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用药,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12医院临床分离的IRPA 106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其MIC,用纸片法进行金属酶表型筛选;用PCR方法检测IRPA的金属酶基因、外排基因oprM以及外膜通道蛋白基因。结果 106株IRPA中检出20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均为VIM-2基因;检出9株携带主动外排基因oprM;检出外膜通道蛋白基因oprD2缺失99株,缺失率为93.4%。结论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主要为外膜通道蛋白基因oprD2的缺失、金属酶的产生以及主动外排机制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主动外排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的影响,并扩增外排泵蛋白编码基因.以探讨细胞膜主动外排作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关系.方法 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15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观察在含5 mg/L CCCP存在条件下MIC值的变化;用PCR法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oprM、mexB和mexR.结果 15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56.0%的菌株外排泵表型试验阳性,以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作为底物,分别有17、6、12、29、35、18、31株菌在5 mg/L CCCP的条件下MIC值降低≥4倍,其中有56.0%的菌株同时对2种的药物有明显的外排作用;主动外排机制不仅存在耐药菌株,而且也存在于敏感菌株,但CCCP对耐药菌株的影响更大;oprM、mexB和mexR外排泵基因普遍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中.结论 主动外排作用是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动外排泵抑制剂在体外能降低多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外排泵抑制剂在克服细菌的耐药性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方法选取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62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抗生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PCR扩增分离株外膜蛋白基因OprD2和碳青霉烯酶基因VIM、IMP、SPM、KPC,对阳性产物测序确定基因亚型;羰基氰氯苯腙(CCCP)协同抑制试验检测膜外排机制。结果 162株分离菌株中,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7.0%和30.9%;60株耐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菌株(简称耐药株)中,50株对2种抗生素均耐药,另10株仅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株中有18株OprD2基因缺失,102株不耐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菌株(简称敏感株)中有20株OprD2基因缺失;耐药株中检出13株碳青霉烯酶阳性,其中5株产VIM型,8株产IMP型,敏感株中未检出VIM、IMP基因,所有菌株中未检出SPM-1、KPC基因;耐药株有48.3%外排泵表型试验阳性,以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作为底物的分别有19株和24株,敏感株有10.8%外排试验阳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严重,与外膜蛋白OprD2缺失、产碳青霉烯酶和主动外排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方法 用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的金属β-内酰胺酶IMP、VIM基因和外膜蛋白OprD2基因等3种主要耐药基因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 3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P和VIM型金属酶基因检测均阴性,3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OprD2基因检测均阴性,但35株铜绿假单胞菌23S rRNA基因扩增阳性。结论 研究表明湖北襄樊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不产生金属酶,但从遗传学角度证实外膜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襄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亚胺培南(IMP)诱导产生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表型及其耐药机制,旨在为临床有效治疗PA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6年8月从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抗菌药物全敏的PA株共计64株,以最终抗菌药物全敏的PA 62株临床分离株为实验菌株,分析比较各耐药相关表型在其中的作用,采用WHONET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人工诱导25代后获得的菌株都具有IMP耐药性;产MBL的IMP耐药PA(IRPA)47株,占75.8%;产ESBLs的IRPA 21株,占33.8%;产AmpC的IRPA 9株,占14.5%;主动外排系统表型阳性IRPA 3株,占4.8%。结论 PA产生IMP耐药性涉及MBL、ESBL、AmpC和主动外排系统激活等多种耐药机制,本组诱导耐药表型以MBL阳性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亚胺培南(IMP)诱导产生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表型及其耐药机制,旨在为临床有效治疗PA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6年8月从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抗菌药物全敏的PA株共计64株,以最终抗菌药物全敏的PA 62株临床分离株为实验菌株,分析比较各耐药相关表型在其中的作用,采用WHONET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人工诱导25代后获得的菌株都具有IMP耐药性;产MBL的IMP耐药PA(IRPA)47株,占75.8%;产ESBLs的IRPA 21株,占33.8%;产AmpC的IRPA 9株,占14.5%;主动外排系统表型阳性IRPA 3株,占4.8%。结论 PA产生IMP耐药性涉及MBL、ESBL、AmpC和主动外排系统激活等多种耐药机制,本组诱导耐药表型以MBL阳性为主。  相似文献   

7.
绍兴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3,他引:12  
目的探讨绍兴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对5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4株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IMP、VIM和oprD2基因等3种基因检测和测序.结果 5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均检出VIM基因,经比对分析为VIM-2型;无IMP基因检出,oprD2基因均无缺失.结论绍兴地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由VIM-2型基因引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聊城市二级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进行研究,为指导基层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4-12月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30株,其中22株为亚胺培南耐药株,8株为亚胺培南敏感株;所有菌株均经手工鉴定和K-B法药敏试验。结果 OprD2基因缺失21株,OprM阳性22株,mexB阳性24株,VIM阳性24株,OXA-10阳性1株,intⅠ-1阳性8株,qacE△1-sul1阳性8株,mucB阳性24株,IMP、OXA-23、MucA三个耐药基因未检出。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主要与细菌产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细胞主动外排机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生物膜形成有关,Ⅰ类整合子标志物也是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聊城市二级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进行研究,为指导基层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4-12月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30株,其中22株为亚胺培南耐药株,8株为亚胺培南敏感株;所有菌株均经手工鉴定和K-B法药敏试验。结果 OprD2基因缺失21株,OprM阳性22株,mexB阳性24株,VIM阳性24株,OXA-10阳性1株,intⅠ-1阳性8株,qacE△1-sul1阳性8株,mucB阳性24株,IMP、OXA-23、MucA三个耐药基因未检出。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主要与细菌产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细胞主动外排机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生物膜形成有关,Ⅰ类整合子标志物也是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相关耐药基因研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相关的金属β-内酰胺酶IMP、VIM、SPM、GIM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62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16株IMP和5株VIM型金属酶基因阳性,SPM和GIM型金属酶基因全部为阴性.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泰安地区该菌对亚胺堵南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