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小血管瘤的多期CT增强表现特征,提高对其不典型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肝小血管瘤23例,对其CT平扫及增强图像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血管瘤平扫21例表现为低密度,2例表现等密度,无1例出现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4例表现整体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7例轻度强化,密度仍低于肝脏;但所有病例延迟期均呈等或略高密度;1例早期呈不规则中度强化,延迟期呈略低密度;1例不强化,似囊肿,但壁稍厚。结论:肝脏小血管瘤的CT表现多样,但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小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及形成机制,分析CT血管成像在Budd-Chiari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4-12/2007-08收治的udd-Chiari综合征患者43例,采用GE Light Speed 16扫描机进行常规行上腹部CT平扫加3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对其相关血管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多平面重建法进行血管重建.分析其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评价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技术在判断血管梗阻平面及显示肝内、外侧支循环中的价值.结果:43例患者中,肝静脉阻塞(狭窄)24例(55.8%),下腔静脉阻塞(狭窄)6例(14.0%),肝静脉合并下腔静脉阻塞(狭窄)13例.Budd-Chiari综合征肝实质典型的强化方式表现为首先出现在肝门区和尾状叶的、以肝内门静脉小支为中心的斑片状强化,随时间延迟强化范围逐渐扩大(29例).结论: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地反映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  相似文献   

3.
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资料,并复习国内相关文献14篇(含18例)。结果:CT和MRI检查:2例肿瘤均位于肝右叶,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肝实质分界不清。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形低密度占位,CT值24~4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质呈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巨大的占位性病灶,T1WI像为低信号,T2WI像为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渐减退或仍见团片状强化。结论: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较困难,其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肿瘤向外浸润生长,边界不清,缺乏特征性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8例肝脏占位性病变肝细胞癌31例,肝转移瘤26例,肝血管瘤11例,囊肿10例,行常规MRI平扫并动态增强扫描,对各种病变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MRI动态增强扫描27例肝细胞癌为动脉型增强,4例于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22例肝脏转移瘤为门静脉及平衡期边缘环形强化,4例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和(或)门静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后病变持续高信号,另1例各期强化不明显;10例肝囊肿增强扫描各期均不强化.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肝脏MFH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4例均行上腹部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4例中,肝左、右叶各2例,边界清或不清各2例;4例病变体积均较大,内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其中1例含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影,1例合并有肝内外胆管结石及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4例,其中延迟期轻度强化3例,缓慢下降1例.4例病变内有小血管穿行,3例周边可见受压的肝内血管;2例肝包膜受累.结论: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有利于提高对肝脏MFH的诊断率,但最终需临床病理学确诊.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在肝门区胆管癌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通过6例CT平扫加普通增强螺旋CT,3例CT平扫加增强薄层螺旋CT动脉、门静脉期、延迟的多期扫描,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螺旋CT检查技术及诊断价值。根据CT表现,将肝门区胆管癌分为外生型和浸润狭窄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外生型5例;肝门区肿块向管外生长为主,有延迟强化,CT应强调增强延迟扫描技术。浸润狭窄型4例:表现管壁浸润、狭窄,管腔内肿块或肿块不明显,CT技术应强调薄层螺旋扫描。血管受侵犯情况,仅增强螺旋CT动脉、门静脉期能扫描显示。结论:肝门区胆管癌依据不同的病变类型,选择不同螺旋CT检查技术,可对病变精确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 1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0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呈圆形或浅分叶状。其中7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病变灶直径2.5~7.6 cm。CT平扫呈略低密度者7例,等密度者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见全瘤明显强化,4例均匀,6例不均匀。强化均高于正常肝而接近于同层腹主动脉。静脉期病灶密度下降,8例呈稍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其中6例显示中央瘢痕组织,4例中央瘢痕延迟扫描出现强化。