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抗氧化营养素与铅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宜明  赵刚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1001-1003
近年来,有关铅毒性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多,其中铅暴露导致的生物体内氧化压力(Oxidative stress)上升被认为是其发挥毒性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降低铅引发的氧化压力有助于降低其对接触人群的毒性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一些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抗氧化营养索在铅中毒防治中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类生命的必然过程,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防止过早衰老却是可能的。那么,怎样防止过早衰老呢?这已成为当今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类生命的必然过程,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防止过早衰老却是可能的。那么.怎样防止过早衰老呢?这已成为当今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何芳  冯磊  张片红 《浙江预防医学》2007,19(12):9-10,17
目的研究微营养素对提高衰老小鼠雄激素和抗氧化作用。方法将3月龄的ICR雄性小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2个组,即正常对照组(12只)、衰老模型组(48只),2个月后,将致衰造模成功的ICR雄性小鼠分组按血清雄激素水平分为模型对照组、微营养素组、雄激素组、微营养素 雄激素组4组,每组各12只。饲养1个月后取血清及小鼠肺、心、脑、肝脏,测定睾酮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结果各试验组雄激素水平在实验后较实验前均有升高,其中微营养组和微营养 雄激素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营养素组小鼠的GSH.Px活性较模型对照组均有升高,且肺、心、脑GStH-Px活力与模型对照组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营养素组在心、脑、肺组织SOD活力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微营养素可以明显提高致衰小鼠的雄激素水平。对致衰小鼠GSH-Px活力和SOD活力也有升高作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社区健康人生理性功能衰老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系,为科学评价衰老、延缓衰老提供依据或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南昌市20岁以上的健康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部分样本外周血细胞端粒长度进行测量。结果 现场实证研究共发放问卷1 000份,有效回收986份(98.60%),男女比例为0.97:1,分布均匀(t=1.319, P=0.995),年龄与衰老生理分值成高度正相关(r=0.892,P<0.001)。被测对象平均相对端粒长度为(1.057±0.031),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86.930,P<0.001),端粒长度与年龄(r=-0.814,P<0.001),生理性衰老分值(r=-0.682,P<0.001)均呈负相关。结论 通过我国老年医学专家论证建立的生理性衰老指标体系,反映了生理衰老总分及方面得分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并与端粒长度呈负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相关基因甲基化与营养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营养素在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过程受到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学事件的调节。现就食管癌相关基因甲基化与营养素在消化道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DNA是机体中携带遗传信息的重要物质,也是最易受到氧自由基攻击的生物大分子之一。机体的代谢每时每刻都有氧自由基产生,一旦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失衡,细胞中的DNA将会因氧化应激而受损,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发生肿瘤、心血管疾病、关节炎、加速人的衰老等。8-羟基脱氧鸟苷可作为DNA氧化性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自身修复机制及时将受损的DNA分子修补,从而维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但是,当发挥抗氧化作用的防御体系不健全、DNA分子受到严重损伤或反复遭到损害时,机体细胞的自身修复系统就不能及时地对损伤加以修复…  相似文献   

8.
老年妇女膳食营养素与骨密度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老年妇女膳食营养素含量对骨密度 ( BMD)的影响 ,探讨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的措施。 方法 对177名 60岁以上妇女进行膳食调查及 BMD检查 ,其中骨密度异常妇女 ( OP) 4 8例 ,骨密度正常妇女 12 9名。 结果 骨密度正常妇女平均每日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Vit C、Vit E以及钾、钙、镁、锌、磷、硒、乳钙 (由乳制品提供的钙 )的摄入量均显著高于骨密度异常妇女 ,BMD与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Vit C、Vit E以及钾、钙、镁、锌、磷、硒、奶钙呈显著相关 ( P<0 .0 5或 P<0 .0 1)。 结论 膳食中多种营养素与妇女的 BMD存在一定的关系 ,预防骨质疏松应注意全面而合理的膳食  相似文献   

9.
端粒为一种生物衰老的标志物,其长度会随着细胞分裂及年龄的增加而缩短,研究表明营养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端粒长度。本文综述端粒与延缓衰老的关系、营养(营养成分、食物和膳食模式)对端粒长度的影响以及营养调控端粒长度的潜在作用机制,旨在为研究延缓衰老的营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营养学报,2022,44(5):515-519]  相似文献   

