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肛管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指南(ZYYXH/T322-341-2012)》(以下简称《指南》)的临床适用性,为其修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适用性调查问卷",调查来自不同医院的50名肛肠科医生,从一般信息、质量与水平、《指南》的应用情况等方面对《指南》的适用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6%的医生熟悉《指南》内容,但只有48%的医生使用过《指南》。反映《指南》质量与水平的各条目中,除"证候分类是否合理"条目(合理率为76%)、"调摄与预防是否合理"条目(合理率为0%)为不合理外,其余各条目均合理率90%;反映指南应用情况的各条目中,除"与本单位专家经验比较"条目外,其余条目均应用率90%。结论《指南》的总体适用性较好,建议今后修订时进一步吸收国家名老中医诊疗方案、医院特色诊疗方案及各级各类科研成果等。  相似文献   

2.
正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是肛肠科急症之一。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共收治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4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发病年龄在16岁至70岁,男性29例,女性17例,明确诊断后手术治疗41例,非手术治疗5例。其中肛门周围脓肿24例,  相似文献   

3.
正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作为肛肠科常见病,每年新发病例约为2/10 000~10/10 000。自1961年Parks提出肛门隐窝腺感染学说以来,人们认识到绝大部分非特异性的肛门直肠脓肿及肛瘘的形成,是肛门腺感染和肛门腺导管堵塞后形成的肛门腺脓肿向周围进一步发展蔓延导致,只有小部分的肛周脓肿是由外伤、炎症性肠病、糖尿病、免疫抑制等原因导致。无论是成人还是婴幼儿的肛周脓肿,都以男性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术后换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温盐水坐浴后常规换药治疗,治疗组给予苦参汤坐浴后康复新液换药治疗,观察其创面分泌物及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在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术后抑制创面分泌物、促进创面愈合较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章琼先 《四川中医》2000,18(11):42-42
现代医学认为感染是引起肛周脓肿的主要原因。治疗上我们既遵循中医挂线慢性切割的原理,又吸收现代医学切开引流的优点,采用一次性切开引流加挂线的方法,经临床观察21例患者,治愈率达100%。与过去治疗肝周脓肿先切开排脓,待脓腔缩小形成肛瘘时再作肛瘘手术相比,疗程短,避免了两次手术的痛苦。1一般资料 21例资料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5~57岁;病程最短13天,最长1.5年,其中13天~半年7例,半年~1.5年14例。2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增高和排尿困难,患间坐骨宜肠窝内均有程度不等的压痛。指诊…  相似文献   

