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 深入了解社区新型毒品使用人群人口学特征,探寻可操作的社区干预途径。方法 设计访谈思路,在社区招募20名新型毒品使用者,由社会学专家完成个人深入访谈,借此了解社区新型毒品使用人群的分布特征。结果 多数新型毒品使用者初次吸食年龄低龄化,多始于初中阶段,集中在农村地区及城镇无业人群;女性吸食者的身份较为隐匿,主要集中在性服务工作者领域,且吸食人数不在少数;吸食者职业类型或背景呈现多元化,如经商、开赌场、性服务人群,有少部分上班族,这些人均能自己挣到毒资;吸食者从免费聚众性的“马会”走向以AA制为主的小聚会,存在单一的女性聚会群。结论 在校学生、校外青少年的宣教应成为多数地区控制新型毒品吸食人群数量的一个方向。新型毒品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其背后性病、艾滋病潜在的流行形势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收集云南省玉溪市某社区新型毒品滥用人群毒品使用特征的第一手资料。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整群抽样、偶遇抽样方法调查来自社区活动点的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资料和吸毒行为,按新型毒品单独使用、混合使用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人口学方面,年龄、经济来源、月收入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9.11、10.63、10.84,P<0.05 。毒品使用方面,是否注射过毒品、使用过的毒品种类、经常使用毒品场所、毒品对自身的影响、新型毒品使用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0.36、217.43、27.35、121.41、55.08,P<0.05。结论 新型毒品滥用者心理、行为、身体发生改变,新型毒品单用与混用对身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新型毒品混合使用传统毒品是否增加新型毒品滥用人群感染艾滋病、丙肝等疾病的风险,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新型毒品滥用对艾滋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毒品滥用问题总在不断地变化.在我国,毒品的滥用经历了三大阶段~([1]):鸦片流行期、海洛因流行期和新型毒品流行期.目前,正处于海洛因流行与新型毒品流行共存,并逐渐显示出新型毒品占优势地位的阶段.新型毒品已成为人类健康新的威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发现第一例"摇头丸"滥用者以来,以"摇头丸"、冰毒为代表的苯丙胺类和氯胺酮等新型毒品迅速蔓延,短短十几年,在某些地区其规模已超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  相似文献   

4.
新型毒品滥用对男男性行为人群高危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新型毒品滥用对MSM高危性行为及HIV感染的影响,为制订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4-7月在山东省3个MSM监测哨点,收集当地MSM人口学特征、相关行为信息,采集血样做HIV和梅毒检测。结果 共调查MSM 1 203人,年龄(30.2±8.9)岁,未婚815人(67.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05人(66.9%);曾经使用过新型毒品的比例为54.2%(652/1 203);最近6个月发生过无保护肛交和群交行为的比例分别为62.2%(721/1 160)和16.3%(189/1 160);HIV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37/1 203)和4.7%(56/1 2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性肛交的影响因素中,来自青岛市是济南市的1.59倍(95% CI:1.13~2.23)、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61倍(95% CI:1.20~2.16)、从酒吧/歌舞厅等场所寻找男性性伴的是互联网/交友软件的1.69倍(95% CI:1.06~2.69)、艾滋病知识得分<6分是≥6分的1.55倍(95% CI:1.01~2.37)、最近1周同性性伴数≥2人是<2人的1.48倍(95% CI:1.12~1.95)、最近6个月发生群交行为是无群交行为的2.43倍(95% CI:1.61~3.67),曾使用新型毒品是未使用毒品的1.46倍(95% CI:1.11~1.91)。MSM最近6个月发生群交行为的影响因素中,来自青岛市是济南市的2.21倍(95% CI:1.45~3.38)、外省户籍是本省户籍的2.13倍(95% CI:1.28~3.55)、艾滋病知识得分≥6分是<6分的3.11倍(95% CI:1.55~6.25)、最近6个月肛交未坚持使用安全套是坚持使用安全套的2.60倍(95% CI:1.71~3.96)、最近6个月有同性商业性行为是无同性商业性行为的3.38倍(95% CI:1.92~5.95)、曾经使用过新型毒品是未使用毒品的2.71倍(95% CI:1.82~4.04)、最近1年未检测HIV是检测HIV的2.66倍(95% CI:1.59~4.43)。结论 山东省MSM人群中使用新型毒品现象普遍,新型毒品滥用促进该人群无保护性行为和群交行为的发生,应重点加强对吸毒MSM监测和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5.
