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SC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6例SCD患者脊髓MRI均显示颈胸段脊髓长节段异常信号,病变主要位于后索(20例)或同时累及后索和侧索(3例),2例单纯累及侧索,1例同时累及后索、侧索及前索。横轴位T2WI显示颈髓与胸髓异常信号形态各具特点,病变位于颈髓后索表现为"倒V字征"或"点状征";位于胸髓后索表现为"双目望远镜征"或"圆点征";位于颈髓或胸髓侧索均表现为双侧对称点状高信号。结论:SCD脊髓MRI提示脊髓后索和侧索选择性受累,可同时累及前索或单独累及侧索。病变在颈髓和胸髓上的特异性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磁共振(MRI)应用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2例临床证实的SC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行MRI检查,观察诊断阳性率、病灶分布情况及征象分析。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经临床证实,采取MRI诊断阳性率为81. 25%; MRI检出病灶分布:胸髓9例,颈髓16例,颈胸段同时受累1例;脊髓后索17例,侧索与后索同时受累9例。MRI征象分析:病灶呈现T1稍长、T2长信号,在横轴位其病变表现出侧索与后索双侧异常对称信号,且内信号较为均匀;在矢状位主要处于脊髓背侧,表现出条带样的信号影,23例边界欠清晰,3例边界较清晰; 10例行增强扫描,5例脊髓内出现斑点样、小片样轻度强化的信号,且边界较模糊; 5例无明显强化。结论:SCD患者采取MRI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且征象表现具一定特征性,可依据影像学表现鉴别病灶分布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确诊的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均行MR检查(矢状位T1WI、矢状位T2WI及轴位T2WI),其中4例于治疗后复查MRI。结果:所有患者颈髓和/或胸髓内均可见对称性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病变分别位于侧索(3例)、后索(7例)、侧索及后索(5例),脊髓无明显肿胀;4例治疗后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结论:MRI对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和随访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MRI检查的异常发生率、病灶特点,探讨脊髓MRI检查在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93-01/2003-12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例临床明确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使用GE1.5TMRI扫描机进行脊髓检查,扫描包括脊髓矢状位T1,T2加权,轴位T2加权。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的全文数据库1994/2003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相关的文献,检出MRI资料明确的23篇文献146例患者进行总结。结果:①3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脊髓MRI的特点:病例1中下胸髓后索区对称性长T2高信号;病例2C2~6水平后索区对称性等T1、长T2高信号;病例3C2,4~5水平后索区散在点片状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②检索的23篇文献中共85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脊髓MRI异常,其中胸髓受累57例(67%),颈髓受累18例(21%),颈胸髓同时受累10例(12%)。③23篇文献中的21篇文献描述了脊髓MRI异常率,总结后发现在14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中76例脊髓异常信号,脊髓异常的发生率为52%。76例脊髓MRI异常患者中有58例描述了后、侧索受累情况,其中46例单独后索受累(79%),12例后、侧索同时受累(21%),无单独侧索受累病例。④病灶在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稍长信号,T2加权像为长信号,多为对称长条形,可出现增强效应,维生素B12治疗后T2加权像上高信号病灶缩小,甚至消失。结论: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胸髓的后索常见对称性长条形MRI异常信号,MRI检查有助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MRI检查的异常发生率、病灶特点,探讨脊髓MRI检查在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93—01/2003—12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例临床明确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使用GE1.5T MRI扫描机进行脊髓检查,扫描包括脊髓矢状位T1,T2加权,轴位T2加权。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的全文数据库1994/2003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相关的文献,检出MRI资料明确的23篇文献146例患者进行总结。结果:①3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脊髓MRI的特点:病例1中下胸髓后索区对称性长T2高信号;病例2C2-6水平后索区对称性等T1、长T2高信号;病例3C2,4-5水平后索区散在点片状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②检索的23篇文献中共85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脊髓MRI异常,其中胸髓受累57例(67%),颈髓受累18例(21%),颈胸髓同时受累10例(12%)。③23篇文献中的21篇文献描述了脊髓MRI异常率,总结后发现在14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中76例脊髓异常信号,脊髓异常的发生率为52%。76例脊髓MRI异常患者中有58例描述了后、侧索受累情况,其中46例单独后索受累(79%),12例后、侧索同时受累(21%),无单独侧索受累病例。