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及胰周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2例胰腺结核及11例胰周淋巴结结核病例,其中13例均作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其CT和MRI表现。结果2例胰腺结核位于胰头,CT表现为低密度肿块伴有周边蜂房状强化。11例胰周淋巴结结核中,7例CT平扫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成块;增强扫描孤立结节呈环形强化,融合成块者呈花环样强化。2例淋巴结全部钙化。另外2例同时存在以上两种征象。13例中,5例合并有脾脏结核的CT表现。结论胰腺及胰周淋巴结结核CT表现最常见是胰腺内局灶性蜂房状强化的肿块及低密度的胰周淋巴结肿大伴周边环形强化或钙化,可合并脾结核,CT、MRI表现较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0例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40例患者中,原发于腹膜后22例,纵隔10例,颈部4例,盆腔2例,仅发现颅内及眼眶转移灶者各1例。按Evans肿瘤分期,Ⅳ期16例,Ⅲ期12例,Ⅱ期9例及Ⅰ期3例。原发于腹部的肿瘤有15例转移,发生于纵隔者有6例转移,而颈部及盆腔肿瘤各有2例和1例转移,25例骨髓穿刺镜检发现有骨髓转移14例。结论:影像学诊断能为神经母细胞瘤的病灶定位、肿瘤分期及临床随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肝脏转移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及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组47例肝转移瘤患者,其中结肠癌17例,直肠癌12例,胃癌9例,鼻咽癌5例,卵巢癌3例;胆囊癌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在多层螺旋CT导引下肝转移瘤病灶进行射频治疗,术中观察射频后瘤体CT值及邻近组织情况,术后CT复查了解肿瘤变化.结果:(1)多层螺旋CT引导对于86个病灶给予准确定位及穿刺引导;直观观察消融情况.(2)射频治疗后瘤体内CT值减低,部分瘤灶内见气化灶.(3)复查CT表现为瘤体缩小,增强扫描为无强化略低密度影.(4)术后3个月复查CT示,显效者69个病灶,有效者12个病灶,总有效率94.18%;无效者5个病灶.随访6 ~12个月,14个病灶出现局部复发(16.28%),7例出现肝内新发转移灶;1年生存率91.45%.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准确定位、引导肝转移瘤的射频消融治疗,评估病灶是否完全破坏;术后复查能够准确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1例患者中,男23例,女8例,中位年龄63岁。临床Ⅰ型4例,病灶位于大弯侧3例,小弯侧1例;3例CT表现为息肉状中度强化小结节,漏诊1例;病理分级均为G1级;病灶最大径1.7~6.3 cm,平均1.1 cm。临床Ⅱ型2例,1例位于胃底呈息肉状,G1级;1例位于胃窦,CT表现为胃壁轻度增厚,G2级,伴肝转移。临床Ⅲ型25例,贲门胃底14例、胃体小弯侧4例、胃体大弯侧3例、胃窦4例;CT征象7例为胃壁局限性增厚,3例为胃壁局灶性肿块,15例为胃壁浸润性不规则增厚伴或不伴软组织肿块,其中6例表面合并溃疡;病灶最大径1.7~6.3 cm,平均4.5 cm;病灶密度均匀11例,不均匀14例;增强扫描明显强化16例、中度强化9例,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17例,其中强化峰值位于动脉期6例;25例均为G3级,局部淋巴结转移10例,肝脏转移4例,肝脏转移合并局部淋巴结转移4例,腹腔种植合并局部淋巴结转移1例。结论不同临床及病理分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CT表现各有特征,临床及CT资料结合对术前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肝转移癌及其原发灶和肝外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1例临床或病理确诊为肝转移癌的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对肝转移病灶、原发肿瘤病灶及肝外转移病灶进行图像分析,并分别测量其SUVmax值。结果 61例肝转移癌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肝转移灶为阳性者58例(阳性率为95.1%),SUVmax值为3.2~16.0(平均5.1);47例(77.1%)为肝内多发病灶,同机CT平扫中58例(95.1%)病灶表现为稍低或低密度。原发肿瘤中胃肠道恶性肿瘤占50.8%,肺癌占24.6%;但不同原发肿瘤的肝转移灶的SUVmax值并无统计学差异。80.3%肝转移患者同时伴有肝外转移,其中胃肠道肿瘤中29%患者仅有肝转移,而肺癌则全部同时伴有肝外转移。结论 18F-FDG PET/CT在诊断肝转移癌、寻找原发灶及肝外转移灶中具有重要价值;肝转移癌多来源于消化道肿瘤及肺癌,常为多发病灶,并多同时伴有其他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ung primary 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SCNC)的CT与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并分析61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LSCNC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资料,同时复习相关文献。