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癌肝脏转移患者同期外科治疗的远期生存状况,为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大肠癌且发生肝脏转移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同期外科切除治疗。详细记录患者信息,记录患者随访3年远期生存状况,并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与病死组,筛选出影响患者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80例大肠癌肝转移同期外科治疗患者中有30例(37.5%)死亡。生存组转移灶最大直径为(3.21±0.90)mm,转移灶个数4个者11例(22.0%),双叶转移10例(20.0%);分化程度Ⅲ级9例(18.0%),Ⅳ级5例(10.0%),均低于病死组的(3.56±0.82)mm、17(56.7%)、16(53.3%)、9(30.0%)、10(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转移灶个数4个、淋巴结转移、双叶肝转移、分化程度(Ⅲ~Ⅳ级)是影响大肠癌肝转移同期外科治疗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转移灶个数4个、淋巴结转移、双叶肝转移、分化程度(Ⅲ~Ⅳ级)可影响大肠癌肝转移同期外科治疗疗效,但同期外科手术切除大肠癌肝转移有较好远期生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因素及对策。方法 对我院 1990年 1月~ 1997年 12月收治的 117例大肠癌肝转移病例 ,进行血清AFP、CEA、HBsAg、肝脏B型超声及CT检查 ,分别施行大肠癌根治、大肠癌根治加肝转移灶切除或微波固化、大肠癌姑息切除 ,大部分病例加行门静脉和区域动脉插管化疗。结果 发现肝转移多见于原发病灶位于乙状结肠 (5 5 .6 % )、有周围淋巴结转移 (76 .1% )、肿瘤超过肠腔一半 (70 .1% ) ,且直径大于 3cm(72 .6 % )、没有明显的肝硬化 (86 % )者。大肠癌根治加肝转移灶切除加门静脉和区域动脉插管化疗 ,3年、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 41.7%、2 7.8% ,对多发性肝转移灶行微波固化也能获得较满意效果。结论 进展期乙状结肠癌 ,无肝硬化病例更易发生肝转移。大肠癌根治加肝转移灶切除加门静脉和区域动脉插管化疗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的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1995-2001年间收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患者103例的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生存率,以Cox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8%和43.7%,术后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g.6%和49.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CEA水平、转移灶与原发灶的治疗间隔时间、术中切缘情况、肝门淋巴结转移、肝内卫星灶的存在与否、肝转移灶的最大直径、数目及有无包膜影响患者的术后肝内复发和术后累积生存率,而术后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灶与原发灶的治疗间隔时间、切缘情况、肝内卫星灶的存在与否和肝转移灶的最大直径是影响肝内复发和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因素,而肝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因素,有无包膜是影响肝内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有效的治疗手段。转移灶与原发灶的治疗间隔时间、切缘情况、肝内卫星灶、肝转移灶的大小和包膜、肝门淋巴结转移等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影响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选取58例鞍山市中心医院2001年4月至2006年5月外科手术治疗的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部分患者术后全身化疗或肝动脉插管化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占同期大肠癌患者11.2%。原发灶切除、辅助治疗方式、肝转移灶切除、术前CEA水平为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肝转移灶数目与预后无关。术前CEA〉36ng/ml、原发灶未切除、转移灶未切除患者的生存时间[(5.88±3.68)个月]显著低于其他患者[(19.04±7.40)个月]。结论治疗方式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显著,应积极切除原发灶、治疗转移灶。肝动脉插管化疗优于全身化疗。术前CEA水平是重要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的疗效及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因素,以改进提高远期疗效的措施。 方法:对52例手术治疗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随访,比较11例生存5年以上与41例生存5年以内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全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30.8%和21.2%。影响患者愈后的因素主要有:原发癌病理类型、肝转移病灶数目、手术方式及时机选择,术后治疗(均P<0.05)。结论:根治切除以及加强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癌肝转移后实施肝切除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96~2003年间实施肝切除的45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临床病理学指标与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45例接受肝切除的患者有2例死于术后严重并发症。获得随访的39例患者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32%和21%。中位生存时间为29.5月,6例患者存活时间超过5年。胃周淋巴结转移、侵袭深度、辅助化疗、肝脏转移灶数目以及胃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均与患者生存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但年龄、性别、肝脏转移灶的最大直径以及是否进行肝脏介入治疗与患者的生存期之间未见相关性。结论无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的胃癌肝转移后实施肝切除术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大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伴肝转移行同期切除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 7例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行同期切除的临床资料;选取11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门静脉化疗泵内局部化疗,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灶位置,大小,数目对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影响。结论大肠癌伴肝转移行同期切除术中术后行门静脉化疗泵内局部化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其生存期,并且后者是惟一可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影响大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并探讨手术切除加化疗、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姑息化疗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7年间63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Cox模型)分析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与预后的关系,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63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6个月(0~50个月),中位生存期8个月(1~33个月).