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CT扫描检查用于诊断和鉴别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结果分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56例)和胰腺癌组(39例),比较两组CT扫描、影像学特征及检查结果。结果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在CT扫描特征包括形态、密度均匀程度和密度大小等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根据CT扫描结果显示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在胰腺肿胀、血管侵犯、胰管状态改变等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结论 CT扫描检查能够准确的区别判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后续诊治方案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与小胰腺癌的CT、MRCP影像学征象的差异,提高对AIP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2008年AIP亚洲诊断标准的24例AIP及病理证实的25例小胰腺癌(≤2 cm)的影像学资料,从胰腺的形态改变、密度及强化方式、胰管及胰周、胰外表现等方面进行比较,采用×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AIP和小胰腺癌组间,肿块部位、远端胰腺萎缩、肿块持续强化、胰管“截断征”、“鞘膜征”及肾脏受累征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9.010、10.506、15.288、8.688、6.292和4.966,P<0.05),但是只有远端胰腺萎缩和肿块持续强化征象在局限性AIP与小胰腺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弥漫性AIP的影像学改变具有特异性,与小胰腺癌容易鉴别诊断,但局灶性AIP与小胰腺癌鉴别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因梗阻性黄疸初次就诊并确诊,且同时接受EUS的133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113例胰腺癌患者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随机号码按1∶1随机分成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在训练样本,将两种疾病患者的10项EUS图像特征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比较两者EUS特征表现的差异,构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的预测模型,然后在验证样本检验其预测效能。鉴于胰腺实质弥漫或局灶回声减低判定上存在一定主观性,为避免偏倚,本研究特此设计了2个预测模型。结果 Logistic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胰腺弥漫性回声减低(OR=591.0,95%CI:98.8~>999.9,P<0.001)及血管侵犯(OR=11.9,95%CI:1.4~260.2,P=0.023)是鉴别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子。排除胰腺弥漫性回声减低和局灶性回声减低后剩余的8项EUS特征,经Logistic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强回声灶/索条(OR=177.3,95%CI:18.7~>999.9,P<0.001)、主胰管扩张(OR=60.5,95%CI:6.2~>999.9,P=0.004)、胆管壁增厚(OR=35.4,95%CI:3.7~>999.9,P=0.009)、淋巴结肿大(OR=16.8,95%CI:1.7~475.2,P=0.038)以及血管侵犯(OR=22.7,95%CI:2.0~725.7,P=0.028)是鉴别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子。2个模型鉴别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5和0.979。当取最佳诊断阈值时,2个模型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90%;对于鉴别困难的局灶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2个模型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90%,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8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2个模型对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的预测价值较高,根据EUS特征表现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作出鉴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 方法收集2003年5月至2015年6月解放军第404医院经临床和手术病理确诊为非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且术前在本院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的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其多排螺旋CT图像,主要观察肿瘤的数目、位置、形状、大小、密度及强化方式等。 结果15例均为胰腺单发肿瘤,发生于胰体部7例、头部5例、尾部3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直径3.8 cm。CT平扫11例表现为稍低密度影,2例表现为等密度,2例表现为囊性病灶。增强后3例表现为等密度强化,6例为低密度强化,5例为高密度强化,1例囊性病灶无强化。5例可见胰管扩张,肝转移瘤见于1例患者,增强后呈环形强化。 结论非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其鉴别诊断较难,需结合影像学表现和临床信息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与胰腺肿瘤相鉴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影像学、实验室和病理特征.结果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多见于老年人、男性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和腹部不适.