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采用VR、MIP、MPR等技术重组成像,部分病例同DSA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检出动脉瘤25例,1例脑动脉畸形,1例脑血管未见异常改变,CTA表现与经过DSA检查或经过手术的患者对照,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可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够迅速、准确、无创地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36例,均行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并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比CTA、DSA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采用CTA检测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为93.94%(31/33),特异度为66.67%(2/3),准确度为91.67%(33/36);采用DSA检测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为96.97%(32/33),特异度为66.67%(2/3),准确度为94.44%(34/36);两种检测方法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较高,能为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疑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25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实时三维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80例检查中发现动脉狭窄20例,动脉变异23例,烟雾病7例,动静脉畸形10例,动脉瘤20例。螺旋CT脑血管成像(SCTA)能很好显示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近端大分支,能很好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也能很好显示动静脉畸形的畸形血管团,以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80例中颅底Willis环都显示清晰。结论:25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是一种最佳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此种方法快速、无创,能为临床的治疗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对本院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共57例怀疑颅内动脉的瘤患者于2周内分别进行MSCTA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MSCTA血管重建后处理技术有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多层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显示。结果:57例患者中43例患者阳性共发现48个动脉瘤,MSCTA发现40例44个,DSA发现42例47个。1例MSCTA发现动脉瘤,DSA阴性,3例DSA发现动脉瘤,MSCTA阴性,两者均阴性共14例。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93.33%,符合率为92.98%,阳性预测值为97.50%,阴性预测值为82.35%。结论:MSCTA是一种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轴向、比邻结构关系的快捷、有效检查方法,弥补了DSA的不足,可逐渐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64排128层螺旋C T脑动脉血管成像(CTA)及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分析动脉瘤的分布.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脑外科及神经内科的脑内动脉瘤患者79例,纳入患者均接受CTA及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大部分行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以DSA作为动脉瘤诊断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在颅内破裂性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患者的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资料,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ETA与DSA均发现破裂性动脉瘤15个,其中明显萎陷的动脉瘤1个;与DSA对照,CTA对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破裂性动脉瘤的检出率高、安全、快速,可以作为颅内破裂性动脉瘤首选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17例(21个),其中1个大脑后动脉瘤误诊为交通动脉瘤,1例(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漏诊.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9.
摘要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 对本院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共57例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于2周内分别进行MSCTA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MSCTA血管重建后处理技术有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多层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 结果 57例患者中43例患者阳性共发现48个动脉瘤,MSCTA发现40例44个,DSA发现42例47个。1例MSCTA发现动脉瘤,DSA阴性。3例DSA发现动脉瘤,MSCTA阴性;两者均阴性共14例。 结论 MSCTA是一种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轴向、比邻结构关系的快捷、有效检查,弥补了DSA的不足,可逐渐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层螺旋CTA检查,对照DSA结果,评估64层螺旋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42例中DSA检查发现49个动脉瘤,64层螺旋CTA检查发现43个动脉瘤,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7.61%,特异性为88.88%,阳性预测值为91.61%,阴性预测值为88.88%,You-don指数为86.49%。结论64层螺旋CTA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表明64层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6例连续典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均行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并将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重建后处理,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5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依据De Bakey分型:Ⅰ型14例,Ⅱ型2例,Ⅲ型40例。所有患者真假双腔及内膜片均清晰显示,其中3例(5.4%)患者为三腔(双假腔)主动脉夹层,其一例患者急性期假腔及伴有血栓的慢性期假腔各一个。真腔Ct值多较假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显示了所有患者初始破口的位置,并发现50例(89.2%)患者存在一个破口或多个再破口,6例(10.7%)未见再破口。CTA清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范围、重要分支血管受累、内膜片旋转方向以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结论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可靠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破裂来势凶险,致残率、死亡率非常高,首次出血死亡率约55%,再次出血死亡率约75%。5年死亡率75%以上,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16层螺旋CT的使用有利于动脉瘤尤其是复杂型动脉瘤如夹层、宽颈、梭形及假性动脉瘤的诊疗,能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13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MSCTA胸腹联合检查,将原始数据在SGI工作站进行MPR, SSD, MIP及VR等后处理.结果 13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 MSCTA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与鉴别颅内动脉瘤上的价值。方法:将2017-04至2018-06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经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DSA检查,将64排螺旋CT的检查结果作为探究组,DSA的检查结果为参照组,以评估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与鉴别诊断颅内动脉瘤上的价值。结果:①DSA显示,96例患者总计100个动脉瘤,探究组显示,96例患者总计动脉瘤97个,有32个位于颈内动脉,20个位于前交通动脉,8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8个位于M1段,10个位于大脑前动脉,4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基底动脉; DSA即参照组显示,有32个位于颈内动脉,20个位于前交通动脉,8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0个位于M1段,10个位于大脑前动脉,5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基底动脉;②探究组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具体情况,如长轴、短轴、宽度等都与参照组相比不存在明显区别(P 0. 05);③探究组对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误诊率等都与参照组没有差异(P 0. 05)。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与鉴别颅内动脉瘤方面,准确度高,对于瘤体定位明确,显示清晰,能达到与DSA相似的诊断价值,推荐临床在诊断与鉴别诊断颅内动脉瘤中使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脑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疑似早期脑梗塞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比较256层螺旋C T脑灌注成像与C T平扫诊断早期脑梗塞的效果,进一步比较早期脑梗塞患者健侧与患侧25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的相关参数差异.结果:...  相似文献   

16.
冯新环  胡会婷 《大医生》2022,(7):115-117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64-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与64-SCT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观察并比较64-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后处理技术对脾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6例脾动脉瘤(共20个脾动脉瘤)患者的CTA资料,由2位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等后处理,分别计算VR、MIP、MPR、vR+MIP+MPR后处理技术诊断脾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和Youden指数。结果VR诊断脾动脉瘤的灵敏度94.74%、特异度75%、误诊率5.26%、漏诊率25%、Youden指数0.73。MIP分别为94.12%、60%、5.88%、40%及0.54。MPR分别为93.75%、54.55%、6.25%、45.45%及0.48。vR+MIP+MPR分别为95%、85.71%、5%、14.29%及0.81。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多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脾动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于春英  激扬  刘子林 《华西医学》2010,25(6):1153-115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的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两种方法在显示血管形态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瘤壁血栓伴钙化导致的血管狭窄,MIP与DSA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结果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病人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5例出现一过性热感,其中1例同时合并皮肤瘙痒;2例单独出现皮肤瘙痒。43例无任何不良反应,2例出现穿刺点局部对比剂外渗,经50%硫酸镁溶液湿敷后吸收,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一例出现严重变态反应。45例CTA检查成功,5例检查过程中无法配合,检查失败。[结论]加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是检测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价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措施.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6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病人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5例出现一过性热感,其中1例同时合并皮肤瘙痒、1例恶心欲呕;2例单独出现皮肤瘙痒;49例无任何不良反应.2例出现穿刺点局部对比剂外渗,经50%硫酸镁溶液湿敷后吸收.51例CTA检查成功,5例检查过程中无法配合,检查失败.结论:加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护理,根据病人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是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