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氟对兔体外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化钠 (Na F)对兔体外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新生兔四肢长骨中分离破骨细胞 ,采用体外培养破骨细胞的方法 ,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测量在含有不同浓度 (1.0 0×10 - 7~ 1.0 0× 10 - 4m ol/ L )的 Na F培养液中骨吸收陷窝数和表面积。结果:染氟 1.0 0× 10 - 6 、1.0 0× 10 - 5和 1.0 0×10 - 4m ol/ L 组骨片上骨吸收陷窝数量和表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均减少 (P <0 .0 1) ,而且骨吸收陷窝数及表面积随氟浓度的增加而减少。 结论 :氟对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有直接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2.
葛根素对体外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体外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影响.方法分离破骨细胞,与牛骨磨片共培养,分别加入10-8、10-7、10-6 mol/L的葛根素,以17β-雌二醇10-8 mol/L为阳性对照药,利用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破骨细胞吸收牛骨磨片的情况.于培养3、5、7 d计数各组骨吸收陷窝数目的变化,并进行显微摄片和图像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葛根素10-8、10-7、10-6 mol/L及17β-雌二醇10-8 mol/L能使体外培养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数目和吸收陷窝面积呈剂量依赖性减少.结论葛根素在体外能直接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 相似文献
3.
Ⅱ型碳酸酐酶对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破骨细胞分泌的Ⅱ型碳酸酐酶对骨吸收过程的影响。
方法:由1日龄SD大鼠四肢长骨分离破骨细胞,并接种于象牙骨片上共同培养,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Ⅱ型碳酸酐酶阻断剂乙酰唑胺,在第3天和第9天时观察破骨细胞骨吸收能力,以证实Ⅱ型碳酸酐酶对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影响。
结果:10-6 mol•L-1乙酰唑胺使骨吸收陷窝数和吸收面积均显著减少,浓度为10-8 mol•L-1时只对骨吸收面积有显著抑制作用。
结论:Ⅱ型碳酸酐酶通过调整破骨细胞内pH值,影响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及活化进而影响骨吸收。 相似文献
4.
骨吸收机理与破骨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牙齿与牙槽骨和颌骨的吸收是口腔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骨的修复,改建和形态学发生是一个生理控制过程,它包括由成骨细胞作用的骨基质的合成和由破骨细胞作用下的骨的协同吸收,破骨细胞(osteoclast)与成骨细胞(osteoblast)是骨组织形成和吸收的关键性生物活性细胞,在骨组织再生与修复方面,也是矛盾与对立的统一体,近十年来,在破骨细胞与骨吸收机理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方面,已有着长足的进展,在此重点讨论骨吸收机理与破骨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6.
骨片吸收陷窝光镜计数法定量测定破骨细胞功能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研究定量检测体外培养破骨细胞(OC)骨吸收功能。方法 应用改良Fenton等的方法,由1d龄SD大鼠四肢长骨分离OC并中于牛皮质骨骨片上连续培养,超声去除细胞后,骨片经1%甲苯胺蓝色3~4min光镜下对整片吸收陷窝观察并计数,根据骨片上陷窝的数目定量OC的骨吸收功能。结果 骨片吸收陷窝经甲苯胺蓝染色后光镜下可清晰识别,并为扫描电镜(SEM)所证实,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技术对骨片吸收陷窝计数 相似文献
7.
小檗碱对大鼠骨髓源性破骨细胞的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探讨小檗碱抑制骨吸收的细胞学基础。
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和骨髓单核细胞联合培养的方法,在1,25-(OH)2维生素D3和地塞米松作用下,使骨髓单核细胞分化形成破骨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和观察骨片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鉴定破骨细胞。磷酸苯二钠法测定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骨片上破骨性骨吸收陷窝的面积。
结果:小檗碱在0.1~10μmol/L范围内,浓度依赖性地抑制TRAP阳性多核破骨细胞的形成和TRAP活性,减少破骨性骨吸收陷窝的面积;在10μmol/L浓度下,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对TRAP阳性多核破骨细胞的形成和TRAP活性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60.45%和42.12%,骨吸收陷窝面积减少72.69%。
结论:小檗碱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和骨吸收功能减少骨质的丢失。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1刺激破骨细胞性骨吸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破骨细胞性骨吸收中的刺激作用及其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将新生大鼠破骨细胞单独以及和成骨细胞联合接种于预置象牙片的培养板中。24h后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IL-1β。继续培养48h,然后取出象牙片,超声处理后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观察骨吸收陷窝的数目并计算其部面积。结果:IL-1β能够明显增加坡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联合培养组象牙片上吸收陷窝的数目和面前,且刺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对单独培养的破骨细胞无明显刺激作用。结论:IL-1β的刺激骨吸收作用由成骨细胞所介导,而非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老鹳草素(geraniin,Ge)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OC)的形成及其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 由1日龄SD大鼠四肢长骨分离OC,和象牙骨片共同培养,或直接接种于培养板中,分别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和甲苯胺蓝染色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Ge对体外培养OC形成及OC性骨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 Ge呈浓度依赖性减少体外培养的TRAP染色阳性多核细胞即成熟破骨细胞(mature osteoclast,mOC)数目;与空白对照组比较,Ge各浓度组均使OC性骨吸收陷窝个数和面积减少、灰度变浅.结论 Ge减少体外培养OC的形成并抑制体外培养OC的骨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国产因卡磷酸钠(ICD)对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作用。方法 采用破骨细胞与骨片的体外共培养法和显微摄片、显微光密度仪扫描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结果 ICD(0.5,5与50μmol/L)使体外破骨细胞性骨吸收陷窝数目呈剂量依赖性减少,中等浓度(5μmol/L)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阳性对照药帕屈磷酸钠(APD),两药均可使吸收陷窝表面积明显降低,而且ICD作用更明显。