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双吻合器法改进传统的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术后长期的肛门功能情况.方法 同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3月完成的45例双吻合器法同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家族性息肉病患者16例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9例.应用Kirwan评分及Oresland贮袋特异性功能评分评估术后远期肛门功能.结果 平均随访65个月(12 ~ 110个月)后,2例恶性家族性息肉病患者死亡,其余患者中2例出现不典型息肉增生,4例患者出现轻到中度的吻合口狭窄,1例患者出现严重的吻合口狭窄,需再次手术干预,16例患者出现贮袋炎的临床症状.本组45例患者中无肛门失禁发生,术后1年、2.5年、5年的中位Oresland贮袋特异性功能评分分别为6分、3分和2分.结论 应用双吻合器法改进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后大便控制能力满意,无肛门失禁发生.  相似文献   

2.
Lin JJ  Song ZF  Xu JH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4):861-863
目的 探讨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5~ 2 0 0 2年间共对 6 1例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其中UC 2 5例、FAP 34例、其他 2例 ,应用S袋 2 5例、S J袋 13例、J袋 17例以及W袋 6例 ,术后随诊 1~ 18年、平均 8年 ,比较分析术后控便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全部患者存活。并发症发生率为 16 % ( 10 / 6 1) ,其中UC患者 ( 2 4 % ,6 / 2 5 )高于FAP患者 ( 12 % ,4 / 34) ,W袋高于其他各袋 ,手法吻合 ( 2 0 % ,8/ 4 1)高于吻合器吻合 ( 10 % ,2 / 2 0 ) ,但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 2 4h大便次数平均为 4 2次。日间 84 % ( 4 3/ 5 1)、夜间 75 % ( 38/ 5 1)的患者排便能自控 ,6 % ( 3/ 5 1)的患者有明显的大便失禁。大部分患者对目前的生活质量表示满意。结论 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可维持UC与FAP患者肛管自控功能和可接受的大便次数 ,术后并发症较少 ,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应用吻合器法改进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贮袋肛管手法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已成为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标准术式,约50%的患者术后出现夜间的粪污。近年采用不剥离直肠黏膜、直接采用吻合器行保留肛门移行区(anal transitional zone,ATZ)的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 anal canal anastomosis,IACA),明显提高了术后的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5年45例FAP患者行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的手术方式、并发症以及结肠镜、肛肠测压等随访资料。结果45例中发生吻合口漏1例;术后平均排便频率:3个月内每日9次,6个月后每日5次,12个月后每日4次;术后平均肛管慢波静息压为5 cm H_2O,频率为13次/min,肛管收缩压平均180 cm H_2O。37例术后结肠镜随访发现,14例有贮袋息肉(14/37,38%);4例术后发生小肠系膜硬纤维瘤。结论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是FAP理想的外科手术方式,回肠"J"型贮袋患者控便功能良好,术后应密切随访,预防发生大肠外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对15例FAP施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术。先行腔镜下全结直肠的游离,离断直肠,然后将回肠断端构建J形储袋,经肛门放置直线管状吻合器,拉下回肠,完成贮袋肛管吻合。结果 15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手术时间(112. 4±32. 3) min,术后住院时间(9. 9±2. 5) d。术后病理4例息肉恶变。术后1例出现盆腔感染,穿刺引流后好转。15例平均随访28个月(3~60个月),术后随访1年时,大便次数(3. 3±1. 4)次/d,基本成形,无肿瘤复发及死亡。结论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是治疗FAP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杜俊义  曾冬竹 《腹部外科》2013,26(3):197-198
目的 总结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病(FAP)的最佳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58例F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58例中良性45例,癌变13例.全部患者均施行了全结肠切除,采用回肠造口8例,部分直肠切除和回直肠吻合16例,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4例,直肠切除、直肠黏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内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30例(随访1~5年,大便次数2~4次/d,肛门有控便能力,无息肉复发、癌变,均能参加重体力劳动).本组严重并发症5例.随访6个月~8年,良性患者术后均存活,6例术后5~7年发生癌变而再次行手术.13例癌变者中,4例术后6~13个月因肿瘤广泛转移死亡,另9例仍存活.排便功能以回肠造口术较差,保留直肠的术式较好.结论 治疗FAP,选择全结肠切除、保留直肠肌鞘、回肠贮袋、回肠肛管吻合术较合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FAP患者行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与肛管或直肠肌管吻合术的手术方式、并发症以及结肠镜、肛肠测压等随访资料。结果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安全可靠,无严重并发症,较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术后排便频率明显降低,肛管静息压力和最大收缩压力明显增高,肛管长度明显延长。结论与传统的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相比,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简化了手术,减少了盆底肌肉和肛门括约肌损伤,保留了更多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8.