1新型毒品滥用的现况"新型毒品"不是医学术语也不是司法术语,只是相对阿片等传统毒品而言,指人工化学合成和提取的对中枢神经有兴奋或抑制作用的,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毒品)精神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山东省青岛市新型毒品滥用者使用新型毒品的情况、性行为特征及HIV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2015-2016年在青岛市依托MSM社会组织和社区中男性新型毒品滥用者志愿者,滚雪球法招募男性新型毒品滥用者,样本量估计为933人。收集其吸毒、性行为,检测HIV、梅毒、HCV抗体,检测新型毒品滥用情况。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招募1 034人,MSM组431人(占41.7%)和非MSM组603人(占58.3%)。与非MSM组相比,MSM组年龄较低,未婚比例较高,文化程度较高。最近6个月用过冰毒的比例MSM组和非MSM组分别为49.7%(214/431)和100.0%(603/603),用过零号胶囊的比例分别为66.8%(288/431)和0.0%。最近6个月与多人共用毒品者的比例MSM组和非MSM组分别为87.9%(379/431)和97.7%(588/602)(χ2=39.84,P<0.01)。最近6个月使用毒品后发生性行为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非MSM组(47.5%,285/600)高于MSM组(7.4%,32/430)(χ2=190.10,P<0.01)。最近6个月使用新型毒品后发生多人性行为的比例,MSM组和非MSM组分别为78.1%(335/429)和5.5%(33/600)(χ2=573.73,P<0.01)。MSM组的和非MSM组的HIV抗体阳性率、梅毒抗体阳性率、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和0.2%、3.3%和6.3%、0.0%和0.3%。结论 青岛市男性新型毒品滥用人群中有较高比例的多人共同吸毒,在有男男性行为的新型毒品滥用人群中,使用毒品后的群体性行为发生率高,HIV抗体阳性率较高,安全套使用率低,应重点加强对这部分亚人群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东省广州市大学生新型毒品的滥用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10所大学在读大学生2 411人进行新型毒品滥用情况、禁毒教育接受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广州市大学生新型毒品滥用率为3.0%,男生为4.6%,女生为1.5%;少数民族、父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或以下、成绩差、大学才初次接受禁毒教育的大学生新型毒品滥用率较高,分别占11.1%、15.2%、8.8%、9.0%、12.1%;新型毒品中K粉和止咳水滥用率最高,均占34.2%(25/73),其次是冰毒和摇头丸,均占31.5%(23/73),G毒和麻古分别占17.8%(13/73)和15.1%(11/73);初次使用毒品最主要的原因为好奇心驱使(35.6%)、同伴诱惑(31.5%)和认为吸毒可达到某种功效如提神(28.8%);吸食地点多为KTV、酒吧、夜总会(52.1%),学校(42.5%)和家里(3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民族、父亲文化程度、初次接受禁毒教育时间、DASS中的抑郁情绪得分为广州市大学生新型毒品滥用的影响因素。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的新型毒品滥用率较高,男性、少数民族、父亲文化程度较低、初次接受禁毒教育时间较晚、有抑郁情绪者更倾向于使用新型毒品。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新型毒品滥用情况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沙酮维持治疗对中国艾滋病防控及禁毒工作做出巨大贡献。然而近十几年来,我国吸毒人员毒品滥用特征有所转变,新型毒品滥用情况较为严重,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构成潜在威胁。本文回顾总结了国内关于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新型毒品滥用情况的主要研究结果,并对滥用情况、特点、影响因素及可能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疾病控制和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与分析青岛市MSM新型毒品滥用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制定MSM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开放式队列研究方法,从2017年3月开始,依靠MSM社会组织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招募未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的MSM,建立开放队列,并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调查,观察终点日期为2022年7月31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性行为学特征和发生新型毒品滥用情况等信息。以随访过程中研究对象发生新型毒品滥用为结局因变量,以研究对象进入队列至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的时间作为时间因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SM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招募MSM 509人,纳入随访队列369人,发生新型毒品滥用62人,队列随访累积观察时间911.54人年,新型毒品滥用发生率为6.80/100人年。62人首次发生新型毒品滥用均为与他人共同滥用,16.13%(10/62)存在新型毒品混合滥用现象。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学生(aHR=2.17,95%CI:1.15~4.10)、最近6个月HIV检测次数0次和1次(aHR=4.57,95%CI:1.80~11.60;aHR=5.15,95%CI:2.83~9.36)、仅有固定性伴(aHR=4.75,95%CI:2.32~9.75)、同性性伴数>4个(aHR=1.70,95%CI:1.01~2.87)和性伴滥用新型毒品(aHR=12.78,95%CI:3.06~53.35)的MSM更有可能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结论 青岛市MSM新型毒品滥用发生率较高,存在较高HIV感染风险;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HIV检测次数较少、仅有固定性伴、多性伴和性伴滥用新型毒品,应针对此部分人群加强干预力度,开展降低新型毒品危害的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掌握社区新型毒品滥用人群HIV、HCV及性病感染现况,分析感染影响因素,为社区新型毒品滥用人群艾滋病防治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对社区443名新型毒品滥用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检测HIV、HCV、梅毒感染状况,按新型毒品单独使用、混合使用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用组、混用组HIV感染率分别为1.92%、7.63%,HCV感染率分别为6.82%、50.38%,HIV/HCV合并感染率分别为0%、7.63%,梅毒及其他性病感染率分别为3.52%、3.02%。