6.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多数起自肛腺感染,扩散至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形成脓肿,其破清或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患者常主诉局部肿胀,跳动性疼痛,排便时加重,严重者发热,乏力,恶心,头痛等。我院于1994年7月~1997年12月对46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采用穿刺抽脓,甲硝唑液冲洗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均为初发病例,年龄19~51岁,平均37.8岁。男39例(4.8%)女7例(15.2%)。按脓肿部位归类:肛门周围脓肿23例(50%),坐骨肛管间脓肿21例(45.7%),骨盆直肠间隙脓肿2例(4.3…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及瘘管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挂线引流法在高危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分析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科就诊的84例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切开引流法,观察组则采用挂线引流法,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术后情况以及术后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19%(32/42),观察组总有效率则为95.24%(40/42),差异显著(P0.05);术后对照组VAS疼痛评分(3.92±0.56)分,术后肛门功能评分(1.38±0.25)分,而观察组VAS疼痛评分(1.37±0.23)分,术后肛门功能评分(0.49±0.28)分,两组差异显著(P0.05);此外,对照组术后复发6例,复发率14.29%,观察组术后复发1例,复发率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采用挂线引流法治疗取得的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纯的切开引流法,减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以及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肛管直肠脓肿为肛肠科常见病症,临床上许多疾病可表现为肛周红肿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肛周脓肿;或者表现为肛周脓肿症状,但是存在潜在的基础疾病,易被误诊为单纯的肛周脓肿。误诊误治后,常加重病情,或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甚至反复手术致肛门功能失常。本文综合了误诊为肛周脓肿疾病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一期手术切开、挂线法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疗效。方法直肠肛管周围脓肿62例用一期切开、挂线术治疗,其中肛周皮下脓肿43例,坐骨直肠间隙脓肿11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8例。结果术后一期治愈率98.4%(61/62),1例形成肛瘘。结论一期切开,挂线法治疗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方法简单易行,能正确处理原发感染灶(内口),保持引流通畅,保证伤口愈合由深到浅,从里到外,防止皮肤过早愈合而发展为肛瘘需再次手术,疗效确切,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直肠由双套管肌肉所包绕,内层是内扩约肌,外层是外扩约肌、耻骨直肠肌及肛提肌,两层之间即扩约肌间隙,其下端与中央间隙相连续.该二间隙间的肛腺与淋巴管与肛门直肠相通,病菌常通过此途经入侵,故在行肛周脓肿手术时要处理好其发源地.笔者改进了传统的肛周脓肿橡皮筋挂线术,采用在脓腔内寻找瘘管一期切开,从2006年至2008年期间,共治疗3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肛肠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是由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是脓肿切开引流,但单纯的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易造成肛瘘。为了预防肛瘘的发生,笔者采用一期切开、挂线治疗肛周脓肿6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常见多发疾病,发病率较高。本病虽不算严重,却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我们自1992年6月~1996年8月用加味仙方活命饮内服配合却毒汤外洗治疗本病41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实施方案的要求,由11家医疗机构围绕指南内容的临床适用性、可操作性进行评估,从诊断、辨证、治疗等方面与指南内容进行比较,填写一致性测试表及一致性测试报告,并进行分析。结果:228例临床资料与指南比较,中医诊断、西医诊断、辨证分类、治则、方药、其他治法、预防与调护措施有较高的一致率,均在95%以上;中成药一致率为92.9%。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基本符合临床实践,可作为临床医生治疗本病的标准指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中医共识临床诊疗指南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作用。方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下,全国42家中医院开展了73个指南的适用性调查。笔者对2993份《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适用性调查问卷》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按照优、一般、劣的评分标准,指南临床应用安全性占优的比例为69.43%;指南诊疗方案的经济性占优的比例为58.57%;指南在规范医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占优的比例为55.50%;指南临床应用的疗效占优的比例为46.74%。结论:中医共识临床诊疗指南主要具有提高临床安全性,控制医疗费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挂线引流法治疗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43例采用切开挂线引流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单切开引流法进行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近期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功能Wexner法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无肛管缺损情况发生,对照组肛管缺损情况发生率为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切开引流法比较,切开挂线引流治疗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可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评价《肿瘤中医诊疗指南》的适用性和临床应用情况。评价方法包括适用性评价和应用性评价。适用性评价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评价《指南》熟悉和使用情况、质量水平、临床适用情况等;应用性评价采用前瞻性病例调查分析方法,评价《指南》临床应用符合度和应用效果(包括疗效、安全性、经济性)。采用统计学基本描述、构建不同比较组进行交叉或分层统计学检验、多因素分析以及混杂因素处理等多种分析方法。适用性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指南》内容完全适用和基本适用者为63.03%,不适用者4.24%;应用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指南》"总体疗效与技术水平"、"满意度"、"在临床实践中的适用性"较好的累计统计分别为85.46%,80.43%,69.40%。该研究表明基地单位医师对《肿瘤中医诊疗指南》的认知度较高,低年资医师是主要使用群体,临床指南总体临床适用、临床应用符合度较好,但《指南》的诊疗方案的质量和适应性等尚需改进。指南在支持证据、方法学规范及临床使用性上有所欠缺,应尽快通过修订进一步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19.
数据质量是临床科研工作的核心。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研究中存在研究进度难以保证,数据完整性、逻辑性和真实性不足等问题。通过制定调查员和质控员工作手册、严格培训与考核,实施"个人-科室-医院"三级质控制度,定期召开质控员工作会议,及时录入数据,完成信息反馈等质量管理过程可以有效弥补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工作的效率,从数据中获得真实/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该文评价《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适用性和临床应用情况,为《指南》修订提供依据。由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完成,评价方法包括适用性评价和应用性评价。适用性评价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评价《指南》的熟悉和使用情况、质量水平、临床适用情况等;应用性评价采用前瞻性病例调查分析方法,评价《指南》的临床应用符合度和应用效果(包括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结果显示,《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包括中医病证部分(简称中医指南)和西医疾病部分(简称西医指南)。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中医、西医《指南》整体熟悉和使用程度相当,熟悉程度分别为85.43%,84.57%,使用程度分别为52.10%,54.47%;《指南》整体质量较好,其中适用范围和术语使用合理性评分较高,分别为91.94%,93.35%,辨证论治相关内容合理性均在75%以上;适用情况评价较好,其中安全性评分最高;综合评价显示,中医、西医《指南》的适用比例分别为77.73%,75.46%。应用性评价结果显示,《指南》与临床实际应用的符合度较高,除"其他治法"和中医《指南》的"调摄预防"以外评分均达到90%以上;应用效果评价显示,安全性经济性疗效;综合评价结果,选择较好的比例(≥7分)在75%~80%。《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普及和应用,质量水平较高,临床适用性较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但存在缺少循证医学方法和创新性等不足,需要在修订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