J型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在全结肠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结肠切除术后J型回肠贮袋肛管吻合的价值。方法:对近5年16例全结肠切除病人应用J型回肠贮袋肛管肛管吻合术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该术式并发症少,无一例回肠肛管吻合口瘘发生,肛门功能良好,无夜间漏便,大便次数平均3-5次/d,夜间0-1次,无贮袋炎发生,病人对生活质量感到满意。全组病人随访1-5年,无恶变发生。结论:全结肠切除J型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瘘,贮袋炎,且肛门功能好,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易行,只要指征选择适当,该术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史俊  陆俊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12):913-9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1年为13例FAP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及回肠储袋与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长度、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腹腔镜辅助下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较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后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减少,肛管静息压及最大收缩压明显增高。结论:与传统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相比,回肠储袋直肠肌管吻合手术保留了部分直肠肌管,不仅有效减少了盆底肌肉损伤的可能性,而且很好地保护了肛门括约肌,因而可更好地保留患者的控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下动脉双血供回肠D型储袋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8年4—9月期间接受肠系膜上下动脉双动脉血供回肠D型储袋肛管吻合术(D⁃IPAA)的4例UC和1例FAP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情况、术中并发症、总手术时间、D型回肠储袋构建时间、D型回肠储袋容积、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通过克利夫兰生活质量评分量表(CGQL)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Wexner评分法评估术后排粪功能,记录24 h及夜间排粪次数;随访截至2019年6月。结果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体质指数(18.0±2.5)kg/m2。均患有低蛋白血症,术前凝血功能正常,UC患者CGQL评分为(0.5±0.2)分,FAP患者CGQL评分0.7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一般状况可,手术时间(240±30)min,储袋构建时间(35±10)min,储袋容积(160±10)ml。首例UC患者出血量为600 ml,其余患者出血量均为(150±50)ml;1例UC患者术后出现盆腔感染,冲洗引流后痊愈,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日为(17±3)d。随访1~9个月,均未出现肠梗阻、吻合口漏、储袋炎等近期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及9个月CGQL评分分别为(0.6±0.2)分、(0.7±0.1)分、(0.7±0.1)分,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3.5±0.8)分、(2.7±0.5)分、(2.5±0.6)分。24 h排粪次数分别为(5.4±0.9)次、(4.2±0.8)次、(3.5±0.6)次,夜间排粪次数分别为(2.0±0.6)次、(1.6±0.5)次、(1.5±0.5)次。结论UC和FAP患者完成全结肠直肠切除后,接受动脉双供血回肠D⁃IPAA,围手术期风险可控,安全可行,对储袋黏膜屏障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有助于减轻缺血性储袋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回肠新直肠吻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肠新直肠吻合术(INRA)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一种新方法,它摒弃了回肠肛管囊袋,而保留了直肠储存粪便的功能。对UC和FAP来说,其本身是粘膜疾患,外科处理UC和FAP的目的就是切除结肠病变粘膜并保留直肠储存粪便和排粪功能,去除直肠肌层事实上毫无必要。回肠囊袋肛管吻合术(IPAA)能实现该目的,但有着15%~35%的并发症,10%的失败率以及不能预测术后功能的缺陷;而INRA术式正好符合这些要求,它切除了直肠粘膜并以有血供的回肠粘膜来替代。本文观察INRA术式的早期结果,共11例(6男5女)患者施行了I…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并拖出式直肠黏膜剥离术治疗FAP及U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并拖出式直肠黏膜剥离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及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9月,应用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治疗FAP9例及UC4例,除2例因直肠癌变行回肠造口外,其余11例均在腹腔镜下游离全结直肠后,将直肠外翻拖出后行直肠黏膜剥离,再将回肠J型储袋与齿线行手工吻合。结果 13例手术均在腹腔镜辅助下成功完成,平均手术时间(248.8±27.8)min,平均出血量(61.0±27.7)ml,辅助切口平均长度(3.8±1.0)cm,术后2~3d排气。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超过4个月,肛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拖出式直肠黏膜剥离并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是可行、安全及微创的,在保证对疾病治疗彻底性的同时,能取得较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结肠切除回肠“S“型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FAP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5至2005年进行的33例FAP全结肠切除术,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良性21例,癌变12例.全部患者均施行了全结肠切除,27例回肠“S“型储袋肛管吻合术,6例永久性回肠造口术; 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3例均得到随访1~10年, 5例癌变病人因肿瘤复发、肝转移死亡.余者术后生存质量满意,排便功能良好. 结论:全结肠切除回肠“S“型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FAP息肉切除彻底、术后控便能力理想,该术式是治疗FAP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吻合器法改进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2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吻合器在结直肠全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应用吻合器完成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的22例患者的临术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8h,平均输血量573ml,平均住院时间15.3d。术后大便控制能力Deen评分平均2分。无吻合口瘘发生。术后出现小肠梗阻2例,吻合口狭窄1例,盆腔脓肿1例。结论使用吻合器完成IPAA,并发症少,术后大便控制能力满意。  相似文献   

15.
