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医院内感染的一种常见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如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时可导致严重感染[1],且该菌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各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治疗失败。1耐药机制1.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近年来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1.1.1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之一。PA可以产生几乎所有类型的β-内酰胺酶[2],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或非水解方式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3]。研究表明,携带各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广谱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等)和(或)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导致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4]。1.1.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大多为TEM-1、TEM-2和SHV-1的突变酶[5],β-内酰胺酶可水解不耐酶的青霉素类、第一代、第二代及绝大多数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可水解耐酶的广谱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单酰胺菌素...  相似文献   

2.
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东  刘树业 《医学综述》2005,11(5):415-417
金属β-内酰胺酶(MBL)是一类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泛水解作用的酶,产此酶的细菌可对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产生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MBL是近年来引起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MBL可分为天然来源的MBL和获得性MBL,前者已广泛存在于临床的罕见菌中,如蜡样芽孢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杆菌属、嗜水气单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Lactamases Inhibitors)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药物。质粒传递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一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是病菌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的主要方式。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产生灭活酶、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靶位蛋白,而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与  相似文献   

4.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感染药物。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耐药细菌的产生,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成为越来越突出的临床问题,表达β内酰胺酶是细菌最主要的耐药机制。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可以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播散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目前临床中还没有药物或者药物与抑制剂的复合物可以有效治疗表达MBLs的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寻找抑制MBLs的抑制剂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恢复抗菌效力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从医院内菌株(如肠杆菌科、金黄色葡萄球菌)到医院外菌株(如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淋球菌),其耐药性从对单种药物耐药发展至多重耐药,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ESBL菌株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1]。病原菌产生耐药的3种主要机制为:产生灭活酶、靶位改变和对膜通透性变化。其中由β-内酰胺酶(ESBL)介导的耐药性发展迅速,几乎每一种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即有新的水解该抗生素的ESBL产生[2]。ESBL的基本概念:由质粒介导的β-内…  相似文献   

6.
以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等为代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与使用,可以说对人类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在长期使用中,细菌逐渐对其产生抗药性,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抗生素中的内酰胺环结构,导致使用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发出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拉氧头孢及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7.
细菌的耐药机制细菌耐药性有天然和获得两种,前者是通过染色体DNA突变所致,后者往往是质粒、噬菌体及其他遗传物质携带外来DNA片段导致的耐药性。β-内酰胺酶: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与β-内酰胺环发生反应,使抗生素被水解。β-内酰胺酶通过活性作用位点对β-内酰胺环上的羧基碳发生亲核攻击使环打开,进而使其产生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β-内酰胺酶一直较少发生进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介导了细菌对青霉素和一、二、三代头孢菌素以及单环菌素耐药,但对头霉素、碳青酶烯及酶抑制剂敏感。  相似文献   

8.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绪平  李阳 《重庆医学》2007,36(6):566-567
超广潜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赋予细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一类酶,它主要由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1].它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单酰胺类抗生素,从而使之失效.随着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迅速增加,尤其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引起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为了解ESBLs菌株的流行情况,以及有效控制其传播和流行,拟对分离到的201株大肠埃希菌和87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了ESBLs的检测,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细菌病原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最常用的药物。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以来,人类越来越依赖于抗生素,从而导致抗生素长期过度使用,使得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迅速增加,每年造成200万人死亡。本文拟从产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的改变等方面综述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0.
宦定才 《中国医刊》2006,41(10):26-27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AmpC酶均很稳定,在临床上特别适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和免疫缺陷患者的感染。然而,由于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耐药的菌株与日俱增,迫使碳青霉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结果导致临床上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菌株也不断增加。在已知的几种耐药机制中,由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MBL)的水解作用引起的耐药性更广泛、后果更严重。根据Ambler分类法,MBL属B类β-内酰胺酶,与传统的β-内酰胺酶不同,其活性中心为金属离子(主要为Zn^2+)。MBL均可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一、二、三、四代)、碳青霉烯类等绝大多数β-内酰胺抗生素,其活性可被离子螯合物EDTA、菲咯啉或巯基类化合物所抑制,但不能被常见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所抑制。  相似文献   

