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68例小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小肝癌总的病灶检出率为94.2%(81/86),其中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9.5%(77/86)、70.9%(61/86)和68.6%(5...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检测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70例(84个病灶),根据病灶直径大小将患者分为两组,小肝癌组与微小肝癌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多排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法下病灶检出率、不同时段及序列下病灶检出率。结果两种检测方式下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组检出率最高为CT动脉期及序列LAVA,最低为CT平扫,微小肝癌组病灶检出率最高的序列为LAVA动脉期,检出率最低的为CT平扫及LAVA平衡期,其余序列及时段检测中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多排螺旋CT检测相比,磁共振在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中具有较高的病灶检出率,且不同序列的成像为诊断提供了有利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三期螺旋CT扫描对肝癌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三期螺旋CT检查肝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86例116个肝癌进行了三期螺旋CT扫描。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数,观察病灶增强方式。由两位CT室医师以双盲法观察诊断。结果:肝癌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7%(101/116)、73%(85/116)和71%(82/116)。17个病灶令显示在动脉期,4个病灶仅显示在门静脉期,8个病灶仅显示在延迟期。78%肝癌在动脉期呈高浓度,73%在门静脉期呈低浓度,71%在延迟期呈低密度。结论:动脉期显示的病灶数最多,然而,有些病灶仅显示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因此,为了最大限度显示病灶,三期螺旋CT扫描的采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5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表现,比较各期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诊断水平。方法:54例小肝癌分别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5~30S、门脉期60~70s、延迟期3~5min。结果:共发现6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89.2%、70.8%和78.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李继轩  刘静  叶薇 《临床医学》2006,26(3):40-41
目的 评价六层螺旋CT薄层增强3期扫描对小肝癌(SHCC)的检出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23例明确诊断为SHCC患者的图像。采用高质量扫描模式,扫描参数为:层厚5mm,螺距3。增强3期扫描分别为平扫、注射对比剂后25s动脉期扫描、45s门静脉扫描,3min延时扫描。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三代显90ml,注射流率为3ml/s。结果 23例SHCC在3期扫描上20例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低密度或等密度。3例CT表现不典型,各期均为低密度。结论 大多数的SHCC在3期扫描上呈典型表现。SHCC定性诊断主要靠增强的动态变化特点,延迟期检出率最高,薄层扫描能提高SHCC检出率,综合3期扫描的表现可提高对小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硬化背景下肝癌病灶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MRI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有肝硬化病史背景的30例肝癌患者,共48个病灶,对比分析在CT平扫、增强后的表现以及MRI不同序列、Cd-DTPA增强后的信号特点。结果:48个病灶CT平扫时为低、等、高密度。T1加权像呈现为高、低、等信号,而T2加权、DWI像呈现为高信号为主。三期增强后大部分病灶呈现"快进快出"改变,即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而门脉期、延迟期呈现为低密度(信号)。结论:肝脏多排螺旋CT增强与MRI增强扫描对肝硬化背景下肝癌诊断都有各自的特征,结合CT及MRI增强扫描均对提高病灶提高病灶检出准确率上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期螺旋CT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5例SHCC患者进行三期多层螺旋CT扫描,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数,分析SHCC的CT三期扫描特征和检出率.[结果]SHCC在三期扫描中影像表现不同;45例SHCC患者检出病灶51个,在肝动脉期(AP)、门静脉期(PP)和延迟期(DP)的检出率分别为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癌变的CT、MRI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肝硬化癌变的诊断及介入诊疗水平。方法:对10例12个经病理证实的癌变灶的影像学病灶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接受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检出7个病灶,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出12个病灶;螺旋CT三期扫描显示,动脉早期7个病灶均出现中等度增强;MRI平扫在T1WI像上,12个病灶中,4个病灶略呈高信号,8个病灶呈略低信号,在T2WI像上9个病灶呈高信号影,增强动态扫描,动脉期9个病灶呈中度强化,3个病灶呈现小结节样强化;并对7例甲胎蛋白(AFP)升高的患者实施了介入治疗。结论:对于肝硬化癌变病灶的检出,MRI优于螺旋CT,MRI应作为肝硬化癌变检出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对影像学高度提示的肝硬化癌变病灶及早实施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344-334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在肝微小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经病理诊断为肝微小细胞癌的30例患者,他们均行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测对肝脏病变密度及边缘的表现,不同检查对小肝癌检出率的对比,以及对比不同时相的肿瘤和肝脏密度差值变化情况。结果肝微小细胞癌在CT平扫时80.00%为类圆形低密度影、20.00%为等密度影,56.67%增强后病灶内密度均匀、43.33%增强后病灶内密度不均匀,66.67%增强后病灶的边界清楚、33.33%增强后病灶的边界模糊;肿瘤和肝脏密度差值在平扫期最小、其次为动脉期、门脉期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时微小肝癌检出率63.33%、动脉期对微小肝癌检出率93.33%、门脉期微小肝癌检出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微小肝癌检出率较CT平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检出肝微小细胞癌概率极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螺旋CT行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动态扫描,比较二期病灶的检出率再进行分析。方法对32例小肝癌患者分别行螺旋CT双期态扫描后,统计各期病灶检出率,观察病灶强化方式。结果32例共检查出病灶38个,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双期合计的检出敏感率分别为86.8%、78.9%、92.1%。结论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充分反映了小肝癌的血供特点,明显提高了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场强核磁共振(MRI)和CT与小肝癌疾病检出率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我院住院的120例小肝癌患者,其中微小肝癌患者69例,小肝癌患者51例,分析CT各期以及MRI各序列对小肝癌患者的检出情况、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CT以及MRI诊断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CT平扫、CT动脉期对小肝癌以及微小肝癌的检出情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对于小肝癌以及微小肝癌MRI扫描,延迟期之间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者CT和MRI诊断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通过对不同病理情况的诊断分析,不同BCLC分期、组织分化、肝被膜侵犯、微血管侵犯患者的CT以及MRI的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对小肝癌患者的诊断中,CT诊断具有较好的三维重建能力,对于患者的病变更加直观和具体;而MRI则可根据患者较为复杂的病理情况作出鉴别诊断,在对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的评估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理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对53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所有小肝癌患者均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检查。