血清CA19-9水平可轻度升高,通常<100U/ml,较胰腺癌低.B超对肿块型CP诊断的准确率仅18.2%,只能作为初筛手段;CT的诊断准确率为45.5%,表现为主胰管及其分支呈球样扩张,可见胰腺假性囊肿和钙化;MRCP和EUS均可见胆总管、胰管不规则扩张,表现与胰腺癌相似;ERCP可清楚显示胰胆管的病变部位、梗阻性质、胰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等,与CT检查结合,对鉴别肿块型CP与胰头癌有重要意义.根据组织病理检查,少部分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属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结论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与胰腺癌相似,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胰腺炎通常呈胰腺弥漫性增大;当表现为胰腺炎性肿块时,灰阶超声及CT均难以与癌鉴别。过去曾认为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及THC(经肝胆道造影)中出现完全性胆道梗阻和“双管征”(总胆管及邻近胰管同时梗阻)是诊断胰腺癌的特征。但此征象也可见于胰腺炎。有作者认为若ERCP出现上述征象而同时有胰腺炎的征象,即不能诊断为胰腺癌。作者复习了19例胰腺局部肿块,手术切除标本组织学检查均证实为炎症。其中13例用目前影象学技术包括CT、超声、ERCP及THC均不易与癌鉴别。肿块内有钙化者诊断为胰腺炎无困难,故不包括在本组病例内。CT中胰腺增大和/或变形的范围在一段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CT和MRI在鉴别非弥漫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IP)与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海南省中医院就诊并经临床确诊的非弥漫性AIP患者共78例,纳入AIP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就诊并经临床确诊的PDA患者共28例,纳入PDA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CT和MRI在鉴别AIP和PDA的表现情况,计算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敏感度。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特征的表现情况。结果 MRI鉴别AIP和PDA的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CT(P0.05)。MRI用于诊断PDA的灵敏度显著高于CT(P0.05),但MRI和CT对诊断AIP的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P组中,CT和MRI发现的影像学特征比较,多发胰腺占位、延迟均匀增强、胰管梗阻、多发胰管梗阻的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PDA组中,非连续性胰腺占位、胰管梗阻的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比CT在鉴别非弥漫性AIP与PDA时的诊断表现更好,MRI能够更多反映出有利于两种疾病鉴别的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及肝脏的CT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树群 《山东医药》2006,46(10):28-29
采用CT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及肝脏的影像学变化。结果显示急性胰腺炎时CT表现胰腺增大,密度减低或不均匀,周围有液性渗出.吉氏筋膜增厚,胰腺增强不均匀;同时均伴有肝脏密度明显减低的脂肪肝表现。认为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细胞和间质水肿、脂肪组织坏死及出血、血清淀粉酶和甘油三酯增高是脂肪肝形成的基础。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如果发现有脂肪肝表现则可以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证实并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的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结果急性水肿性胰腺炎31例(68.9%),2例胰腺无明显异常,1例胰头增,2例胰体增大,1例胰尾增大,25例弥漫性增大;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4例(31.1%),表现胰腺密度不均、胰周积液8例,胰周脓肿2例,假性囊肿形成6例。结论 CT检查有助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并能明确有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超声内镜对胰腺疾病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超声内镜对诊断胰腺疾病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复习近期文献,同时结合作者临床体会就超声内镜在胰腺癌、胰腺炎、胰腺内分泌肿瘤以及胰腺囊肿等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胰腺癌侵及并阻塞胰管可造成胰管内压力增高,胰腺腺泡破裂,胰液外溢.因此,胰腺癌患者可出现急性胰腺炎的表现.但临床上以急性胰腺炎为首诊的胰腺癌患者不多见.作者在我院近3年28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研究和随访过程中,发现7例胰腺囊腺癌患者,最初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有的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常经保守治疗"痊愈".本文通过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及时作出正确诊断,提高此类胰腺癌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急性胰腺炎与胰腺囊性腺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伟  秦坚 《胰腺病学》2002,2(3):188-188