61例患者均行胸腹部CT平扫后增强扫描,其中10例行双时相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结果:CT扫描示61例患者肿瘤中央型44例,周围型17例;55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4例呈类圆形,2例呈多结节形;33例边界不清,28例边界清晰;除1例外余60例密度不均匀,内见囊变坏死区,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58例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坏死;17例伴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16例伴阻塞性肺不张或肺炎;3例邻近肺动脉受压变窄;2例邻近胸膜增厚、粘连。18例伴肺转移,10例肝转移,7例骨转移,4例脑转移,3例肾上腺转移及1例脾脏转移。增强扫描后53例肺内肿块呈中度强化,8例呈明显强化,且清晰显示病灶与纵隔内各组织结构关系。18F-FDG PET/CT早期显像示10例肺内肿块、肺门/纵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呈明显异常高代谢,2 h延迟显像后代谢持续增高,提示肺恶性占位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结论:增强CT及双时相PET/CT显像对LSCN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36例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特征,并结合临床、病理进行观察分析.结果:36例患儿中检出39个原发肿瘤,肿瘤原发于肾上腺29例,椎旁交感神经链7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中跨中线22例.34例肿瘤与肾脏对比呈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其中30例发生钙化),2例为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30例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6例强化不明显.肿瘤侵袭肝脏4例,侵袭肾脏5例,侵入椎管2例,肝转移2例,淋巴结转移27例,骨转移9例.结论: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及椎旁交感神经链,掌握CT影像之特征性表现对本病的定性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检查对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tumor deposition,TD)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存在TD的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前全腹部MSCT影像学资料,观察TD的影像学特征,测量TD和同区域转移淋巴结的多项参数值,对TD和转移淋巴结的CT影像学特征和相关测量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5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证实TD病灶78个,转移淋巴结35个。TD病灶距原发肿瘤(2.63±0.70)cm,主要位于结直肠周围脂肪间隙,占91.03%;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征或边缘毛刺征,占82.05%;6 7个T D病灶平扫密度均匀,双期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与原发肿瘤强化程度接近;1 1个T D病灶可见液化坏死。转移淋巴结病灶形态较规则,边缘较光滑,外形圆润,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占88.57%。MSCT相关参数比较:TD病灶长径、短径、最大径均长于转移淋巴结,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CT值和静脉期强化CT值高于转移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病灶与原发肿瘤病灶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SCT检查能显示结直肠癌旁TD的多种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纵隔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8例恶性淋巴瘤病例的CT表现。扫描用Philips,Mx8000,4排螺旋CT,包括CT平扫和增强。结果:18例中霍奇金病(HD)6例,非霍奇金病(NHL)12例。纵隔肿块表现为多结节融合型15例,其中3例病灶内见小片坏死。表现为分散结节型3例。伴发胸腔积液11例,其中3例为双侧性积液,伴心包增厚积液3例,肋骨、胸壁侵犯2例,肺部同时受累2例。18例病灶内均无钙化。病灶轻、中度强化,强化值10~46 HU。结论:纵隔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有其一定特异性,一般为多组淋巴结同时受累,多结节融合型多见,平扫和增强后密度基本均匀,钙化少见,HD常累及血管前组淋巴结。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0.
