7.4%。平均年龄10.3岁(5~14岁)男性占90.5%。双眼发病32例(25.4%)。33.5%有眼部钝挫伤史。47.5%合并有先天发育异常,近视占36.7%。从发病至确诊的间隔时间平均5.3月,31%发病后半年才确诊。62%全脱离,91.8%黄斑部脱离,PVRC和D级占51.3%,62.7%合并有视网膜下线条。132眼手术,术后3个月解剖复位率为87.1%,半年为77.3%。  相似文献   

1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手术)效果及失败原因。 方法:回顾性地分析61例(61眼)VR手术,全部眼有脉络膜脱离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r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采用玻璃体切割及视网膜前膜剥除,气液交换、眼内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 结果:近期(出院时)有效40眼(65.57%),用惰性气体的35眼中有效26眼(74.3%).14例患者追踪3个月以上,平均追踪9.5个月, 有效10眼。影响手术的主要因素为脉络膜脱离范围、手术次数、气体填充及皮质激素使用时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严重的PVR、前部PVR及巨大裂孔有关。 结论:采用VR手术可提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6-19)  相似文献   

14.
伴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Gottlied发现伴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着脉络膜脱离的发生视网膜下液明显减少,认为是由于脱离的脉络膜隆起对裂孔产生“塞”的作用所致。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脉络膜脱离消失,视网膜下液增多。本文通过临床观察,讨论这一表现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后脱离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璃体是体积最大的眼内容物,起着支撑眼球和眼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的作用。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与眼底病有密切关系,不仅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形成的不同阶段,还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发生发展有重要联系,对于视网膜脱离的预防、治疗及预后,也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玻璃体后脱离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就玻璃体生理和玻璃体后脱离的定义、分类、症状进行了简述,并就玻璃体后脱离与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以及对视网膜脱离手术预后的影响作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0例 (2 0眼 )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标准三通道式玻璃体切除联合剥膜、全氟化碳 (C3 F8)充填及眼内光凝 (或巩膜外冷凝 )术。结果 术后随访 3~ 2 0月 (平均 10 6月 ) ,2 0例 (2 0眼 )视网膜完全复位 ,术后矫正视力均优于术前 ,6例术后并发晶状体浑浊 ,半月后自行变为透明。结论 对于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放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松弛性视网膜切开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松弛性视网膜切开联合眼内激光和硅油或C3F8气体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对 5 8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松弛性视网膜切开术 ,联合眼内激光和硅油或C3F8气体填充进行治疗。观察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功能及术后眼压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 6月 ,5 8例患者中有 42例视网膜仍在位 ,38例视力获得改善 ,5例眼压≤ 5mmHg。结论 :松弛性视网膜切开术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部分患者会出现术后眼压降低 ,因此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9.
岳章显  刘芳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2027-2028
目的:分析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些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对15例15眼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患者进行分析,查找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所有视网膜再脱离患者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结果:术后随访1a,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15例15眼患者中,出现新裂孔7眼(46.7%);原裂孔未能封闭4眼(26.7%);遗漏裂孔2眼(13.3%);脉络膜脱落1眼(6.7%);PVR1眼(6.7%)。结论: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为:出现新裂孔、原裂孔未能封闭、遗漏裂孔。  相似文献   

20.
松弛性视网膜切开治疗穿孔伤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松弛性视网膜切开对穿孔性牵引性视网膜脱离(perforating traction retinal detachment,PTRD)的治疗价值和效果。 方法 对1998~2001年本院住院行松弛性视网膜切开的21例PTRD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出院时视网膜解剖均复位,数指(counting finger,CF)以上视力12例占57%,最好视力为0.05。18例患者随访时间6~24个月,解剖复位14例占77.8%。 结论 为了提高PTRD的解剖复位率,松弛性视网膜切开是有效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伴有视网膜嵌顿、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anterior prolif 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aPVR)、机化条索的PTRD患者。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