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HBsAg携带者血清丁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BsAg携带者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状况和HDV重叠感染对机体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法检测216例HBsAg阳性患者血清中HDV免疫标志物(HDVM:HDAg和HDAb),并同时测量肝功能指标。结果 216例HBsAg阳性患者血清中HDVM检出率为10.6%(23/216)。其中男性感染率为11.3%(15/133),女性感染率为9.6%(8/83),男女比无显著性差异(X^2=0.14,P〉0.05);成人感染率为9.1%(11/121),儿童感染率为12.6%(12/95),成人与儿童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X^2=0.70,P〉0.05)。HBV复制活跃组(HBsAg和HBeAg均阳性)HDVM检出率为4.0%(5/124),较HBV复制缓慢组(单纯HBsAg阳性或HBsAg和HBeAb阳性)HDVM检出率19.6%(18/92)明显低(X^2=13.39,P〈0.005)。HBsAg阳性重叠感染HDV患者,肝功能指标异常率达56.5%(13/23),明显比未重叠感染HDV患者肝功能指标异常率4.1%(8/193)高(X^2=64.23,P〈0.0001)。结论 乙肝患者重叠感染HDV后,HDV复制会抑制HBV的复制和表达,促使HBeAg阴转,使肝脏功能明显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妇血中乙肝病毒(HBV)DNA数量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探针定量多聚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76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DNA数量,26例HBVDNA阳性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取末梢静脉血检测HBVDNA,结果:孕妇血中HBVDNA阳性者其宫内感染率为33.3%,宫内感染与孕妇血中HBVDNA数量有关,HBVDNA数量高易导致胎儿宫内感染,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注射后可降低HBV宫内感染率,结论:孕妇血中HBVDNA数量高易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减少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perinatal)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抗病毒治疗对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乙肝病毒栽量(HBV DNA)的影响。方法12例围生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从乙肝标志物的角度分为HBsAg、HBeAg、HbcAb阳性(乙肝大三阳)8例,HBsAg、HBeAb、HbcAb阳性(乙肝小三阳)4例;从围生期的角度分为妊娠前2例、妊娠早期4例、妊娠中期2例、妊娠晚期4例。对LdT治疗前和分娩前CK和乙肝病毒载量(HBVDNA)进行监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12例患者治疗后CK值未见异常;妊娠前和妊娠早期、妊娠中期的8例患者分娩前HBV DNA转阴性,妊娠晚期4例患者HBV DNA降至10^3~10^4。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使用LdT抗病毒治疗对CK无影响,而且降低HBV DNA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拉米夫定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治疗下供肝植入前后受体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变化、HBV基因及序列变化检测,探讨对其预防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脏疾病患者HBV再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MEIA法、PCR微流芯片法、基因测序法检测21例受体手术前后HBVM、HBVDNA定量、HBVYMDD、HBV1762/1764、HBV1896、HBVcccDNA及HBVS基因“α”决定簇变异,以7例HBsAg、HBsAb共阳性慢性乙肝患者、15例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为HBVS基因“α”决定簇变异对照。结果术前21例受体HBsAg、HBeAg/HBeAb、HBcAb阳性,16例HBVDNA阳性,1例HB-VDNA阴性,4例HBVDNA未测;术后18例患者HBVM变成HBsAb或HBsAb、HBcAb或HBsAb、HBeAb、HBcAb阳性,3例未有变化,其中19例HBVDNA阴性,2例HBVDNA阳性,2例外周血白细胞中HBVcccDNA阳性19例阴性,无1例术后出现HBVYMDD、HBV1762/1764、HBV1896、HBVS基因“α”决定簇变异。结论拉米夫定联合HBIG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疗效确切;乙肝低复发可能与受体无HBV基因变异、供肝质量有关;术前受体HBVDNA结果与术后乙肝复发相关性未显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为防治乙肝病毒感染提供依据。并探讨HBV前S1抗原和乙肝两对半组合模式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 23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血清乙肝两对半和前S1抗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清HBsAg阳性率为18.45%,抗-HBS阳性率为34.3%,六项全阴者224例,乙肝大三阳76例,阳性率为6.15%,乙肝小三阳129例,阳性率为10.44%,在乙肝大三阳组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90.79%,在乙肝小三阳组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74.42%。男性HBsAg阳性148例,阳性率为21.29%。女性HBsAg阳性80例,阳性率为14.78%。男女差异非常显著(χ2=8.56,P〈0.01)。结论:精神病患者乙肝病毒总感染率略高于普通人群,对这类患者应采取监测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HBV的传播感染。  相似文献   

6.
血清HBVDNA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定量检测HBV DNA与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FQ-PCR法检测HBVDNA,比较不同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组合HBVDNA阳性情况。结果HBsAg、HBeAg和HBcAb性组HBVDNA阳性率为100%(155/155);HBsAg、HBeAb和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35.2%(50/142);HBsAg、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30.2%(38/126),HBsAg阳性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0.0%(3/30)。结论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衄VDNA含量可以准确地反映病人体内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情况,可准确地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HBV-M检测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标志物的乙型肝炎(乙肝)患血清HBVDNA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CR方法检测乙肝患血清HBVDNA,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即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结果:212例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HBVDNA也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158例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标本,HBVDNA62例阳性,阳性率为39.2%,HBsAg,HBcAb阳性标本55例。其中30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54.5%; 三抗体HBsAb,HBeAb,HBcAb阳性标本40例,其中5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12.5%。结论:PCR方法更灵敏。只有检测HBVDNA才能确证HBV的真实感染和得制情况。  相似文献   

8.
