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苦参碱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苦参碱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评价苦参碱对白念珠菌的生物膜及黏附牲的影响.镜下观察苦参碱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影响;细胞毒试验检测苦参碱毒副作用.结果 苦参碱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50%及80%的药物浓度(SMiC50、SMIC80)分别为500,1 000 μg/ml.1 000μg/ml苦参碱对培养0,1,2,4 h的自念珠菌黏附,100μg/ml苦参碱对培养0.1 h的白念珠菌黏附;10 μg/ml苦参碱对培养Oh的白念珠菌黏附均有抑制作用;1 000 μg/ml苦参碱完全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且只引起14.05%红细胞溶血.结论 苦参碱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研究某院白念珠菌及真菌的临床分布特点、耐药性、产生物膜能力、探讨生物膜与耐药性间的可能性关系。方法 以梅里埃公司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分析该院2013-2015年分离鉴定的真菌,药敏试验用纸片K-B法;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结晶紫染色和最小抑菌浓度实验分析其产膜能力与耐药性。结果 临床分离真菌7 612株,其中白念珠菌1 366株(17.9%),非白念珠菌6 246株(82.1%);白念珠菌中,呼吸科分离率最高389株(28.5%);送检标本以痰液最多(68.3%),其次为尿液、分泌物等;体外药敏试验显示白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有较高敏感率;产膜分析标准菌株SC5314为强产,白念珠菌均具不同程度产膜能力,且随生物膜的形成,最小抑菌浓度也对应增加。结论 白念珠菌感染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随生物膜的形成,最小抑菌浓度和耐药性都明显增加。因此,后期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与耐药机制之间关系的研究将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制提供新的靶点,对临床及时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丹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4):50-51
目的比较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分别应用环磷酰胺(CTX)与环孢菌素A(CsA)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丹东市某医院收治的152例经肾活检确诊且经单用激素治疗复发或无效的IMN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CTX组与CsA组,每组76例。CTX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CTX治疗,CsA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CsA治疗,治疗周期1年。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疗效相关指标水平,包括白细胞(WBC)计数、血糖、肾功能、血浆白蛋白、24h尿蛋白;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CsA组与CTX组患者的WBC计数均低于治疗前,但CsA组高于C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胆固醇、24h尿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CsA组明显低于C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CsA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C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联合CsA治疗IMN的疗效优于联合CTX的疗效,且对WBC计数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环孢菌素A(CsA)与康力龙、益血生联合使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AA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仅给予康力龙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环孢菌素A、康力龙与益血生联合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89%(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与对照组的27.7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孢菌素A与康力龙、益血生联合使用治疗AA的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白念珠菌DNA损伤应答基因MMS22调控形态发生和致病性的作用。方法 通过细胞形态检测、菌丝生成实验结合半定量PCR分析MMS22基因缺失对细胞形态和菌丝生成的影响;利用大蜡螟构建感染模型,研究MMS22基因缺失对致病性的影响。结果 MMS22基因缺失导致菌体出现极性生长,菌丝细胞壁编码基因HWP1表达上调;在血清等菌丝诱导条件下,MMS22缺失明显影响菌丝生成;MMS22缺失还导致大蜡螟感染模型中缺失株致病能力显著降低,而在MMS22缺失株中高表达菌丝生成促进因子BRG1可明显提高MMS22缺失株的致病能力。结论 白念珠菌MMS22参与调控菌丝生成,并影响其致病能力,可成为潜在抗真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对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影响.方法 应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生物被膜模型,用扫描电镜观察鉴定.取肺炎克雷伯杆菌30株,经37 ℃ 24h孵育,比浊法配制0.5麦氏比浊标准(MCF)菌悬液,分为A组(生物被膜组)、B.组[1最低抑菌浓度(MIC)阿奇霉素生物被膜组]、B2组(1/8 MIC阿奇霉素生物被膜组)、C,组(1 MIC红霉素生物被膜组)、C2组(1/8 MIC红霉素生物被膜组)、D1组(1 MIC罗红霉素生物被膜组)、D2组(1/8 MIC 罗红霉素生物被膜组)七组,每组200μ1.分别检测各组产β-内酰胺酶的活性.