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降低辐射剂量在冠状动脉成像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进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仅根据体重指数的不同手动调节管电流,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测当中的辐射剂量以及图像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不同体重指数的三组患者之间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有效剂量(ED)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减少对患者的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应用低管电压结合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固定噪声指数(SD)进行门静脉成像,评价其对图像质量影响及降低辐射剂量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119例腹部CT检查者随机分A、B两组。采用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分别采用100KV(A组)、120KV (B组)行腹部CT检查,2组预设SD均为7.5,记录2组患者门静脉期毫安秒(mAs)、扫描时间(s)、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测量肝脏、脾脏、门静脉CT值,由两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评估。结果:2组图像客观评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均≥3分,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图像密度评分A组5分56例,4分3例,B组5分46例,4分10例,3分4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扫描时间、CTDIvol、D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KV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固定SD值时所获门静脉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同时辐射剂量无增加。  相似文献   

3.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颈部64层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在颈部CT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控制中的价值。方法将90例接受颈部CT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成3组:固定管电流组,ATCM1组(噪声指数NI=8)和ATCM2组(NI=10),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诊断质量,并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mA及客观噪声水平。结果图像质量:上颈部ATCM组噪声高于固定组(P<0.05),但所有检查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辐射剂量:与固定管电流技术(13.4mGy)相比,管电流调制技术组CTDIvol明显降低[(9.39±2.30)mGy,(8.71±2.59)mGy,P值均<0.05]。结论与固定管电流技术相比,ATCM技术能显著降低颈部CT的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儿行低剂量CT扫描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脑外伤患儿48例,因病情需要均行2次CT扫描,首次CT扫描采用常规剂量,管电流200mAs;二次CT扫描采用低剂量,管电流300mAs。记录CT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与辐射剂量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48例常规剂量CT扫描图像质量评分[(3.48±0.56)分]与低剂量CT扫描[(3.35±0.2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CT扫描噪声[(2.29±0.52)dB]高于常规剂量[(1.74±0.34)dB](P0.05),噪声比(10.74±0.87)、信噪比(3.24±0.56)及有效管电流[(215±23)mAs]、容积CT剂量指数[(31.89±15.21)mGy]、剂量长度乘积[(634.20±26.91)mGy·cm]均低于常规剂量扫描[14.35±2.14、4.78±1.34、(325±18)mAs、(48.00±17.36)mGy、(956.66±41.98)mGy·cm](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CT扫描比较,脑外伤患儿行低剂量CT扫描辐射剂量降低,且图像质量可达到识别要求,但噪声较高,信噪比、噪声比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中应用低剂量扫描的特点以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将在本院接受的300例行螺旋CT颈动脉检查的受检者随机分成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观察并比较两组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组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4.66%,明显要高于常规剂量组84.00%的优良率(P0.05);低剂量组辐射剂量明显要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螺旋CT头颈动脉检查中,低剂量能够获得更高的图像优良率,且辐射剂量更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结合增强扫描对结直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4例受检者进行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及增强扫描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结肠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计算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诊断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分别记录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 vol)。结果:104例受检者中,阳性病变者91例,阴性13例。其中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出阳性者89例(89/91,97.8%),低剂量CT的CT辐射指数较常规CT平均降低60.59%。与常规剂量CT相比,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对肠壁浸润程度、病变定性及腹膜后淋巴结的显示均稍差,而增强扫描有助于弥补这些不足。结论: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查可以有效地发现结直肠病变,且较常规CT的X线辐射剂量低;增强扫描适用于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结合增强扫描对结直肠疾病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青少年鼻窦检查的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鼻窦青少年患者120例,给予不同剂量m As进行CT扫描,分析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评价每位患者的检测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组中,管电流为50m A时,辐射剂量比对照组减少了48.1%,管电流为30m A时,辐射剂量比对照组减少了63.2%。常规剂量组80m A的管电流时图像的评分为4.4231,可以作为临床的诊断图像。低剂量组管电流为50m A时,图像评分为3.8123,也可以作为临床的诊断图像。管电流为30m A时,图像评分低于3分,不宜作为临床诊断图像使用。