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硬膜囊与椎管的面积之比CT影像学改变指标与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方法:收集2015年04月-2016年12月300例确诊为腰椎管狭窄患者,CT测量指标两组患者均在L4/5及L5/S1两个椎问隙平面的CT图像上进行测量,具体测量指标包括:椎管矢状径,椎管、硬膜囊面积、椎管内切圆面积和硬膜外间隙。并综合所有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同时对将观察组的患者测量结果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明确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比值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出其单侧的90%可信区间,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应用该标准对纳入研究的30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CT片的回顾分析,评价测量结果与该标准的符合率。结果:L4-L5和L5/S1椎体的矢状径、椎管的面积、硬膜囊的横截面积与椎管狭窄的诊断符合率为72.72%、81.06%、75.00%、70.74%、83.67%、78.23%。该项指标与JOA评分相关性较强,90%的可信区间为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L4/L50.87,L5/S10.84;回顾测量结果显示300例患者经入院CT测量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之比,确诊符合率达96%(288/300)。结论: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的CT值与JOA评分较高的相关性,其单侧的90%可信区间可以为腰椎管狭窄症的CT测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螺旋C T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出我院接受并治疗的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病例,纳入的时间段最开始由2017年8月直到2019年11月,对所有患者都借助螺旋C T进行检查,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在检查结束后,明确诊断是椎间盘部分脱出、硬膜囊受损、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椎间孔狭窄患者依次是7例、5例、4例、3例、3例,诊断的总准确率95.65%(22/23),对比手术病理诊断得到的结果100.00%(23/23),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借助螺旋CT进行检查,能够更为清楚地显示出神经根受压、椎管狭窄有关的情况,给临床中的各项治疗给予更多的参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3月于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螺旋C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检出例数和确诊率。结果:在检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方面,螺旋CT检查出5例L2-L3,7例L3-L4,30例L4-L5,36例L5-S1,合计检出78例,检出率为97.50%,漏检1例L4-L5和1例L5-S1,检出率与手术诊断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螺旋CT检出情况,其检出的韧带肥厚、椎间孔狭窄和硬膜囊受损例数和手术诊断例数一致,确诊率均为100.00%,侧隐窝狭窄和椎间盘部分脱出与手术诊断均相差1例,其确诊率分别为87.5%和97.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本次试验对过往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对比和总结,得出螺旋CT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方面,其确诊率高达97.50%,该检查方式可清晰地反映腰椎组织形态变化,利于临床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CT图像面积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70例腰椎管狭窄症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腰椎正常健康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CT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椎间隙(L4/5、L5/S1)椎管矢状径(APDC)、椎管内切圆面积(ICA)、椎管面积(CAC)、硬膜囊面积(CAD)及硬膜外间隙(LAC),分析相关测量指标与腰椎功能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各节段APDC、ICA、CAC、CAD及LAC等测量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CAC(r=0.259,P0.05)、CAD(r=0.247,P0.05)与腰椎功能呈正相关。结论 CT图像面积测量可作为腰椎管狭窄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CT图像面积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6月我院收治的1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腰椎管狭窄组,同期选取100例腰椎正常者作为正常组,采用计算机Matlab自动测量程序自动分割和测量两组的腰椎椎间隙(L_4/L_5/、L_5/S_1)CT图像,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APDC、CAD、LAC、CAC及CAD/CAC,以腰椎正常者各指标95%下限值作为腰椎狭窄的判断依据,分析CT图像面积测量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腰椎管狭窄组的L_4/L_5及L_5/S_1节段的APDC、CAC、CAD及LAC等指标均低于正常组,而CAD/CAC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DC、CAC、CAD及LAC在腰椎狭窄诊断上均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其中APDC为L_4/L_5(78.22%)、L_5/S_1(77.33%),CAC为L_4/L_5(85.15%)、L_5/S_1(85.33%),CAD为L_4/L_5(82.18%)、L_5/S_1(78.67%),LAC为L_4/L_5(98.02%)、L5/S1(96.00%)。结论:腰椎CT图像面积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且快速、精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图像面积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A组,同期选取7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B组,进行L4/5、L5/S1椎间隙CT扫描,测量椎管矢状径(APDC),椎管面积(CAC)、硬膜囊面积(ICA)、椎管内切圆面积(CAD)和硬膜外间隙(LAC)值,并以B组的APDC、CAC、ICA、CAD和LAC值的95%为正常下限,判断A组患者的腰椎管狭窄症阳性率。