结果 A组、B1组、B2组、C1组、C2组、D1组、D2组β-内酰胺酶的活性分别为0.6534、0.3196、0,4260、0.5028、0.5108、0.6524、0.6470 U/mg,B1组、B2组、C1组、C2组β-内酰胺酶活性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组、D2组β-内酰胺酶活性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β-内酰胺酶活性明显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浓度的阿奇霉素对生物被膜有较强的破坏作用.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zithromycin,erythromycin and roxithromyein at varying concentration on the β-lactamase produced in the biofilm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Methods Model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were built up with the modified flat-board method and identified with the confocal scanning laser microscopy.Thirty Klebsiella pneumoniae were incubated at 37 ℃for 24 h,and allocated into 7 groups:biofilm (group A),by 1 MIC azithromycin (group B1),by 1/8 MIC azithromycin (group B2),by 1 MIC erythromycin (group C1),by 1/8 MIC erythromycin (group C2),by 1 MIC roxithromycin (group D1),and biofilm induced by 1/8 MIC roxithromycin (group D2),with 200 μ1 each.The β-lactamase activity in each group was quantitated.Results The β-lactamase activity in group A,group B1,group B2,group C1,group C2,group D1 and group D2 was 0.6534,0.3196,0.4260,0.5028,0.5108,0.6524 and 0.6470 U/mg respectively.The β-lactamase activity in group B1,group B2,group C1 and group C2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P<0.05).The B-lactamase activity in group D1 and group D2 was similar to that in group A,an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m (P>0.05).The β-lactamase activity in group B1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2,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P <0.05).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group C1 and group C2 (P>0.05).Conclusion Azithromycin at higher concentration exerts better effects on biofilm formation than other macrolides.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多糖合成相关基因,lasI/lasR群体感应系统及鼠李糖脂转移酶合成相关基因rhlA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在PAE生物膜形成中的关系及调控作用.方法 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pslAld的浮游菌表达量略高于6d生物膜菌外,algD、pelA、LasI、LasR、RhlA生物被膜菌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并且pslA、pelA、RhlA的mRNA相对表达量趋势一致,均是培养1d生物膜菌表达最高.结论 algD、pslA、pelA、LasI,LasR、Rh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群体感应系统很可能参与pslA、pelA、RhlA的正向转录调节. 相似文献
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4)
目的探讨黄连素增强氟康唑耐药白假丝酵母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医院住院标本分离出22份真菌标本,从临床尿管插管患者中分离出1株耐氟康唑白假丝酵母菌,采用纸片药敏试验及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菌株抑菌圈直径及产膜能力;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黄连素与氟康唑的体外抗菌活性的MIC值;分别设置四组生长对照组、氟康唑单用组16μg/ml、黄连素单用组4μg/ml、药物联用组16μg/ml+4μg/ml,采用时间-杀菌曲线法分别测定氟康唑、黄连素及药物联用组在时间点0、4、6、8、12、24、48h随时间变迁的杀菌作用及动态杀菌作用;利用qRT-PCR检测目的基因CDR1、MDR、ALS3、ERG11、TUP1的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从临床分离出1株耐药性较强的白假丝酵母,该菌具有中等强度的产膜能力;黄连素能增强耐药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经不同药物处理后的RT-PCR结果显示,药物联用组处理后的CDR1、MDR、ALS3、ERG11的mRNA的表达量比生长对照组降低,而药物联用组处理后的TUP1基因比生长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氟康唑更好地抑制白假丝酵母耐药菌株的形成,为临床治疗及控制耐药菌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巯乙磺酸钠(Mesn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F)形成的影响,以及对成熟铜绿假单胞菌BF的作用.方法 微量稀释法检测Mesna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最低抑菌浓度;建立铜绿假单胞菌BF体外模型,扫描电镜(SEM)观察Mesna对铜绿假单胞菌BF形成的作用;经Mesna作用成熟的铜绿假单胞菌BF后,平板计数法检测BF内活菌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Mesna对铜绿假单胞菌BF空间结构的影响并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SA)定量分析BF结构参数.