结论 ICD具有较强的直接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作用,对骨质疏松症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抗坏血酸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RANKL)诱导体外培养的破骨前体细胞RAW2647形成成熟多核破骨细胞的影响,探讨抗坏血酸在破骨前体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抗坏血酸与RANKL单独或共同处理RAW2647细胞,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观察TRAP阳性多核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破骨细胞表型基因和功能基因的表达,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碳酐酶Ⅱ基因蛋白表达,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用骨吸收陷窝面积计数法分析。结果抗坏血酸和RANKL都抑制RAW2647细胞的增殖(P<005),但它们之间无协同作用。抗坏血酸本身不能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破骨细胞,但可抑制RANKL诱导的TRAP阳性多核破骨细胞形成(P<005)。抗坏血酸下调RANKL诱导的碳酐酶Ⅱ和RANK基因mRNA表达及碳酐酶Ⅱ基因蛋白表达,抑制骨吸收功能(P<005)。结论抗坏血酸能直接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无论全身因素还是局部因素引起的骨吸收最终结果均与破骨细胞的异常功能有关。整合素是细胞表面受体,与破骨细胞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整合素αVβ3,其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关系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对揭示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合素αVβ3是抑制骨吸收的靶点,有望为抑制骨吸收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并分析珠海地区653例成年女性腰3椎体和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及血清CTx值(Ⅰ型胶原C末端肽),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选择653例成年女性,分别检测L3椎体和左股骨颈的Ward's三角区BMD,测定血清CTx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珠海地区成年女性腰3椎体峰值骨密度出现在30~39岁组,股骨颈Ward's三角区出现在20~29岁组,各年龄段骨密度均有明显差异(P<0.01);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较腰3椎体下降早一个年龄段;血生化中血清CTx随着年龄的变化逐渐升高,除20~29岁组和30~39岁组间,30~39岁组和40~49岁组间,其余各组间都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腰3椎体的患病率在50~59岁和60~69岁年龄段急剧上升并随年龄增加维持在高水平,股骨颈Ward's三角的患病率在达到峰值骨密度年龄段后即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同年龄段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腰3椎体.结论 成年女性腰3椎体骨密度和血清CTx值随年龄变化较大,尤以更年期影响明显,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降低与女性更年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OGP对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42只健康大耳白兔,于一侧桡骨制成长1.5cm骨缺损模型,植入200mg自体微小颗粒骨与0.2ml胶原的复合物;随机分为A、B2组,A组每天耳缘静脉注射rOGP 0.5ug/kg;B组每天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8、12周进行骨密度测定:12周进行生物力学检查。另取8只仅加入0.2ml胶原作为空白对照组C组。结果:X线和组织学检查A组成骨效果优于B组。8、12周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A组的骨密度值高于B组。12周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3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A组极限强度值明显高于B组,而且A组的弯曲刚度也好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因髓腔再通时间早,骨改建塑形更完善,新生板层骨的成熟度亦较高,耐受应力情况也更好。C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本实验显示了全身应用rOGP对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对兔骨缺损有修复作用,并且要优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的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对骨代谢的影响。 方法 对 30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40例正常人 (对照组 )血清 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 (PICP)、I型胶原羧基吡啶并啉交联肽 (ICTP)、骨钙素(BGP)、钙 (Ca)、磷 (P)等骨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测定。 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ICT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1) ,PICP/ ICTP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 .0 1) ,血清 PICP、BGP较对照组降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血清 Ca、P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血清 ICTP与病程呈正相关 (r=0 .474,P<0 .0 1) ,血清 PICP与 BGP呈正相关(r=0 .5 89,P<0 .0 1)。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骨吸收过程增加较为明显 ,造成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齿在正畸力和机械牵引力下的移动必然伴随着积极的牙槽骨改建。骨形成蛋白-2(BMP-2),ALP(碱性磷酸酶)和COL-I(I型胶原蛋白)是骨改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但目前对机械牵张力与BMP-2 ,ALP和COL-I之间的关系仍不甚了解。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大小机械牵张力对成骨细胞形态及其BMP-2,ALP和COL-I表达的影响。
方法: 对小鼠成骨样细胞分别施加0%、6%、12%和18%形变率的机械牵张力后,用RT-PCR方法检测BMP-2,ALP和COL-I的mRNA表达。其结果经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加力后细胞基本呈长梭形,排列更加有序,与加载牵张力的方向相一致;各实验组比对照组的BMP-2,ALP和COL-I mRNA表达量有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12%拉伸形变组的增加量最大。
结论: 一定大小的机械牵张力可以促进成骨细胞BMP-2,ALP和COL-I的表达,并引起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调控骨的形成,从而影响正畸治疗中的骨改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