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近问世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拜瑞妥)、阿派沙班等,为心房颤动患者提供了除华法林的新选择。但由于使用时间较短,某些药理学作用不十分明确,其获益和风险尚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治疗70岁以上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1年3月,收集其中收录的公开发表的关于N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西美加群、艾多沙班)与华法林治疗70...  相似文献   

3.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规范的抗凝治疗可以显著减少与心房颤动(房颤)相关的心源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现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关问题作一阐述。1老年房颤的流行病学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每年因房颤住院的患  相似文献   

4.
<正>2001年ATRIA研究报道,年龄<60岁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为1%,而年龄>80岁,患病率则可增至10%。心房颤动可使栓塞或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每年绝对风险为1%~20%。《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指出,我国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人群。华法林虽可降低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风险达2/3,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3种新型抗凝药物引起临  相似文献   

5.
就不同阶段慢性肾脏病(CKD)病人口服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不同类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优缺点进行综述。CKD伴心房颤动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与单纯性心房颤动相比有着更高的脑卒中、全身性栓塞和死亡风险。CKD时由于机体代谢异常,病理生理改变其口服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不同CKD分期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75岁的老老年是房颤高危人群。而年龄本身是引起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如何平衡老老年房颤患者抗凝获益和出血风险,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老老年房颤患者抗凝的必要性、抗凝药的选择及抗凝药物剂量的选择等内容,以期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左心耳封堵术和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中关于左心耳封堵术治疗房颤的相关文献,时间截止为2021年6月,检索关键词为:"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Left atrial ...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患病率为1%,其发病人数随着年龄递增。在年龄>70岁的人群中已达7%~8%,年龄>80岁可达10%。2003年我国首次房颤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且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年龄>80岁人群可达7.5%。房颤可引起血栓性脑卒中等严重的并发症。Wolf等研究表明,在美国所有脑卒中患者中,有15%是由于房颤所引起。中华医学会组织的国内40家医院房颤回顾性研究表明,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平均患病率为24.15%,年龄>80岁高达32.86%。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岁丰  蹇在金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9):910-911,F0004
据Framing,ham心脏研究报道,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ir)的终生危险是40岁以后每4人中就有1人会发生Af,其危险度高于心力衰竭(1/5)和女性乳腺癌(1/8)。我国首次Af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Af患病率为0.77%;患病率随年龄显著增加,80岁以上人群达7.5%。中华医学会组织的国内如家医院房颤回顾性研究表明,非瓣膜性AF脑卒中的平均患病率为24.15%,80岁以上高达32.86%。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在〈50岁的人群中房颤患者罕见,60岁后发病率明显增加,至80岁其发病率接近10%。房颤发病的中位年龄为72岁,男性高于女性。我国首项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13个省、14个自然人群中抽样29079人,发现中国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患者人数接近800万。随着风湿瓣膜性心脏病逐渐减少,非瓣膜性房颤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强危险因素。华法林的一些缺陷使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加速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杜沙班等的研发。本文对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杨洁  王晓明 《心脏杂志》2019,31(5):597-601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快速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栓栓塞,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这也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直接原因。因此,抗凝预防血栓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主要措施。华法林作为传统口服抗凝药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公认,但因其治疗窗窄,需频繁监测等诸多不足限制了临床应用,影响了医患双方的信心。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主要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近年来新的研究证据支持其为AF初始抗凝治疗的优先选择。本文将就NOACs的药物特性及在AF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15.
微小RNA具有很强的生物特性与治疗价值,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记物。近期多项基因研究显示,微小RNA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并推测出与心房颤动有关的作用机制,这有望为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New oral anticoagulant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stroke. Currently, acetylsalicylic acid (a platelet inhibitor) and vitamin K antagonists (VKAs; oral anticoagulants), including warfarin, are the only approved antithrombotic therapies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F. Although effective, VKAs have unpredictabl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requiring regular coagulation monitoring and dose adjustment to maintain effects within the therapeutic range. The clinical development pathway for novel anticoagulants often involves evaluation of efficacy and safety in a short-term indication, such as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followed by longer-term VTE treatment studies, and finally chronic indications, including stroke prevention studies in patients with AF. The coagulation pathway provides many targets for novel anticoagulants, including Factor Xa (FXa) and Factor IIa (thrombin). Numerous oral, direct FXa inhibitors are in various stages of clinic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rivaroxaban, LY517717, YM150, DU-176b, apixaban, and betrixaban, and are anticipated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VKAs. Dabigatran is the only oral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 in late-stage development. Studies of these agents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F are planned or ongoing. If approved, they may represent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nticoagulants, by providing new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F.  相似文献   

17.
18.
19.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AF发病机制复杂,对临床医师和基础研究者来说,至今仍是最具挑战性的心律失常。本文就近年对AF的发生机制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心房重构是房颤的核心机制,包括电重构、结构重构及自主神经重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心率可以间接反映自主神经功能。心率与房颤发生的关系以及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心率变化与房颤复发关系复杂,且一直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