结果 Mesna对PAO1的MIC为10 mg/ml;铜绿假单胞菌BF形成过程中,Mesna能减少BF中基质样物质以及被膜的厚度;与生理盐水对照组(7.45±0.10)比较,Mesna能使成熟铜绿假单胞菌BF中的活菌数减少(P<0.05),高浓度组(5.84±0.24)较低浓度组(4.06±0.12)更明显(P<0.05);CLSM图像显示,经Mesna作用后的BF厚度逐渐减少,密度逐渐稀疏;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Mesna作用后,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DD)和结构熵(TE)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减少(P<0.05),区域孔率(AP)增加(P<0.05),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更明显(P<0.05).结论 Mesna能够抑制铜绿假单胞菌BF形成,破坏成熟铜绿假单胞菌BF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铜绿假单胞菌(PAE)PAEO1野生型及群体感应(Qs)系统的lasⅠ rhⅡ、lasR rhlR基因缺陷型PAE菌株人工生物膜致病性的差异,了解QS系统的lasI rhⅡ和lasR rhlR基因组在PAE生物膜感染致病过程中的地位.方法 从大鼠支气管内直接予以PAE海藻酸盐微菌粒悬液(1×109 CFU/ml)攻击,建立PAEO1野生型及Qs系统的las I rh Ⅱ和lasR 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人工生物膜肺部感染动物模型;于感染2周后评估各组大鼠的肺部病理学、细菌学及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 感染2周后,PAEO1野生型组的肺部病理学改变和细菌学改变均明显重于PAEO1 las Ⅰ rhⅡ和lasR rhlR基因缺陷组(P<0.01);PAEO1野生型组肺部IL-10水平明显高于PAEO1 lasR rhI R基因缺陷型组(P<0.01)和PAEO1 las I rhⅡ基因缺陷型组(P<0.01).结论 PAEO1野生型菌株组在病程中引起较持久和严重的肺部感染,激发了较高的IL-10反应,而PAEO1 lasI rhⅡ基因缺陷组、PAEO1 lasR rhlR基因缺陷组的肺部病变明显轻于PAEO1野生型组,表明QS系统在PAE肺部感染的建立及慢性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黄连浸液对生物膜状态下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凝集素样序列(ALS)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阴道白色念珠菌耐药株为研究对象,经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筛选形成生物膜的白色念珠菌。在不同浓度黄连浸液干预下,通过RT-PCR检测生物膜黏附阶段ALS3/ALS4基因表达,观察黄连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结果当黄连浸液浓度为125 mg/L时,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的抑制率分别为88.6%和82.9%;黄连浸液干预下生物膜状态白色念珠菌黏附相关基因ALS3/ALS4的mRNA表达与药物浓度成负相关;当黄连浸液浓度大于4.023 mg/L时,黄连浸液干预下ALS3/ALS4的mRNA表达相对量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连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黏附相关基因ALS3 /ALS4的mRNA水平表达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
3种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体外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3种白色假丝酵母菌实验生物膜体外模型,观察生物膜形成的动态过程,比较3种模型研究结果的相关性。方法白色假丝酵母菌模式株ATCC 90038,分别用96孔板法,载玻片与6孔板法,以及连续培养法形成实验生物膜,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结构,XTT减低法定量检测生物膜的形成过程,比较3种方法形成的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结果3种方法都可以形成成熟的生物膜结构,定量分析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可以根据试验目的选择不同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实验生物膜的体外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CAL)体外生物膜形成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接种CAL于96孔培养板黏附生长形成生物膜,根据相对于空白对照透光度下降的程度将CAL分为生物膜阳性和生物膜阴性菌株,并测定抗真菌药物对10株生物膜阳性CAL游离态和生物膜的MIC值。结果 52株CAL中有14株为生物膜阳性菌株,占26.92%;38株为生物膜阴性菌株,占73.08%;氟康唑、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对生物膜CAL的MIC值明显高于其游离态MIC值,10株生物膜CAL对氟康唑、卡泊芬净均耐药(SMIC80>256μg/ml及>16μg/ml),而两性霉素B对其中4株生物膜CAL的SMIC80>8μg/ml。结论呼吸道CAL分离株生物膜形成存在表型差异,生物膜CAL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体外乳杆菌属细菌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短乳杆菌分别与白色假丝酵母菌混合培养,用革兰染色法观察白色假丝酵母菌菌体形态的变化;用菌落形成单位培养技术观察白色假丝酵母菌菌落数量的变化。结果在MRS培养基上混合培养显示,4种乳杆菌属中嗜酸乳杆菌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观察菌体形态,被抑制生长后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单细胞孢子的细胞壁和细胞质都有较大的改变;加入嗜酸乳杆菌后可将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数量由原来的(11.62±2.68)×103 CFU/ml降低至(4.23±0.63)×103 CF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嗜酸乳杆菌能抑制白色假丝酵母菌的生长,破坏白色假丝酵母菌菌体的正常结构。 相似文献
15.
