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蓖麻毒素对哺乳动物细胞具有很强的毒性,属于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其A链是活性链,可使核糖体失活,从而使蛋白质合成受阻,细胞死亡。基于蓖麻毒素的细胞毒性,人们将蓖麻毒素及其A链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目的在于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并减小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本文就蓖麻毒素的分子结构、毒性机制以及近年来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相思子毒素的分子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思子毒素是从豆科植物(Abrus Precatorius L.)种子中分离的一种细胞毒性蛋白,它由A,B两条链组成,由一个二硫键相连,B链具有半乳糖凝集活性,可与细胞膜上受体结构,帮助A链进入细胞内,A链进入细胞催化60S大亚基的28S rRNA的第4324位脱去腺嘌呤而使60S核糖体亚基失活,从而使细胞蛋白合成被抑制。本文综述了有关相思子毒素的分子结构的特点,毒性机制和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概况及展望。方法总结核糖体失活蛋白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结果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结论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抗肿瘤植物药。  相似文献   

4.
核糖体失活蛋白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能抑制核糖体翻译功能的一类毒蛋白。它能够对哺乳动物拔糖体大亚基上的28SrRNA进行脱嘌呤作用。从而破坏技糖体的结构。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本文就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以及近年来在抗血液病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研究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抗肿瘤作用。方法:抗肿瘤活性、N-糖苷酶活性和蛋白合成抑制活性分别用MTT法、苯胺裂解法和兔网织红细胞系统测定;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比较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N-糖苷酶的活性结构域。结果: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具有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人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的能力,其IC50值分别为0.23(0.15-0.32)mg/L,0.66(0.35-0.97)mg/L和3.16(2.74-3.58)mg/L,但对Hela细胞和正常细胞(MRC)无抑制作用。结论: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其作用机制与其具有的N-糖苷酶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苦瓜籽核糖体失活蛋白α-苦瓜素(α-MMC)经聚乙二醇(PEG)修饰后,其体外细胞毒性和体内抗肿瘤活性的变化.方法 用MTT法测定α-MMC和PEG-α-MMC结合物对小鼠乳腺癌细胞EMT-6的抑制率;通过BALB/C小鼠模型研究药物对EMT-6细胞嫁接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在相同的条件下,PEG-α-MM...  相似文献   

7.
核糖体失活蛋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核糖体失活蛋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概况及展望。方法 总结核糖体失活蛋白抗肿瘤作用的机理及应用.结果 核糖体失活蛋白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结论 核糖体失活蛋白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抗肿瘤植物药。  相似文献   

8.
蓖麻毒素是从植物蓖麻籽中分离得到的一种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其A链(RTA)为效应链,具有N-糖苷酶活性,通过催化28SrRNA在S/R结构域第4324位脱去一个保守的腺嘌呤,使核糖体60S亚基失活,从而阻断蛋白质合成途径,引起细胞死亡。RTA因其高细胞毒性,常常用于制备免疫毒素药物,尤其在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上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或可能被用作恐怖袭击的生物战剂。本文对RTA与底物相互作用的结构信息及其解毒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细菌通过抗菌药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的失活或改变,抗菌药的外排或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而产生耐药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青霉素结合蛋白、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突变可以分别导致β-内酰胺和喹诺酮类耐药性;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B(MLS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当产生核糖体保护蛋白、16S rRNA或核糖体蛋白S12突变、23S rRNA突变时,会影响抗菌药与核糖体的结合,分别导致四环素耐药性、氨基糖苷耐药性和MLSB耐药性;糖肽类抗生素作用靶位肽聚糖前体末端的改变,导致糖肽耐药性。产生破坏β-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修饰酶(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MLSB修饰酶(酯酶,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可以分别导致相应的抗生素失活,而产生耐药性。外排泵系统的存在可以降低细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是导致多重耐药性的重要机制。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使抗菌药不能有效进入细菌细胞,也是耐药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苦瓜籽核糖体失活蛋白α-苦瓜素(α-MMC)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HSV-1)的活性及其聚乙二醇修饰物(α-MMC-PEG)保留这一活性的程度。方法采用MTT法测定α-MMC和α-MMC-PEG对Vero细胞的体外毒性;通过对所培养的上清液中HSV-1囊膜糖蛋白抗原的测定、细胞和病毒的预处理试验,研究了α-MMC和α-MMC-PEG体外抗HSV-1的活性。结果α-MMC和α-MMC-PEG对HSV-1囊膜糖蛋白抗原分泌的抑制作用均呈剂量依赖性,IC50分别为0.67、2.94μmol.L-1;相同剂量下,α-MMC-PEG可保留60%天然α-MMC的抑制活性。3.3μmol.L-1的α-MMC和α-MMC-PEG直接作用病毒后使Vero细胞的存活率分别提高了22%、17%。结论α-MMC经PEG修饰后可保留较高的抗HSV-1活性,修饰前后都对HSV-1有一定的直接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天花粉蛋白突变体的晶体结构董贻诚陈世芝朱日荣(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核糖体失活蛋白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种植物毒素.从结构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链的,如天花粉蛋白,苦瓜子蛋白,商陆等;另一类是双链的,如蓖麻毒素,相思豆毒素等.双...  相似文献   