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肝淀粉样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确诊的肝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观察肝淀粉样变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 7例患者接受CT扫描,平扫CT表现为肝脏体积弥漫性增大、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其中5例接受增强CT扫描,动脉期肝实质见斑片状强化或未见异常强化,脾脏轻度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见肝实质内大片状"窗凌花"样强化减低区,脾脏强化程度稍减低;2例动脉期示双肾皮质强化程度减低,皮髓质分界不清。8例接受MR扫描,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边缘光滑,肝实质T1WI信号均匀、T2WI稍均匀增高,肝纹理明显减少;脾脏体积正常或稍大,信号正常或均匀减低;其中3例接受增强扫描,门脉期及延迟期见肝实质内弥漫斑片状"窗凌花"样强化减低区;2例门脉期及延迟期脾脏强化程度稍减低;1例动脉期见双肾皮质强化程度减低。5例接受肝脏瞬时弹性超声成像,所测肝实质硬度值均≥75 kPa。结论 肝淀粉样变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早期诊断、监测病情及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征象,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3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CT平扫所有病例为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30例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31例病灶渐进性、向心性持续强化,1例病灶未进一步强化,其中显示肝脏包膜皱缩凹陷征象的12例,肝叶萎缩的9例,周围胆管扩张的16例,4例病灶内出现钙化,6例合并胆管结石。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平扫呈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轻度多样性不均匀强化,延时期持续渐进性、向心性强化为特点,肝叶萎缩、周围胆管扩张及肝脏边缘包膜凹陷是其重要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肝移植术后4~102天接受肝脏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经血管造影证实为HVO患者的MSCT增强特征. 结果 5例患者中,肝左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中静脉吻合口狭窄(闭塞)2例,肝右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合并肝中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5例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为典型的肝脏淤血征象.CT平扫见梗阻的肝静脉引流区肝实质密度降低(1例因有出血而呈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区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病变区可见轻中度强化,并可见病变区内门静脉分支显影,延迟期病变区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静脉期或延迟期可见梗阻的肝静脉显影,显示肝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2例CT复查显示肝淤血缓解、肝静脉血流通畅. 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肝移植术后HVO的部位及肝脏淤血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 FH)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MFH,并结合文献分析肝脏MFH的CT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例,肝右叶4例,同时累及左右叶1例.病灶最大径在55~126 mm之间,CT平扫呈低或略低密度,多呈类圆形及不规则形.本组病例中2例呈略低密度,3例呈囊实性混杂密度,1例呈多囊状低密度,4例病灶内可见网格状、轮辐状略低密度.6例均未见钙化,合并肝内胆管扩张的1例,肝内转移1例,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病灶实质部分均轻度强化,4例较大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1例多囊状低密度病灶壁结节轻度强化;门脉期6例病灶实质部分强化均较动脉期略升高,4例病灶可见由边缘向中心呈片絮状、网格状、轮辐状强化较动脉期显示更为清晰;延迟期5例病灶实质部分及囊性病灶的壁结节强化程度略低于门脉期,1例延迟强化与门脉期强化相近;囊性病灶及病灶内液化坏死区始终无强化,与轻度强化的实质部分界限更清晰.1例并发肝内转移病灶平扫呈结节状略低密度,环形强化4个,结节状轻度强化2个.本组6例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5例诊断为肝癌,1例诊断不除外转移瘤.结论:肝脏MFH的CT表现多样,掌握不同病理类型肝脏MFH的CT表现,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周细胞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周细胞瘤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CT和MRI检查结果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女性患者的占比高于男性,术前检查中10例患者诊断为肝癌,2例患者疑似肝腺瘤,3例诊断为肝血管瘤。病灶最大直径3cm有4例,病灶最大直径≥3cm有11例;病灶位于肝左叶有9例,病灶位于肝右叶有5例,病灶位于尾状叶2例。CT和MRI影像学特征:平扫表现不均匀密度9例,含脂肪成分8例,完整包膜10例,钙化3例,病灶内出血2例。增强期表现:动脉期明显强化14例,强化不明显2例,边缘向中心强化8例。门脉期、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呈现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信号15例,门静脉左支受累6例。结论:CT和MRI可作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周细胞瘤诊断的辅助性技术手段,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临床上仍需要加强对肝脏上皮样血管周细胞瘤与肝癌、肝血管瘤等相关疾病的鉴别,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总结,加深认识布加综合征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率,减少临床漏诊及误诊;材料与方法:回顾2000年——2010年收集的6例布加综合征,经DSA诊疗证实,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分析其各种临床症状及CT征象;结果:CT表现肝硬化4例,脾大4例,腹水2例,肝段下腔静脉充盈缺损5例,胸腹部侧枝静脉形成或静脉曲张5例。结论:加强对布加综合征的认识,认真分析病史及临床症状,仔细阅读CT影像,应该能对布加综合征做出准确的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14.
