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剂气味配伍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提高中医临床辨证用方的准确性和治愈率,需掌握和深入研究方剂配伍的规律,其重点在于以气味配伍理论来指导临床如何运用药对,并达到配方与病证相对应。因此要加强方剂气味配伍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药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四气五味"是药物本身之特性,即"药之本",是治疗疾病的关键。然现临床医家中药配伍多强调君臣佐使,对于气味配伍的运用少之又少,故笔者从气味配伍角度探讨对消渴痞病的治疗,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张元素气味配伍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素 ,字洁古 ,金代易州 (今河北易县 )人 ,约生于公元 1 2~ 1 3世纪 ,著作甚丰。其中《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以中药气味作为配伍用药的基础理论 ,实为创见 ,很有贡献。今试作探讨如下。一《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被明代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其他医著也多有收录。其主要成功之处 ,在于对所用药物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 ,将五脏六腑各分标本、寒热、虚实、补泻诸条 ,而阐述诸药都无不涉及药物气味及据气味的配伍 ,形成了独特的用药体系 ,对指导临床用药极有价值。二张元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强调“一阴一阳谓之道 ,偏阴偏阳之谓疾 …  相似文献   

4.
气味配伍理论的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研究气味配伍的方法学要求1.1格局式的多层次研究方法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三要素”包括:哲学思维、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而对偶统一格局式多层次研究,是中医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对于方剂研究尤其如此。任何一个医家都有着与别的医家不同的学术思想和风格,这些学术思想和风格都反映在其对偶统一的格局之中。如张仲景为什么用药仅87味,制方不过113方,却形成了六经辨证的格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不过60味,使用频率却达13598次之多。这些是采用药物性能、归经、气味等作为组合耦连而形成的格局,反映了他们的学术风格。也…  相似文献   

5.
程昭寰  王永炎 《中医杂志》2004,45(4):245-246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有志采撷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体,名曰温病条辨".<温病条辨>问世之后,后世医家谓其为总结叶、薛诸家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该书既倡寒温水火辨,又立清热养阴大法,尤其强化三焦辨证,并于方剂下注明五味组方之规律,如白虎加桂枝汤下注明:"辛凉苦甘复辛温法",四气与五味组方之规亦彰然于书,释方时亦常从气味配伍理论加以详细说明.本文就吴鞠通气味配伍理论及实践意义,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邹世昌 《四川中医》2010,(5):123-125
为提高中医临床辨证用方的准确性和治愈率,需掌握和深入研究方剂配伍的规律,其重点在于以气味配伍理论来指导临床如何运用多味中药组成复方,并达到配方与病证相对应而产生应有的疗效。因此要加强方剂气味配伍的理论研究,用气味配伍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血尿为儿科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严重者可累及肾脏。中医认为血尿本质病因以热为主,病程中又常夹湿、瘀、虚等兼证或变证。气味配伍理论经历史发展较为成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基础。该理论是运用药物的气味偏性来调节阴阳五行,达到恢复脏腑平衡的目的,可从根本上辨治儿童血尿。笔者根据气味配伍理论归纳出苦寒甘淡清下焦、苦寒甘酸降虚火、苦辛甘酸固脾肾、辛苦甘润通血络4个主要治法,以辨治临床常见的血尿证型,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王志强 《新中医》2011,(9):129-130
炙甘草汤源于《伤寒论》,方由甘草12g(四两,炙)、生姜9g(三两,切)、桂枝9g(三两,去皮)、人参6g(二两)、生地黄50g(一升)、阿胶6g(二两)、麦冬10g(半升,去心)、  相似文献   

