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林田  关向东  袁文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5803-5805,5812
目的探讨以IMB模型为理念的行为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糖尿病知识讲座,实验组接受为期6个月的以IMB模型为理论基础制定的干预措施,包括糖尿病知识讲座、糖尿病病友联谊会和糖尿病病友亲属联谊会、糖尿病行为技巧训练课。干预结束,观察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得分、饮食运动行为以及糖尿病控制指标,包括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实验组糖尿病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饮食运动行为改善优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以IMB模型为理念的行为干预,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改善其饮食运动行为,有效控制糖尿病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男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4月入住本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71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5)。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实施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第3个月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糖尿病(成人)知识量表(ADKnowl)、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糖尿病(成人)知识量表、空腹血糖值及餐后2 h血糖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干预策略能够提高男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糖尿病健康相关知识,进而改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The Trans 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 TTM)饮食干预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饮食知识-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122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糖尿病饮食健康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饮食健康指导基础上,给予TTM饮食干预。评价2组患者在入组时、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饮食知识、行为得分和生活质量。 结果 干预组糖尿病饮食知识-行为、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基于TTM饮食干预可以提高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饮食知识、行为及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4.
陈文娣 《医疗装备》2022,(23):148-150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个性化干预对妊娠糖尿病(GDM)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血糖水平、GDM发生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11月医院收治的111例GDM高危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与观察组(5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采取基于IMB模型的个性化干预,均干预至正常分娩,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血糖水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GDM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SDSCA各维度评分均升高,FPG、2 h PBG、HbA1c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SDSCA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FPG、2 h PB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DM发生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个性化干预可增强GDM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调控血糖,降低GDM发生风险,从而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知识-信念/态度-行为(KAP)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洛阳市某医院收治的114例D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基于KAP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依从性、疾病不确定感评分、血糖水平、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和视功能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健康知识掌握率及干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后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SDSCA评分及视功能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KAP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应用于DR患者中,有助于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控制血糖水平,提高依从性,减轻疾病不确定感,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干预效果.方法将319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自我管理模式组(干预组)和社区常规管理组(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的管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随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和面对面随访;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传授自我管理知识,定期开展活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采用改良密西根糖尿病知识测试问卷(DKT)、参考Deborah的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DCP)进行效果评价.干预1年后,比较干预组(161例)和对照组(158例)患者血糖控制率、糖尿病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得分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组血糖控制率从28.71%升高为59.63%,对照组从22.78%升高为29.7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x2=28.787,P<0.001);干预组糖尿病知识水平得分、饮食依从性及用药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依从性和检查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自我管理模式在血糖控制、糖尿病知识水平提高和饮食依从性及用药依从性提高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的糖尿病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社区主导的同伴教育对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行同伴教育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心理变化相关行为形成及血糖变化.