结果:通过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共诊断出其中43例伴有肝硬化,检出小肝癌病灶70个;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患者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三期扫描诊断率分别为97.1%(68/70)、82.9%(58/70)、87.1%(61/70)。对比手术病理诊断,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与之对比,三期综合检出率增高至100%。临床中,运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其小肝癌的三期扫描表现以及特点为,在动脉期呈现为高密度灶,在门脉期则为低密度灶,延迟期呈低密度,分别占91.4%(64/70)、74.3%(52/70)、87.1%(61/70)。结论:在临床小肝癌诊断中,运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还可以清晰反映小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小肝癌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在小肝癌早期诊断、治疗以及病情监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双动脉期与门脉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多层面CT(multi-slicesCT,MS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各期强化特征,评价三期增强扫描对癌灶的检出率。方法101例原发性肝癌治疗前行MSCT的平扫,以3ml/s肘静脉注射100ml对比剂后,行动脉早期20~22s,动脉晚期34~37s,门静脉期60s扫描。测病灶平扫及各增强期CT值,观察病灶的强化情况及检出情况,以增强各期检出的肿瘤为癌灶总数。结果三期增强扫描一共显示445个病灶,<3cm癌灶199个,动脉早期检出108(54.27%),动脉晚期检出162(81.40%),门静脉期检出131(65.83%);>3cm的癌灶246个,动脉早期检出228(92.68%),动脉晚期检出236(95.93%),门静脉期检出224(91.06%)。49个仅在三期增强扫描的一期显示,动脉早期5个,动脉晚期21个,门静脉期23个。结论动脉晚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静脉期与动脉早期。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可提高肝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观察扫描结果。结果: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巨块型、结节型、巨块结节型、弥漫型四种肝癌类型诊断准确率以及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病灶显示率分别为100.00%、92.31%、91.67%、100.00%、96.15%、92.31%、85.90%;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低密度影检出率、高密度影检出率分别呈上升趋势、下降趋势,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根据肿瘤各期的影像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5.
对52例肝癌患者首先给予全肝CT平扫,随后分别给予病灶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肝癌的各期影像学特征。结果巨块型26例,结节型17例,弥漫型9例;在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的显示率分别为90.38%、96.15%、92.31%、98.08%;多层CT三期扫描能清晰地观察到肿瘤各期的征象及伴发征象,可帮助肝癌的定性及定量诊断,并动脉期扫描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伴肝硬化的小肝癌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伴肝硬化的小肝癌的价值。方法:14例伴肝硬化的小肝癌患手术及病理发现小肝癌病灶21个(直径≤3cm),回顾性分析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结果,比较小肝癌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内强化类型,检出率及诊断正确率,结果:动脉期检出率为85.7%(18/21),门脉期有71.4%(15/21),66.7%小肝癌动脉期为均一高密度,门脉期定性正确率为52.4%,联合动脉期和静脉期后,其检出率和定性正确率分别增加至90.5%和80.9%。结论:动脉期扫描明显增加小肝癌的检出,两期结合能提高检出率及定性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双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螺旋CT行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双期扫描分析小肝癌的诊断特征。方法 18例小肝癌患行双期扫描,观察各期的表现,进行分类。结果 18例小肝癌中双期表现并不相同。可分为5类。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充分反映了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并能根据其特有表现与血管瘤、转移性肝癌等相鉴别。对小肝癌的检出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结节型肝细胞癌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其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材料与方法:24型结节型肝细胞癌行螺旋CT检查,先平扫,再以3ml/秒团注对比剂150ml,分别作动脉期(注射后25秒)和门脉期(注射后60-70秒)、延迟期扫描(注射对比剂后4-6min)。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率。结果:这24例共发现肿瘤病灶45个,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扫描的病灶率分别是23.5%、84.3%、66.7%、72.5%。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示结节型肝细胞癌的强化特点,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诊断中MRI、CT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不同影像学诊断中特点表现类型。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灌云县人民医院复诊的肝硬化患者中经腹部超声检出疑似小肝癌病灶者共75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临床研究。患者临床病理检查前均依次接受CT、MRI诊断,影像学诊断结束后按需开展手术病理或穿刺病理检查。以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肝硬化良性结节组、肝硬化伴小肝癌组,比较两组CT、MRI成像参数及影像学特征差异;分析CT、MRI对肝硬化伴小肝癌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经CT诊断HPI、HAF、HPF及MRI诊断中峰值时间短于肝硬化良性结节患者,信号增强比率低于肝硬化良性结节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经CT诊断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高密度影检出率及MRI诊断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高信号影检出率显著高于肝硬化良性结节患者(P <0.01)。MRI诊断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T、MRI影像学技术均可实现对...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3):2099-2100
目的对比多排螺旋CT与MRI在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收治的112例疑似小肝癌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均行螺旋CT和MRI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CT与MR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及诊断微小肝癌、小肝癌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12例疑似病例中确诊为肝癌81例(72.32%),其中微小肝癌31例(38.27%),小肝癌50例(61.73%);MR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97.53%、90.32%、和95.54%)均高于CT诊断(86.42%、67.74%和81.25%);MRI诊断微小肝癌、小肝癌的符合率(96.77%,98.00%)均高于CT诊断(74.19%,74.00%)。结论 MRI在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较高,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CT诊断,可作为临床首选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