肝转移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附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肝转移瘤病灶形态、大小、密度、数目、特殊征象及其肝内分布,病灶增强前后大小比较和肝外转移等CT表现。结果:65例转移灶3个以上,10例病灶2个,25例病灶仅有1个;71例病灶位于右肝或主要位于右肝,11例左、右叶病灶相等,18例病灶位于左叶或主要位于左叶;97例肝转移瘤病灶均呈低密度,3个合并脂肪者2例病灶呈高密度,1例呈等密度;206个转移灶中125个平扫病灶较增强后为小,占60.7%,81个病灶大小增强前后基本相同,占39.3%;牛眼征、囊性坏死征、液-液平征和肿瘤内钙化发生率分别为8%、3%、2%和4%;18例CT检查的同时发现肝外转移。结论:病灶大小不等、多发弥漫和中心性坏死,边缘强化是肝转移瘤的基本CT表现,增强扫描是准确判断病灶大小必不可少的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结结核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经组织学检查或临床追踪证实的腹膜后淋巴结结核11例,均作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11例CT平扫中4例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密度的淋巴结肿大;5例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影;2例表现为淋巴结钙化。增强扫描4例腹膜后的淋巴结肿大呈环形强化,5例平扫示腹膜后病灶为多个淋巴结彼此融合而成,环形强化的淋巴结形成多房样征象;2例淋巴结钙化的病灶表现为无强化。3例MRI平扫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影,T1WI呈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呈多房样强化。8例合并腹内脏器结核,8例合并肺结核。结论平扫呈软组织密度的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结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或多房样强化是腹膜后淋巴结结核的最常见的征象,影像学表现比较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底结核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7例糖尿病合并肺底结核患者的CT表现。结果糖尿病合并肺底结核的主要表现有:干酪性肺炎,厚壁空洞,结节影,可见沿支气管分布的播散病灶;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或不强化,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则有典型的环形强化。结论糖尿病合并肺底结核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螺旋CT检查可以提高肺底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胸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CT和MRI与病理表现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的9例胸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结果 9例中位于前纵隔1例,后纵隔3例,中纵隔4例,左肺斜裂1例。临床出现症状者其病灶多位于中纵隔,有2例伴副肿瘤性天疱疮。CT上1例出现灶中央区分支状钙化。MRI上病变与周围分界清晰度更佳。病理上9例均为透明血管型,CT增强除1例表现为不均匀中度强化外,均呈显著强化。结论胸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影像学表现与病理之间密切相关,结合较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癌病灶及淋巴结转移在CT增强扫描与PET/CT检查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诊断支气管肺癌的25例患者的临床、CT增强扫描与PET/CT检查病灶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CT增强扫描21例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轻度强化, 6例淋巴结不均匀强化,19例淋巴结均匀强化。PET/CT检查25例患者病灶呈不同程度代谢,SUVmax3.2-20,14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呈不同程度代谢,SUVmax1.2-16.5,11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无确切代谢。结论:CT增强扫描与PET/CT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支气管肺癌与淋巴结转移定性各有其独到之处,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证实,相互弥补,提高支气管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AMM7例,其中男3例,女4例。6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AMM表现明显蕈伞型肿块充满肠腔不伴肠梗阻(n=5),肠壁明显增厚(n=2);3例伴肠周脂肪浸润,其中1例延伸至骶前间隙;5例伴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淋巴结直径〉3cm。CT平扫示肿块呈稍低密度影,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4例;AMM及其转移灶在MRIT1WI均呈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抑脂T1WI能更好的显示病灶范围及转移灶。结论肛门直肠部AMM可表现为腔内较大蕈伞型肿块,虽充满肠腔,但不伴肠梗阻,同样具转移淋巴结转移及明显肠周脂肪浸润。MRI对鉴别黑色素性AMM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肺真菌性肉芽肿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肺真菌性肉芽肿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21例均接受CT平扫,17例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CT表现呈单发结节或肿块17例,多发4例(12个结节或肿块),共计29个病灶,均分布于肺叶外周带;24个病灶(24/29,82.76%)与胸膜紧密相邻,其中11个(11/29,37.93%)与胸膜呈宽基底相连。