任宏伟  王强  许强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91-3392
目的:对比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在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中的表现,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FNH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FNH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行螺旋CT检查16例,MRI检查13例,9例患者同时做CT和MRI检查。结果:16例肝脏FNH患者,结节位于肝左叶6个,肝右叶8个,尾状叶2个。肿瘤平均直径为3.6cm。MRI检查13例,FNH平扫T1WI6例为等信号,7例为稍低信号;T2WI5例为等信号,8例为稍高信号。7例病灶中心或偏心有瘢痕。动态增强扫描7例病灶在动脉期均呈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为轻度增强或等信号。5例病灶在延迟期出现瘢痕强化.CT平扫低密度者10个,均匀或不均匀,等密度者6个。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除中心瘢痕及1例病例外,其余病例均有明显均一强化,其中14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还可见到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12个病灶为略低密度,4个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3个在延迟期显示相对高密度中心瘢痕。结论:CT及MRI检查能够显示FNH的特征性表现,反映肝脏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有助于与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腺瘤等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提高FNH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布-加综合征(BCS)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3年1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47例BCS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检查。统计64层螺旋CT诊断结果,并分析患者肝脏异常情况及梗阻情况。结果:(1)64层螺旋CT诊断结果:本组47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BCS,64层螺旋CT检查共检测出BCS 47例,诊断准确率为100.0%(47/47);(2)肝脏异常情况:肝脏异常变化包括14例体积缩小,33例肝脏肿大;47例密度不均匀降低;23例门脉期花斑状强化,10例动脉期周边部楔形及斑片强化;(2)梗阻情况分析:肝静脉开口处阻塞型5例,肝静脉广泛阻塞型7例,节段性阻塞型5例,混合性阻塞型22例,下腔静脉膜性阻塞型8例。结论:采用64层螺旋CT诊断布-加综合征具有较高准确率,可有效呈现肝脏侧支循环及形态学异常改变,对选取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血管源性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儿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选择动脉期进行CTA重建以明确肿瘤血供情况.结果:15例中,11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HE),单发8例,多发2例,共12个肿块,11个肿块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7个肿块内见钙化,另有1例为弥漫性.肝海绵状血管瘤4例,均为单发肿块,平扫2个肿块密度不均匀,1个肿块内见条索样钙化.增强后肿块自周边向心性强化,CTA显示肿块内丰富的血管影,主动脉管径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肝脏血管源性肿瘤间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但不同类型的肿瘤有各自的强化方式,CT多期增强扫描是鉴别肝脏肿瘤的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肝脏肿瘤患者72例,在我院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进行治疗,实施CT增强延时扫描,经病理检查确诊,对比分析扫描结果。结果:72例肝脏肿瘤患者中,包含肝母细胞瘤2例、肝脓肿4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5例、肝血管瘤6例、原发性肝癌31例、肝囊肿14例、肝内转移瘤10例。经CT增强延时扫描检查结果发现,准确率可达100%的是肝母细胞瘤、肝脓肿、肝血管瘤、肝囊肿。一些肝内转移瘤、原发性肝癌、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存在漏诊或误诊的现象,但是总体准确率处于80%以上。结论:针对肝脏肿瘤患者,采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进行鉴别诊断,发现通过肝脏肿瘤在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病灶表现出的特异性强化方式,结合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像学特征,能够有效对患者实施明确诊断,促进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可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肝脏64层CT动态强化规律及成像基础,分析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Budd-Chiari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 1例Budd-Chiari综合征病人进行三期增强检查,并对相关血管分别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和多平面重建(MPR),分析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肝脏64层CT动态强化的规律,并观察肝静脉、下腔静脉病变类型及肝内外侧枝循环情况.结果:11例螺旋CT动态增强的BCS患者3例为急性期,8例为慢性期.7例为肝静脉梗阻,4例为下腔静脉梗阻.门脉期肝脏周边强化型4例,中心强化型2例,斑片强化型1例,均匀强化4例.肝内侧支静脉开放6例,其它征象如肝肿大、肝脏尾叶增大、脾大、腹水、肝内外侧枝血管形成等表现也可见到.结论: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可无创性显示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CTA技术,能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及肝内、外侧支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19.
小儿Budd—chiari综合征的CT分析(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Budd-chiari综合征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6例小儿Budd-chiari综合征进行了CT扫描,且均经手术或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结果:6例患儿CT检查见肝脏体积普通性增大,尾状叶增生,CT平扫肝脏密度均匀(1/6)或不均匀(5/6),5例增强扫描早期中央区斑片状强化,以后肝周边低密度区渐进性均匀增强,整个脏脏变成等密度,1例肝周边部无渐进性强化,6例患儿均未见肝静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8例肝先天性纤维化影像特点,提高肝先天性纤维化的诊断正确率,以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方法:8例患者中男3例、女5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8岁,中位年龄7岁,行超声检查并使用东软-飞利浦双层螺旋CT平扫7例,动态增强8例。120kV,150mA,由膈顶至肾脏扫描,螺距为1,层厚为5mm,动态增强3~4ml?蛐s,2ml?蛐kg,动脉期30s,门脉期60s,平衡期120s,延迟4~5min。结果:8例患者超声均提示肝脏体积增大,肝实质内异常回声,边界清晰,似有包膜,内呈紊乱中等略低回声,CDFI示血流丰富。CT扫描7例患者行平扫,5例见肝脏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2例见肝内略低密度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见均匀明显强化之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门脉期呈等密度,边界不清,邻近血管受压移位;平衡期及延迟呈等密度,4例见不完整强化包膜。结论:肝先天性纤维化动态增强动脉期均见明显强化的病灶,呈现速升-平台-平台的典型强化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