11.
李光庭  林湛  柯水源 《华夏医学》2007,20(3):535-537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通常是由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如TEM-1 TEM-2和SHV-1基因突变产生,其对青霉素及一些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及氨曲南耐药,并使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等抗生素产生交叉耐药,给临床抗感染  相似文献   

12.
利用相关主题词探讨β-内酰胺酶类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为本世纪人类抵抗细菌感染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这些抗生素的广泛、大量使用,细菌对它们产生了耐药性。β-内酰胺酶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其抗菌作用减弱或消失的酶,这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广泛地涉及到许多社区获  相似文献   

13.
<正> 自1929年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以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断涌现,产生了两大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先锋霉素类)。由于临床上广泛和滥用此类药物,致使细菌逐渐对其产生了耐药性,近年来尤其明显。特别是出现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后,青霉素的疗效就降低,例如某些医院由耐药菌株造成的球菌感染率竟达80%以上,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能产生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4.
自40年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首次被发现并在临床应用以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家族不断发展和壮大.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效控制了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人类生命的威胁.但随其广泛应用,致病菌不断更新其耐药本领,以求"适者生存",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已成为重要的广谱耐药介质引起全球关注[1].本文就ESBLs细菌耐药性的检测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自 192 9年发现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以来 ,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近 30年的努力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作为最常用的 ,品种最多一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细菌感染化疗的面貌 ,为保障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结构上都含有β-内酰胺环 ,它包括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碳青霉烯类。此类药物发挥抗菌作用效能与其分子中的 β-内酰胺环有关 ,一旦此环破坏抗菌效能即消失 ,而耐药细菌往往可产生 β-内酰胺酶 ,破坏 β-内酰胺环 ,使药物的抗菌效能丧失。近年来细菌耐药的情况不断增…  相似文献   

16.
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的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ESBLs是指由细菌质粒介导的能水解氧亚氨基母一内酰胺抗生素,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所抑制的一类酶。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造成产ESBLs的细菌种类及ESBLs基因型种类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7.
脆弱拟杆菌是临床上无芽孢厌氧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机会致病菌,这类细菌对绝大多数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但新近问世的某些新的β-内酰胺抗生素对脆弱拟杆菌的治疗效果令人鼓舞。因此,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过去几十年将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β-内酰胺酶上,现已认识到抗生素与G菌接触后必须先越过外膜屏障,免遭浆周腔β-内酰胺酶的水解,最终作用与青霉素结合蛋合。在整个抗菌过程中三个因素是互相联系并相辅相成的。鉴于国内尚缺乏对脆弱拟杆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目的:测定临床分离的106 株脆…  相似文献   

18.
最近,加利福尼亚的研究人员报道说,在医院中肆虐的抗药菌将很快遇到劲敌,最危险的细菌有可能再次对抗生素敏感。葡萄球菌对许多抗生素有抗药性。医院的葡萄球菌感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被感染,医生使用各种新型的抗生素对付这些耐药菌。青霉素及其相关药物(称作β-内酰胺类抗生素)曾是最有效的武器,但目前对这些超级细菌亦束手无策。 p-内酰胺类通过破坏有助于加强细菌细胞壁的蛋白质而起作用,没有蛋白质的加固作用,细胞壁容易破裂,细菌就会死亡。但葡萄球菌可产生一种被称作为β-内酰胺酶的蛋白质而使β-内酰胺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侵入性操作不断增加以及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及多种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使一些条件致病菌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因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而导致细菌的耐药现象也日益普遍,特别是去阻遏持续高产和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具有很强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大肠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是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之一,也是临床上细菌感染的常见病原菌[1]。早在1940年就有大肠杆菌产卜内酸胶酶的报道,而β-内酰胺抗生素在临床广泛应用已近半个世纪。现就大肠杆菌产β-内酰胺酶(产酶)及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机理根据β-内酰胺抗生素的抗菌机制以及多年来的细菌耐药性研究,目前认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对肝内酸胺抗生素的耐药机理有三方面”’:l)外膜的通透性下降:外膜上的微孔蛋白(Porin)是抗生素的转运蛋白,其量的减少或结构发生改变常导致抗生素的透过率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