2组之间HIV、HCV、HIV/HCV合并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初次吸毒年龄、混用传统毒品海洛因是社区新型毒品滥用人群感染HIV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初次吸毒年龄、月收入高低,是否混用海洛因是社区新型毒品滥用人群感染HCV的危险因素;性别、月收入、多数人一起吸毒、与性伴及朋友一起吸毒,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是感染性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社区新型毒品滥用者HIV、HCV及性病的感染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同时混合使用传统毒品是遏制社区新型毒品滥用人群HIV、HCV流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与分析青岛市MSM新型毒品滥用者HIV新发感染情况,为该人群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开放式队列研究方法,从2017年3月开始,由社会组织通过滚雪球抽样招募HIV阴性的MSM新型毒品滥用者,建立开放队列,并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调查,观察终点为2022年7月31日。按照队列研究样本量计算公式估计样本量为436人。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新型毒品滥用情况和HIV检测情况等信息。以随访中出现HIV新发感染为结局因变量,同时,以研究对象进入队列至出现HIV新发感染的时间作为时间因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SM新型毒品滥用者HIV新发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招募MSM新型毒品滥用者987人,纳入随访队列826人。HIV新发感染者46人,队列随访累积观察时间1 960.68人年,HIV新发感染率为2.35/1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30岁(aHR=3.04,95%CI:1.62~5.71)、外省户籍(aHR=2.29,95%CI:1.20~4.39)、线下交友(aHR=4.62,95%CI:2.05~10.41)、同性性伴数>4个(aHR=3.06,95%CI:1.59~5.88)、性交时安全套破损(aHR=2.24,95%CI:1.21~4.17)和性交时出血(aHR=2.56,95%CI:1.31~5.03)的MSM新型毒品滥用者更有可能发生HIV新发感染。结论 青岛市MSM新型毒品滥用者HIV新发感染率总体较低,但该人群知行分离的现象严重,HIV感染风险较高。HIV新发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低年龄、外省户籍、线下交友、多性伴、性交时安全套发生破损和出血,应加强开展该人群行为干预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型毒品滥用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高危性行为情况.方法 于2009年9月—2010年12月对辽宁省9个强制隔离戒毒所共计247名新型毒品滥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对新型毒品滥用者高危性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新型毒品滥用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1.9%(153/247),56.7%(140/247)的调查对象与多个性伙伴发生性行为,76.5%(189/247)的调查对象从未使用安全套;男性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和综合得分分别为(3.9±1.6)、(18.9±3.2)分,均低于女性的(4.5±1.9)、(20.1±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2.30,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新型毒品滥用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危险因素为男性和对使用安全套持负性态度,而艾滋病综合知识得分高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男性、艾滋病综合知识得分低和对使用安全套持负性态度的新型毒品滥用者更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MSM新型毒品滥用和HIV新发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4-7月在山东省9个城市监测哨点招募MSM,每个城市招募样本量为400人。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MSM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学和接受HIV干预服务等信息,采集血样进行HIV和梅毒抗体检测。采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联免疫法进行HIV新发感染检测,并计算HIV新发感染率指标。结果 共调查MSM 3 624人,年龄(32.70±9.33)岁,以≥30岁(59.52%,2 157/3 624)、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55.99%,2 029/3 624)、未婚/离异/丧偶(57.70%,2 091/3 624)和性取向为同性恋者为主(86.26%,3 126/3 624)。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占32.95%(1 194/3 624);曾使用新型毒品占27.48%(993/3 613);HIV抗体阳性率为3.12%(113/3 624),HIV新发感染率为2.61%(95%CI:1.73%~3.