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施行动静脉内瘘术985例,其中前臂动静脉内瘘术中,前臂动静脉703例,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连续外翻吻合;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198例,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与肱动脉行端-侧连续外翻吻合;PTFE人造血管内瘘84例,前臂作“U”形皮下隧道,置入PTFE人造血管20—35cm,动脉端人造血管与肱动脉行端-侧吻合,静脉端与肱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采用端-端或端-侧吻合。结果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术后1周内瘘口震颤消失52例,彩超发现瘘口狭窄,有血栓形成,行二次手术,重新吻合后均获成功。应用人造血管内瘘术后肢体肿胀较明显。内瘘3周后开始使用,首次穿刺透析血流量大于200ml/min,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结论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术式,吻合口径5mm较合适,人造血管内瘘对上肢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显微动静脉内瘘术64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目的 探讨供血液透析使用的动静脉内瘘术的手术方式及显微血管吻合操作技术。方法 收集64例动静脉内瘘术,比较桡动脉-头静脉侧端吻合术和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术两种不同术式的内瘘血流量及血管合并症,分析吻合口不同口径对内瘘血流量的影响。结果 内瘘血流量每分钟200ml以上56例,出现内瘘血管合并症8例,因血流量不足再次手术6例。动静脉侧端吻合的内瘘质量比端端吻合好,当吻合口小于0.5cm时内瘘血管合并症增加。结论 桡动脉-头静脉侧端吻合术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术式,血管吻合口的大小以0.5cm为适宜,血管吻合应遵循显微血管缝合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一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新式的动-静脉内瘘方法.方法 对前臂无法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内瘘患者,经彩超评估上臂血管情况后,采用肱动脉与头静脉或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做侧侧吻合.使用连续性缝合完成的技术要求.结果 20例患者上臂侧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手术一次性成功,无明显内瘘术后相关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患者使用情况良好.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动静脉内瘘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取前臂多次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条件差无法行桡动脉-头静脉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共8例,经术前多普勒超声评估后,于肘关节以下通过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静脉)端(动脉)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并对术前、术后6周、术后3月桡动脉及上臂头静脉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血管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瘘管成熟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前评估血管条件均符合自体静脉动静脉内瘘手术标准,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术后6周和3个月,桡动脉内径(diameter of radial artery,RAD)、头静脉内径(di-ameter of forearm cephalic vein,CVD)、桡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头静脉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 ofcephalic vein,CVMV)、头静脉血流(blood flow,BF)均高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高于术后6周。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术后4~6周开始血透,瘘管均满足血透流量要求,目前均仍在继续使用。结论:(1)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静脉)端(动脉)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术式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瘘管成熟良好。(2)术前常规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条件可以提高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动静脉内瘘术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正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吻合是动静脉内瘘的首选。随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寿命的延长以及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患者增多,前臂动静脉内瘘建立愈加困难,针对此类患者,近年逐渐采用高位动静脉内瘘术~([1])。传统的高位动静脉内瘘常选择肘上内瘘,我院于2010年开始行肘下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即肘下桡动脉起始段与正中静脉或其交通支吻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与分组选择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泰兴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收治的终末期肾脏疾病血液透析并行肘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化选择建立和使用维护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中心横断面调查及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新入血液透析患者156例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通路类型,并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与长期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原发病种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的占84%,成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占16%,无长期血液透析导管;②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251例(占90.9%),长期血液透析导管14例(占5.1%),动静脉直接穿刺及其他11例(占4.0%),无动静脉移植血管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血管依次为桡动脉-头静脉占96%,桡动脉-贵要静脉占2%,尺动脉-贵要静脉占2%;自体动静脉内瘘瘘管吻合方式端侧吻合占54%,端端吻合占46%,无侧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并发症17例,血栓12例(占并发症总例数70.6%),其余依次为缺血(占10.2%),狭窄(占10.2%),肿胀手(占0.9%).