病灶呈软组织密度,1个病灶内部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影,空洞、空气新月征各见于1个病灶,未见钙化、脂肪及空气支气管征。20个病灶边缘模糊,3个见分叶,16个见毛刺征,11个伴卫星灶。17例增强扫描中,6例病灶呈明显强化,其余为轻-中度强化。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结论 原发肺真菌性肉芽肿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排除其他病变,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周淋巴结结核的CT及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组织学检查或临床追踪证实为胰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CT平扫中4例表现为胰周软组织密度的淋巴结肿大;5例表现为胰头区软组织肿块影;2例表现为淋巴结钙化。增强扫描4例胰周的淋巴结肿大呈环形强化,5例平扫示胰头区病灶为多个淋巴结彼此融合而成,环形强化的淋巴结形成多房样征象;2例淋巴结钙化的病灶表现为无强化。3例MRI平扫示胰头区软组织肿块影,T1WI呈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呈多房样强化。8例合并腹内脏器结核,8例合并肺结核。结论:平扫呈软组织密度的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结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或多房样强化是胰周淋巴结结核的最常见的征象,影像学表现比较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发生及转移的情况,描述该病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28例中,原发部位为纵隔8例,腹部16例,颈部1例,鼻咽部1例,盆腔1例。1例未发现原发病灶而仅表现为头皮和颅内的转移。腹部肿瘤有8例(8/16)转移,纵隔肿瘤有4例(4/8)转移,盆腔1例转移。28例中共有13例骨髓转移。结论:神经母细胞瘤可以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及交感神经链的任何部位,可伴有早期转移。影像学检查能全面寺对病灶进行定位,并对临床分期及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T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患者48例,48例患者均行CT扫描。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CT表现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以此来评价CT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病理学检查共检出病灶72个,但48例患者经CT检查共检出62个病灶,未检出病灶10个。62个病灶,其中单发病灶患者36例,多发病灶患者12例,患者的病灶直径为(0.6±0.2)cm,病灶多发患者病理检出最多达4个病灶。经CT平扫可见,48例患者共计62个病灶中,表现为低密度结节49个,其中37个为混杂低密度结节,12个为均匀低密度结节;表现为等密度结节3个。62个病灶中,43个表现为边缘不规则及边界模糊不清,19个边缘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尚清。62个病灶中,18个病灶内可见钙化,其中11个可见颗粒状小钙化,5个可见斑片、斑点状钙化。经CT增强扫描,62个病灶中,有16个呈瘤周"半岛状",即囊性变伴有明显强化结节,有19例表现为咬饼征。48例患者中有25例伴随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多发生与II、III、IV、V区,其中单侧转移17例、双侧转移8例。CT增强扫描可见,大部分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环形强化,6例可见淋巴结钙化。结论:CT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对病灶是否侵犯周围结构,是否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直观的反映,从而为临床分期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对儿童肾上腺区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02年7月—2009年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肾上腺区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治疗和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神经母细胞瘤14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1例,右侧8例,左侧7例,神经母细胞瘤均表现为混杂密度,8例瘤内钙化,13例包绕后腹膜大血管生长,13例越过中线生长,4例肾脏受累浸润,1例发生颅底内转移,12例后腹膜淋巴结肿大。14例神经母细胞瘤呈轻至中度强化。1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呈轻度强化。本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3%。结论:CT是诊断儿童肾上腺区神经母细胞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肿瘤呈混杂密度、钙化多见、易包绕后腹膜大血管和越过中线生长,邻近脏器受侵犯、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是神经母细胞瘤重要影像诊断依据;CT表现可为术前定性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