心理变化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相关知识掌握、SAS及SDS得分、相关行为形成率及血糖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40.83,t=0.92~4.97,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对糖尿病知识掌握≥90分的百分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P<0.01);干预后观察组SAS、SDS得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3.81,P<0.01);两组患者遵医行为等相关行为形成率有所提高,(χ2=5.33~48.32,均P<0.05),表现在饮食、运动、保健、监测、治疗依从性等5个方面;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Ic)水平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1~8.46,P<0.05).结论 主导的同伴教育可促使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接受糖尿病健康知识,显著减少负性情绪,同时提高患者相关行为的形成率,改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的影响。方法 944例患者以社区为单位随机分配到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开展常规随访,研究组在常规随访的基础上开展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比较3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用密西根糖尿病自我管理评定量表(DCP)评估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干预前后2组自身情况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干预后的组间比较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HbAlc值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7±1.92)% vs (7.25±1.39)%;F=45.673,P<0.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HbAl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2±1.77)% vs (7.68±1.93) % ;F=3.691,P=0.055]。干预前后2组自身比较,研究组除患者自我管理的坚持性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618),其他9个自我管理水平因子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P值均<0.05),对照组患者仅药物治疗问题、运动锻炼、病情控制、糖尿病知识理解自评和对疾病的态度5个因子得分较干预前有所提高(P均<0.001);干预后,研究组的自我管理能力、饮食的依从性、病情控制问题和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开展患者自我管理活动和一般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知信行的影响。方法按照以社区为基础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将210名自愿参加项目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自我管理组(n=106)和健康教育组(n=104),基线时和干预后开展问卷调查,对知信行指标得分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①10项指标中,自我管理组干预后9项指标(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血糖异常处理自我效能、生活方式干预、血糖监测和足部护理行为)得分较干预前提高(P 〈0.05);健康教育组干预后5项指标(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饮食管理、足部护理和血糖异常处理自我效能、生活方式干预行为)得分较干预前提高(P 〈0.05);②2组患者相比,自我管理组5项指标(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饮食管理、血糖监测和足部护理自我效能,足部护理行为)得分的改善程度较大(P 〈0.05)。结论2种干预模式对糖尿病控制都有积极的影响,患者自我管理组的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部分自我效能和部分自我管理行为改善效果优于健康教育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社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1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95)和干预组(n=95),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社区综合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1)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干预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干预组生活质量-总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干预组患者干预后不良饮食、吸烟、酗酒、不爱运动和心理问题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 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社区综合干预可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促进患者血糖控制,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跨理论模型的行为阶段管理模式对品管圈活动进行干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方法随机选取某三甲医院2019年3月-11月自愿开展品管圈活动的16个圈,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8个圈。对照组采用集中培训、分散开展的方法,试验组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行为阶段管理模式开展活动。结果两组护理人员干预前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试验组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护理人员的品管圈知识掌握程度、品管圈活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行为阶段干预能够提升护理人员运用质量管理工具的信心和积极性,使品管圈活动持续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2.
珠海市外来工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外来工艾滋病/性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在珠海4个工业区随机选择8个电子生产企业的外来工进行基线调查后,随机分成4组,3个干预组和1个对照组,分别使用小媒介干预、人际干预和综合干预的方式对3个干预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干预结束6个月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将两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媒介组、人际组、综合和对照组艾滋病/性病知识和态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异(F≤1.35,P〉0.05),干预后媒介组、人际组、综合组与对照组相比,知识和态度得分都有提高(F≥5.23,P〈0.01),人际组和综合干预组的研究对象态度得分与其他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综合组和人际干预组发生商业性关系时每次均使用安全套比例增加,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8.47和11.65,P均〈0.05)。结论不同干预模式对外来工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有不同的干预效果,其中人际宣传对知识的干预效果最好,综合干预对于促进健康行为的建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苑保敏  赵云辉 《中国校医》2022,36(10):742-746