长期导管年平均感染率为0.1次/1 000导管日.结论①新入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临时血液透析导管比例较大,预先行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准备的血液透析患者比率仍较低,但较前明显提高,需要积极专科宣教提高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认识和依存性;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与文献报道接近,但尚无移植物和人造血管内瘘病例,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直接选择穿刺;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与年龄无关,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及反复血管穿刺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动静脉内瘘术608例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施行动静脉内瘘术608例,其中前臂腕上4 cm端侧208例,端端290例,鼻烟窝30例,肘部端侧50例,前臂三切口桡动脉和贵要静脉端端20例,尺动脉与贵要静脉端侧吻合10例.结果 本组术后瘘口均可闻及血管杂音或扪及震颤,并发症发生率2.3%.并发手肿胀综合征2例,出血3例,吻合口血栓溶栓再通1例,狭窄3例,感染1例,皮下血肿形成后皮缘缺损坏死1例.结论 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內瘘的首选术式,对多次手术者可根据血管情况由远及近选择不同的术式.术前良好的定位,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术38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手建立长共用因液透析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头静脉桡动则吻合内瘘术38例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的文献资料。结果:临床应用38例44次头静脉桡动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术,其中32例仅1次手术,有6例因血管炎症或血管栓塞先后施行2次手术。术后近期内因血管内塞未能使用者2例,另有2例因血管流量不足而放弃使用,40例使用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1个月-3年,最长已穿刺达300余次,仍使用良好。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透病人最常用的血管通路.通常都是在腕部将头静脉与桡动脉吻合.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几例病人由于种种原因其头静脉-桡动脉吻合建立内瘘失败,而利用尺侧贵要静脉与桡动脉/尺动脉吻合建立内瘘,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的方法.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手术治疗.26例中有17例为原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因并发症失去功能,9例初次行血管内瘘手术.手术方式采用贵要静脉转位与肱动脉端侧吻合;贵要静脉转位与桡-动脉端端吻合;贵要动脉与尺动脉端侧或端端吻合,吻合口直径为5.0~8.0 mm.结果 26例患者中有1例因术后血肿压迫闭塞,2例因术后内瘘成熟不良,其余手术患者一次取得成功,术后血流量达200~350 ml/min.对患者的心功能未造成不良影响,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手术,是尽量利用自身血管条件,建立内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的首选血管通路.其中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是目前临床常选用的动静脉内瘘手术,其手术方式多样化,分别有传统端侧吻合术、传统端端吻合术、传统侧侧吻合术及改良的端侧吻合术、改良的端端吻合术、改良的侧侧吻合术.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不同术式,阐述各自优缺点,以期指导临床腕部桡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主要采用头静脉-桡动脉行端侧或端端吻合建立血管通路。但是,临床上,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建立头静脉-桡动脉内瘘。现将我科近3年贵要静脉-尺动脉内瘘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功能性端侧吻合法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肾内科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治疗的慢性肾脏病(CKD)4~5期患者1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0例。两组均采用标准前臂头静脉-桡动脉内瘘,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端侧吻合,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端侧吻合,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内瘘通畅率及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血管吻合时间、内瘘成熟时间分别为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周,首次手术成功率及1年通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截止到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早期血栓形成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端侧吻合法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具有手术用时短、成功率高、术后内瘘通畅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正>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透析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命线,通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预后及生活质量。