10.
职业与衰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职业与衰老周彤金锡鹏机体衰老的机理十分复杂,目前比较公认的学说主要有两种,基因学说和随机损伤学说。前者强调遗传因素对衰老的作用,后者系指内外环境因素对衰老的影响。实际上,在不受疾病、不良生活方式及职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的正常寿命应为120~140...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居民代谢综合征与膳食营养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居民代谢综合征与膳食营养素摄入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选择15岁以上人群40 708人,其中男性19 543人,女性21 165人。代谢综合征的定义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协会推荐的标准,膳食数据利用连续3 d 24 h回顾法。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代谢综合征与蛋白质、脂肪、胆固醇、总维生素E、钙、镁、铁、钾、钠的摄入呈正相关(P均〈0.05),而碳水化物、胡萝卜素、维生素C的摄入与代谢综合征呈负相关(P均〈0.05);多因素调整年龄、性别、6类地区、教育程度、中重度体力活动、饮酒、吸烟后,能量摄入与代谢综合征呈正相关,但调整BMI后,能量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营养素经上述多因素及能量的调整后发现,胡萝卜素、维生素A、视黄醇摄入与代谢综合征呈负相关(P均〈0.05),总维生素E及钠的摄入与代谢综合征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营养素的摄入与代谢综合征患病有关,应提倡健康饮食,以预防和控制代谢综合征相关的心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述人群中端粒长度与癌症、衰老相关疾病和膳食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端粒长度"、"癌症"、"衰老"、"膳食因素"等中文关键词及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在CNKI、pubmed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筛选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端粒长度与人群癌症发病风险及死亡风险相关,与某些癌症发病风险之间可能存在U型关联;较短的端粒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风险及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不良预后相关;膳食因素中单一食物组分与人群中端粒长度的关系存在争议,尚需要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结论端粒长度具有作为多种疾病临床治疗预后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潜能;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有助于发现膳食因素与端粒长度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积极推动主动健康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对个体与群体层面的抗衰老预防控制策略提出更高要求。衰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暴露的共同影响。近20年来,随着高通量遗传检测技术和相关算法的发展,以及高质量大规模人群基因组研究的开展,极大促进了对衰老遗传学的研究。本文旨在对衰老相关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展开概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中老年人群睡眠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为提倡健康睡眠延缓衰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表(PSQI)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76名中老年人进行睡眠质量状况调查;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量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外周血白细胞端粒平均长度为(0.995±0.23)T/S,年龄与端粒长度呈负相关(r=-0.241,P=0.003);睡眠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质量更差(r=-0.230,P<0.01)、入睡时间更长(r=0.227,P<0.01)、睡眠时间更短(r=-0.486,P<0.01)、睡眠效率更差(r=-0.226,P<0.01);校正性别、年龄、婚姻、学历、家庭月收入、居住形式、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基础疾病因素的影响后,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β=0.057,P<0.01)、入睡时间(β=-0.046,P<0.01)、睡眠质量(β=0.086,P<0.01)是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独立影响因素,表明睡眠时间越长、入睡时间越短、睡眠质量越好,端粒长度越长。结论 睡眠是影响中老年人群端粒长度的因素,优良的睡眠可能通过减缓端粒长度的缩短延缓衰老,鼓励在社区进行健康睡眠知识的宣教活动,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南)中小学生饮食行为及营养素摄人现状,为制定相关改善策略和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学校各1所,对43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在校期间,59.45%的学生每日均吃早餐,且42.96%的均能吃饱.午餐方式前3位的是:学校食堂,占54.44%;校外送餐,占33.94%;回家就餐,占4.1%.午餐能吃饱的学生占28.02%,吃不饱的主要原因:做得不好吃,占51.58%;不喜欢吃占25.63%;不够吃占17.09%.晚餐方式前3位是:回家就餐的占54.21%,学校食堂占36.45%,家里带饭占4.78%.64.92%的学生晚餐能吃饱,45.1%的偶尔剩饭,40.32%的从不剩饭.只有1.82%的学生平均每日肉类、蛋类、奶制品、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新鲜水果的摄入量均能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量.结论 东城区(南)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结构极不平衡,应加强学校食堂、送餐公司和家庭的平衡膳食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DNA甲基化与衰老的研究是近20a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概括DNA甲基化理论研究进展,探讨影响甲基化与衰老的主要因素,以揭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并分析了与甲基化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19.
Using 24-hour dietary recall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9 to 2006, the possible link between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chronic disease risk was assessed. C-reactive protein (CRP),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total cholesterol,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were selected as biomarkers for chronic disease risk.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individuals who consume more fruits and vegetables will have reduced chronic disease risk because of the healthful benefits of these food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on selected biomarkers for chronic disease risk. Although some associations were significant for FPG, HDL-C,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 some of the models, no trend was present. After adjusting for demographic factors, socioeconomic factors, lifestyle factors, body mass index, total energy intake, and the presence of at least 1 of our 5 predetermined comorbidities, no associations of reduced or increased risk were observed in any quartiles of combined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s were weakly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HDL-C level and decreased FPG,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some of the models; however, no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final model. Because selected biomarkers of future disease risk remained in reference ranges at both high and low intake and no significance was observed in the final model, no protective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biomarkers for chronic disease risk. However,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is recommended as part of an overall healthy diet and to displace other energy-dense foods for weight maintenance, which can lead to a decrease in future disease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