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液透析室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的细菌学监测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室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细菌污染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检测血液透析液及透析用水中细菌的含量及细菌种类. 结果透析器入口处透析液的平均菌落数为486 CFU/ml,透析器出口处透析液的平均菌落数为490 CFU/ml,反渗水的平均菌落数为103 CFU/ml,常见细菌为枯草杆菌、类白喉杆菌及某些革兰阴性杆菌. 结论透析液在配制的过程中,有多种环节可能造成污染,应加强透析液的监测工作,并建议修改透析液细菌监测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细菌污染的情况,分析其主要污染的菌株。方法采用倾注法对水及透析液中细菌含量进行检测,采用常规方法对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定性凝胶法对水及透析液中的内毒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透析用水的平均菌落数为132CFU/mL,其内毒素的阳性率为6.1%,透析器的入口处透析液的平均菌落数为263CFU/mL,透析器出口处平均菌落数为651CFU/mL,透析时透析液中平均菌落高于透析用水,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污染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及球菌。不同时间其细菌含量不同,在4~10月份其平均细菌含量较同年其它月份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液在制备、运输等多个环节中均可能引起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的再次污染,对水路进行合理设计及定期消毒是减少透析用水再次污染的主要措施,同时建立定期开展细菌学监测。  相似文献   

3.
一次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血透室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含量超标的原因,找出污染的途径和环节. 方法按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检测细菌含量,并鉴定细菌种类. 结果透析用水(反渗水)平均细菌数为(97.79±11.64)CFU/ml,透析液平均细菌数为(312.33±8.26)CFU/ml,A液和B液平均细菌数为(0.82±2.32)CFU/ml和(207.11±5.56)CFU/ml,反渗水和B液细菌含量严重超标,且培养出革兰阴性杆菌. 结论血液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与浓缩B液配制过程污染和透析用水管道细菌污染及反渗透装置未及时更换有关.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2011-2012年对大连市21家医疗机构正在使用或备用的128件医疗用液体(包括血液透析室的反渗水和透析液、内镜室的注水瓶水、ICU室的湿化液)的微生物指标进行了检测.依据YY 0572-2005《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和《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评价,透析用水菌落总数<1 00 cfu/ml,透析液菌落总数<200 cfu/ml,注水瓶水和湿化液不得检出细菌.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液细菌污染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液细菌含量超标的原因,找出污染途径和环节。方法 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检测细菌含量。结果 血液透析器入口液菌落总数平均为3896CFU/ml,超过标准19.4倍,对透析液配制系统进行监测,结果发现透析用水(反渗水)的浓缩A液无污染,污染来源为浓缩B液,菌落总数为6289CFU/ml。结论 血液透析液细菌污染主要来源是浓缩B液,由于配制容器设备未消毒灭菌导致污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庆市医院透析室透析用水、透析液的内毒素及细菌污染情况。方法采集该市8家三级甲等医院透析用水及透析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用ATi动态试管仪测定反渗水及透析液中内毒素含量。结果 8家医院透析用水细菌培养计数均≤200 CFU/mL,1家医院透析液细菌计数2 000 CFU/mL,培养出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透析用水内毒素均2 EU/mL。结论目前重庆市大部分医院血液透析室的透析用水符合国家标准,但仍有部分医院透析液存在细菌污染。应定期检测透析用水、透析液中的内毒素和进行细菌培养,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效果,为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8年1-12月同时采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结果,对比分析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细菌检出率、单位菌落数、超干预值检出率和微生物合格率。结果 共收集274份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其中透析液131份,反渗水39份,B浓缩液(下简称B液)14份,置换液34份,其他透析用水56份。滤膜法细菌检出率均高于涂抹法,其中透析液、反渗水、置换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的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析液、B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单位菌落数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单位菌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04)。超干预值检出率其他透析用水滤膜法低于涂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6,P=0.010)。置换液、反渗水标本微生物合格率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置换液标本微生物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87,P<0.001)。结论 滤膜法检出细菌的能力高于涂抹法,但其在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除用于置换液比较适合外,应用在其余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检测效果并不优于涂抹法。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细菌感染预防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液、透析用水水质状况,分析细菌内毒素及菌落数超标的原因及相关性,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同时督促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收集分析自2006年1月-2010年7月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监测数据,分别比较A、B两种方法,水处理管路更换前后监测结果,对透析用水、透析液现场采样并对照监测细菌菌落数及内毒素,为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依据。