结论:低剂量相比常规剂量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但是过低的剂量也可以降低图像的清晰度,故需视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管电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联合应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和低对比剂浓度行肺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将90例疑似肺栓塞行肺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分成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各45例。常规剂量组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250 m As,对比剂浓度370 mg I/ml;低剂量组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 V,管电流200 m As,对比剂浓度300 mg I/ml。由2名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以统一标准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客观评价。结果两组图像质量主、客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有效剂量ED分别为(8. 45±0. 32) m Sv、(3. 30±0. 16) m Sv,对比剂碘含量分别为11. 1 g、9. 0 g,低剂量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碘含量均较常规剂量组低(P 0. 05)。结论 64排螺旋CT联合应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和低对比剂浓度在肺动脉成像中是可行的,在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可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碘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并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宝石CT(GE Discovery CT HD750)进行胸部扫描,探讨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行宝石CT胸部平扫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其中A组为对照组,B、C组为实验组),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噪声指数(NI)分别预设为12Hu,18Hu,24Hu.采用FBP算法和不同权重的ASIR算法(10%~90%)进行图像重建.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三组患者接受X线辐射的剂量参数,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并对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A、B、C三组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三组有效剂量(ED)分别为(4.32±1.50)mSv,(1.92±0.68)mSv和(1.07±0.38)mSv.B组ED比A组降低55.56%(P<0.01);C组比B组降低44.27%(P<0.05),比A组降低75.23%(P<0.01).结论使用ASIR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进行胸部CT扫描,可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副鼻窦16排CT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探索最佳的优化扫描方案。方法:将63例临床疑诊副鼻窦炎行CT检查的儿童随机分为A-C3组,A组(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k V、管电流100m A,B组(低剂量组)管电压100k V、管电流100m A,C组(超低剂量组)管电压100k V、管电流50m A。比较3组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结果:A-C组的图像质量主观噪声评分为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S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SD值低于A组与B组(P0.05)。A-C组的CTDlw、DLP和ED逐渐减低P0.05),C组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A组与B组(P0.05)。结论:儿童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行,管电压100k V、管电流50m A的扫描方案能显著降低受检儿童的辐射剂量,可推荐作为儿童副鼻窦CT检查首选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低剂量CT技术诊断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2018年8月进行CT检查的泌尿系结石患者共72例,其中采取常规剂量(240mA)扫描的36例为常规剂量组,采取低剂量(80mA)扫描的36例为低剂量组,以临床确诊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组泌尿系结石诊断的准确率,并对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进行评估。结果: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诊断泌尿系结石的准确率分别为94.4%和91.7%,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剂量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低剂量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低于常规剂量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扫描的辐射剂量低,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与常规剂量扫描无明显差异,用于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诊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胸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结节良恶性中的鉴别诊断价值及CT指标差异。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平邑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肺结节患者300例,均予以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根据不同剂量CT扫描方式分为常规剂量组(管电流120 mA)和低剂量组(管电流30 mA),各1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病灶影像学特征以及对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低剂量组患者辐射剂量相关CT剂量指数(CTDIw)、CT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有效辐射剂量(ED)等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者所检出的病灶影像学特征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病理检查,常规剂量组43例为恶性,低剂量组46例为恶性。低剂量组患者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7%、80.43%、86.54%、72.55%、90.91%,均低于常规剂量组的90.00%、90.70%、89.72%、78.00%、96.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多排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CTU)对尿路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CTU检查的尿路病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60 mA管电流组(Ⅰ组)、120mA管电流组(Ⅱ组)和80mA管电流组(Ⅲ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对应的管电流CTU检查。对比分析3组患者尿路病变的诊断效能及3组患者CTU成像效果评分、碘对比剂用量及辐射有效剂量。