9.
齐放  徐大鹏  李明 《天津中医药》2015,32(9):567-570
四气五味理论是历代中医对中药基本性能认识的结晶,是临床辨证用药的依据之一,可以指导方剂的组方配伍。气味理论为认识中药、研究方剂配伍和临证组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马钱子配伍减毒增效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系统梳理,运用中药药性之气味配伍理论,阐释探讨其配伍减毒增效的规律和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木郁达之强调通过升发调达、宣吐疏泄等法以达到气机调畅、木郁得解的目的。该理论源自《黄帝内经》,经后世医家对其进行实践应用,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充实完善。木郁达之是指以疏肝行血、清肝泻火、扶土抑木、疏利肝胆、平肝息风等法解除木郁,以此为指导可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文章从其内涵、沿革、治则治法以及临床运用等方面对木郁达之进行论述,以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叶伯鑫 《光明中医》2011,26(9):1919-1920
临床所遇大多是多重病机、多样病因、病情复杂之人,处方以寒温并用多见。本文针对寒温并用的配伍方法,从气味配伍理论和煎煮法作为切入点,论述了寒温并用的配伍机理,并突出了气味配伍理论在药物配伍中的重要性,以及煎煮法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为煎煮法的推广使用作铺垫。  相似文献   

13.
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药物通过有机配伍成为方剂。其目的,首先在于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以提高原有疗效。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胜,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来的功用,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药性的群药结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更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适应比较复杂的病证需要。为此,学习《方剂学》不仅要了解一首方剂具有什么功用,适应于哪些病情,由哪些药物组成,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为何能治此病,为何如此遣药组方,这样才能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描述连铸中间包内三维流动的数学模型,计算了有、婚流动控制中间包内的三维流,结果表明,合理的流动控制有利于中间包内非金属夹杂的上浮和吸附,用k-e模型和LES都能基本上描述中间包内的流动,但都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5.
"白血"一词首次出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通过检索古籍,分析归纳历代医家对"白血"一词的有关论述,归纳针对其本质的探讨,有"肺血""肾精""脾痰"三种观点。对《内经》原文条分缕析,认为"白血"实乃燥气所胜、金实乘木,所吐之"肺血肺阴",并总结历代医家关于"白血"之治法,以丰富对"白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病和疑难病,中医药治疗哮喘历史久远,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有效方剂,下面浅析在哮喘方剂中药对的气味配伍。1寒热配伍1.1麻黄配桑白皮麻黄性温味辛,去节蜜炙更易发挥宣  相似文献   

17.
“补养子火”是清代程钟龄针对人体内生火邪的一种治疗理念,主张把握病因病机,以“子火”和“贼火”代指外感与内生之火邪,并针对“子火”另立解郁、滋阴、温补、引火归元等四法以论治体内火邪,其学术思想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火郁发之”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其最初本意为以因势利导之法透散体内火热毒邪,后之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现从思想内涵、治则治法、表里虚实等方面对这两种学术思想进行阐述、对比,以求对临床证属火邪者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道教医学是传统中华医学的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道教医学相关理论文献的梳理,将道教医学病因理论进行归纳、整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道教医学病因理论进行总结探讨:第一,精气理论对人体疾病产生的影响;第二,“脏腑之神”对人体疾病产生的重要规律;第三,“奇经八脉”理论在道教得以发展,是道教病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道教医学中对于“邪气”认识不仅包括六淫邪气,也包括自然界中无形的不正之气,如“精灵鬼怪”“三尸九虫”等具有宗教色彩的理论学说;第五,自然因果规律致病因素为道教病因理论根本因素。以上五方面致病因素,既有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相似之处,又有典型宗教色彩因素,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传统道教医学病因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火郁发之"强调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透邪外出,以达到气机调畅、阴阳平衡的目的。该理论源自《黄帝内经》,经过张仲景对发汗疏散之意的发挥、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新、明清及之后医家对其进行的贯通应用,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充实。"火郁发之"具有内清外散、郁解热消的关键理法及以升散为运用机要的代表方药,以此为指导可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从内涵、沿革、理法方药及临床运用等方面对"火郁发之"进行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出自《内经》,在中医学中作为人体的一种生理常态,是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以适用为平,"阳"以潜藏为贵,相互协调,维持正常状态。立足现代医学,可以看成是指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且是一种有序的稳态。"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深谙"阴平阳秘"之道,如此才是养生得法,形神协调,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