目的 探讨信息-动机-行为(IMB)干预对剖宫产孕妇健康行为及心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84例行剖宫产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IMB干预。对比2组干预后健康行为[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SRAHP)评分],评估2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心理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SRAHP各维度评分(健康责任、心理安适、运动、营养)及总分分别为(18.75±5.58)分、(14.41±4.65)分、(14.85±4.79)分、(19.98±6.94)分、(67.85±17.59)分,与对照组(15.14±4.05)分、(11.15±3.78)分、(11.74±3.67)分、(14.75±4.87)分、(52.41±17.4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3、3.526、3.340、3.998、4.028,P 均≤0.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症状管理自我效能、产后康复共性管理自我效能、总均分随时间变化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1.524、10.857、7.891,P均<0.001),HAMA、HAMD评分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242、6.481,P均<0.001)。结论 IMB用于剖宫产孕妇产后护理可提高孕妇健康行为能力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改善孕妇负性情绪,促进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对在校本科护生开展患者安全教育课程,并对课程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将某校护理学院2个班的护生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完成14学时的患者安全培训课程,对照组自行学习相关材料。在培训前后以“患者安全知信行问卷”和“患者安全培训考核试卷”评价其效果。结果 干预组患者安全知识得分及总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56,P<0.01;t=-4.502,P<0.01);干预组患者安全知识得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67,P<0.01;t=4.873,P<0.01);干预前后2组护生的患者安全态度和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2,P>0.05;t=-1.671,P>0.05)。结论 患者安全培训课程可以有效提升本科护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水平及总体认知状况。针对在校护生的短时间培训教育,其态度及行为则并未呈现明显转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家庭医师责任制结合知信行教育对提高地中海贫血筛查阳性孕妇之丈夫(简称“地贫孕阳丈夫”)行地贫筛查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某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地贫孕阳丈夫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宣教,研究组进行家庭医师责任制结合知信行教育模式宣教。对比分析两种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地贫孕阳丈夫行地贫筛查依从性的影响。结果 干预前两组地贫孕阳丈夫对地贫的相关知识、健康信念和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进行干预后,研究组地贫的相关知识得分为(19.46±2.23)分、健康信念得分为(16.32±1.70)分、行为依从性为88%,均高于对照组的(14.62±3.20)分、(16.32±1.70)分、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77,-6.52,χ2=10.8,P值均<0.05)。结论 将家庭医师服务结合知信行教育模式应用于地贫防控工作中,可有效提高地贫孕阳丈夫筛查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探讨肥胖、消瘦儿童的个性化营养干预模式效果,为推广适宜学生群体的营养改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上海市某小学44名肥胖学生和43名消瘦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42人)和对照组(45人),对干预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9个月的个性化营养干预,营养干预措施包括有针对性的营养教育、跟踪随访、三餐的干预、微文推送及在线营养咨询等,并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学生、家长的营养知信行问卷调查和学生体质测量.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较对照组均有提升,分别提高了0.66,0.96和1.66分(Z值分别为-2.274,-2.850,-2.120,P值均<0.05).干预前后比较,干预组学生BMI和体脂率有一定的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肥胖学生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下降(t值分别为2.491,2.149,P值均<0.05),而消瘦学生增加(t值分别为-2.674,-2.752,P值均<0.05).干预组学生的家长营养态度、行为得分干预后也有提升,分别提高了0.88,0.54分(Z值分别为-2.874,-2.902,P值均<0.05).结论 个性化营养干预对肥胖、消瘦的学生有一定效果,该模式可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比较不同健康干预模式对医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的干预效果,为提高医学生健康素养提供有效方法.方法 整群抽取天津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大一新生127名,按班级随机分为传统干预组(32名)、同伴教育组(31名)、混合干预组(31名)和对照组(33名),开展为期6个月的健康干预,应用自行设计的《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调查表》评估健康干预的效果.结果 干预后,4组医学生健康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50,P<0.01),混合组总得分>传统组/同伴教育组>对照组.3个干预组干预后健康知识得分均提高(P值均<0.05),但仅混合干预组干预后健康行为得分高于干预前(t=3.703,P<0.01).干预后3个干预组饮食与营养、生活习惯、故意/非故意伤害得分均高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13.83,11.72,9.05,P值均<0.01),但均为混合干预组得分最高.结论 结合不同年级的健康需求是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编制无偿献血招募干预材料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某城市城区生活环境相似的6个社区为研究场所,将覆盖多个年龄层次和多种职业且既往从未献血的200名社区居民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招募干预。结果相比对照组,干预组在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无偿献血意向评分方面增幅显著(P<0.05),但主观规范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主动登录访问血液中心网站并阅读献血登记须知的比例更高(P<0.05),但当场预约登记无偿献血没有显著组间差异(P>0.05)。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单次干预在社区普通人群中的无偿献血招募效果有限,下一步需要尝试调整受干预人群或配合外界环境进行联合干预等,以改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问题导向式学习(PBL)教学法在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为拓展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性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本地区某中学初一年级2个班102名中学生,分别设置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干预组采用PBL教学法。干预前后采用同一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仅在“艾滋病全称”等6项知识(χ2=6.029~9.434,P=0.004~0.028)的知晓率与“应将艾滋病病人进行隔离(χ2=17.275,P<0.001)”、“应对艾滋病病人关心同情(χ2=5.696,P=0.017)”2个条目的态度正向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干预组在各项知识知晓率与态度正向率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χ2=3.840~23.520,P均<0.001~0.05)。干预前,两组在知识知晓率及态度正向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在“艾滋病的全称”等9项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χ2=4.943~10.183,P=0.026~0.001),仅在“对艾滋病病人具有恐惧感”的态度正向率高于对照组(χ2=11.330,P=0.001)。结论 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PBL教学法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在传统课堂教授法的基础上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