结果使用不同的内毒素检测方法对透析液、透析用水内毒素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方法为69.23%,B方法为100.00%;对照透析液、透析用水细菌菌落数与内毒素含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菌落数合格率为81.58%,内毒素合格率为90.79%。结论探索一种科学可行的内毒素含量检测方法;透析用水、透析液含菌量与内毒素含量不成正比;透析用水、透析液的水质状况与水处理系统管路长短、有无死腔、使用年限、有无生物膜形成,配制过程是否被污染有关,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配制透析液过程中的污染因素,寻找控制污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分两阶段即装透析液的容器消毒和不消毒,收集各采样点的水标本和透析液标本做细菌培养,根据结果分析污染原因。结果透析用水、透析器入口液细菌培养结果均达到相关标准,即透析用水菌落数≤200CFU/mL,透析液菌落数≤2 000CFU/mL。未消毒容器内透析B液细菌污染严重,分装前检出菌落数为(474.00±292.22)CFU/mL,分装后为(492.22±311.11)CFU/mL;消毒容器内透析B液细菌控制在理想范围,分装前为(9.38±6.19)CFU/mL,分装后为(5.04±4.38)CFU/mL;容器消毒与否,透析B液细菌检出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保证高质量的透析液,除了应加强水处理系统、送水管道、配液容器、透析机和血路管、透析器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消毒外,还需严格监控自配透析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执行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水(YY0572-2015)标准后,透析用水微生物培养结果的变化,分析水路污染的风险因素。方法依照YY0572-2015要求,采集2017年1月-6月供水回路反渗水回水口、出水口的透析用水各10份,同时采集透析机与供水回路软管连接处的透析用水128份,薄膜过滤法富集后,用TGEA培养皿进行微生物培养,取不同使用年限软管内壁行电镜扫描。结果供水回路反渗水回水口、出水口的透析用水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透析机与供水回路软管连接处的透析用水128份均有菌落生长,其中革兰阴性菌较多占60.16%;4组使用不同年限软管的透析用水细菌数量构成不同,并且电镜下软管内壁存在生物膜结构。结论透析机与供水回路间连接软管检出微生物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随着软管使用时间的延长,细菌菌落呈现增长趋势,软管内壁产生生物膜,是污染透析用水的主要因素,可采用U型回路连接管或者定期维护更换软管等措施消除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监测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对血液透析液监测进行实际情况分析。结果 透析器入口透析液细菌数控制在200CFU/ml以下的要求缺乏依据。结论 透析器入口透析液细菌含量标准应该是透析用水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的原因。方法: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检测并鉴定致病菌。结果:透析液和透析用水、B液、软水口、配液容器培养出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结论:血液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与软水机过滤器和反渗膜使用时间过长引起破损,未能及时更换,以及B液配制过程中细菌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的原因.方法: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检测并鉴定致病菌.结果:透析液和透析用水、B液、软水口、配液容器培养出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结论:血液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与软水机过滤器和反渗膜使用时间过长引起破损,未能及时更换,以及B液配制过程中细菌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三种方法用于监测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微生物检测的效果。方法在某次飞行检查中采集36所受检单位的血液透析液和透析用水72份,分别采用血琼脂平皿(35℃,72 h)、胰蛋白酶大豆琼脂(TSA)平皿(35℃,72 h)、R2A营养琼脂(23℃,168 h)三种方法进行培养,比较三种方法菌落计数、菌落和超干预值(≥50 CFU/mL)检出率的差异。结果采用三种方法对透析液和透析用水进行检测,血琼脂平皿、TSA平皿、R2A营养琼脂菌落检出率分别为40.28%、63.89%和6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6,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R2A营养琼脂和TSA平皿检出率高于血琼脂平皿。血琼脂平皿与R2A营养琼脂、TSA与R2A营养琼脂检出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515、-6.970,均P0.05)。血琼脂平皿、TSA平皿、R2A营养琼脂法检测透析液和透析用水菌落数,超干预值检出率分别为1.39%、4.17%和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3,P0.05),R2A营养琼脂检出率高于其他两种方法。结论 R2A营养琼脂和TSA平皿检出率优于血琼脂平皿,R2A营养琼脂超干预值检出率高于TSA平皿和血琼脂平皿,R2A营养琼脂(23℃,168 h)用于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微生物监测优于其他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效果,为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8年1-12月同时采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结果,对比分析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细菌检出率、单位菌落数、超干预值检出率和微生物合格率。结果 共收集274份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其中透析液131份,反渗水39份,B浓缩液(下简称B液)14份,置换液34份,其他透析用水56份。滤膜法细菌检出率均高于涂抹法,其中透析液、反渗水、置换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的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析液、B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单位菌落数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单位菌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04)。超干预值检出率其他透析用水滤膜法低于涂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6,P=0.010)。置换液、反渗水标本微生物合格率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置换液标本微生物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87,P<0.001)。