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针刺下肢足三阳经腧穴对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优化针灸治疗方案.方法:选择75例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病人,随机分为3组:阳明经穴组25例,少阳经穴组25例,太阳经穴组25例.针刺治疗3周,通过临床痉挛指数CSI和Fugl - Meyer评分,观察病人针刺前后的下肢肢体痉挛状态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3组病人疗前与疗后比较,CSI评分均降低,但阳明经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太阳经穴组下降的幅度最大,与足少阳经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病人疗后Fugl - Meyer分值均增高,与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增高的幅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阳明经穴组、少阳经穴组、太阳经穴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中,足太阳经穴疗效最好,其次是足少阳经穴,足阳明经穴最差.  相似文献   

2.
头穴针刺不同次数对中风偏瘫病人皮肤痛阈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前利用头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已得到充分肯定,实践证明针刺头穴作用有明显的时间性,头穴效应有产生、发展和衰减的过程,并随时间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趋势,其特点是效应的产生、发展的潜伏期短,常在数分钟内立即出现并很快发展到高峰,其针刺效应的衰减时间也因之而出很快,因此中风病人瘫侧肢体常在每二次针刺治疗的间隔时间内常出现“反跳现象”。本实验旨在观察每天不同针刺次数对中风病人疗效的影响,并针对偏瘫病人肌肤不仁的特点,选用皮肤病阈做为实验指标。观察对象及方法一、观察对象:随机选择我附属医院患者,经CT证实为脑梗塞所致偏瘫并无严重合并症的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发病年龄在24~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4岁,病程为3天~8个月,右侧偏瘫者38例,左侧偏瘫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0例)和药物组(48例).针刺组针刺肾俞、关元、太溪、三阴交等穴,每周3次;药物组口服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清酶学、血脂及腹部CT的变化.结果:针刺组及药物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γ-谷氨酞转移酶(GG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较治疗前下降(均P<0.01),药物组治疗后TG及T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治疗后ALT、AST、GGT、TG及TC较药物组均下降更明显(均P<0.01).治疗后经CT检查显示两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均P<0.01),且针刺组改善优于药物组(P<0.01).结论:针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头皮针治疗中风急性期8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针刺《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的相关治疗穴线治疗中风急性期病人85例,针刺后患者神志、肌力、面瘫、舌瘫、语言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均<0.01);其痊愈显效率为82.35%,有效率为95.29%,明显优于西药治疗(p<0.01);针刺组中脏腑和中经络病人之间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王国祥 《辽宁中医杂志》2009,(11):1973-1975
目的:比较与分析不同取穴方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诱发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脑中风后遗症并伴有单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1人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对偏瘫肢体的痉挛侧和非痉挛侧进行电针治疗方法,以诱发肌电图中的H波和M波的变化,作为反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客观指标。结果:(1)患侧肢体Hmax振幅(7.61±1.23)和H/Mmax比值(0.86±0.19),明显高于健侧Hmax振幅(4.66±1.23)和H/Mmax比值(0.55±0.11)(P<0.01),Mmax振幅无明显差异。(2)针刺刺激非痉挛侧经穴后,Hmax振幅随即由5.32mv降低至1.68mv,刺激停止后并立即未恢复到针刺前水平。(3)针刺后的痉挛侧和非痉挛侧的H/Mmax比值都明显下降,与针刺前比较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非痉挛侧的H/Mmax比值低于痉挛侧。结论:针刺非痉挛侧肢体的穴位,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痉挛侧肢体的穴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交互抑制的反射活动,对异常活动的脊髓α运动神经元产生了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我们应用了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并初步证明:百会透双侧曲鬓及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无明显的特异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偏瘫的机理以及头部其它穴位间,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本文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对偏瘫病人的关节功能的变化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针刺后溪穴治疗中风偏瘫后手指拘挛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敏  牟欣  陈新 《新中医》2007,39(4):49-49
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穴治疗中风偏瘫后手指拘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患者采用针刺后溪透合谷的方法治疗。结果:显效8例,好转2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针刺后溪穴治疗中风偏瘫后手指拘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TXB2和6—K—P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针刺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观察其血浆TXB2和6-K-P的变化,并与正常人组对照。针刺前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TXB2明显高于正常人,而6-K-P水平低于正常人。针刺后中风病人TXB2、T/6下降显著,而6-K-P升高明显。三者P〈0.01,表明有极显著差异。统计结果提示,针刺对TXB2和6-K-P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该作用正是针刺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针刺结合中药对帕金森病血清抗氧化酶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针刺结合中药对28例帕金森病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显示,治疗能使帕金森病患者血中低下的T-SOD,Cu-Zn-SOD活性升到正常,GSH-PX的活力明显增高,血中MDA含量明显下降,针药治疗后CAT活性明显升高。上述结果表明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帕金森病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穴透刺、普通针刺和药物治疗的对比研究,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方面对头穴透刺的脑保护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透穴治疗组40例(透穴+药物)、普通针刺组40例(针刺+药物)、药物对照组40例,并采用卒中量表(NDS)对病人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头穴透刺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疗前明显改善,与其它两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穴透刺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急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确切。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和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针刺干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探讨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共治疗4周后,观察其Ashworth评分、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上述四项评分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法针刺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均有疗效。