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术后至发生肝转移时间少于24 个月、术前CEA水平>15ng/ml、淋巴转移数、单纯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和姑息化疗的患者预后不良,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治疗方法和术前CEA水平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采用手术切除加化疗治疗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术中B超(IOUS)诊断大肠癌同期肝转移的价值,分析大肠癌同期肝转移危险因素,探讨IOUS的临床应用.方法: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诊治的427例大肠癌采用IOUS对肝脏行全方位检查以诊断肝转移,收集临床资料,选择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分化程度、病灶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灶大小及术前血清CEA水平等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427例患者中有83例合并同期肝转移,占19.4%.术前联合应用B超、CT确诊肝转移65例,其中8例IOUS发现肝脏另有转移灶;IOUS新发现肝转移18例.IOUS准确性为96.0%,明显高于术前联合应用B超、CT 84.5% (P<0.05).病灶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灶大小及术前血清CEA水平与同期肝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IOUS对探查大肠癌同期肝转移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术中发现肿瘤直径≥4.O cm、肿瘤累及肠壁全层、淋巴结转移、术前血清CEA水平升高的大肠癌患者发生同期肝转移的危险性较大,应加强对肝脏的探查,有条件者可行IOUS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值与患者远期生存率、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89例ICC患者的诊治经过及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患者外周血NLR水平分为50例高NLR(NLR值≥2.5)组和39例低NLR组(NLR值2.5);对比两组术后生存率、中位时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低NLR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10%、48.72%、38.46%均高于高NLR组患者的42.00%、24.00%、18.00%(P0.05);低NLR患者的生存时间34个月、无瘤生存时间16个月均高于高NLR组患者的19、9个月(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灶数多发、病灶直径≥5 cm、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姑息手术、NLR值高水平与ICC患者的远期生存时间有关(P0.05)。结论:ICC患者术前外周血NLR高水平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ICC患者的远期预后还受到淋巴结转移、病灶数多发、病灶直径≥5 cm、血管侵犯、远处转移、手术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术后生存因素的相互关系,寻找更多更准确的能够影响预后的指标对预后生存的影响,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并经手术治疗的23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及生存曲线,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进行统计学检验。将经单因素分析对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带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计算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37.0个月,术后1、3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0%、61.0%、17.0%。接受根治性手术患者的术后中位生存期、3及5年累积生存率优于姑息性手术者:40.53个月比27.20个月、59.0%比29.0%、20.0%比0(P0.05)。对于总体生存期而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肝转移瘤切除术后首次复发时间、肝内转移灶数目、肝内转移灶最大直径、手术切缘、肝外不可切除转移灶及周围组织或器官侵犯、是否合并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变)、术前血清CEA水平、CA19-9水平、是否为同时性肝转移、原发灶TNM分期、肝转移瘤生长位置和肝转移瘤包膜是否完整这13项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姑息性手术方式、同时性肝转移、肝转移瘤生长位置广泛、肝转移瘤无完整包膜、肝内转移灶多发、肝内转移灶最大直径3 cm、存在肝外不可切除转移灶及周围组织或器官侵犯和未合并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变)这8项因素是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生存产生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治疗可以使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长期生存,姑息性手术方式、同时性肝转移、肝转移瘤生长位置广泛、肝转移瘤无完整包膜、肝内转移灶多发、肝内转移灶最大直径3 cm,存在肝外不可切除转移灶及周围组织或器官侵犯、未合并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变)等是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Ⅳ期直肠癌患者原发病灶切除的价值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外科治疗的118例Ⅳ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18例分为二组,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105例)和仅行造瘘术组(13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18例中105例行直肠原发病灶切除,同期行转移瘤切除16例;13例行造瘘术.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8.5%.其中同期行转移瘤切除者5年生存率31.2%,行辅助化疗者5年生存率20%.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与造瘘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13个月(X2=0.736,P=0.778).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中转移灶切除和转移灶未切除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个月、14个月(X2=5.382,P:0.020).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加术后全身化疗为主者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瘤最大径和全身化疗是影响直肠原发肿瘤切除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结论 对于Ⅳ期直肠癌能同时切除原发及转移病灶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FOLFOX-6方案全身化疗与传统以氟尿嘧啶为主的肝动脉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病人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病人的预后因素.方法 46名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病人随机分配到全身化疗组(实验组)和介入治疗组(对照组),对比观察近远期疗效、毒副作用和生活质量.将影响预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0个月和11.2个月(P<0.05);治疗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和10%;P=0.011);两组治疗期间的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毒副作用除骨髓抑制、腹痛外,其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病灶是否浸润浆膜、肝转移灶分布、肝转移病灶最大直径、肝转移灶数目、原发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治疗方式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后发现,肝转移灶最大直径、肝转移病灶数目、原发癌灶是否浸透浆膜层和治疗模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以草酸铂为主的FOLFOX-6方案比传统的以氟尿嘧啶为主的肝动脉灌注化疗有更好的治疗缓解率和远期疗效;肝转移灶最大直径>5 cm、肝转移灶多发和原发病灶浸透浆膜层提示病人预后不良,采取以草酸铂为主的全身化疗,预后更好.