12.
苦瓜籽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改进苦瓜籽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提取工艺 ,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苦瓜籽经粉碎 ,50mmol/L乙酸抽提 ,硫酸铵沉淀 ,经阳离子交换及凝胶柱色谱等步骤进一步纯化后 ,测定所得两种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果纯化后得到一种分子量为 2 9.6kD的蛋白质和一种小分子量蛋白质 ,两者在无细胞系统中抑制50 %蛋白质合成浓度分别为 4 .3× 1 0 - 6 、1 .4× 1 0 - 6 mol/L ,含糖量分别为 4 .83 %、1 .82 % ,类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分别为 79.0 5、1 7.2 5u/mg。阳性对照纯品SOD活性为 1 2 67u/mg。结论从苦瓜籽中分离纯化出两种不同分子量的核糖体失活蛋白均为糖蛋白质 ,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谢莲萍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155-157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肿瘤成为了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众多的人遭受肿瘤的折磨。由于环境的改变,人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致癌因子,在这些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基因产生了突变,机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导致细胞不受控制无节制地增殖,侵袭周围正常的组织,使机体产生肿瘤。肿瘤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癌基因的激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本文主要从这两类基因突变产生的机制来阐释其与肿瘤的发生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早在1940年Abraham与Chain就报道过从大肠杆菌(E.coli)破碎细胞中的提取物可使青霉素失去活性。随后又发现许多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也可使青霉素G失去活性。由于当时不了解失活机制,对使青霉素失活的物质称为“青霉素酶”(penicillinase)。后又发现头孢菌素也可被失活,于是将这类酶通  相似文献   

15.
李维 《医药导报》1999,(2):77-77
干扰素(IFN)有α-IFN、β-IFN和γ-IFN三种,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产生,其中a一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最强。作用机制:进入宿主细胞后并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与细胞膜接触使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即抗病毒蛋白,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还能诱导产生蛋白激酶及2’,5’寡腺昔合成酶(2’5’AS),该酶激活内源性核酸内的酶降解病毒RNA,同时蛋白激酶能灭活核糖体合成所必需的酶,从而使蛋白合成减少,病毒生长受到抑制。l乙型肝炎治疗乙型…  相似文献   

16.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分子量为39,000的糖蛋白,含糖量较少,其等电点为3.9,pH在5.0以下就明显失去生物活性。在室温中TNF极稳定,但在100°下,二分钟就失活。胰蛋白酶、蛋白酶、弹性酶、番木瓜蛋白酶以及α-糜蛋白酶,均可使TNF几乎完全失活;神经氨酸苷酶和蛋白酶可使之部分失活。给小白鼠皮内移植Meth A肉瘤一周后,于尾部静脉注射TNF。实验结果表明,TNF不论在体内或体外,都可使移植后的增殖Meth A肉瘤坏死,体内的效  相似文献   

17.
具有抗HIV-1活性的新核糖体失活蛋白-栝楼蛋白(英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新核糖体失活蛋白-栝楼蛋白是否具有抗HIV-1活性。方法:合胞体抑制实验以光镜检查,以ELISA测定HIV-1 p24抗原表达水平,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测定HIV抗原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栝楼蛋白对HIV-1诱导C8166细胞形成合胞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栝楼蛋白显著地抑制了HIV-1急性感染T细胞中p24核心抗原的表达水平和减少了HIV抗原阳性细胞的百分率。栝楼蛋白抑制合胞体形成和HIV抗原阳性细胞的IC_(50)分别是5μg·L~(-1)和0.09mg·L~(-1)。栝楼蛋白不影响慢性感染T细胞中HIV-1 p24抗原表达水平。结论:栝楼蛋白是具有抗HIV-1活性的新的核糖体失活蛋白。  相似文献   

18.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它涉及到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和积累,错配修复基因功能的失活,导致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最终引起细胞恶变和肿瘤形成[1].国外对胃癌的研究证实了错配修复基因功能的失活与胃癌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检测胃癌中的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表达,以探讨hMLH1与胃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力求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遗传标记,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DNA去甲基化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症被认为是一种表观遗传疾病。表观遗传异常改变导致参与细胞正常生长的关键基因失活,促进癌症发生和发展,这使得对癌症治疗上可采取一些主动性表观遗传调节。DNA去甲基化药物通过化学逆转重新激活高甲基化的肿瘤抑制基因,已成为一个令人兴奋的癌症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DNA甲基转移酶,干扰甲基转移反应途径和影响三羧酸循环途径。介绍了近年来DNA去甲基化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作者已经克隆了人神经母细胞瘤(NB-1)细胞株(鱼屯)毒素抵抗型(TTX-R)钠通道α亚单位及其选择性剪切体,分别命名为hNbR1和hNbR1-2,本实验观察这两个钠通道同型异构体的电生理特性.方法使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转染了hNbR1和hNbR1-2的人胚肾细胞(HEK-293)上记录这两个钠通道的钠电流.结果这两个变构体在稳态激活和失活方面略微不同,hNbR1和hNbR1-2的半数激活电压分别为-(37.8±1.3)和-(43.5±1.7)mV,半数失活电压分别为-(74.4±1.1)和-(81.5±1.1)mV,hNbR1-2的稳态激活和稳态失活曲线较hNbR1分别负向移位5.7 mV和 7.1 mV.TTX阻断hNbR1和hNbR1-2的IC50分别为(7.9±2.3)和(8.3±2.5)μmol*L-1,二者对TTX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个钠通道变构体hNbR1和hNbR1-2均可在HEK-293细胞上表达并产生钠电流,二者在稳态激活和失活方面略微不同,对TTX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