结果:B组L4/5和L5/S1两节段的APDC、CAC、ICA、CAD和LAC检测值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组的CAC、ICA、CAD和LAC检测值的95%为下限对A组患者的诊断阳性率进行判断,其阳性率明显高于以APDC作为诊断指标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T图像进行面积测量是判断腰椎管狭窄程度的有效指标,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引起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狭窄的形态特点,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法:我院门诊及住院120例患者,男62例,女58例,年龄45-76岁,平均57.2岁,分为4个年龄段(40-49岁29例、50-59岁42例、60-69岁33例、70-79岁16例),所有患者常规行腰椎MRI检查。观察椎板、椎管、黄韧带、小关节的形态特点,测量L2/3、L3/4、L4/5、L5/S1轴位经椎间盘关节突平面黄韧带厚度、椎板厚度、椎管矢状径及椎管冠状径;分析各测量参数在不同年龄段、椎体节段的变化特点。结果:椎管狭窄类型:中央型椎管狭窄27例、侧隐窝型狭窄35例、混合型58例;小关节增生:单侧33例、双侧87例;椎管形态:"三角形"76例、"三叶草形"44例;黄韧带平均厚度在L2/3(2.4 mm)、L5/S1(3.1 mm)轻于L3/4(3.7 mm)、L4/5(4.5 mm);随着年龄增加,黄韧带厚度增加,且L4/5增厚最明显;椎板厚度在L5节段最小4.5 mm,在L3节段最大,为5.8 mm,椎管冠状径在L4/5节段最小4.7 mm,在L2/3节段最大,为10.3 mm,二者随着年龄增加,在各个椎体节段变化不明显;黄韧带增厚,椎管冠状径变小。结论:1黄韧带增生肥厚引起椎管冠状径变小、双侧关节突关节尤其是上关节突增生内聚是椎管狭窄的主要因素;2手术时应扩大椎管的冠状径,切除黄韧带及部分关节突、扩大侧隐窝,保留棘突复合体。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Hippocrate叙述了牵引及按摩治疗腰骶痛;1803年法国学者Portal发现椎管大小存在着差异;1900年Sachs等首次实行椎板切除减压术治愈第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954年荷兰神经外科医师Verbiest首次将腰椎椎管狭窄症作为独立的疾病进行描述,随后1976年Arnoldi依据病因不同对其进行分类。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定义为腰椎中央管和外侧椎间孔任何部位容量的减少与内容物的不相适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但不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肿瘤和骨折脱位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区域划分法将腰椎MRI中硬膜囊划分为三个区域,测量其面积,且评估与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LSCS)的临床相关性。方法本项目共有LSCS病例资料126例,自愿完成VAS、ODI问卷和行走距离调查,且行腰椎MRI检查,T2WI横断面影像中,测量整个硬膜囊的面积,然后将硬膜囊分为左、中、右三个区域,分别测量这三个区域的面积。组间和组内差异用方差分析,所有影像学测量数据和患者基本资料用Spearman检验(rs值表示),和VAS、ODI、行走距离关系用Pearson检验(r值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rs值和r值绝对值越接近1,关联性越强。结果所有测量数据的组间和组内均无差异(P>0.05),整个硬膜囊面积、硬膜囊中间部分面积与VAS、ODI评分均无意义(P>0.05),左侧硬膜囊的面积与腰疼VAS评分(r=-0.397)、ODI评分(r=-0.404)有一定的关联(P<0.05),右侧硬膜囊面积和腰疼VAS评分(r=-0.422)、腿疼VAS评分(r=-0.392)、ODI评分(r=-0.423)、行走距离(r=-0.393)均有一定的关联(P<0.05),当左右两侧硬膜囊面积在0~25 mm2区间,和 ODI联系变得更加紧密(r=-0.621,-0.625;P<0.05)。结论区域划分测量法可以提高影像学和LSCS临床关联性,腰椎MRI中整个硬膜囊面积无明显LSCS临床相关性,硬膜囊左右两侧区域和LSCS临床之间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囊型肝包虫病CT诊断价值与分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囊型肝包虫病CT诊断价值、病理基础与分型。方法 收集我们两院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肝包虫囊肿66例,根据CT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型。结果 囊型肝包虫病在CT上因病程和病理的不同,表现为单囊单房型、单囊多房型、单囊假分隔型、实变钙化型及多囊型。结论 囊型肝包虫病在CT上有特征性表现,不仅可早期诊断无症状带虫者,并可准确地显示各种病理形态的典型影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临床选择2013年6月-2015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20例,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的面积占椎管面积的比值,按照比值情况分为一度、二度、三度,进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式,比较综合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观察。结果一度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显著高于二度、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度、三度治疗后的改善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度治疗后的有效改善率显著高于二度、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度、三度治疗后的有效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占椎管面积比值可用于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胰腺囊腺癌CT表现的认识,评价CT征象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腺癌的CT表现。结果:CT平扫6例均呈囊性低密度肿物,病变位于胰头部1例,胰体、尾部5例,6例囊内均见线状分隔或壁结节,5例囊内可见实质性肿块;4例囊性肿块较大,直径均大于8厘米。增强扫描囊壁及壁结节、囊内分隔、囊内实性组织均不同程度强化,2例伴肝内转移灶。结论:CT检查能较全面显示胰腺囊腺癌的特征性征象,并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卵巢囊腺癌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卵巢囊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27例经手术和理证实的卵巢囊腺瘤,其中浆液囊腺瘤13例,粘液囊腺瘤9便,交界性肿瘤5例。全部病人均做了平扫后增强CT扫描。27例哄做了31次妇产科US检查。我们着重分析各型肿瘤的CT表现特点,并比较了CT与US对本病的诊断效果。结果:22例浆液和液囊腺瘤,CT都诊断为良性卵巢囊腺瘤。31次妇产科US检查,28次做了卵原性肿瘤的诊断。5例交界  相似文献   

14.