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目前前臂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是最常用的内瘘手术方式。临床上可见多种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其中肢体远端缺血征是动静脉内瘘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2. 66%~8. 3%[1,2]。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导致截指或截肢等严重后果。本文就1例典型动静脉内瘘引起的肢体远端缺血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成功处理做以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动脉瘤切除并动静脉造瘘治疗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操作技巧。 方法:分别对2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前臂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行一期动脉瘤切除、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 结果:25例手术均成功。23例行动脉瘤切除并动静脉内瘘,其中5例行动静脉端端吻合,18例行动脉端端吻合后再行动静脉端侧吻合;2例患者单纯行瘤体近心端动静脉端侧吻合。所有患者术后3~4周 以上动静脉内瘘均能达到血液透析要求血流量。 结论:前臂形成假性动脉瘤的肾衰患者,可一期行动脉瘤切除并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下血液净化用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2005年7月~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诊断明确的尿毒症患者因需要长期透析以及血管条件差而行球囊辅助下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手术选择病人的非主力手,分别游离头静脉和桡动脉,结扎头静脉的远端向头静脉和桡动脉的近端分别插入动脉取栓导管并用2ml注射器向导管内注入适量肝素生理盐水,充起球囊,根据需要持续均匀的扩张头静脉和桡动脉的狭窄段,再以7-0的血管逢线端侧吻合血管。结果:术后即时、1、2、3h、术后连续7d均能听到血管杂音以及扪及到血管震颤平均随访60个月手术的成功率90%以上。已有30例病人内瘘成熟并已使用超过3年以上,内瘘的血流量均大于250ml/min,完全能满足各种血液净化治疗的需要。结论:球囊辅助下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手术成功率高,可以纠正动静脉血管条件差伴有部分狭窄的患者,内瘘成熟快,血流量大,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臂上段动静脉造瘘术在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6年3月36例肾功能衰竭患者,先行桡骨茎突背侧头静脉或同平面贵要静脉走行横切口,若该段静脉条件极差不能使用或即便吻合成功又担心术后血流量不能满足透析需求,可选择前臂上段内的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结果经多普勒检测,术后通血良好,血流量2.5~3.0mL/s,4周后使用,所有患者每周2~3次穿刺行血液透析。随访15~32个月,均穿刺成功,能满足临床血液透析要求。结论当前臂远端的静脉因各种原因造成管腔狭窄、闭锁、纤细等不能满足动静脉造瘘术,而行肘部肱动脉头静脉内瘘,又担心此段静脉行走较深不宜穿刺时,前臂上段内的头静脉桡动脉造瘘既安全可靠、深浅适宜又穿刺方便,并能多次使用,可作为前臂内的动静脉造瘘手术的首选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成熟期内血管重构的变化规律。方法入组6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建立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完成随访55例。记录患者糖尿病患病情况、吸烟史,X光评估前臂桡动脉钙化情况;超声测定桡动脉、头静脉内径。术后当天超声判定吻合口两侧桡动脉血流方向;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再次复查超声进行桡动脉及内瘘静脉的评估,并在术后3个月评估肢体缺血情况。结果动静脉内瘘手术全部成功,术后3个月3例患者内瘘成熟不良,内瘘成熟率94.5%。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桡动脉和头静脉内径方差分析提示血管内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桡动脉及头静脉呈逐渐增粗的趋势。动静脉内瘘术后3个月时窃血发生率为94.5%,10例患者诊断透析通路相关的肢端缺血综合征,内瘘窃血与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未见明显的相关性(P=0.484)。术后1个月未见到内瘘静脉内膜增生,3个月后15例患者头静脉明显内膜增生,3例患者判定为内瘘狭窄。结论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头静脉与桡动脉逐渐增粗,术后1个月,血管内径改变最为明显,窃血现象在动静脉内瘘术后普遍存在,内瘘静脉内膜增生会导致内瘘成熟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上臂贵要静脉做血液透析血管内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 上臂贵要静脉与肱动脉或桡动脉吻合,建立上臂贵要静脉直接内瘘;贵要静脉浅置移位与肱动脉吻合,建立上臂贵要静脉移位-肱动脉内瘘;贵要静脉浅置移位与桡动脉吻合,建立上臂贵要静脉移位-桡动脉转位内瘘。结果 67例手术成功,成功率100%。术后6~8周用于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可达200~300ml/min,可满足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需要,临床使用成功率97.02%(按内瘘术后穿刺使用1周以上计算),1年通畅率87.8%。主要术后并发症是肢体肿胀52.2%、血栓形成6.0%、感染3.0%、窃血综合征1.5%。结论 当上肢前臂静脉和上臂头静脉因各种原因不能作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时,可选用上臂贵要静脉建立贵要静脉内瘘,临床效果良好,此法应在上肢建立人造血管移植内瘘之前考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对鼻烟窝和前臂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探讨内瘘的部位选择与应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关系。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76例患者中,男142例,女134例,平均年龄为67.5(16~86岁,建瘘前平均透析时间为(13.4±4.8(0~132)个月。2.手术部位选择和方法:前臂内瘘手术部位为手腕腕纹下2~3cm,吻合方法为桡动脉和头静脉端端吻合。鼻烟窝内瘘手术部位为在手腕的鼻烟窝部位触及桡动脉搏动处行一直形切口,吻合方法为桡动脉和头静脉端端吻合。结果1.27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中,鼻烟窝内瘘151例(54.7%);前臂内瘘125例(45.3%),包括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