④病灶在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稍长信号,T2加权像为长信号,多为对称长条形,可出现增强效应,维生素B12治疗后T2加权像上高信号病灶缩小,甚至消失。结论: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胸髓的后索常见对称性长条形MRI异常信号,MRI检查有助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6例MRI与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SCD)的MRI与临床表现,进而评价MRI对SC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例临床确诊SCD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脊柱检查,4例治疗后复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T2 WI颈胸髓侧索、后索条状高信号,Gd-DTPA增强后无或不均匀斑点状异常强化,3例经维生素B12治疗后3~6个月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缓解与T2 WI高信号病灶的消退呈现正相关表现,结合临床上较典型症状合并贫血、血清维生素B12含量低于100 ng/L综合分析。结论 MRI是目前诊断SCD的惟一影像学方法 ,并在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简称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是一类因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1]。该病典型的脊髓MRI表现为不同范围的后索、侧索等T1、长T2异常信号,以胸髓多发,而及时补充维生素B12后该异常信号则减轻或消失[2]。此外,文献报道少部分SCD也可有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3]。该病变的出现与维生素B12的缺乏关系如何,目前报道少见。本文报道表现为智能减  相似文献   

8.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9例位于脊髓腹侧的髓外硬膜下间隙,其中颈段椎管10例,颈胸段4例,胸段5例;胸段脊髓内1例。所有病变平扫表现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信号均匀。15例呈“脊髓嵌入征”。所有病变未见强化。4例合并其他脊椎畸形。结论根据病灶典型的形态及信号特点及好发部位,MRI能在术前正确地诊断肠源性囊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亚急性联合变性颈髓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临床确诊亚急性联合变性累及颈髓的患者5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并复习相关临床及文献资料。结果:5例患者MRI均显示颈髓不同程度范围的后?蛐和侧索长T2信号,其颈髓正中矢状位T2加权图像均呈连续束带状异常信号;4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其中2例可见条片状强化。结论:亚急性联合变性的颈髓矢状位束带状改变有比较典型的特点,MRI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莫茵  田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0):1530-1530
患者女,73岁.因头颈胸背部疼痛十余天收住神经内科.头颅MRI平扫见后颅凹双侧小脑半球硬膜下、天幕多处丘状隆起病灶,呈短T1长T2信号,小脑未见明显受压(图1).颈椎、胸椎、腰椎MRI平扫见颈胸腰段髓外硬膜下广泛环状或节段丘状病灶(图2),病灶在颈段厚度约4 mm,胸段厚度约8 mm,腰段厚度约9 mm,主要分布在脊髓腹侧及背侧,脊髓有受压表现,信号表现同颅内病灶.MRI首诊考虑为脑脊膜广泛增厚,炎症与脑脊膜癌均有可能.经输血小板悬液治疗,14天后复查MRI见病灶明显缩小,且T1WI上病灶信号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血液和影像学改变。方法:通过2a来5例SCD患者临床观察,对其周围血象、骨髓象、头部MRI及胃镜检查进行分析。结果:SCD患者首发症状多为末梢型周围神经病,脊髓表现主要在后索与侧索的变性。好发部位为胸髓、脑和脊髓MRI呈白质脱髓鞘改变。结论:了解SCD的病因,临床特征及MRI表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坚  谢汝萍  肖卫忠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2):1075-1077
目的探讨急性脱髓鞘性脊髓病的临床特点及其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急性脱髓鞘性脊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脱髓鞘性脊髓病多为亚急性发病,首发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感觉平面逐渐上升,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继出现与加重,瘫痪存在不对称性;MRI检查呈等T1、长T1、长T2信号,病灶累及颈胸髓;无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病灶,病程单时相;脑脊液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结论急性脱髓鞘性脊髓病可作为脱髓鞘疾病中的一类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在12例中,病灶位于颈髓7例,胸髓3例,颈胸段、胸腰段水平各1例。其中3例为多发灶,1例合并脑内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受侵脊髓局限性增粗,与正常脊髓信号相比,T1WI呈等低信号结节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片状高信号(因出血);T2WI为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结节显著强化,边界清晰。在T2WI或增强扫描上,见特征性瘤内或瘤周迂曲的畸形血管流空信号9例,肿瘤上下继发性脊髓空洞或囊肿10例。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手段,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脊髓型多发性硬化行脊髓和/或头颅MR检查,对其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分布上以颈髓受累最多,占40%,颈胸髓同时受累占30%,胸髓受累占25%,全部脊髓受累最少,为5%.病灶形态,以条带状最多见,为40%,斑片状或云雾状为25%.