材料和方法 选择24例患者作CTM检查,男21例,女3例,CT机为GE—8800。 方法:①脊髓造影:对疑有低位椎管内病变者,于L4/L5进针,高位者于枕大池进针,进行 蛛网膜下腔造影,注入OMIPAQUE10ml,腰穿者头低位翻身2~3次,穿枕大池者则头高位翻身2~3次,让造影剂充分与脑脊液混匀后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关节横断面CT测量TT-TG间距、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偏角对髌骨脱位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6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53例髌骨脱位患者和151例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CT扫描测量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T-TG)间距、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偏角,比较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并以约登指数最大点作为诊断界值。 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侧别、身高、体重、Insall指数、股骨宽度和胫骨宽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髌骨脱位患者的TT-TG间距、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偏角分别为(19.4±4.4)mm、(27.5±8.3)°和(42.8±20.7)°,对照组分别为(12.2±4.1)mm、(11.5±6.4)°和(15.6±16.1)°,2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个测量指标对髌骨脱位的诊断均有价值,AUC均大于0.85,最佳临界值(O0P)分别为15.9 mm、20.8°和31.1°。 结论TT-TG间距、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偏角对髌骨脱位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立卧位MRI对比检查,探讨评价腰椎硬膜囊面积体位性变化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有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百胜公司的G-SCAN骨关节成像系统,对所选择的患者进行立卧位MRI扫描,然后对照、观察、测量、统计、总结。结果:通过对50例患者的183个腰椎间盘层面的分析,发现站立位时L2~L3、L3~L4、L4~L5、L5~S1椎管内硬膜囊面积均有变化。以L3~L4、L4~L5变化最明显(P<0.005),L2~L3、L5~S1节段变化不明显(P>0.005)。结论:硬膜囊面积的大小受椎间盘的改变、椎管前后径的改变、椎管内脂肪形态及黄韧带厚度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可以因为体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使硬膜囊面积随体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在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with scoliosis,DLSS) 中的诊断价值,并与MRI扫描、手术所见相比较.方法:选择2004-0112007-06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DLSS患者97例.所有患者均经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观察,其中43例同时行MRT扫描.通过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影像进行分析,确定其椎管狭窄部位、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并与术中所见及MRI比较.结果:①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表现:DLSS对硬膜囊或神经根的压迫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复杂,除与关节突肥大增生、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突出有关外.还与关节突关节半脱位、椎弓根移位压迫神经根等因素有关.②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脊髓造影、CT脊髓造影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7.6%和92.8%,二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正确率为95.3%;对于不同弯度的DLSS,二者的诊断正确率无明显差异.③与MRI比较:在弯度较大的DLSS中,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诊断正确率高于MRJ. 结论:脊髓造影和与CT脊髓造影的联合应用于DLSS诊断正确率较高,对于弯度较大的DLSS诊断正确率优于MRI.  相似文献   

18.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2539-2540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卵巢囊性病变患者40例,分别应用B超与CT诊断,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两种诊断结果。结果 CT诊断准确率为94.11%显著高于B超诊断的80.95%,与病理结果接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图像显示以卵巢囊肿与囊腺瘤最为多见。卵巢囊性病变应用CT诊断准确性高,特征明显,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流速指标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流速指标对内径减少≥ 5 0 %的肾动脉狭窄 (RAS)的诊断价值和确定最佳阈值。方法 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检查后并进行肾动脉造影的 187条肾动脉构成研究组。测量肾动脉峰值流速(PSV)、肾动脉与腹主动脉PSV比率 (RAR)、肾动脉与叶间动脉PSV比率 (RIR)和叶间动脉PSV。肾动脉造影显示肾动脉内径减少≥ 5 0 %者定为RAS。使用ROC曲线 (receive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s)分析确定最佳诊断指标。计算这些流速指标不同阈值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肾动脉造影共显示180条主肾动脉和 7条副肾动脉 ,其中 13条完全闭塞和 93条内径减少 5 0 %~ 99% (大动脉炎性 3 0条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性 2 1条 ,动脉粥样硬化性 42条 )。肾动脉CDFI探测成功率为 96% (180 / 187)。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IR是最好的流速指标。RIR >5、肾动脉PSV >15 0cm /s、RAR >2、叶间动脉PSV <2 5cm/s的敏感性依次分别为 88%、81%、70 %、74%。RIR >5与叶间动脉PSV <15cm /s提供了最好的结合 ,敏感性为 91% ,特异性为87%。结论 对于RAS的诊断 ,RIR是最好的流速指标 ,叶间动脉PSV是最差的流速指标 ,RAR >3能够比较自信地诊断RAS。注意肾动脉PSV的影响因素并联合各类流速指标有助于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