结果:Ⅲ组患者碘对比剂用量、辐射有效剂量较Ⅰ组、Ⅱ组低,且Ⅱ组较Ⅰ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TU成像效果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80mA管电流)CTU对尿路病变的诊断效能等同于高剂量CTU,且碘对比剂用量、辐射有效剂量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迭代重建技术在CT上腹部低剂量扫描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该院收治的上腹部CT扫描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在120kV、250mAs下进行常规剂量腹部扫描,获得的图像采用滤波反射影进行重建;观察组在管电压120kV、管电流于250~70mAs每次间隔60mAs减低扫描条件下行上腹部低剂量扫描,获得的图像采用迭代技术进行重建,分析迭代重建技术在CT腹部低剂量扫描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1分、2分及3分患者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4分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获得图像中噪声、竖脊肌噪声及腹壁脂肪噪声值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迭代重建技术处理后CT剂量指数、CT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辐射剂量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腹部CT扫描患者采用迭代技术重建效果理想,能降低图像噪声及辐射剂量,且辐射剂量降低35%仍能获得与常规剂量相对的图像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头颅CT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100例行头颅CT检查的新生儿,随机分成CT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两组,各50例.低剂量组管电流90mAs,常规剂量组管电流260mAs,电压均120kV,其余扫描参数亦相同(准直1.5mm,层厚6mm,重建间隔6mm,床速11.7mm/r,扫描时间0.75s).比较两组扫描剂量产生的总mAs、CT权重剂量指数(weighted CT dose index,CTDIw)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由3名医师盲法评价图像,按正常图像、有少许伪影、有严重伪影三等级作图像质量评定.结果 CTDIw低剂量组17.28mGy、常规剂量组49.85mGy,DLP低剂量组245mGy.Cm、常规剂量组711mGy.Cm,低剂量组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1).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要所占比例低剂量组98.6%,常规剂量组9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头颅CT低剂量(90mAs)扫描的辐射剂量为常规剂量(260mAs)扫描的35%,而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低剂量扫描适用于新生儿头颅CT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低剂量技术CT在儿童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患副鼻窦疾病儿童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低剂量1组,低剂量2组),分别行常规剂量(管电压100KV,管电流100 m A)及低剂量(管电压100 KV、管电流45 m A及管电压100 KV、管电流25 m A)扫描;记录并比较每位受检者CT剂量指数(CTDIw),并由2名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对各组扫面图像进行质量评判。结果低剂量1组、低剂量2组辐射剂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下降幅度分别为59.23%及72.42%;低剂量1组图像质量较对照组下降不明显,所有图像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低剂量2组图像质量下降明显,有3例图像不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适当降低儿童副鼻窦扫描参数,既能得到良好质量的图像,又能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临床怀疑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99例随机分为3组.其他扫描条件不变,各组分别采用200 mA、80 mA、40 mA管电流进行扫描.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两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80 mA组的图像质量与常规管电流组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80 mA组的CTDIvol仅为常规管电流组的40 %,DLP明显下降(P<0.05).40 mA组的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与常规管电流组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低剂量CT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人民医院2014-06—2015-06行胸部CT检查的2 528例受检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1 264例)和常规剂量组(1 264例),对比两组的病变检出率、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组共检出胸部、胸膜病变125例,占9.9%,心血管病变456例,占36.1%,胸主动脉钙化235例,占18.6%;常规剂量组共检出胸部、胸膜病变131例,占10.4%,心血管病变459例,占36.3%,胸主动脉钙化240例,占1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像质量方面,两组图片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剂量组CTDIvol、DLP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低剂量CT扫描既能满足诊断要求,又可减少辐射照射剂量,在胸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IDR3D)对胸部低剂量CT扫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106例在该院门诊部行胸部CT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低剂量胸部CT检查,n=46)和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AIDR3D进行检查,n=60),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噪声、伪影、细小结构显示、胸部病变显示评分)、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试验组噪声、伪影、细小结构显示、胸部病变显示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TDIvol、DLP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AIDR3D应用于胸部低剂量CT扫描中不仅可提高图像质量且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胸部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剂量CT肺动脉成像中运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CTPA)结合i Dose4迭代重建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呼吸内科疑似肺动脉栓塞行CTPA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40例,分别运用不同方法得到A、B、C、D4组图像。统计患者所受照射剂量,比较四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分。结果观察组有效剂量为(1.1±0.5)m Sv,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有效剂量分别为(1.6±0.7)m Sv和(0.7±1.2)m 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三组图像主观评分均在3分以上、可诊断率均为100.0%。四组图像SNR、CNR和噪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剂量CT检查中,应用CTPA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辐射剂量,同时结合i Dose4迭代重建算法,能够保证获得图像的质量,值得临床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