矢状面T2WI均表现高或稍高信号,T1WI 90%为等信号,T2WI轴位病变,以类圆形高信号和点片状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发现病灶,明确病灶位置,是目前诊断脊髓多发性硬化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在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的资料。结果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病变多累及颈胸段脊髓的后索、侧索,并可不同程度累及脑白质、视神经和周围神经,表现为弥散而不均匀的白质变性,在MRI T1WI序列病变信号变化不明显,与正常脊髓相似,T2WI序列上呈条状或斑片状的高信号,边界欠清晰;Gd-DTPA增强扫描检查病变强化不明显。结论MRI因其多方位,多序列成像等优点,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ISCM)MRI表现及其同髓内常见肿瘤的鉴别要点,提高对脊髓内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临床及病理证实的ISCM病例的临床与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经临床确诊[平均发病年龄(46.4±2.8)岁],6例为多发病灶:颈、胸髓、圆锥、马尾均可多节段发生;5例为单发病灶:3例位于圆锥,1例位于颈髓,1例位于颈髓、延髓交界部。MR平扫T1WI多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多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明显强化,可表现为斑片状、环形、斑点状及结节状强化,伴随征象包括脊髓增粗、周围水肿、脊髓空洞等。结论MRI能较好地显示ISCM的内部结构及信号特点、明确肿瘤的范围及进展情况,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缺乏明确特征表现,确诊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黄剑  肖春蓉  李志国  章兴铭  詹茜 《临床荟萃》2011,26(17):1529-1530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是体内维生素B12含量不足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缓慢进展的退行性变。本病好发于颈髓和胸髓。SCD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我院1999~2009年收治的14例SCD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5年收治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索、椎体束及周围神经病变;12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下,13例行脊髓MRI检查,8例脊髓后索呈等T1长T2长冬状信号。16例病人均作神经电生理检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13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7例,12例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或消失。结论维生素B12缺乏及吸收不良、运钴胺蛋白缺乏是SCD的主要病因;以脊髓后索、侧索、椎体束及周围神经损害为主要特征,测血清B12水平、脊髓MRI、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点,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34例SC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鞘内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鞘内组还予鞘内注射药物,对其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32.4%(11/34)的SCD患者有贫血,58.8%(20/34)的患者MCV、MCH、RDW-SD均升高,67.6%(23/34)的患者血清Vit B12水平降低,34.4%(11/32)颈髓后部斑片状或长条状异常信号,25.0%(7/28)胸髓后部有异常信号,肌电图阳性率85.7%(24/28),体感诱发电位阳性率87.0%(20/23)。治疗后2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鞘内组较常规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Vit B12水平可以作为诊断SCD的有力证据,MCV、MCH及RDW可以作为SCD诊断的参考指标。脊髓MRI阳性率较低;肌电图及SEP等检查可协助诊断。静脉补充VitB_(12)是治疗SCD的有效手段,且静脉给药联合鞘内注射治疗SCD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常见脊髓非肿瘤性病变的MRI诊断特征与要点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脊髓非肿瘤性病变患者31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1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与MRI检查资料分析,对MRI检查资料中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对照组患者MRI信号表现均相对正常,研究组31例患者MRI信号均存在T1WI信号等或稍低、T2WI信号较高,其中6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病变累及椎体节段均大于5个,患者脊髓表现出均匀性肿胀;17例脊髓多发性硬化患者病变累及椎体节段均小于2个,病变在横截面积的50%以下;4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病变累及椎体节段均大于3个,受累及椎体节段大多呈现灰质、部分呈白质;1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病变位置一般在其脊髓后部,轴位T2显示其病变于后索或侧索分布,具有一定对称性;3例脊髓梗死患者病变累及椎体节段为一至数个,具体病变累及部位局限于患者脊髓钱2/3区域,具有"猫头鹰眼征",相关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临床方面常见的几种脊髓非肿瘤性病变,其MRI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可将患者MRI检验结果中显示的累及范围、病变形态以及相关临床资料结合起来,对脊髓非肿瘤性病变的早期诊断准确率进行提升,避免延误患者病情与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