胰腺癌侵及并阻塞胰管可造成胰管内压力增高,胰腺腺泡破裂,胰液外溢。因此,胰腺癌患者可出现急性胰腺炎的表现。但临床上以急性胰腺炎为首诊的胰腺癌患者不多见。作者在我院近3年28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研究和随访过程中,发现7例胰腺囊腺癌患者,最初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有的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常经保守治疗“痊愈”。本文通过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及时作出正确诊断,提高此类胰腺癌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一种慢性胰腺炎.Ⅰ型AIP是AIP最主要的类型,在慢性胰腺炎患者中约占2%,好发于成年男性.胰腺癌是AIP最主要的鉴别诊断,两者的鉴别依赖于血清学、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血清IgG4水平的升高是最敏感和特异的指标.影像学特征包括胰管不规则狭窄,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胰腺周围包膜样边缘(capsule-like rim),动态增强扫描晚期可见强化.胰腺的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显示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席纹样纤维化,闭塞性静脉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胰腺癌的64排螺旋CT的不典型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CT征象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缺乏典型CT征象的12例胰腺导管腺癌的64排螺旋CT资料.结果 12例均为胰腺导管腺癌.其中,中分化导管腺癌7例,中高分化导管腺癌1例;黏液腺癌1例;腺鳞癌3例.8例导管腺癌病灶中位于胰头及(或)钩突部7例,胰颈部1例,表现为等、低密度或囊实性肿块,增强后无明显强化;5例肿瘤呈明显外生性或有外生倾向;5例肿瘤远端胰管无扩张,2例出现胆总管和肝内胆管扩张,仅1例出现肿瘤远端胰腺萎缩.1例黏液腺癌CT平扫示胰头部5 cm囊性病灶,增强后仅囊性病灶下方少许实性部分轻度强化,体尾部胰管中度扩张(7 mmn),胆总管及邻近血管未受侵犯.3例腺鳞癌病灶中位于胰头2例,胰体部1例,肿块最大径3.0~4.5 cm,CT增强扫描胰腺实质期示3例病灶内均见液化坏死区,病灶远端胰管均轻度扩张(4~5 mm),胆总管和肝内胆管均未见扩张.结论 胰腺癌可出现不典型的CT影像表现,要注意与易混淆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钟喨 《胃肠病学》2004,9(3):170-171
CT是胰腺疾病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密度分辨率高和可重复检查的优点。CT平扫可观察胰腺形态改变、钙化情况和新鲜出血,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主要用于胰腺炎和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动脉期胰周动脉明显强化;胰腺期胰腺实质明显强化.胰腺与少血供肿瘤间的密度差最大.有利于小胰癌的检出:门静脉期胰周静脉和肝脏实质强化最为显著,有利于显示肿瘤的静脉累及和检出肝脏少血供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16.
ERCP诊治指南(2010版)(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疾病的ERCP诊治指南 一、ERCP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作用 1.单纯胰管造影(ERP)对于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侵及主胰管的肿瘤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其他病变,尤其是仅累及胰腺实质或分支胰管的病变则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17.
超声内镜对胰腺疾病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超声内镜对诊断胰腺疾病具有重要价值,本复习近期献,同时结合作临床体会超声内镜在胰腺癌,胰腺炎,胰腺内分泌肿瘤以及胰腺囊肿等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总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内镜超声的特征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07年9月确诊的11例原发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总结内镜超声的影像特点.结果 内镜超声下见胰腺实质回声极低,胰腺弥漫或局部增大,边缘呈波浪样改变;肝外胆管扩张,胆管壁明显增厚,呈均匀中低回声;可见胰腺周边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胰管扩张或胰石、胰腺钙化和囊肿形成;未见周边血管受累.结论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内镜超声下具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9.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胰腺疾病的诊断还存在三个问题:1.部分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均可见主胰管狭窄伴二、三级管扭曲,不易鉴别;2.小于2mm的小囊性扩张及二、三级管不规则可能是老年人的正常变异,难于与轻度慢性胰腺炎区别;3.早期胰腺疾病的ERCP可能正常。在行ERCP时,通过内窥镜下主胰管插管(ECMPD)采集纯胰液(PPJ)检查,可有助于鉴别诊断。兹就近年部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标本采集及处理纯胰液的采集可在逆行胰管造影前或后进行。欲作胰腺外分泌的生化检查时,因抗胆碱能药物、ERCP操作及造影剂皆可影响检查结果,可在留置胰管导管1小时后采  相似文献   

20.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胰腺炎症,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可轻可重,影像学检查提示主胰管弥漫性不规则狭窄以及胰腺弥漫性肿大。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学活检及血清γ球蛋白、IgG的增高,以及自身抗体的出现;激素治疗有效。IgG4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AIP的诊断及鉴别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