应用吻合器手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吻合器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采用吻合器手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病人均采用3种吻合器手术,行全结肠切除、直肠超低位前切除、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并预防性回肠造口。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人、无吻合口瘘、盆腔脓肿、吻合口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病人发生贮袋粘连,在直肠镜下分离治愈;2例吻合口附近发现息肉经内镜电灼切除。全组病人排便功能满意,排便次数控制在每天2~5次。结论采用3种吻合器进行结肠切除、直肠超低位前切除、回肠贮袋与肛管吻合术,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安全、简捷省时、术后并发症较少,应作为首选手术方式,手术后应进行长期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息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简化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避免全大肠切除术时腹壁回肠造瘘。方法 采用全大肠切除直肠肌鞘内咽肠肛管吻合改进术式治疗25例家庭性腺瘤性息肉病及1例溃疡结肠炎患者,并进行了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1年患者的肛门功能恢复正常,大便1-4次=天,可正常参加工作除2例发生术后早期不完全性小肠梗阻和1例癌变患者术后发生性功能障碍外无其它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具有技术简单、病变切除彻底、无回肠造袋、不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7例FAP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的手术、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资料,并与同期开腹手术患者相比较.结果 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切口平均长度为4.32 cm,明显短于开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为1.45 d,短于开腹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平均为11.95d,明显短于开腹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资料显示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安全可靠,较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后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减少,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明显增高.结论 与原有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相比,腹腔镜辅助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直肠肌管吻合术不仅手术创伤小,手术方式简单,手术难度低,而且减少了可能发生的盆底肌肉和肛门括约肌损伤,更好地保留患者控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8.
回肠贮袋肛门吻合术的现状与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8年Parks等[1]首次报道以来,全结肠切除、部分直肠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贮袋肛门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逐渐成为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微创外科治疗疗效与安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6例FAP患者的病例资料。 结果16例患者均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6例,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端式造口5例,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5例;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27.9±52.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8.1±90.7)ml。5例(31.2%)发生腺瘤癌变,4例(25.0%)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患者获得长期随访,其中4例患者残余直肠新发息肉、3例患者术后发生腹腔硬纤维瘤。1例FAP合并肠癌患者术后1.5年因肝转移死亡。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FAP安全可行;FAP患者术后需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因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行结直肠切除、回肠袋肛管吻合器吻合后的远断端粘膜、肌肉类型和有无结肠炎,以比较高、低位肛管横断的优劣。病人与方法 1991年~1993年,38例因UC(32例)和FAP(6例)行结直肠切除、J型回肠袋直肠吻合术。男性21例,年龄平均33岁(12~77岁)。经直肠镜定位后吻合器推至肛管顶端(高位组)或齿线处(低位组)行吻合。切下的结肠远断端行下列组织学检查:(1)上皮细胞类型,(2)发育异常或癌,(3)与隐窝细胞损伤和/或隐窝脓肿相关的活动性炎症,(4)平滑肌和横纹肌。中位随访期6(4~12〕月,经直肠镜测量自肛缘至吻合线的长度。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两组资料P<0.05为相差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