皮红泉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8):163-164
目的:通过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HBV-DNA、乙肝两对半(HBVM)、ALT,探讨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用于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方法:571份HBV感染血清LHBs和HBV-M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HBV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ALT采用速率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①LHBs、HBVDNA阳性率比较,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HBsAg阳性感染血清中,LHBs含量、HBVDNA含量两者具有相关性,r=0.961(P〉0.05);③LHBs阳性血清ALT与阴性组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358,P〈0.05)。结论:定量检测LHBs有助于了解HbsAg阳性患者疾病活动状态,对临床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因芯片法检测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HBV感染血清标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乙肝五项(HBV-M)不同模式及乙肝病毒DNA(HBV DNA)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64例肝硬化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M,基因芯片法检测HBV D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 64例肝硬化患者中,HBV-M模式有4种,HBsAg、HBeAg、HBcAb阳性者15例,HBV DNA阳性率100.00%;HBsAg、HBeAb、HBcAb阳性者22例,HBVDNA阳性率68.18%;HBsAg、HBcAb阳性者24例,HBV DNA阳性率70.83%;单纯HBsAb阳性者3例,HBVDNA均阴性。肝硬化患者各种HBV-M中HBVDNA总阳性率为73.44%。HBVDNA阳性组与阴性组间ALT、总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数以上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有活动性复制,有必要对HBVDNA阳性的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赵岩  公洁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1):205-205
目的:通过调查HBsAg阳性患者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HBV感染状况及血清中的病毒载量,以研究欠发达地区HBV感染及病毒复制状况。方法:乙肝血清学检查采用ELISA法,HBV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HBVDNA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P〉0.05),四个年龄组H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P〈0.01),HBsAg阳性者中四个年龄组构成比分别为A组7.1%,B组46.3%,C组38.4%,D组8.2%。结论:本地区乙型肝炎的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已感染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但HBVDNA阳性率男女无差异。乙肝患者中大年龄组HBNDNA阳性率较小年龄组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诊断乙型肝炎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乙肝病毒前S1(PreS1),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 HBeAg阳性样本中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与HBV DNA的检出无显著性差异(χ2=2.46,P〉0.05);乙肝病毒前S1与HBV DNA的检出有显著性差异(χ2=17.34,P〈0.01);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吸光度值(OD值)与HBV DNA拷贝数相关系数r=0.912,P〈0.05。在HBeAg阴性样本中LHBs的吸光度均值和阳性率均呈线性增加,Pre S1的吸光度均值以及阳性率与HBV DNA拷贝数均不相关。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与HBV DNA有良好正相关,与乙肝前S1(Pre S1)相比,LHBs可更好反映临床乙肝病毒复制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文亮  高丽 《中国医学创新》2013,(21):135-13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肝疫苗,治疗组新生儿母亲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和出生后1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7.14%和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1、6、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对186例孕检的孕妇HBsAg阳性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3例),治疗组分别于孕24周、28周、32周、36周肌肉注射HBIG共4次,每次2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20μg,共4次;对照组在同时间、同剂量单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乙肝两对半,采用核酸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治疗组用药后HBV-DNA含量比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测率69.89%(65/93)明显高于对照组45.16%(42/93)。治疗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8%,12.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孕期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注射HBIG的治疗,对减少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对肝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眭维国  邬俊勇  张岳  林华  陈洁晶  戴勇 《医学综述》2009,15(15):2244-2246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肝DNA病毒属,它的遗传变异性很高,可分为8种基因型,大多数基因型能进一步分成亚型。而HBV基因型之间的重组增加了HBV的变异性。本文概述了当前乙型肝炎DNA病毒属基因变异的流行病学知识,另外因为这一领域的快速进展,更新了一些有关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最近综述,并阐述了HBV基因型与肝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韩聚强 《医学综述》2011,17(21):3240-3242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肝炎可能是肝脏细胞免疫防御反应病毒入侵的结果。B1细胞是新近认识的一种B细胞亚群,CD5分子是其特征性分子标志。CD5+B1细胞是机体防御肝炎病毒入侵的重要天然免疫细胞。CD5+B1细胞与机体内HBV感染的慢性化密切相关。CD81与CD5间通过分子串话机制直接参与HCV对宿主细胞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进行普查,了解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的流性病学现状,并对优势患者来源进行分析.方法:纳入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HBsAg定量,分析抗病毒时间与优势患者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5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小于1500 IU/ml共有657例.人群中优势患者占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41.3%.抗病毒治疗1年,优势患者占比44.1%,抗病毒治疗3年,优势患者占比48.5%.结论:临床上应积极推广全定量HBsAg定量检测,尽早发现优势患者,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临床治愈的优势人群占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苦参碱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苦参碱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与α一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比较.结果苦参碱,乙肝疫苗组丙氨酸转移酶复常率81.7%,胆红素复常率73.3%,IFN-α组分别为75%和78.1%(P》0.05).苦参碱,乙肝疫苗组HBe-Ag转阴率51.7%,HBVDNA转阳率38.8%,IFN-α组分别为34.4%和37.5%(P值分别小于0.05和大于0.05).结论苦参碱联合乙肝疫苗有希望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