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标本中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2月150株临床标本分离的白色念珠菌进行蛋白酶测定,并从蛋白酶活力高、中、低的白色念珠菌中分别选2株作血管内皮细胞毒力、黏附性测定.结果150株白色念珠菌全部检出蛋白酶,其中蛋白酶活力高的113株占75.3%;中等24株占16%;低的13株占8.7%;细胞毒力试验表明蛋白酶活力越高,细胞毒性越强,蛋白酶活力与毒力呈正相关(r=0.9946、P<0.01);细胞黏附试验表明蛋白酶活力越高,黏附能力越强,蛋白酶活力与黏附呈正相关(r=0.9944、P<0.01).结论蛋白酶是白色念珠菌重要的毒力因子,活力可直接反映其毒力,蛋白酶活力与其黏附直接相关;临床标本中白色念珠菌具有相当的致病性,临床应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含漱液对肿瘤、血液病患者放(化)疗后的口腔护理效果.方法 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国际标准菌株ATCC 10231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分别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0.02%醋酸氯己定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0.1%西吡氯铵含漱液,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观察4种漱口液的抑菌效果.结果 不同漱口液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有不同的抑菌效果,0.5%聚维酮碘溶液的抑菌率为99.92%、0.02%醋酸氯己定溶液的抑菌率为97.41%、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的抑菌率为99.91%、0.1%西吡氯铵含漱液抑菌率为80.38%,0.5%聚维酮碘溶液与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该两种漱口液分别与0.02%醋酸氯己定溶液、0.1%西吡氯铵含激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试验组4种漱口液对白色假丝酵母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0.5%聚维酮碘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的抑菌效果明显;临床上行口腔护理时,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漱口液,正确掌握含漱的时间、方法及含漱的间隔时间是提高口腔护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肠道白色念珠菌易位体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白色念珠菌发生易位的机制. 方法无特殊病原菌(SPF)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给菌组,给菌后烧伤组、烧伤对照组,观察白色念珠菌黏附计数、易位,肠黏液中特异抗白色念珠菌sIgA;体外观察白色念珠菌黏附、侵入肠上皮细胞内情况. 结果在肠内特异sIgA较低时,白色念珠菌黏附数较多,发生易位;体外实验环境中白色念珠菌浓度越高,黏附、侵入的阳性细胞数量越多. 结论白色念珠菌黏附后侵入肠上皮细胞内,是发生易位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异抗白色念珠菌sIgA对此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白色念珠菌在呼吸道中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了解呼吸道标本中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并评价其分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1年8月100株呼吸道分离的白色念珠菌进行蛋白酶测定,并从蛋白酶活力高、中、低中分别选2株作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毒力、粘附性测定.结果 100株白色念珠菌全部检出蛋白酶,其中蛋白酶活力高的71株占71%;中等18株占18%;低的11株占11%;细胞毒力试验表明蛋白酶活力越高、细胞毒性越强、蛋白酶活力与毒力直接正相关(r=0.9946,P<0.01);细胞粘附试验表明蛋白酶活力越高、粘附能力越强、蛋白酶活力与粘附直接正相关(r=0.9944,P<0.01).结论蛋白酶是白色念珠菌重要的毒力因子,蛋白酶活力可直接反映其毒力,蛋白酶活力与其粘附直接相关,呼吸道标本中白色念珠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临床应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合考察各种因素(不同的培养基、培养基的pH值、真菌接种浓度等)对两性霉素B(AmB)抑制白色念珠菌作用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液体稀释法。结果在不同的培养基中,AmB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值不同,随着pH值的增高及真菌接种菌液浓度增加,其MIC值增加。结论 AmB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值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进行药物的抗菌活性研究时应制定并严格执行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白色念珠菌生物分型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建立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分型法,并探讨其型别与毒力的关系。方法 临床标本直接接种在生物形态分型培养基上,30℃烛缸或CO3增减箱孵育5d,立即观察条状菌苔周围的条纹和色素环特征,并用4个数字组成的编码记录型别。这4个数字分别依次表示条纹分布、宽度、质地和色素环完度。结果 该法把700株临床分离白色念珠菌分成69个型,以0002型(20.6%)为最常见,分辨指数为0.931;红褐色色素环可能是白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