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74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ESD组(n=40)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n=34),观察两组手术指标差异,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统计术后复发率,观察患者消化道功能的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结果 (1)ES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EMR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EMR组(P0.05);(2)ESD组轻度疼痛所占比例(82.50%)高于EMR组,中重度疼痛所占比例(7.50%、0.00%)均低于EMR组(P0.05);(3)ESD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EMR组的32.35%(P0.05),且其完整切除率高于EMR组(P0.05);(4)术后3、12个月ESD组复发率(2.50%、5.00%)低于EMR组(8.82%、17.65%),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ESD组术后3、6、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EMR组(P0.05)。结论采用ESD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手术完整切除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少,术后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02例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ESD治疗)45例和对照组(EMR治疗)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病灶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整块切除率为95.6%,完全切除率为86.7%,切除病灶的中位数为2.4 cm,这三项指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手术中位时间为29 min,术中出血发生率为3.4%,住院平均时间为4.9 d,这三项手术指标均显著小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腹部不适发生率为28.9%,术后出血率为26.7%,此两项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SD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在切除率的临床效果方面优于EMR术,但安全性较差,手术时间长、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有待改善,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整块活检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对早期癌诊断意义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于内镜下高度可疑早期结直肠癌或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19例患者行ESD治疗,术后评价ESD治疗相关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后整块病理与术前内镜活检诊断符合率;在术后随访时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1、3个月)以指导活检并观察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19处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4.7%(18/19),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84.2%(16/19);病变平均大小(2.3±0.5)cm,平均手术时间(70±19.4)min;术后腹痛2例,延迟性出血1例,内镜下钛夹止血成功,其余病例未发生急性或延迟性出血以及穿孔;术后病理:黏膜内癌7例,癌前病变10例,黏膜下癌2例,其中2例黏膜下癌均进一步补充开腹手术,术后切除病变肠段未发现癌组织残留和周边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4.6±8.0)个月,局部未见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其中7例黏膜内癌ESD术后1、3个月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以指导活检进行随访未见癌组织残留及复发。19处病灶ESD术后大块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而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57.9%,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SD具有较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一种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病变或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能对早期结直肠癌的术后随访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45例,按照其治疗方式分为ESD组(23例)和手术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预后状况。结果两组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但手术组整块完整切除率高于ESD组(P0.05)。ESD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低于手术组患者(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4个月时,全部患者均存活,未出现原发病灶的转移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近期预后与传统外科手术相当,但ESD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较传统外科手术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经普通胃镜检查为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患者共49例,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微探头超声胃镜探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初步定性,再通过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然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观察组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病变。观察并记录普通胃镜和微探头超声胃镜对患者的检查结果,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手术的时间,手术期间的出血量,手术切除病变情况;比较其术后出血、术后穿孔、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EUS诊断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息肉等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高于普通胃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均短于对照组,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5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诊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传统内镜检查+外科手术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高清内镜检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诊治效果。结果观察组经高清内镜检查后,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毛细血管影像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的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1),且观察组治疗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内镜技术(NBI+EMR)诊治上消化道早癌具有诊断率较高、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及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8例经ESD治疗和51例经EMR治疗的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为92.9% (26/28),治愈切除率为78.6%(22/28)均优于EMR组的45.1%(23/51)和43.1%(22/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原位复发率ESD组为3.6%(1/28),明显低于EMR组的19.6%( 10/51) (P <0.05).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ESD组与E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SD为(64.3±27.1)min,明显长于EMR( 27.6±14.1)min(P <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或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ESD组和EMR组,比较组疗效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病变直径、出血率及穿孔率均显著大于EMR组(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显著小于EMR组。