结论 滤膜法检出细菌的能力高于涂抹法,但其在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除用于置换液比较适合外,应用在其余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检测效果并不优于涂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监测发酵乳生产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状况,了解微生物的分布和可能的污染原因,确定污染环节及关键控制点,发现可能存在的卫生问题。方法对发酵乳生产的原辅料、生产加工过程的每一环节、环境及加工人员开展微生物指示菌和常见致病微生物的监测。结果食品样品监测了30份,生产用水菌落总数为200 cfu/ml,原料乳粉中菌落总数为520 cfu/g~720 cfu/g;清洁作业区监测样品48份,3名操作人员鞋底和2个排水口检出肠杆菌科细菌;准清洁作业区监测样品64份,投料车间空气菌落总数110 cfu/皿。结论应加强发酵乳生产加工的全程监管,提高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我县基层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和环境污染状况.1995~1996年对31所乡级卫生院和15所工厂、学校医务室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1 内容及方法1.1 空气细菌污染检测 对医院(卫生所室)重点科室,采用平板沉降法,以普通琼脂平板检测菌落总数,以血琼脂平板检测致病菌.菌落总数合格标准为手术室、婴儿室、烧伤病房<500cfu/m~3,病区、治疗室<1500cfu’m~3.门诊、病房<2500cfu/m~3;致病菌均不得检出.1.2 消毒液检测 用Kelsey法.采集重点科室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检测,菌落总数<250cfu/ml为合格.1.3 医疗器械检测 对已消毒或灭菌的医疗器械,用棉签涂抹或浸泡采样.将样品接种于普通营养肉汤管内.无菌生长为合格.将阳性肉汤转种血平板和SS平板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1.4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检测 将嗜热脂肪杆菌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分析血液透析用水污染状况和探讨采样方法,促进医院加强对血液透析用水管理.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2011年徐州市10~12所医院血液透析用水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监测结果,对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对监测采样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反渗水细菌总数检测值范围0~5600 CFU/ml,总合格率75.58%,致病菌检出率22.09%,近端反渗水中游离氯、硝酸盐和钙3种化学污染物超标,合格率分别为93.02%、86.05%和97.67%;透析液细菌总数检测值范围0~25 000 CFU/ml,总合格率78.10%,致病菌检出率15.33%;近、末端反渗水细菌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接取法和注射器抽取法采集透析液作微生物监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地区透析用水污染尤其细菌污染较为普遍和严重,有潜在发生血液透析医院感染的可能,必须加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了解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培养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南京金域医学检验所收集的来自江苏全省13个地市州的500多家基层医院送检的尿路感染患者1 348份标本,采用血琼脂平皿和麦康凯平皿35℃培养箱培养方法进行中段尿培养;然后,用VITEK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API鉴定板条对菌落计数>105 cfu/ml的革兰阴性菌和菌落计数>104 cfu/ml革兰阳性菌进行菌种鉴定,并根据2015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判断药敏结果。 结果从1 348份中段尿培养标本的450份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阳性率为33.38%。其中革兰阴性菌358株,占79.56%;革兰阳性菌76株,占16.89%;真菌16株,占3.56%。选取全部菌种中6类主要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进行药敏分析,其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分别为84.16%、80.37%、87.12%、93.98%;粪肠球菌对四环素、利福平、奎奴普汀-达福普汀、米诺环素的耐药分别为81.40%、86.67%、100%、83.33%。 结论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病原菌对青霉素、头孢类、四环素类和利福霉素类耐药严重。分析尿路感染病原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感染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特点。方法选择医院2006年1月-2016年12月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32例作为革兰阳性菌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56例作为革兰阴性菌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发热、腹透液性状、腹痛等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结果革兰阳性菌组和革兰阴性菌组患者发热、腹透液性状、腹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组中性粒细胞数、C-反应蛋白、透析液有核细胞数、透析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均低于革兰阴性菌组(P<0.05),革兰阳性菌组血清钾高于革兰阴性菌组(P<0.05),两组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血清钠、血清氯、血清钙、血清磷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组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46.9%、18.8%,革兰阴性菌组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39.3%、19.6%;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分别为73.3%、80.0%,83.3%、66.7%,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为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分别为77.3%、72.7%,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和中性粒细胞水平较低,血清钾水平较高,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对红霉素、苯唑西林耐药性高,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革兰阴性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