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新型毒品滥用的相关因素包括未婚/离异/丧偶(相比于已婚/同居,aOR=1.43,95%CI:1.22~1.6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aOR=1.47,95%CI:1.25~1.72)、主要寻找男性性伴场所为互联网/交友软件(相比于酒吧/浴池/公园等,aOR=1.76,95%CI:1.41~2.19)、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相比于未发生无保护肛交,aOR=1.33,95%CI:1.13~1.57)、最近1年患过性病(相比于未患性病,aOR=2.77,95%CI:2.04~3.76)。MSM HIV新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相比于未发生无保护肛交,aOR=2.51,95%CI:1.25~5.01)、最近1年未接受HIV干预服务(相比于接受HIV干预服务,aOR=3.89,95%CI:1.30~11.60)、梅毒阳性(相比于梅毒阴性,aOR=8.18,95%CI:2.98~22.48)、曾使用新型毒品(相比于未使用新型毒品,aOR=4.75,95%CI:2.32~9.70)。结论 山东省MSM新型毒品滥用现象较为普遍,新型毒品滥用会增加HIV新发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研究表明,新型毒品滥用造成的性乱行为使吸毒者成为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高危人群。本文就新型毒品的使用现状、分类、迅速蔓延的原因等做了系统阐述,并探讨了对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影响以及控制新型毒品的建议.为今后对该人群艾滋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型毒品主要是指冰毒(甲基苯丙胺)、摇头丸(亚甲二氧基甲苯丙胺)和K粉(氯胺酮)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与兴奋剂类毒品〔1〕。国内大多数研究是以传统毒品的吸毒者为主要对象,对于吸食新型毒品现状、性行为特征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吸食新型毒品后因性行为改变感染艾滋病病毒及其预防等研究较少〔2〕。本研究于2009年对山东省青岛市部分新型毒品吸食者及性行为特征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者新型毒品滥用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1 ∶ 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现场为江苏省新型毒品滥用情况较为严重的5个MMT门诊(南京市2个、无锡市2个、连云港市1个)。截止2017年5月,招募接受MMT≥6个月的新型毒品滥用者为病例组,按照1 ∶ 1配对原则选择对照组。利用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MMT治疗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治疗期间毒品滥用情况等信息,尿液检测新型毒品,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等对新型毒品滥用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212人(病例组与对照组各106人),研究对象年龄(45.1±7.2)岁,以男性(78.3%,166/212)、已婚或同居(48.6%,103/212)、无业(63.2%,134/212)为主。滥用的主要新型毒品中,苯二氮卓占62.3%(66/106)、甲基苯丙胺占39.6%(42/106),同时滥用≥2种毒品占8.5%(9/1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最近6个月治疗过程中滥用阿片类毒品会增加新型毒品(OR=3.25,95% CI:1.35~7.79)、苯二氮卓(OR=3.25,95% CI:1.11~9.47)及甲基苯丙胺(OR=13.31,95% CI:1.12~158.01)滥用风险;家人提供MMT费用(OR=25.93,95% CI:1.81~371.15)会增加甲基苯丙胺滥用的风险;参加MMT≥9年则会使新型毒品(OR=0.03,95% CI:0.01~0.21)、苯二氮卓(OR=0.02,95% CI:0.00~0.36)及甲基苯丙胺(OR=0.02,95% CI:0.00~0.69)的滥用风险减少。结论 随着MMT时间增加,MMT者的新型毒品滥用减少。家庭及朋友的社会支持存在问题,会增加新型毒品滥用,且多集中于日常吗啡尿检阳性率较高的MMT者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运用微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新型毒品认知和滥用态度的干预效果,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新型毒品认知水平和端正态度提供参考.方法 以"滚雪球"的方式选取481名35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并组建微信群,通过微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新型毒品危害知识和预防知识的教育,比较干预前后新生代农民工新型毒品知识知晓率和滥用态度的变化.结果 ...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了解凉山彝汉农民毒品使用情况及毒品认知的差异性。 方法 用自拟问卷对凉山毒品泛滥地区的彝汉族农民进行调查,有效调查1 001例(汉族456例,彝族545例)。 结果 汉族农民吸食毒品的比例为7.89%(36/456);彝族则为17.43%(95/545),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19.85,P=0.00);吸毒农民的文化程度均以小学、文盲为主,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12.72,P=0.00)。在吗啡、甲基苯丙胺、麻古、K粉、氯胺酮、杜冷丁的认知率上,汉族农民高于彝族农民(P<0.05)。汉族农民对毒品危害12个问题的正确认识率均高于彝族农民(P<0.05)。结论 凉山农民人群中吸食毒品的比例较高,且彝汉农民在毒品滥用比例、毒品认知、毒品危害性认识上存在差异,提示政府除了要加强当地农民人群的禁毒教育外,还需按民族采取不同的禁毒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索和实施社区新型毒品滥用人群HIV感染高危险行为干预模式,减少社区新型毒品滥用人群艾滋病的传播。[方法]对社区中近半年滥用过新型毒品人员进行行为学、血清学调查及行为干预。[结果]用不同方法分别在5种场所完成443名社区新型毒品滥用人员的调查和干预工作,较成功的工作模式为借助本地区同伴骨干开展同伴教育活动。[结论]新型毒品滥用人群毒品使用场所较为隐秘,这些场所应该成为实施干预措施的切入点。同伴骨干或知情人士的选择是社区新型毒品滥用人群调查的绝佳切入口,同伴教育是可行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