传统药物介人治疗需要改进,局部介入与全身治疗结合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癌同时伴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67例大肠癌伴肝转移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全肝多个转移灶病人行原发病灶切除加门静脉化疗泵植入术,余54例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本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0%(61/67)、71.6%(48/67)和40.3%(27/67)。生存时间最短为8个月,最长为57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0.2个月。结论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辅以局部及全身化疗,亦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肝转移癌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科1994~2004年共21例大肠癌并肝转移癌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16例同时性转移癌中12例行原发灶加肝转移灶同期切除。4例行分期切除。异时性转移癌5例行切除;其中肝转移癌局灶切除4例,左外叶切除7例,左半肝切除3例,右半肝切除2例;右肝前、后叶切除共5例。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5%、52.4%、28.6%。结论对大肠癌并肝转移癌,行原发病灶加肝转移灶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手术、化疗、介入及综合治疗对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接受不同方案治疗的生存率,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预后危险因素。结果: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5(3~65)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8.6%、45.2%和12.3%;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6(3~71)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0.4%、48.4%和9.8%;介入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4(3~66)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2.3%、39.7%和11.5%;综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9(3~84)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6%、55.9%和19.2%。4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88,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外转移、肝转移程度、肝转移灶直径、淋巴结转移、胃切除术、TACE、化疗与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肝外转移、肝转移程度、淋巴结转移、胃切除术、TACE及化疗(P0.05)。结论:综合治疗是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外科治疗胃癌肝转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胃癌肝转移的方法与疗效。方法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行外科治疗的胃癌肝转移患者25例,17例为同时性肝转移,8例为术后发现的异时性肝转移。其中单转移灶15例,多转移灶10例。行不规则肝切除16例,左外叶切除4例,左叶切除3例,右叶切除2例,术后行肝动脉灌注化疗9例,肝动脉化疗栓塞16例。结果1例同时性肝切除患者术后死于肺部感染、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余24例均获随访,中位时间25(7—60)个月。胃癌肝转移灶切除后1、3年生存率为68.5%和29.8%,原发癌浸润表浅、淋巴结转移少、单转移灶、异时性转移及转移灶有包膜是影响生存率的有利因素。结论同时及异时性胃癌肝转移可经外科手术切除肝转移灶,但应注意手术指征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手术治疗后T4卫星灶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3月经手术切除的42例T4卫星灶N0-2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评价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并与同期32例手术切除的T4局部器官侵犯N0-2M0的非小细胞肺癌进行生存比较.结果 T4卫星灶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并发症率为14.3%,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2%、57.1%和46.0%;T4局部器官侵犯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率为28.1%,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3%、31.5%和20.0%;两组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05).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进一步分组,两组中N0M0患者的生存率均高于同组的N1-2M0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原发灶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是否术后辅助化疗与T4卫星灶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是否接受术后化疗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原发灶直径3 cm、淋巴结转移以及未接受术后化疗的T4卫星灶非小细胞肺癌预后不佳,经手术完全切除的T4卫星灶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好于T4局部器官侵犯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肝转移肝切除治疗的疗效以及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胃癌肝转移行肝转移灶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均获得随访,胃癌肝转移外科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67%,3年生存率为21%,5年生存率为13%.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R0切除、转移灶大小为重要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灶大小、脉管瘤栓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严格适应证的胃癌肝转移手术切除可以改善预后.综合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胃类癌生物学行为及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类癌特有的生物学行为与肿瘤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1964年1月至2005年1月间收治的26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胃类癌病例资料,对其肿瘤大小、胃壁侵犯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术后辅助化疗和5年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8岁。其中18例(69.2%)肿瘤侵犯胃浆膜;12例(46.2%)有区域淋巴结转移;10例(38.5%)术后接受辅助化疗;14例(53.8%)在随访中出现肝转移。肿瘤大小与胃壁侵犯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发生及5年生存率无关(P>0.05)。生存分析提示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影响生存时间(P<0.05)。有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6.7%、16.7%和0,预后较差;化疗与否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类癌术后辅助化疗并无益处,其预后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