两组间一次性切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SD组整体疗效优于EMR组,但是ESD组出血率和穿孔率均高于EMR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剥离术联合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8/2014-07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及普外科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给予内镜黏膜剥离术及内镜黏膜剥离术联合套扎术,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分别为57.6 min±9.3 min、6.4 d±1.1 d及6324.8元±231.2元;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分别为67.9 min±9.1 min,4.9d±1.0 d及5780.9元±214.3元;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穿孔率及术中出血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剥离术联合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5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接受ESD的23例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共30处病灶纳入研究,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3岁(47~72岁)。23例患者中,13例伴同时性食管癌,3例伴异时性食管癌,7例伴同时性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均成功完成ESD,平均手术时间74 min,整块切除率100%。术后病理提示21处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处为黏膜内癌、1处为黏膜下深浸润癌。水平切缘阳性2例,垂直切缘阳性1例,治愈性切除率90%。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出血、穿孔、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结论ESD治疗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高清内镜(HRE)、超声内镜(EUS)、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1,2]等内镜下诊治技术的开展,使得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可及时准确地检出并得到有效治疗,有效降低了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2].近年来,解放军陆军第152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对贲门部发现的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应用HRE和EUS进行检查及评估,并对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的37例进行ESD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居世界第1位,且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因此,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关键。近年来,内镜下微创治疗已成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主流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发展较为突出的就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本文就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平滑肌瘤、贲门失弛缓症、甚至纵隔病变等既往需要开胸手术治疗的病变可以经内镜治疗达到根治.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旨在整块切除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现已成为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而隧道内镜技术则通过建立黏膜下隧道,更将消化内镜治疗范畴从黏膜、黏膜下层拓展到固有肌层乃至纵隔.无论ESD抑或隧道内镜,黏膜下剥离不可或缺,理想黏膜下注射液能够缩短黏膜下剥离时间,提高剥离效率.黏液溶解剂硫醇化合物美司钠黏膜下注射用以快速溶解结缔组织中二硫键,暴露血管,以利内镜黏膜下剥离,未来有望在内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被发现,淋巴结转移风险低的早期癌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其效果等同于外科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势在于可以整块切除较大病变.本研究采用ESD治疗符合内镜切除原则的早期消化道癌、癌前病变以及胃肠道类癌,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导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术后病理标本边缘或基底阳性的原因.方法 收集295例因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行ESD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中ESD术后病理标本边缘或基底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回顾性分析可能引起其阳性的原因.结果 术后病理标本边缘或基底阳性总的发生率为3.05% (9/295).食管ESD术95例,病理标本边缘阳性1例,因切缘靠近病灶边界,切下标本正常组织回缩所致.胃ESD术200例,病理标本边缘阳性5例,其中2例印戒细胞癌因癌细胞沿黏膜下层生长,表层黏膜判断边界不准确所致,2例因切缘靠近病灶边界,正常组织回缩所致,1例因病变广泛边界判断不清所致;基底阳性3例,因病变深度判断不准确所致.结论 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行ESD治疗术后仅有少部分患者病理标本边缘或基底阳性,出现阳性与病变深度或边界判断不清、病理分型、ESD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范围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7月—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的186例患者(共212处食管早期癌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规外科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对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肿物切除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入选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共12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A组、B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常规外科切除术、ESD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肿物整块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显著优于A组(P0.05);2组患者肿物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肿物切缘阴性率显著低于A组(P0.05);同时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外科切除术与ESD术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治疗在肿物切除效果和并发症方面基本接近;但ESD术应用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机体康复进程,并有助于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8年1—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59例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常规ESD组(对照组,n=28)和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组(试验组,n=31)。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ESD手术时间、病灶面积、黏膜剥离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病灶完整切除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少于对照组[(2.3±1.1)次比(3.7±1.4)次,t=4.557,P<0.001];试验组的病灶面积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7±2.6)cm2比(11.7±2.7)cm2,t=1.485,P=0.143];试验组ESD手术时间[(72.4±24.7)min比(93.6±28.9)min,t=3.043,P=0.004]和黏膜剥离时间[(67.7±23.3)min比(88.2±28.3)min,t=3.054,P=0.003]短于对照组,单位时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20.2±3.2)mm2/min比(14.3±3.4)mm2/min,t=6.879,P<0.001]。两组患者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均为100.0%。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孔及术后出血等,试验组术中出血率低于对照组[19.4%(6/31)比35.7%(10/28), χ2=1.992,P=0.158]。结论 使用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技术可降低胃角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术中出血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治疗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6例患者行EMR,32例患者行ESD治疗,比较两者在出血、穿孔、狭窄、局部复发、手术操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EMR、ESD作为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一种微创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ESD具有一次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的优点,同时具有操作技术难和手术风险大等特点。结论根据病灶的大小和来源层次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