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组相比,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对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和程度,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观察头穴透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期规范针灸疗程,提高针灸疗效。方法: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每组33例。药物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药物组)基础上采用百会透刺曲鬓穴针法治疗,连续治疗8周,期间通过动态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疗前、疗后1周、2周、4周、8周两组间疗效变化的差异。结果:排除脱落病例后,针刺组29例、药物组30例纳入统计。疗后1周针刺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及总有效率与药物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疗后2周针刺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P0.05),总有效率为69%,优于药物组的33.3%,但Barthel指数变化不显著;疗后4周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9.7%,优于药物组的63.3%(P0.05),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疗后8周与疗后4周对比,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及Barthel指数增加的幅度均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96.6%优于药物组73.3%(P0.05)。结论:针刺起效需要一定时间,头穴透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应以2周作为1个疗程,延长疗程会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强肌健力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顺民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4(3):141-142,148
本文旨在评价强肌健力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观察了其临床疗效及疗前疗后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抗突触后膜抗体的变化。结果表明强肌健力胶囊治疗的2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治愈5例。显效8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3%,MG患者血清,AchRab和PrsMa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二种抗体水平相应下降,与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由此为强肌健力胶囊临床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了免疫学佐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的影响,观察其对病人梗死灶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分别采用针刺加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和常规药物治疗(常规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8天的颅脑CT平扫脑梗死体积的变化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PAPP-A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疗后28天患者血清PAPP-A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疗后28天颅脑CT平扫,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且针刺组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28天Barthel日常生活指数评分较疗前明显升高,且针刺组优于常规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可明显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血清PAPP-A水平,降低其脑梗死体积,提高病人日常生活BI指数,发挥其防治急性脑梗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针刺通过降低血清中PAPP-A水平,减少对斑块内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减轻炎症反应,促使斑块由不稳定趋于稳定,从而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抗衰老穴位是否存在特异性。方法:将常用的抗衰老穴位分为督穴组、体穴组,观察其对脑、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针刺具有延缓SOD活力下降及MDA含量升高的作用,在延缓脑组织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升高方面,督穴组作用明显优于体穴组,而在延缓肝组织SOD活力下降及MDA含量升高方面,两组之间差异并不大。结论:针刺"百会"、"大椎"穴对延缓脑衰老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以颞穴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颞穴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彭旭明,靳瑞、张家维、赖新生(指导)主题词中风偏瘫/针刺疗法,颞穴/临床应用中风偏瘫是指中风经救治,所遗留的半身不遂,一侧肢体活动不利,从而导致患者生活障碍,丧失工作能力,针刺颞穴治疗...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及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及对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与结果 68例中风患者经用调和阴阳针刺治疗2个月后,基本恢复30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1例,无变化5例。治疗后,患者血过氧化脂质(LPO)显著下降(P<0. 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则明显升高(P<0. 01)。结论 提示本疗法有提高中风病人体内清除自由基能力,抑制自由基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头穴针刺和药物治疗急性脑卒中病人的CD3,CD4,CD8以及CD4/CD8进行了疗前疗后的临床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证实,急性脑卒中病人的CD3,CD4/CD8低于正常人平均水平,判别具有显著性。CD8高于正常人水平,差别具有显著性,说明了脑卒中病人的细胞免疫状态严重低下,免疫功能处于极度紊乱状态。结果提示:头穴针刺能明显地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结果提示:头穴针刺能明显地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有望成为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实验经络针灸疗法对期前收缩的即刻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2次内关穴,1次足三里穴的配穴方法,针刺治疗,同时输氧气,对110人次的期前收缩治疗前后行心电图检查,观察其即刻效应。结果,针刺后期前收缩明显减少或消失,与针刺前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患者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中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对应与中轴针刺组、常规针刺组和康复治疗组,各30例。对应与中轴针刺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取穴以督脉穴位为主配合手少阳经和足太阳经穴;常规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配合少阳经穴;康复治疗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及CSS评分评定。结果:对应与中轴针刺组治疗后肘、腕关节屈肌改良Ashworth分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康复治疗组治疗后肘关节屈肌改良Ashworth分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应与中轴针刺组与康复治疗组治疗4周后肘关节屈肌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应与中轴针刺组C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应与中轴针刺组治疗后较另外两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改善偏瘫肢体的肌张力,且优于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及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